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波普尔II:为什么人类不能创造出完美社会?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来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上一讲我们探讨了卡尔·波普尔的科学哲学思想。他发现,即使是在科学的领域,理性所能达到的“正确”也只是一种“不彻底的正确”。当波普尔把这个思考延伸到社会政治领域,就形成了他更为基本的哲学思想,叫做“批判理性主义”。
这个词听着有点高深,其实并不难懂,简单地说就是两句话:“ 人类有理性,理性有局限。 ”
无尽的探索
在波普尔看来,我们人类是一种“问题求解”的动物,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活动,都是这个模式: 遇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找到方案获得进展,但在解决方案中又会诞生新的问题。 这个“问题求解”之旅就永远没有终点,是一种“无尽的探索”。
举个例子,为了解决堵车问题,我们修了更多的公路,但是路多了,买车的人就会更多,结果路上反而变得更堵了。我有一个北京朋友跟我说,高速公路就是让我能迅速赶到下一个堵车点。在人类历史中,类似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波普尔就是从这种问题求解的模式中,总结出了“批判理性主义”的思想,他用的这个词好像非常学究气,其实是想同时强调理性的作用和理性的自我批判,或者用波普尔的话来说,就是理性及其可错性。
理性体现在我们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错性体现在,人类的办法总是不完美的,总会出现新的问题。 人既是理性的动物,又是会犯错的动物。所以人类总是会一边进步,一边犯错,再从错误中学习。我们总是能够向前迈进,但又永远无法抵达绝对的真理。
在科学领域,波普尔从这个思想基础出发,解释了科学发展的逻辑,同时拒绝了科学至上论。到了社会政治领域,波普尔要拒绝的,就是所谓“乌托邦社会工程”的理念。
“乌托邦社会工程”有什么问题?
什么是“ 乌托邦社会工程 ”呢?简单来说,就是认为人类可以依靠自己的理性,按照某种预定的蓝图去改造整个世界,创造出完美的社会。波普尔认为,将这种社会工程的理念付诸实践,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你也许要问了,不对吧,生活中一直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工程啊,所有国家都会有社会发展规划,像是城市规划、道路规划等等。没有规划工程,社会怎么能发展呢?
波普尔当然不是反对一切社会工程,他批判的乌托邦社会工程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整体主义”。 这是一种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上的全方位规划:在空间上涵盖了所有社会领域,大到国家制度的设计,小到一个家庭的形态;在时间上,要从现在规划到未来,一直规划到终极的理想社会。
整体主义的规划工程有什么问题呢?那就是低估了可错性。比如,你想为一场考试做一个复习计划,那当然没问题。因为这是个局部的、短期的计划,出了错也很容易变通调整。今天进度没完成,明天少刷一会儿手机,就补上了。但如果你要制定一个整体的人生计划表,从毕业工作到事业发展,从恋爱结婚到孩子教育,把一辈子的大事小事全都安排好,这种环环相扣、万无一失的规划,肯定就行不通了。
社会也是如此。在波普尔看来,想要覆盖一切、规划一切的乌托邦社会工程不可能成功。但为什么还有人会去信奉这种不切实际的规划工程,甚至付诸实践呢?
因为这背后有一种观念非常迷人,叫做“历史决定论”。就是认为历史是被一个铁的规律所决定,只要我们要掌握了这个规律,就能制定出完美的蓝图来整体改造社会。
“历史决定论”有什么问题?
在20世纪的西方思想家当中,波普尔是批判历史决定论的先行者,也是影响最大的代表人物。他在一本书中有详细的分析,书名叫《历史决定论的贫困》。哲学讨论的细节我就不在这里展开了,我和你谈谈波普尔最主要的两个观点。
首先,波普尔认为,我们并不能发现那个历史发展的铁律,或者说人类社会发展的绝对真理。 听过上一讲的内容,你应该很容易理解这一点。你想,如果在自然科学领域,人们都无法找到永恒的真理,那么对于更为复杂、变量更多更不可控的人类社会,就更不可能找到所谓绝对正确的法则了。
其次,人类社会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人类的知识本身就是影响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因此历史进程无法被决定。
什么意思呢?举个有趣的例子,有人说,如果马克思把自己的著作都藏起来不发表,说不定现在资本主义已经灭亡了。可惜马克思把他的理论公布于世,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就完全被揭露了,成了全人类的知识。工人阶级去学习,但资本家也可以学习,他们就意识到改良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们就会去提高工人的工资和福利,改善他们的劳动和生活条件,这样一来就缓解了劳资矛盾,改变了至少是延缓了资本主义灭亡的进程。
所以在波普尔看来,一方面,我们并不能找到历史发展的绝对规律,另一方面,人类知识的增长本身也会改变历史的进程。那么,历史决定论在根本上就是无法成立的。
“封闭社会”与“开放社会”
波普尔还有一本两卷本的巨著,详细分析考察了历史决定论在思想史上的发展,书名叫做《开放社会及其敌人》。 其中有一个观点,认为信奉历史决定论,会在思想上把社会发展的可能性封闭起来,塑造一个“封闭社会”的意识形态。而与封闭社会相对立的是“开放社会”,就是以开放的态度接受理性的批判。
当然,开放社会实际上也需要社会工程,但不是那种整体主义的工程,而是一种“零星社会工程”,或者说“渐进社会工程”,通过不断尝试和纠错的机制来实现社会发展。
我们来对比一下,波普尔支持的渐进社会工程,和他反对的乌托邦社会工程有三个重要的区别:
第一,前者着眼于克服最紧迫的恶,而后者是要追求最终极的善。
第二,前者要寻求改善人们命运的合理方法,而后者也许有着极其善良崇高的意愿,但在实践中却可能加重了现实的苦难。
第三,从历史上看,渐进式的改良基本上能够成功,而试图整体性地创造乌托邦的规划,基本上都会引发悲剧,最终背离了自己当初的目标。
所以波普尔会说,“ 缔造人间天堂的企图,结果总是造就了人间地狱 ”。他认为20世纪历史留下最深刻的教训之一,就是要警惕历史决定论的神话,防范“乌托邦社会工程”的实践。
常识背后的观念升级
我们看到,波普尔在科学方面反对科学至上论,在社会政治方面,反对历史决定论和乌托邦社会工程。这两个方面一脉相承,都是反对过去启蒙理性主义中的绝对真理观。所以在我看来, 波普尔最突出的成就就在于,他推动了启蒙理性主义的改造升级。
我们知道,启蒙理性主义创造了无数伟大的成就,但它也繁衍出科学至上论和绝对真理观的倾向,这种倾向在20世纪初愈演愈烈。当时在思想界,对这种倾向的批判很弱势,被当成是异端。
波普尔的出现改变了局面,他从处理科学内部问题入手,颠覆了科学至上论,受到了爱因斯坦等著名科学家的赞赏;后来他的工作又进一步延伸到社会政治和历史的思想领域。不过,波普尔的批判并不是要颠覆整个理性主义传统,而是要修复和升级这个传统,最终形成了“批判理性主义”。
波普尔独特的思想和雄辩的风格,推动了思想史上的这次转折,当年的异端思想,今天已经成为了常识。人们对这些理念习以为常,很少意识到,背后有一次真理观和历史观的转折改变。
对我个人来说,波普尔有着特殊的意义,30多年前,正是通过阅读他的著作,我从理工科转向了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在2004年,波普尔去世十周年的时候,我写过一篇纪念波普尔的文章,其中说到,波普尔是一位卓越而速朽的思想家。他在世的时候获得了非常显赫的声望,去世之后却迅速被人淡忘。波普尔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执教长达23年,结果在他逝世以后,他生前用的办公室并没有变成一个纪念馆,而是被改建成了一个厕所。
难道说,波普尔已经过时了吗?
在我看来,如果说波普尔的名字被遗忘了,他的思想被看成是人尽皆知的常识,那么这种遗忘恰恰体现出他成就的卓越。但如果有一天,人类忘记了历史的教训而重蹈覆辙,也许就会再次想起波普尔的告诫和提醒: 理性是有局限的,要警惕科学的自负和决定论的危险。
问答
下一讲,我们要拜访波普尔的一个朋友,波普尔在写给他的信中说:“我从你身上学到的东西可能超过所有其他在世的思想家”,这位朋友还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你可以猜一猜他是谁。我们下一讲再见。
编辑按:第20和21讲的小加餐,刘擎老师已经发布在知识城邦。
第十七和十八次小加餐,老师把课程中提到的那一篇,在2004年波普尔去世十周年时写成的纪念文章,分享给你。
为什么波普尔作出了重要的工作,却仍然被很多人轻视,甚至于不承认他的哲学家资格呢?
对于波普尔的思想,又有哪些重大的误解呢?
这与波普尔的研究领域、个人的行事风格和一些性格特质都有所关联。想了解更多细节?请你→戳这里观看。
划重点
1、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简单来说就是两句话:“人类有理性,理性有局限。”
2、人既是理性的动物,又是会犯错的动物。所以人类总是会一边进步,一边犯错,再从错误中学习。我们总是能够向前迈进,但又永远无法抵达绝对的真理。
3、整体主义的规划工程低估了理性的可错性,会容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背后是一种历史决定论的观念,但波普尔认为历史决定论在根本上是无法成立的。


热门留言
SPACE TIME:之前施展老师和李筠老师在知识城邦进行答疑,我问了两位老师这样一个问题,你从历史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施展老师:我从历史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人类的理性绝不可以过度狂妄,人类的秩序能够成立并向前演化,本身就是个奇迹,根本不是理性能够把握得了的。理性能够起作用,但是在各种理性规划的互动博弈当中起作用,而最终形成的结果,与任何人最初的理性规划都不同。这是一种伟大的演化力量,试图用理性去把控它,一定会遭致失败。 李筠老师:我学到了,人可以有所作为,也必须有所作为,但要乐天知命,知道界限,知道敬畏。 同样也想问下刘擎老师😂
刘擎(作者) 回复:施展和李筠两位,和我是一个“团伙”的,所以他们从历史中学到的东西也和我差不多吧。
淸风徐来:波普尔写信的对象应该是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在徐瑾老师的经济学大师课中对他有讲到。在此分享四个有关哈耶克的信息: 1、哈耶克是犹太人,1947年,他发起一个新自由主义学术团体,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朝圣山学社。知名学者米塞斯、奈特、弗里德曼等,包括我们课中所讲的波普尔,都是学社成员。 2、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经济学史上有两场大辩论,影响了数亿人的生活,被认为是史上最经典、最著名的经济学决斗。这两场重要的经济学辩论,哈耶克都参加了。第一场,是社会主义是否可行的辩论;第二场,是他和凯恩斯关于经济的大讨论。第一场,他是助攻;第二场,他成主力。辩论结束后,围绕两人观点,后人也形成了各自的理解。使得他们的辩论,几乎贯穿了整个现代经济学史。 3、上世纪四十年代,哈耶克完成了自己的重要著作《通往奴役之路》。其中,他对大政府主义展开了深刻的批判。并指出,当大政府以公共利益的名义,剥夺公民自由的时候,人类离奴役社会也就不远了。哈耶克一生做的唯一大事,就是捍卫自由市场。我想这可能就是波普尔欣赏他的地方。 4、哈耶克不仅在1974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还在1991年荣获美国总统颁发的自由勋章。我最欣赏他的一句名言是:“坏的制度使好人做坏事,好的制度可以让坏人做好事。”
请我吃东西就能哄好:真希望刘擎老师的课可以不止40节!!!太爱了!
刘擎(作者) 回复:40讲已经太累了呢:)
你先走:我们不能创造完美社会,因为人的理性有限,只能不断接近真相。更麻烦的是,事物是在发展的,即使我们能看清当下这一刻,再决策和行动,下一刻自己的行动就是引入了新的变量,系统改变了,所以,绝不可能设计出一个一劳永逸的终极方案。
这位朋友也曾说过:“…自从他(波普尔)的Logik der Forschung(猜想与反驳)在1934年出版以来,我彻底成为他的方法论理论的支持者。”
他就是: . . . .
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 哈耶克。
佛祖门徒:萨特说,“理念不能覆盖现实”,告诫国家和精英阶层,在推行政令的时候,要足够谦虚谨慎。我们应该尊重现实世界,过度简化事实或是迷信任何乌托邦,都可能导致具体的知识和经验被排除在任何规划设计以外。最近读了隔壁顾衡老师讲读的《国家的视角》,其中就分析了很多乌托邦式的计划最终导致的事与愿违,甚至灾难。这本书的副标题更加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意图——“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试图改善、人类状况、如何失败,通过几个关键词清晰的勾勒出整本书的结构和用意。 作者斯科特反对滥用国家权力来强行塑造社会,主张要尊重社会自身的生长机理;反对滥用整齐划一的理性指导,主张要尊重地方习惯和实践知识。他觉得人类社会当然需要秩序,但是建立的秩序不必整齐划一,而是多元一体、内涵丰富的。而压制这些地方上的常识,采用极端的现代主义,反而会带来混乱和破坏,甚至无法挽回的灾难。
斜阳:这一课我想起来著名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一个逻辑系统内必然至少存在一个命题无法被证明或证伪,也就是说,悖论或无法解决的新问题,永远都是系统边界内必然的结局,这个矛盾推动世界一直在向完备演化,不断打破逻辑边界,但是没有终点。
“不彻底的正确”导致我们无法制定一个从宏观到微观都适用的统一规划,甚至是统一规则。要么是指南针式的框架,但是没有细节,要么是局部的详细地图,没有整体视角,广度和深度很难兼顾,重要的是,我们根本搞不清楚宏微规律变化的临界点究竟在哪里。比如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目前就是两套不同的理论,解决不同的问题,尺度本身就是一个重要变量。
王黎璐:波普尔强调,历史主义或总体论,由于其自身的谬误,不仅在实践上是行不通的,而且在理论上“总体论的实验也不可能对我们的实验知识作出什么贡献”,因为“社会工程师的总体论蓝图并非是基于任何一种可以与之相比较的实际经验”之上的,总体论的蓝图和实际经验乃是无从比较的。然而历史主义者却只会以一种唯一的思想方式,即以总体论的思想方式去思想。他可以想象变化,但是他只能想象不变条件之下的变化,“他无法想象在变化条件之下的变化”。归根到底,“历史主义贫困论乃是想象力的贫困”结果,也就是贫困的思想对于历史主义进行报复的结果。 感谢老师精彩的分析,我会记住理性是有局限的,要警惕科学的自负和决定论的危险。波普尔的这位朋友应该是哈耶克,期待下一讲。
爱徒步的小猴子:关于启蒙理性的局限性,我记得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与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也同样做了批判,其中提到了启蒙与工具理性的异化,当时阅读的时候有种惊为天人的感觉。请请教一下刘老师,波普尔的观点与他们两位有何区别?是否在同一个历史背景下总能催生出相近的思想观念来呢?
刘擎(作者) 回复:同样批判启蒙理性主义,法兰克福的路径与波普尔相当不同。阿多诺与霍克海默的论述相当深奥复杂,我没法在这里讨论。但在后面课程讲解的马尔库塞思想中,可以部分体现法兰克福学派的思路。
金旭峰:薛兆丰老师讲过,经济学研究的是事与愿违的问题,这与玻普尔的观点有相似之处,正因为人理性的局限性,所以人总是处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这也是理性批判主义能够存在的原因。
在科学领域,玻普尔从思想基础出发,解释科学发展的逻辑,提出反对科学至上的理论。在社会政治领域,波普尔拒绝”整体主义“,拒绝空间和时间上的全方位规划,可错性的存在,在维度足够多的时候是经不起社会检验的,也没有所谓的”历史决定论“,人类知识本身就是历史发展的一个变量,历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这样看,玻普尔其实也是一位保守派的思想家,他并不反对变革,只是反对激进的变革,宁愿采取比较稳妥的方式。
在得到专栏中,吴军老师,万维钢老师,薛兆丰老师,刘润老师,都是偏向保守主义的,或许保守派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底层人员,他们温和但有力量,保守但不偏守。
nick:很想知道老师如何看待沃格林对波普尔的批评与憎恨。
刘擎(作者) 回复:沃格林(以及施特劳斯)是博学深邃的哲学家,波普尔是犀利敏锐的思想家。前者不喜欢后者会有许多原因,有些是因为立场的分歧,特别是对现代性本身看法不同,有些因为继承的知识传统不同。但沃格林和施特劳斯对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解,都没有到达波普尔深入的程度,那么有些批评就是草率的,有失公允的。我在加餐中的文章提到了沃格林和施特劳斯的通信中对波普尔的看法,文章其实也部分地回应了这个问题。
佘天俊:波普尔完全以一个科学家的态度在进行思考,以极端的理性,冷静的发现理性的局限。 人类有理性,理性有局限。 问题求解模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待新问题,和发现规律,提出假设,等待证伪的科学观一脉相承。可错性和无法完美,是理性逻辑推演的必然。 科学无法发现绝对真理,人类社会也就跟不能,人类社会的各种变量无法穷尽,而即使穷尽也无法给出一个精确的数值进行计算。如果科学是无法发现绝对真理,可能人类社会连相对真理也发现不了。 人类知识本身又影响社会进程,很容易被忽视。 波普尔的思想,现在属于常识,这可能是最伟大的思想才能享有的成就。
罗布头先生:人生如此奇妙
通过“当当app〞,认识了《见识》; 通过《见 识》,认识了吴军老师; 通过 吴军 老师,认识了 得到app; 通过“得到 app”,认识了刘擎老师; 通过 刘擎 老师, 认识了波 普 尔。
LET:作为一个老师,有这样的感觉:有时候机械的按照备课计划上课,效果还不如有一些突发情况随机应变好一些。当然,可以认为是之前的计划还是没有做好,但有突发情况随机应变也一样甚至计划更不完备。这样的感觉已经有好多次已经引起了我的注意。
黄礼贤:理性是有局限的,要警惕科学的自负和决定论的危险。 最近读顾恒老师推荐的《国家的视角》这本书,结合波普尔的理论,可以对极端现代主义所秉承的理性有更彻底的理解。现代的国家基于其管理的便利和征税的方便,总有简单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如果与独裁主义和极端现代主义结合,就可能产生国家主导的乌托邦社会,对国家造成无法挽回的灾难。在这方面,苏联的集体农场就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将农民全部赶出自己的家园,强行在一个划定好的区域从事农业生产,企图借助所谓大机械搞现代农业,依托规模效应进行农业管理,完全忽视农民的个人作用和当地的特殊土壤环境,结果只能以悲剧收场。苏联的集体农庄就是一个理性失败的例子,缺乏对理性局限性的反思,执着于历史决定论,人类的悲剧会一再上演。
新手上路:因手抄了老师的课程表,提前获知老师的剧透啦——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 薛兆丰老师在课程中对哈耶克行文如下: 1999年,我就曾经在报纸上写过一篇文章介绍哈耶克,文章的开头是这么写的:先知的命运是这样展开的:先被讥讽,后被冷落,人们直到山穷水尽,才再次想起他,而这恰恰是哈耶克一生的总结。 哈耶克出生于1899年,逝世于1992年,享年93岁。活得足够长,就能看见自己命运和声誉的转变。 字里行间充满薛老师的敬佩之情。 作为经济学课程,薛老师的切入点是哈耶克的经济学著作《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哈耶克在经济政策上反对政府干预市场,是古典自由经济的主要旗手。 为哈耶克带来思想家盛名的著作,还有他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期待刘老师从政治思想角度的精彩解读。
独一村:当刘擎老师讲到“乌托邦社会工程”和“历史决定论”这部分时,我有点恍惚:这是在讲哈耶克吗?是啊,波普尔与哈耶克的思想太相近了。 以前我一直觉得,在社会主义思潮风起云涌的20世纪,反主流的自由斗士哈耶克显得异常孑然,现在看来哈耶克不孤独啊! 期待刘擎老师解读哈耶克。
我是谁,我要去何方:我们自己心中必须清楚,我们需要别人发现和纠正我们的错误(如他们需要我们一样),尤其那些在不同的环境中带着不同的观念成长起来的人。这也导致宽容。——波普尔
产品侠:哈耶克。其中见证了他们的友谊之作是【卡尔·波普尔与哈耶克通信集】卡尔·波普尔有两位好朋友,一位是爱因斯坦,另一位就是哈耶克。非常期待下一讲~
无名氏:历史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人类的理性绝不可以过度狂妄,人类的秩序能够成立并向前演化,本身就是个奇迹,根本不是理性能够把握得了的。理性能够起作用,但是在各种理性规划的互动博弈当中起作用,而最终形成的结果,与任何人最初的理性规划都不同。这是一种伟大的演化力量,试图用理性去把控它,一定会遭致失败。 李筠老师:我学到了,人可以有所作为,也必须有所作为,但要乐天知命,知道界限,知道敬畏。
OPENCAT:1. 波普尔想要给科学理性主义安装一个刹车引擎,麻木信奉科学理性是非常危险的,更深层应该是人类的一种想要征服一切的主宰者心态,历史从来不是理性推动的,而是在各种理性和感性交织的博弈中演化出来的; 2. 人要有敬畏的原因是,事件从来不是按照理性的意愿发展的,解决一个问题必然有另外一个问题出现,解决方案没有尽头,太狂妄要么伤到自己,要么误解他们,甩锅容易,反省困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