发刊词 | 怎么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
欢迎来到《西方现代思想四十讲》,我是刘擎。
首先我想和你说说,什么是现代思想。
在过去两、三百年当中,人类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现代社会。在这个大转变中,一些思想观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塑造了现代社会的行动逻辑。
我的这门现代思想课程,就是要为你揭示这些改变了世界的思想观念,并对它们展开分析考察。这些分析考察并不是寻常之见,它们来自19位杰出的思想家。在这里,我要郑重地为你念出他们的名字:
马克斯·韦伯
弗里德里希·尼采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让-保罗·萨特
齐格蒙·鲍曼
汉娜·阿伦特
卡尔·波普尔
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以赛亚·伯林
赫伯特·马尔库塞
约翰·罗尔斯
罗伯特·诺齐克
罗纳德·德沃金
迈克尔·桑德尔
迈克尔·沃尔泽
查尔斯·泰勒
尤尔根·哈贝马斯
塞缪尔·亨廷顿
弗朗西斯·福山
如果20世纪的思想史有一个纪念碑,那么我相信这19个名字毫无疑问会出现在这个纪念碑上。
这些思想人物都是著作等身,他们的学说也相当深刻而复杂。但借助这门现代思想课程,总共大约8个小时的学习,你就可以了解他们思想的精华所在,获得一个系统性的初步认识。以后无论在什么场合,你听到这些名字,再也不会感到陌生,还能和朋友交流分享他们的真知灼见,你也可以根据我提供的线索继续深入学习。
你可能会好奇,有些闪闪发光的名字为什么没有收入这个名单?比如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还有海德格尔。那是因为对这门课程的主题来说,取舍的标准不只是学术成就,还更加注重对公众思想的塑造作用,就是对公共领域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身为现代人的“自觉”
当然,你可能还是会问,就算这些人物很重要、很有名,但他们都是西方的思想家,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关,因为你我都是现代人,生活在现代世界。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东方,只要一个国家进入了现代,都会面临一些普遍的、相似的问题。
理解现代思想,就是为了学习怎么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对西方人是这样,对中国人也是如此。什么叫清醒的现代人?我想有三个标准,就是明白自己是谁、自己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会这么做。
你可能会疑惑不解:我还不熟悉我自己吗?怎么还需要听课来搞懂自己呢?但是,熟悉只是“知其然”,而明白是要“知其所以然”。海洋里的鱼最熟悉自己,但可能只有海洋学家,才真正明白鱼的生活。
让我来举个例子。
在整个古代,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中国,你要是和人结婚,首要条件就是门当户对。可是到了20世纪之后,两情相悦越来越成为理所当然的标准,要有感情,再谈婚论嫁。但最近几年开始,过去天经地义的标准又松动了,许多年轻人开始疑惑:结婚真的好吗?
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你肯定知道,亲密关系模式的变化,背后是人们观念的转变。但 观念的变化从来不是无中生有的突变,理解了观念变化的来龙去脉,你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处境,才能知其所以然。
私人领域是这样,那社会领域呢?我再来举个例子。
你在公司工作,想要升职,靠什么?你要有能力,也要做出一些成绩,对吧?这是公司的标准,也是整个现代社会通用的标准。但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一个人有什么地位,首先是看血统、看出身门第。那么,现代的“公平”观念,要求由能力和成绩来决定地位,又是怎么变成现代社会理所当然的规则呢?要理解这个转变,也需要明白它背后的思想演变脉络。
当然,还有个体内在的心灵生活。
告诉你,谷歌有一个词频数据库,收录了海量的文本。搜索一下你会发现,从1850年以后,alone,就是“独自一人”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明显下降,但lonely,也就是“孤独”这个词出现的频率却显著上升。大数据揭示出一个秘密,就是现代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但人的内心却感到越来越孤独。这又是为什么呢?这门课也会给你提供解答。
我举出的这些例子都说明,无论是私人生活还是公共领域,都受到现代思想观念的影响。了解这些思想,才能真正 明白自己,而且明白我们与他人要如何生活在一起 。这是学习这门课程的第一个有用之处。
为什么现代是一个反思的时代?
第二个作用可能更重要,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反思意识。
反思性是20世纪思想非常突出的特质。 20世纪是一个成就辉煌又灾难深重的时代,是一个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时代,它迫使人们去反思。
我给你讲一个亲身经历。
1978年,我15岁,刚上大学,学的是化学工程,满脑子的理想就是为现代化奋斗,想着只要实现了现代化,社会就会越来越繁荣,个人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可是有一天,这种天真的想法受到了一万点暴击。
有一天我心血来潮,去听一位美国历史学家的讲座。他说,在20世纪刚刚开始的时候,西方人也非常乐观,相信现代化的力量会带来光明灿烂的前景。但没过多久,就遇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然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有冷战、核危机、经济大萧条,各种文化危机、精神危机……到今天也没有结束。
“现代化真的好吗?”我突然发现,过去自己从来就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甚至并不明白“现代”这个词的确切涵义,也没有思考过现代化进程会带来怎样的困境,更不要说如何去改良它。我就像一条生活在水里的鱼,却从来没有反思过我自己生活的这片水域。
那次讲座对我造成的冲击,最终改变了我的人生,让我走上了思想探索的道路,一直走到了今天,成为一名研究现代思想的专业学者。
现在已经进入了21世纪,对于反思的要求不但没有降低,反而越来越迫切了。“反思”这件事不只是学者的工作,每一个生活在现代世界的人,都需要对自己的生活和自己身处的世界作出反思。因为懂得反思,才能知道如何把握未来。
在这门课程中,你会学习到20世纪第一流的头脑是如何反思和洞察这个时代的。
旅行的意义
我会带你了解思想家本人的故事,领略他们独特的思想,也思索他们可能的局限和未竟的难题。我相信,这是一趟奇妙有趣的旅程,虽然可能并不轻松。完成这次探索之后,你会登上一个新的思维高地,获得现代人的“自觉”,更加透彻地领悟自己的生活,更加清醒地理解我们身处的复杂世界。你获得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向你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的老师,西方现代思想史这门课,我已经讲了十五年。我还有一个“长期主义”的写作项目,从2003年起,每年写一篇《西方思想年度述评》,差不多是当代西方的思想年鉴,这件事我已经做了十七年,还会继续做下去,因为,我也是“时间的朋友”。
现在,我正式邀请你进入这门课程,在接下来的一个半月,我们一起来学习20世纪最顶尖的那些思想。理解自己,也学会反思,我期待与你在课程里相遇!
编辑按:开课第一天的小加餐,范围是01-04讲,刘擎老师已经发布在知识城邦。
第一次小加餐,刘老师和大家打了个招呼,谈到了这门“思想课”的不同的“实用价值”。
具体内容,→戳这里观看。


热门留言
刘擎:做一个说明,这门课程着眼于西方20世纪的思想家对现代思想的反思和发展,所以没有包括现代思想史上早前的大思想家(比如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以及最重要的卡尔·马克思等)。尼采虽然在1900年去世,但他的影响主要在20世纪。
刘擎(作者) 回复:人工置顶一下。
一凡一言:得到太强了吧!居然请到了刘擎老师!!!!!
刘擎(作者) 回复:你好,我是这门课的编辑。 没错我们请到了!!! (顺便偷偷告诉你你是这门课的第一条留言。)
雅欣🌻🌈:我记得那时上刘擎老师的课时,正处于迷茫期。我就问刘擎老师如何找回人生的意义。老师说:“青年迷茫是好事,证明你在思考”。突然觉得迷茫也不是一件坏事。
伪装:老师说:海洋里的鱼最熟悉自己,但可能只有海洋学家,才真正明白鱼的生活。 鱼不可能知道如何研究自己的生活,它们甚至不知道自己离不开水,因为鱼没有思想,而思想正是我们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本质区别。 人可以做海洋学家研究鱼的生活,但是鱼不可能按照人的教导去游泳,而人就不同,不但可以按照教导学会游泳,还能够学会研究自己的思想。 我们拥有如此神奇的能力,但其实大多数人是像鱼意识不到水的存在一样,意识不到这个能力的存在。 老师的这门课就是唤醒我们这个能力的,人类世界越来越复杂的今天,已经容不得我们凭借本能生存了,动用我们的优势能力,这是一个紧急且重要的任务。
王黎璐:我理解对现代性,我们不能单纯地从一个角度、一个层面来看待,也不能笼统地轻言终结现代性或坚持现代性。在表达对现代性的看法和态度前,必须首先明确:你说的是何种现代性?说终结,终结什么?说坚持,又坚持什么? 在《何种现代性的终结?》中,沃勒斯坦说,历史地看,现代性具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技术的现代性”,它假定永无休止的技术进步,“现代” 象征最先进的技术,在形式上,这种现代性是非常物质的。另一种是“解放的现代性”,它表征的不是人性对自然的胜利,而是人性对自身的胜利,或者对于那些特权者的胜利;其途径,亦非一种理智发现的途径,而是社会冲突的途径;这种解放的现代性是实质民主的现代性、人性实现的现代性,也是温和的现代性。两种现代性——技术现代性和解放现代性,其追求和实质非常不同,甚至互相反对,但是在历史上却又是深深地纠缠在一起,由此导致了极度的混淆、摇摆不定和诸多的失望与幻灭。不知道老师怎么看。
刘擎(作者) 回复:您说的很好。现代性有多重形态,“解放的”和“技术的”是一种区分方法,也是西方左翼学者的偏爱的一种方法,我们在马尔库塞那几讲会谈到。艾森斯塔德和泰勒等,都谈过现代性应该是一个复数,所谓多元现代性。有历史的、文化地域的、意识形态的多样性。而且我认为,任何一个形态的现代性实践都具有内在的紧张和内部多样性。但无论如何,所有形态的现代性,都共享了理性化的特征以及理性化带来的困境。因此,现代性不是一个固定的状态,是生生不息的自我实现进程。
曹云鹏/云南:刘老师,您的课来的及时。只是不知道什么地方可以阅读您在课中讲的文章?谢谢您!
刘擎(作者) 回复:你好,我是这门课的编辑。 刘老师的年度述评,每年会在学术刊物上正式发表。近年来也会在在线媒体发表。2019年度的年度述评,2月3日-5日首发在“上海书评”公众号。之前年份的文章,您可以在网上搜索“刘擎 西方思想年度述评”,部分可以在网上读到。 此外,2003-2012年度的文章,也已结集成书出版,书名《纷争的年代》。2012-2018年度的文章,就我所知也即将结集出版。 后续我们会和刘老师商量,以加餐、或讲座、或电子书的方式提供得到站内的阅读渠道。谢谢你的支持!
戚志光:上学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够有一技之长,在社会上找到立足之地,养家糊口。所以那时候总是想,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现在自己年届不惑,反思自己的教育经历,对于思想领域教育的匮乏,是我人生中的一大遗憾。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单调而没有说服力,让我与这门学问渐行渐远。今天看到老师的这篇发刊词,让我内心又燃起了好奇的火焰。那些定义了现代的先贤,有着怎么样的思想,又如何深刻影响了我所生活的世界,我希望在这门课中能够一窥门径。
马烈:前几天刚读完《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其中感叹最深的就是教育在人转变中的重要作用。人想什么,会和现实世界发生反应,有时候是和谐的,有时候是冲突的。作者受到的教育,让她对生活产生了反思,产生了内心新旧思想的冲突,产生了思想和现实的冲突。冲突之下,此消彼长,转变也慢慢发生。
个人如此,世界大环境亦然。看古今之变,探索转变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思想,以及转变中的冲突,能够让我们重新看待习以为常之事,看清我们从何而来、为何如此,甚至通过对这些思想再反思,找到自己思想的安居之地,或者前进的路。
钟林月晓:迫不及待的想听萨特。
刘擎(作者) 回复:你好,我是这门课的编辑。 可以先给你剧透一下,萨特三讲,非常的精彩,我个人非常喜欢。
螺闹耳朵:【现代人】有一个古代智者也没有的优势,那就是能够反思思想的形成路径,让我们有一个更广阔的时间视野,能更好的,看明白自己。
如果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没有去反思自己,那实在是太浪费这个宝贵的时间地理优势,古人教我们认识我们自己,现代人更应该进一步明白自己😇👍。
九九:超级喜欢刘擎老师这门课,通透、有温度、有魅力,开启新世界! 这门课对我最大的贡献在于,它不动声色地让我觉得各种思想平易近人。这一块对我来说完全是空白,平时想起各种哲学家思想家的著作思想,难免有种搞不清头绪的茫然和畏惧。而这门课一路听下来甚是畅快,没有抵触和畏难,甚至以后我能用刷剧的自然心态去翻看这些人的文章作品。 而这门课能做到这一点: 一是有主题有脉络地选取题材,给我提供了一种主观全局感。我听完感觉自己对20世纪重要的西方思想有了全景图式的了解。哪怕这份地图比较初级(只有路标和线索),但这种主观的全局感特别重要,脑中有图,心里不慌。
二是理论联系实际,接地气。刘擎老师选择介绍的每一种思想都不是抽象、历史和孤立的,这些思想可以跟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是对我们关心问题的一种解答,也影响和塑造了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观念。我一边了解一些观念的来龙去脉,一边审视自己的生活和观念,这种觉察也是宝贵的收获。
三,最重要的是,刘擎老师对20世纪各种思想有广而深的理解,提炼框架,抓住脉络,用极精简流畅的语言把其中的关键思想讲通透,此非深厚功力无法驾驭。透过课程,刘擎老师还传递给我们一些温暖美好的东西,或许就是主编说的人格典范。至此学完,有种莫名的温暖和感动。
这门课的诞生就是一种幸运,不要错过和辜负它 ฅ'ω'ฅ
刘擎(作者) 回复:谢谢:)
孙凌Reborn:不可否认,现代人的底层思想,大部分来自于西方,能够一次性系统的了解这群西方大家的思想,得到太给力,看到后立刻下单了,研究思想,开始反思。
Sofe:周濂老师说它是”最值得期待的课程之一。”
说他的观点,犀利却不让人感到冒犯,视野开阔但绝不流于表浅,不会因过度自省而模糊立场,也不会因同情心强大而丧失批评的力道。
金戈铁马:我们身处现代社会,享受着科技发展、文明进步带来的巨大福利,似乎一切都是天经地义一般。但是,可能很少有人会去想,现代社会是怎样发展形成的,其背后的底层逻辑和思想根源,又是什么。正是因为我们无法通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看透其中蕴藏的思想内核和本质,我们对于世界、对于人生,才会有如此多的困惑、迷茫和烦恼。希望通过这门新课,重新理解对现代社会塑造有着深远意义的各种思想,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世界、认清自己。
Vinchent:最早在《名家大课》里仔细学习过刘擎老师所解读的《学术与政治》,恰巧在两个星期前读过这本书,书里的序言就是刘擎老师为大课写的解读,又重温了一遍。老师对于韦伯提纲挈领的解读为我理解韦伯的这两篇演讲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本书也一并推荐大家,正文部分的两篇演讲其实所占篇幅非常有限,对于韦伯生平和观点的补充解读才是这本小册子的真正亮点。这一次愿意跟随老师学习一遍现代思想,为自己日后的经典阅读之路做一个铺垫。
淸风徐来:我是一位晚到者,不过一听刘老师的课,立刻就被吸引了。我一方面先跟上每天的新课,一方面抓紧把已经讲过的课补上,到目前为止,已经赶上了正常进度。刘老师的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是思想上有很大冲击,并能跟着老师把自己的思想不断引向深入;二是听着课,好像精神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和力量的提升,确实把人带入一种对生活,对社会,对事物的较好的反思状态。 请问,作为新时代的你,想了解十九世纪两个马克思中的其中一个——马克斯·韦伯的“祛魅”“诸神之争”“工具理性”及“现代的铁笼”的思想吗?你想了解尼采说“上帝死了”之后又说“是我们杀死了上帝”这又是为什么吗?你想了解弗洛伊德为什么宣布“理性人”的死亡吗?你想了解萨特又是怎样从“虚无”推出人是“自由”的吗?…… 难道,你难道不想思考一下人生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吗?你难道不想通过这些哲人大家的思想,来反思和更好把控自己的人生吗?如果有此愿望,就请跟我一起进入课程吧。
韩魏:刘擎先生《悬而未决的时刻》,白色封底,我是看过的。他评述过《为什么欧洲会领跑世界》这本书。他主编过《权威的理由》等论述公共政治、政治哲学的作品集。当然,刘先生还评述过很多作品,视野开阔,条理清晰,不是只针对圈内人士写作。类似清晰风格只在吴增定老师的作品见过。我觉得对于思想史的研究,在华东师大的确有传统,前面还有许纪霖等学者。我很期待这个课程,我也算私淑弟子了。
毛凯:1.西方是现代思想的源头这并不需要讳言,我们都受惠于此。 2.地理划分虽然略带歧视,但以浓度最高区域作为代表本就是惯例,更何况这些思想的根基是久远且无争议的西方古典文明。 3.很有幸生存在这个文明昌盛、和平有序的时代,而这些现代思想正是这个世界的背景。 4.如果仔细辨析,会发现这些思想还是我们灵魂的一部分。
小野666:这是我高中时梦寐以求的课程, 那时候伴随着对生活意义、生命意义的更多思考, 有太多的疑惑无从解答,那时候开始对哲学着迷, 但一直很遗憾没有系统的学习 现在, 我觉得这个机会很合适
李伟:四十四年前,我是一所师范院校政治系学生。毕业四十年一直教政治课。但是,我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就在三天前还遗憾呢。一口气听完了您的课,好激动!好感慨!好兴奋!我可以跟着您重新开始学习!我不会遗憾了。 刘老师,我会像您一样恭敬的写下现代思想历史上闪光的十九个名字,一个一个去认识他们,领受启迪。从听课中我感受到您真诚喜欢自己的专业,享受智识的生活!这让我得到了从来没有得到过的来自一门学科的欣喜若狂! 在得到上学习,遇到很多难忘的老师,填补了空白,补偿了缺憾,激发了斗志!我会只争朝夕,努力再努力! 跟着您学习,今生少了一件憾事!这样的收获太出乎意料了。我要怎么样才算是表达了感激!?
刘擎(作者) 回复:你好,我是这门课的编辑。谢谢您的认可,您太言重了,如果您从这门课中有所收获,那就是对我们最重要的奖励了。再次感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