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路标:为什么说韦伯是现代思想的成年?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今天我们的现代思想之旅正式启程,拜访的第一位思想家是德国人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为什么要用马克斯·韦伯作为现代思想课程的开篇?
很简单,因为韦伯标志着现代思想的成年。
一百年前的德国“头号公共知识分子”
我自己第一次听说韦伯的名字,是在30多年前,在哲学家李泽厚老师的一次演讲中。李教授说,我们中国人都知道伟大的卡尔·马克思,但德国还有一位“马克斯”也很了不起,就是马克斯·韦伯。他们都是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还有一位是法国学者涂尔干。
韦伯到底有什么了不起呢?我去读他的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可惜当年太年轻,没怎么读懂。我就去读韦伯的传记,想先了解一下这个人。结果让我大吃一惊,本来以为他是个大学里的老学究,没想到他非常关注社会现实。
印象最深的一个例子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韦伯写信给德军的实际指挥官鲁登道夫,要求他向协约国献上自己的头颅,挽回德国的荣誉。鲁登道夫当然不会就这样自杀了,但他同意和韦伯见面。结果两个人唇枪舌剑,辩论了好几个小时。我很难想象,世界上有哪个学者能和一个将军展开这样的辩论。
不仅如此,韦伯还在报刊上经常发表政论文章,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亲身从军,他参与建设和管理军队中的野战医院;在战后又加入德国的谈判使团,作为顾问参加了凡尔赛和会;还参与起草了一战之后德国的共和国宪法。
韦伯不是一个象牙塔中远离大众的学究,而是一位广泛介入公共生活,面向社会和现实的学者。 他是一百年前德国最大的“公共知识分子”。这就是韦伯思想生涯的第一个特点。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不过,公共知识分子好像一般都特别忙,很难静下心来扎扎实实做学问。然而 韦伯在学术上的涉猎非常广泛,而且都卓有成就,被公认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这是韦伯思想生涯的第二个特点。
韦伯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社会学、经济学、宗教、政治、哲学、历史甚至还有音乐,他还专门写过一本叫《音乐社会学》的书。这位20世纪初的德国人甚至还写过一本《儒教与道教》,专门来探讨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西方那样的资本主义,可见他的视野之广阔。
然而这样一位大学问家,学术生涯却颇为短暂。韦伯25岁就获得法学博士学位,30岁就成为正教授,令同辈学人望尘莫及。可惜四年之后,韦伯就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离开了大学,有几年的时间完全停止了学术工作,病情缓和后才恢复学术研究。但又过了十六年,到1918年,也就是一战结束的那一年,才正式重返大学。可是回到大学才过了两年,韦伯就染上了当时肆虐欧洲的西班牙流感。1920年的6月,刚满56岁的韦伯英年早逝。
在我准备这门课程的时候,突然意识到,韦伯就是在我这个年纪去世的。在56岁的生命中获得如此卓越的成就,让人惊叹,也令人敬畏。我想起韦伯的墓志铭,那是来自《浮士德》的一句话:“ 我们再也见不到他的同类,尘世的一切莫不如此 ”。这句话用在韦伯身上再恰当不过。
绕不开的里程碑
那么韦伯究竟做出了怎样的发现,为什么我们会说他是现代思想成年的标志呢?
说到成年,你觉得人到了怎么样的境界,才可以称得上真正的成年呢?
我认为大概有两个标志:第一是明白自己,对自己的过往有真正的理解;第二是反思自己,能看透自己存在的问题。有点像是孔子说的“四十不惑”。
我们说韦伯标志着现代思想的成年,正是因为他完成了这两项任务, 看清现代,反思现代 ,让现代社会迈入了“不惑”之年。
看清现代,就是真正理解现代社会运作的底层机制。 在韦伯之前,西方的现代化已经高速发展了两百多年,但对于现代化的理解还停留在片面和表面的层次。直到韦伯以 理性化 为核心,建立了一套现代化理论,才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解释了现代社会的来龙去脉和运转机制。
反思现代,就是指出现代性最深层的缺陷。 这些缺陷不是现代化曾经战胜过的那些问题,比如愚昧无知等等;我们现在说的缺陷,是根植于现代化本身的问题。 这些问题不会随着社会进步而消失,反而会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而越来越严重。学术界将这类问题叫做“现代性问题”。
韦伯对现代性的正反两面,第一次做出了最全面、最清晰的分析。从此以后,西方思想家只要讨论现代性问题,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他,都无法绕开这座里程碑。
科学理性做不到什么?
韦伯到底洞见了现代社会的什么奥秘?其实并不复杂,你记住这三个字:“ 理性化 ”(rationalization)。这三个字,就是现代性问题的关键。
我们知道,启蒙运动之后,在理性和科学的帮助下,人类实现了巨大的进步。在古代社会,大多数人的生活都贫困艰难。甚至王公贵族也未必过得很好。
比如亚历山大大帝去世的时候只有32岁,后世学者根据记载,推断他是死于感染导致的持续高烧和衰竭。设想当时如果有抗生素,又会怎么样呢?
还有十三世纪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他的王后一生中生育了16个孩子,前15个孩子中的男孩全部在十岁之前夭折了,直到第16个孩子才顺利长大成人,王位的继承才有了着落。
你看,无论是皇帝还是国王,在疾病面前都毫无办法。到了启蒙时代之后,短短两三百年,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说一个简单的数据:人类的平均寿命,两百年前还只有25岁,到了2016年,已经达到了72岁。
这么巨大的成就是怎么获得的呢?韦伯发现,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地理大发现,这些大事件背后,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动力,就是“ 理性主义 ”(Rationalism)。当时人们有一种普遍的看法,认为过去的不幸都是由于蒙昧和无知造成的,如果用理性清除掉蒙昧和无知,我们就会走向真理,越来越幸福。
然而,也恰恰是马克斯·韦伯,这位深刻理解科学理性力量的思想家,却站出来告诫人们, 有些问题,甚至是极为重要的问题,科学无能为力。
韦伯是怎么说的呢?
让我带你穿越到一个历史的现场:那是1917年的11月7日,一个冬日的夜晚,在慕尼黑的一间艺术大厅里,正在进行一场演讲。大厅里挤满了年轻的学生,还有许多著名学者。韦伯在台上演讲,题目叫“以学术为志业”。
身在台下,我们满以为,韦伯会告诉大家科学有多么伟大的意义,值得青年人去献身。然而,他是怎么说的呢?他说:认为科学是通向幸福之路,这是“天真的乐观主义”,只有书呆子才会相信。科学根本无法回答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意义”这类问题。
韦伯举了一个例子:假如现在有一位病人生命垂危,只要送到医院,我们就能用医学技术维持他的生命。但是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要不要去抢救这位病人呢?
如果病人只能维持生命,但根本无法好转,又会耗费大量的金钱,拖垮他的家庭,你认为应当做何选择?如果病人自己希望,不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来抢救,你认为要怎么选择呢?如果你知道病人在这种状况中非常的痛苦,你又要怎么选择呢?
医生回答不了这些问题,即使他有最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最高超的技术,也不能回答这个问题。
韦伯认为, 这是生命意义的问题,超出了科学的边界。 科学永远无法回答:我们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才是“值得”的,我们过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我们生命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科学也许可以给出最优的“方案”,但永远无法教给我们一个最优的“选择”。
理性主义的新麻烦
韦伯用数百万字的著作,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和理性如何塑造了现代社会,在政治、经济、精神的深层结构中形成了怎样的“运行方案”。但同时,他又向我们指明,这些方案、以及方案背后的理性主义,不仅很难带我们走向真理和意义,还可能会让我们离意义越来越遥远,甚至还会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的麻烦。
这些方案是怎样的,这些麻烦又是什么,这就是接下来我们课程中要探讨的内容。
下一讲,我们就来了解韦伯的第一个重要命题:世界的祛魅。
问答
最后留一个思考题:关于科学能够做到什么,又不能做到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想法,或者遇到过相关的例子吗?想听一听你的见解。
编辑按:01-04讲的小加餐,刘擎老师已经发布在知识城邦。
第一次小加餐,刘老师和大家打了个招呼,谈到了这门“思想课”的不同的“实用价值”。
具体内容,→戳这里观看。
划重点
1、韦伯的思想生涯有两个特点,一是他广泛介入公共生活,面向社会和现实;二是他在学术上涉猎广泛,被公认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2、韦伯标志着现代思想的成年,因为他完成了两个任务:看清现代,真正理解现代社会运作的底层机制;反思现代,指出现代性最深层的缺陷。
3、韦伯发现,关于意义与价值的问题,科学理性无能为力,甚至还会带来新的麻烦。科学可以给出“方案”,但并不能提供一个最优的“选择”。


热门留言
孙凌Reborn:现代人的成年,不在于年龄,而在于认知,了解世界底层的运转规律,以及认识到当下的世界有哪些不足,并坦然接受,才能成为一个成年人。
易简:忽然想起维特根斯坦的一句话:“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学问题都已得到解答,人生问题也还完全未被触及。”
难道不是吗?
即便我熟练掌握了恋爱心理学、爱情社会学、婚姻经济学等知识,但是这能确保我找到满意的对象吗? 很多人都不懂微积分,这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罪与罚、生与死、美与丑、心动与无感,何为正义?何为勇敢?何为良善生活?这些对于人生极为重要的问题,科学都无法给出答案。
天天天蓝:这是生命意义的问题,超出了科学的边界。 刘擎老师您好! 关于科学能够做到什么,又不能做到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想法? 就拿全国新冠病毒防疫来说,隔离可以防止疫情扩散,这是征对的传染病最直接和主要的防治手段。但人是群居动物。 我们理性选择了自我隔离,而隔离带来的无聊、恐慌、精神状态不佳,这又是科学不能让我们改变的。
所以我想,社会的发展,就是科学能做到什么和不能做到什么这样的二元世界交替作用的产物吧。
刘擎(作者) 回复:对现代社会而言,科学是绝对必要的,但却是不够的。科学思维需要与其他类型的精神活动相互对话,妥协、交融,有时还要区别边界。工具理性虽然最为发达和普遍,但不是人类唯一的理性方式。在后面我们会讲哈贝马斯的对于“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区分,他批判了以工具理性主导的“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这是一个有启发性的思路。
吴翔:科学理性做不到什么? 韦伯到底洞见了现代社会的什么奥秘?其实并不复杂,你记住这三个字:“理性化”。这三个字,就是现代性问题的关键。 ——这句话,说得太对了! 比如这回疫情,前期为什么会耽误?其实就是湖北F4自以为对新冠有充分把握与了解,然后就极其“理性化”得进行了按部就班得操作。 可实际呢?被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15日的会议上批判为“缺乏基础医疗伦理”。 为什么“理性化”会输给“基础医疗伦理”,就是因为,凡是认为可以进行“理性化操作”的前提,就是对该事物有一个充分的认知与对策,可新冠其特点就是“新”,所以就必须采用非常手段。 这种手段,虽然会与现有国际规范有所冲突,但只要我们秉持“以人为本”的道德伦理,其冲突的结果就应该是“歌诗达赛琳娜号”在天津港的迅速处理,而非“钻石公主号”的合法性扯皮。 拿刘擎教授的话说就是:在“反基础主义的视野中来应对价值冲突的可能性与必要性”(以及“概念性失真”)。
佛祖门徒:有幸在《名家大课》听过刘老师解读韦伯的《学术与政治》,谈谈对韦伯的一点粗浅认识。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如此评价韦伯“尽管由于命运和环境的捉弄,他没有在政治方面享有显赫的地位,但毫不减损他杰出政治家的本色,他的伟大就像一个没有手的拉斐尔,没有功绩,却有无限的潜力。”马克斯·韦伯是一位集政治家、科学家、哲学家于一身的人物,韦伯终其一生都热衷于政治,渴望献身于政治。在一个己经除魅的世界上,“政治不是一桩理买卖,但是,羞耻心和正派做人的义务还是有一道底线的,不能突破这个底线而不受惩罚,即使在政治上也不例外。”所有,一个真正以政治为业的人,就要知道,必须随时的去把握信念论理和责任论理之间的平衡,或者说是能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
伪装:关于科学能够做到什么,又不能做到什么,你有什么样的想法,或者遇到过相关的例子吗?
科学并不是唯一,所以科学必然有做不到的事情,而就现在看起来,科学能够做到的远不如做不到的多,比如科学永远解决不了电车难题。 与科学有类似的情况的还有经济学,还有民主自由平等,你若是把它们当做唯一,你就失去了对世界的多维度观察能力,你观察世界的维度越少,你就越不可能了解真实的世界。
狗爷儿涅槃:开个玩笑,科学不能让我喜欢的女孩喜欢我,哈哈哈😄。
这个问题让我突然想到,人类把握和感知世界有四种方式: 体验-艺术、改造-实践(经验)、思考-科学 如果这三种方式都不能解释,或者让人感到完整和心安,那就有第四种方式——信仰。 所以,我认为这四种方式是相对有独立性。比如科学对艺术有可能有一定影响,但艺术本身和科学完全不同,不可迭代,不是线性发展,也没有什么可证伪性。
Vinchent:把韦伯作为现代思想的路标是因为韦伯开始真正看清现代、反思现代,也就是说开始正视理性观念对于人们思想和社会秩序产生的影响。结合李林老师的《宗教学》课程,我们知道宗教是为人们提供意义的,理性思想的出现让人们开始反思宗教,继而反思宗教带来的意义。我认为理性本身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个工具,而不是真正的内心归宿,不能提供真正的意义感。特别想知道经过“祛魅”之后的人们是如何重建意义感的,或者说应该如何重建意义感。
曾凯:去年6月读了朱迪亚.珀尓的《为什么》,他本来是贝叶斯网络算法的发明人,现在却认为以前的想法都错了。先进的算法可以根据用户画像相近的人行为的相似性和相关性来给用户做推荐,但还是不能理解人类在复杂情况背后做出某个选择的原因。 我认为科学是一个等式系统,希望能够把所有的现象都进行理性化解释,用等号来配平方程式,用抽象的模型来简化世界的复杂。刘润老师说:“不抽象就无法深入思考,不还原就看不到本来面目。” 科学能够告诉我为了我的身体健康,我应该吃些什么,吃多少,什么时候吃。但如果我不遵守,它可能并不理解为什么我不能按照他告诉我的那么来做。如果我手边有一块炸鸡,科学会告诉我它含有多少油脂碳水蛋白质,能够通过代谢率预测我身材的变化,但不能理解我吃进去的感受,我的快乐程度,以及我可能会通过一块炸鸡联想到哪些童年逸事。 突然想起一句脱口秀演员王建国说的话:武功没错,错的是习武之人。习武之人错在哪里,武功本身也不知道。科学是人类想象的产物,人类的想象就是科学的天花板。
Vinchent:打卡,今天读完了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所有导读部分,重读了正文部分,注释部分还是读不下去,这样在正文和注释之间跳来跳去的阅读真是有点难为人😅接下来我要认真写一篇阅读笔记,还有重读《学术与政治》~ 这第一步走得很慢,但是很踏实,继续努力呀!
渔樵闲话:科举解决生活具体问题,哲学解决意义和幸福问题。我们的教育,现在更多的是教科学,工具思维,用科学理解世间万物,但是对我们自己内心呢?关心的太少。有人问过我们,“你幸福么?”,“你现在干的工作,还喜欢么?”,没有。亲朋好友,只会关心你一年能赚多少钱,钱多才是成功。
想起《恰同学少年》里面,杨昌济教的伦理课,第一堂课他就问同学们“你们将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很多人给了答案,有的人说当老师传道授业解惑,有的人说当医生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有多说当商人富甲一方,只有毛泽东没想清楚,杨老师说不急,这是一生的命题,值得细细思考。大学几年,毛泽东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他亲眼看到了战火纷争,军阀横行霸道,百姓水深火热,他的人生目标就慢慢清晰,“为国家谋太平,为百姓谋幸福。”
我们小时候,很多人会问我们,将来想要做什么,我们会说“想当科学家,医生,警察”等,现在想来那不过是大人们的消遣娱乐。反而等我们长大了,没人会问,只是一味的让我们努力读书,考清华北大。但是正如《银河补习班》所说,“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上了大学之后呢?”,“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有趣好玩的工作,值得我们去追求,一定要不断的思考,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邓超继续说,“梦想就是箭靶子,我们每天的努力就是在拉弓,如果找不到箭靶子,每天的拉弓就毫无意义”。
郝景宇: 刘擎老师好,在韦伯之前的启蒙运动时期,人们相信“光明、光明,多一些光明”,觉得追求科学精神用知识取代无知,就好像用光明驱散黑暗,自然会得到幸福;而更早的中世纪,人们似乎相信保持某种无知的“虔诚”本身就是一种福分。我以往会套用进步史观的思考模式把二者分出个先进落后,听完本讲终于意识到科学的发展、知识的丰富与人生的幸福、生命的意义是其实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不能似是而非地纠缠讨论。 科学研究的是“实然”问题,旨在“求真”,而关于人生的意义则是“应然”问题,属于价值判断,因而不能要求用客观事实的陈述回答“人应当怎样生活这样?”的价值判断问题。古代西方人关于精神生活与世俗生活用“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做了很好的区分,如今我也套用一下作结“实然的归实然,应然的归应然”(ps:我也为了寻求对后半句的理解来到了刘老师的课:))
Vinchent:打卡,今天读完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正文部分,明天开始结合各种导读重读~
Axelrod吴忠鹤:在那个人人都在夸耀科学万能的年代,韦伯一针见血的提出了核心主张:科学非万能,生命价更高。
科学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意义问题、价值观问题。
总而言之,人不能按照一种既定的范式生存,正是因为我们的创造性,人类才走到了今天这一步。在科学进步的过程中,拥抱变化,拥抱真知的同时,也对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保持开放、保持边界、保持被证伪的心态。
最后还要正确的看待科学,这是工具,而不是指引。
R:科学能够为我们揭开世界运转的面纱,让我们了解到事物运行的原理,不能够用来解释衡量幸福,人生意义这些。我的理解是科学可以用于那些可计算的事物上面,比如两点间的最小距离,事情的最优解,但是他不能用于那些不能计算的事物,比如我这一生应该追求什么,我在自由和责任之间应该怎么权衡等。
与人为善smile:今天复习这一课最大的感想是,原来我已经成年了: 对自己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背后的原因有了更深刻的洞察。
我并不完美。但是有些问题、有些缺点,可能我已经决定和他们共存。
生活越来越从容,越来越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人的看法。对我来说已经不如年轻时那么重要。
四十不惑——不早不晚,我成年了。
小雪梨:科学解决how to do,但无法解决why we do
与人为善smile:回过头来复习才发现,韦伯完成的两个任务:看清和反思现代,正是老师希望在这门课当中带给我们的。 如此看来,韦伯所做的不一定是完成,更准确的说,可能是这两项任务的第1个里程碑式人物。
Rhine莱茵:关于当代医疗领域的问题,我认为超出了科学的边界。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科学家们不断攻克对之前来说的一些绝症,天花霍乱,手术的普及,青蒿素的发现等等。然而在医疗领域的重大发现以及医疗水平的显著提高并不能解决医患之间的矛盾。究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医生背后的逻辑是遵循“理性化”,但平民百姓没有学过专业知识,他们无法理解医生所谓的最优方案,他们只认为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以接受的选择,他们看不到医生面对生死两难时的犹豫,看到的只是接受完疗愈之后的结果。 情感是人生而为人的重要标志,哪怕科学再发达,医患关系都将存在,可能会有所缓解,但永远无法彻底解决。
五簏了了:科学能给我们提供技术支持,可以给我们提供无数的方案,甚至可以带着我们去星际旅行,但无法给我们的生活提供意义。意义只能靠我们自己去寻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