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伯林I:是“狐狸”还是“刺猬”?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来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前几次课,我们讲了波普尔和哈耶克,在思想史的地图上,他们两人算是邻居。今天我们要拜访的,是他们同时代的一位英国思想家,以赛亚·伯林。

伯林做过一个有名的比喻。他借用希腊诗人阿基洛科斯的一句话,“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是刺猬知道一件大事”,说思想家也可以分成两种类型,有人兴趣广泛、研究很多问题,属于狐狸型,还有人专注研究一个大问题,提出一个思想体系,就是刺猬类型。那么伯林自己呢?他说自己就是一只典型的狐狸。

但果真如此吗?伯林的研究确实涉及思想领域的许多主题,但其实他也“关心一件大事”,有一个一以贯之的问题意识,这个问题意识的形成和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这一讲,我们就先来聊一聊他的经历。

俄国人伯林

伯林的人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他具有三重身份:他是一个俄国人,又是一个犹太人,还是一个英国人。 先来看第一个身份,俄国人伯林。

伯林1909年出生在里加,这个城市今天是北欧国家拉脱维亚的首都,当年还属于俄罗斯。伯林6岁时,全家人搬到了彼得格勒,也就是现在的圣彼得堡。伯林在俄国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直到11岁。在这11年中,他经历了俄国最风云变幻的时代,亲眼见证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1917年,就是十月革命发生的那一年,伯林还不到8岁,他亲眼看到了一名沙皇政府的警察被暴民私刑处死,这个惨烈的场景,成了他对暴力和恐怖的最初记忆,让他终身难忘。

伯林对俄罗斯思想家有特殊的感情,从小读这些人的书。1918到1919年之间,社会上的政治气氛已经非常紧张,伯林一家人在彼得格勒,几乎不跟外人来往。小小的伯林躲在房间里,全心全意就是读书,读托尔斯泰、屠格涅夫、普希金……这些俄国大文豪的作品。

你可能也知道,那一代俄国作家最关注的主题就是人间的苦难和不公、社会的陈规陋习、人在社会中受到的禁锢等等。伯林在这些书中,感受到强烈的道德关怀,这些作品都在努力探寻拯救人类苦难、摆脱人类困境的根本方法。这给年幼的伯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伯林后来说,俄罗斯思想家有一个共同信念,就是相信对于人类的困境,存在一个确定的答案,存在一种真理,只要找到了真理,去推动激烈的社会变革,就可以终结人间的苦难。

但伯林又亲眼看到了激烈变革的惨烈状况,他意识到这种“拯救的信念”其实有很危险的一面,它可能会导致暴政。为什么对理想的追求会引发这么惨痛的灾难呢?你看,对俄罗斯经验的思考塑造了伯林最初的问题意识。

犹太人伯林

但伯林不只是一个俄国人,他还是一个犹太人。躲在房间里的小伯林,除了读俄国作家的书,还读到一本书,叫做《犹太百科全书》,是专门写给犹太人看的。成年后的伯林常常说,自己是出生在俄罗斯的犹太人。犹太意识是伯林思想的一个底色。

伯林说过,全世界的犹太人都有一种共同感受,就是一种“不在家”的感觉。 “不在家”是什么感觉呢?就是你无法全然沉浸于此时此刻身处的环境,总是有一种隔膜感和抽离感,觉得我不属于这里,这里也不属于我。这让伯林在思考问题时,常常会有一种抽身而出的视角。爱因斯坦曾经和伯林有一面之交,后来爱因斯坦谈起对伯林的印象,说他就像是“上帝的宏大剧场中的一名旁观者”,你看,爱因斯坦这个比喻,抓住了伯林的局外人特质。

这种旁观者视角,让伯林能够注意到一些边缘思想流派的力量。比如德国浪漫主义思想家赫尔德,再比如法国保守派思想家迈斯特等等。这些名字,很多人可能都没有听说过,他们的观点和启蒙主流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但伯林却发现,现代的很多现象都和这些边缘的思想流派有关。伯林一直坚持的多元主义的立场,就和他关注多种多样的思想流派有很大关系。

另外,作为犹太人,伯林也很关注民族主义问题。他有一个好友,叫哈伊姆·魏兹曼,是以色列的第一任总统,他和伯林一样都是出生在俄国的犹太人。魏兹曼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奔走的时候,伯林也帮了一些忙。

但等到以色列真的成功立国了,魏兹曼邀请伯林来做总统顾问,伯林却谢绝了。作为犹太人,伯林能够同情地理解民族主义,但同时他也非常忧虑民族主义的毁灭性力量。那么在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如何达成某种调和呢?这也是伯林一直关切和探索的问题。

英国人伯林

说完了俄国人伯林,犹太人伯林,该来说说我们最熟悉的英国人伯林了。

1920年,11岁的伯林随父母移居到英国。18岁那年,伯林进入牛津大学学习,后来又在这里工作。除了其间有几年在外交机构服务,他一直待在牛津大学,直到88岁去世。可以说,牛津就是他的家。

伯林在牛津大学的时候是一个标准的学霸。他23岁的时候,就被牛津大学的万灵学院录取为研究员(fellow)。这有多厉害呢?万灵学院是牛津大学最特殊的学院,自己不招收学生,而是每年从牛津大学最优秀的学生中,邀请一部分人来考试,再从参加考试的人当中挑选出两个人,成为万灵学院的研究员(fellow)。这是从整个英国的精英里再挑选最好的尖子生,而伯林是历史上第一个通过这个考试的犹太人。

伯林进入万灵学院之后,一开始是研究哲学,但后来转向了思想史的研究。他为什么会放弃哲学呢,这个和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脱不开干系。

那是1940年,伯林应邀去剑桥大学做一个讲座,当时剑桥有名的哲学家几乎都来了,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维特根斯坦。可是伯林的报告还没做完,维特根斯坦就打断了他,说伯林的思路是错了,然后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问题。在场的人鸦雀无声,伯林尽可能绕开维特根斯坦的问题,做完了这次报告。报告结束之后,维特根斯坦起身告辞,礼貌地对伯林道谢,说“这次讨论非常有意思”,说完就走了。其他人挤到伯林身边,说能得到维特根斯坦这样的评价已经是太难得了。

但伯林自己很清楚,自己的报告没有给维特根斯坦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他后来明白了自己并不擅长纯粹的哲学研究,于是就转向了思想史领域,成为了20世纪英语世界最重要的思想史家之一。

不过你可能想不到,这么一位文质彬彬的大学者,还做过类似间谍的情报工作。那是在二战期间,伯林在英国外交机构服务,曾经到纽约、华盛顿和莫斯科任职。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段故事,就是伯林在苏联工作期间,和女诗人阿赫玛托娃成了朋友。

阿赫玛托娃被誉为“俄国诗歌的月亮”(太阳是普希金),但伯林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有20多年被禁止发表作品了。他们聊了整整一夜,阿赫玛托娃还把这次会面写成了诗。有人因此猜测他们俩有暧昧关系,斯大林阅读了伯林拜访阿赫玛托娃的记录,就对下属说:“这么说来,我们的修女现在又在陪英国间谍了?”结果在伯林离开之后,对阿赫玛托娃的监视变得更加严密了。

伯林离开苏联之后,他在苏联认识的几乎所有人都遭到了更恶劣的待遇,伯林的亲叔叔也受到牵连而不幸去世。这让伯林深感愧疚,也促使他更深入地思考政治自由和历史决定论的问题。

是狐狸也是刺猬

俄国人、犹太人和英国人,这三重身份叠加起来,构成了一个复杂的伯林,但也汇聚起来,塑造了伯林一以贯之的问题意识。

还记得前面说的“狐狸和刺猬”的比喻吗:狐狸知道许多事情,但刺猬知道一件大事。 人们习惯把伯林看成是狐狸,其实伯林也有刺猬的一面,他心里也装着一件大事。 这件大事就是伯林始终关切的问题:为什么有许多政治实践,原本出于非常美好的愿望,却在某些观念的指导下,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对此,伯林说,如果思想有如此致命的力量,那么也只有通过思想家的努力来化解。伯林自己的努力,最终体现在两个重要主题上,一个是 价值多元论 ,另一个是他对“ 两种自由 ”的剖析。下一讲,我们先来说一说伯林的价值多元论。

问答

最后留一个问题给你:伯林曾经给俄国文学家分类,说普希金是狐狸,而托尔斯泰是刺猬。如果要你来分类,对历史上的那些伟大人物,你觉得哪些人是属于狐狸,哪些人又是刺猬呢?欢迎到评论区留言,说说你的想法。

划重点

1、伯林人生有着三重身份:他是俄国人,也是犹太人,还是英国人。

2、伯林说,对于人类的困境,俄罗斯思想家常常相信存在一个确定的答案,只要找到真理推动激烈的社会变革,就可以终结人间的苦难。但这种“拯救的信念”有很危险的一面,可能会导致暴政。

3、人们习惯把伯林看成是狐狸,其实伯林也有刺猬的一面,他也关心一件大事:为什么许多政治实践原本出于美好的愿望,却在某些观念指导下,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4/14/202004142217358287375355.jpg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3/14/202003142341054118689237.jpg


热门留言

金戈铁马:伯林曾经借用了阿尔基洛克斯的诗句,在1953年出版的《刺猬与狐狸》中,以狐狸与刺猬的特征差异,来形象比喻历史上诸多伟大领袖的思维差异。“狐狸”追逐多个目标,思维零散却像一部百科全书,能根据对环境的变化适当调整具体策略,孔子、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就是最好的代表;“刺猬”追逐单一目标,思维专注且固执,坚守一个不变的原则,以一以贯之的标准对待世界,柏拉图、马克思、黑格尔就属于这一类人物。不过真正厉害的大人物,是能够做到狐狸型思维和刺猬型思维的平衡、共存。比如美国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林肯为自己设立的战略目标是,在维持联邦统一的前提下,废除奴隶制;而林肯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的过人之处在于能够时刻保持目标与能力的平衡。林肯并不是激进的改革派,基于维护联邦统一的大前提,他一直主张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推动奴隶制问题的解决,先限制奴隶制,然后逐步加以废除。但是,内战爆发以后,面对这一突发形势,林肯转而坚定的支持奴隶解放,通过颁布《宅地法》和《解放宣言》,不仅调动起了农民与被解放黑奴的积极性,还使林肯赢得了国内外进步人士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坚决支持和拥护。所以,真正伟大的人物,是可以同时拥有“狐狸”和“刺猬”两种思维方式,并能做出有效平衡;既有坚定而远大的目标,又有根据环境变化而随时调整行动的能力。而这也正好印证了菲兹.杰拉德的那句名言,“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王黎璐:“刺猬把每一件事情都关联到一个单一的核心观点上去...单单依靠这样一个单一的,普遍的组织原则,就能使他们全部的言表具有意义”,比如说但丁。“狐狸追求多个常常是无关的、甚至常常是相反的目标,如果需要给出联系,也仅仅是以事实的方式给出”比如说莎士比亚。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和自已所处环境的学术之路和学术观点。伯林这样优秀的学者的也许是兼而有之。还比如托尔斯泰也既是刺猬又是狐狸。《战争与和平》整个框架是刺猬型的构架,可是写作却是狐狸型的。也许,这种类型的学者才是时间的选择。

高高:刘老师,你好,我想问,思想史和哲学史有啥不同?您的课我听得很慢,听很多次才能行进下去,当然这是我的问题,我去顾衡那里交叉听《柏林传》来来回回,搞搞清楚。

刘擎(作者) 回复:简单地说,哲学史主要关注的是观念和理论,往往是重要哲学家的观念和理论,以及它们的演化、发展和转变,主要强调观念逻辑。 而思想史,当然也会重视哲学家的观念逻辑,但同时会重视大众的思想和时代的潮流,这些思潮会被思想精英所影响和塑造,但是不限于哲学家和思想精英阶层。 因此,思想史会考虑理论观念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因为一种思想的兴起和传播,不只取决于观念的理论和逻辑,还依赖于人们在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实践。 某种观念可能在思想史上很重要,但未必在哲学上是出类拔萃的卓越理论。比如“个人主义”就是这样一个观念,在哲学上很难说是伟大的创见,但这个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如此显著,对于思想史来说,就有格外突出的研究价值。

伪装:俄国有一种西方国家所没有的特殊命运观,俄国认为自己这个国家承担着一种神秘而又神圣的历史责任,要通过承担苦难,来完成对人类的救赎。 它认为这种命运来自于耶稣基督对人类的拯救,这个使命在今天要由神圣的俄罗斯承担起来。 耶稣是弥赛亚,弥赛亚是救世主的意思,那么俄罗斯帝国就是个弥赛亚帝国。 ——摘自《中国史纲·36》,作者施展 这大概就是俄国思想家那种共同信念气质的由来,也是整个俄罗斯民族性格的由来。

你先走:有一个答案可以抄,出自加迪斯的《大战略》一书,其中提及历史上著名的“刺猬”与“狐狸”: 刺猬帮:柏拉图、但丁、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和普鲁斯特; 狐狸帮: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歌德、普希金和乔伊斯。

加迪斯还讲了一个著名的人在“刺猬”与“狐狸”中纠结了一辈子的故事:

伯林说,这位伟人(托尔斯泰)本想成为刺猬,“《战争与和平》一书原本是要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但托尔斯泰太过诚实,无法忽视人类性格的个体差异,以及情境的多变,这种差异与多变导致归纳与总结变得尤为困难。所以,托尔斯泰的这部杰作充满了远比其他文学作品更具狐狸式特征的文字。读者沉迷于那些狐狸式文字,却忽视了散布在书中的刺猬式历史沉思。饱受这种矛盾折磨,托尔斯泰走向了死亡,伯林对此总结道:“一位陷入绝望的老人,无人可以拯救,他闭目塞听,如同刺瞎自己双眼的俄狄浦斯,游荡在科罗诺斯。”

戚志光:我想到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对物理学作出了很多贡献,看起来像是“狐狸”学者,但是他心中始终有一件大事,那就是用一个统一理论,来整合所有物理学的理论。这是爱因斯坦直到去世,都未完成的事业。所以本质上,爱因斯坦其实是“刺猬”。

佛祖门徒:今天阅读伯林或许需要我们用一种更加复杂的方式去进入他的文本和思路。伯林并非历史终结论者,在他看来,历史过程没有所谓的顶点或终点,只不过因为大家无法接受“冲突永无止境”这一可能性,所以通过臆想创造了历史的顶点或历史的终点这样的概念。 时至今日,柏林的思想对我们依然是有巨大的启蒙意义。伯林的多重文化身份,尤其是犹太文化身份,使得他同时笃信价值的多元,强调人们最珍视的理想中的道德冲突。如果放置在同一时间与空间里,“多元”与“自由”或许不无矛盾,但在伯林语境化了的动态思想史表述中,当多元主义的宽容超出人性底线,伯林便会用自由概念来约束;而当自由成为僵化教条从而对另一个文明构成话语霸权时,伯林又将动用价值多元论去打破钳制。 伯林最喜欢的作家赫尔岑曾经说过:“基本的问题可能是永远无法解决的”。面对基本问题,哪有什么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我们可以做的仅仅是积极尝试去解决,却无法保证能够获得终极的解决方案。

陈C:这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狐狸或刺猬,有的只是具备明显狐狸或刺猬倾向,或者是用狐狸或刺猬的方式来思考某一件(一些)重要事情,而在另一些事情上采用别的方式的人。

由于所从事的职业一般会要求从业者具备某些思维能力,因此一些职业里就容易出现典型的“狐狸”或“刺猬”,或者至少,是人们的刻板印象里他们“理应如此”,比如数学家。

不少数学家终其一生都只在研究一个重大问题。然而即便是这个人群中也有真正的“异类”,比如上个世纪最重要的数学家之一,匈牙利人保罗·埃尔德什。这位居无定所的数学家与很多数学家都有过合作,一生中与超过500人合作过,发表过(包括合作发表)超过1500篇论文,研究涉及数论、图论、集合论、概率论等多个领域,堪称数学家当中真正的“狐狸”。

然而他也有着“刺猬”对一面。他一辈子最关注的,就是激发其他数学家的灵感,特别是帮助年轻的数学家们。一辈子只关注数学,甚至专注到了生活无法自理,只能依靠旅居地的“房东”的照料才行。从这个角度讲,他也是不折不扣的“刺猬”了。

糖小猪:做狐狸还是刺猬

狐狸和和刺猬的故事,据说最早是公元前七世纪的古希腊诗人阿尔奇洛克斯提出来的。他说:“狐狸知道很多的事,刺猬则只知道一桩大事。”当受到威胁时,狐狸会随机应变,想出一个聪明的办法来应对。然而,刺猬总是用同一种方法来对应对威胁:就是把自己卷成一个球。这两种动物,一个聪明狡猾,灵活善变,另一个恪守成式,以不变应万变。

哲学家以赛亚· 柏林,1953年发表的一篇论文中解释了这一区别。柏林将刺猬描述为一个思想家,他的方式是透过一个巨大的思想,好比一个聚焦的镜头,观察思考这个世界;而狐狸可谓是一部百科全书,知道许多事情,会根据眼前状况参考大量的想法和经验。

耶鲁大学校长、著名心理学家苏必德(Peter Salovey)在2017年新生欢迎演讲中提到:年轻大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学会像狐狸一样思考,充满好奇心,不停地学习新事物。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到底是做一个灵活多变的狐狸,还是做一只恪守成规的刺猬呢?

胡进:说个数学家的例子。高斯号称数学王子,在很多数学分支里都有所建树,但是为人诟病的是缺乏原创理论,可以算作狐狸吧。而群论的奠基人伽罗瓦,他的思想是相当超前的,群论提出后半个多世纪才被人们所接受(主要是被傅里叶和柯西坑了),算是刺猬吧(主要是他英年早逝,否则可能会有更大的成就)。

罗开宇:伯林看似像狐狸,但他一生关切的大问题,就是个人自由。他终生研究和探讨的,这是这个主题,因而成就最高,贡献最大。也许伯林是罕见的天才,多元化思维让他一生游走于狐狸跟刺猬之间。

犹太教的出身为伯林的自由主义理论提供了思想资源,而他的自由主义为人类寻求归属的需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伯林身上的那种对现实的深切关照,以及言说中的训诫意味,就来自俄国思想家的传统;英国身份也塑造了伯林的政治信仰,也就是他不断强调的“宽容、自由讨论和对他人意见的尊重”。

伯林的方式,并非独特,而是继承了苏格拉底传统,善于言辞,有很深的影响力,但极少写作,思想由后人整理。伯林把思想的课堂从广场搬到了客厅,成为“客厅里的苏格拉底”。

☀️乘舟🍁远方🌙:得到老师里的刺猬、狐狸型:

英国思想家以赛亚·伯林,借用希腊诗人阿基洛科斯的一句话,“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是刺猬知道一件大事”。他说人也可以分成两种类型,有人兴趣广泛,属于狐狸型,有人比较专注,是刺猬类型。

刘擎老师是刺猬型,施展老师是狐狸型。罗胖是狐狸型,脱不花是刺猬型。香帅是刺猬型,余剑锋是狐狸型。薛兆丰是刺猬型,吴军是狐狸型。刀哥是刺猬型,邵恒是狐狸型。梁宁是刺猬型,刘润是狐狸型。熊怡是刺猬型,武志红是狐狸型。王立铭是刺猬型,王煜全是狐狸型。何帆是刺猬型,李翔是狐狸型。田轩是刺猬型,卓科是狐狸型。董梅是刺猬型,张慧是狐狸型。

斜阳:达芬奇是狐狸,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是刺猬。 富兰克林是狐狸,华盛顿和汉密尔顿是刺猬。 亚里士多德是狐狸,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是刺猬。

总之,我觉得,狐狸和刺猬只是一种相对的思想倾向,并不绝对。

肥老太婆:XS24 狐狸🦊还是刺猬🦔,通才还是专才,貌似非此即彼的选择,其实是不同的演化路径。而对事物的思考,从局内观还是局外观,也是不同的方式。 寻找真理的道理崎岖不平,通向生活的道路坎坷不已,充分了解自己所长所短,选择适合的成长路径,是什么或许不再重要,而是收获了什么,贡献了什么。

朱家乐:到底是当多元化的狐狸,还是单向度的刺猬,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人类如果能活1万岁就好了,那样不仅能实现广度,也能把所有广度都给探索到足够的深度。那也就不存在刺猬和狐狸的问题了。可惜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生理寿命极限也就只有120岁左右,所以我还是倾向于当一个适度探索的单向度的刺猬。

我的想法其实和美国大学的教育体系很像:通过通识教育来让学生自己探索专业兴趣,先当狐狸,再当刺猬。当然凡事无绝对,当刺猬不代表就不关心除了本专业以外的其它学科了,只是让你把60%的精力放在专业上,其余40%都可以用来探索其它的兴趣爱好。

Edmund: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汉王刘邦是典型的狐狸🦊,西楚霸王项羽是典型的刺猬🦔。美国总统中Thomas Woodrow Wilson是典型的刺猬,Ronald Wilson Reagan是典型的狐狸

鲁敏夫:对于人类的困境,俄罗斯思想家常常相信存在一个确定的答案,只要找到真理推动激烈的社会变革,就可以终结人间的苦难。但这种“拯救的信念”有很危险的一面,可能会导致暴政。伯林关心一件大事:为什么政治实践原本出于美好的愿望,却在某些观念指导下,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个给我带来深深的思考,如果怀着美好的愿望,也不能带来好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做?是不是类似开车,要保持方向正确,眼睛不能紧盯着手和方向盘,而应该眼看前方,感觉有偏向,才让大脑指挥手来调整方向。眼光要看得远,做事着重眼前和细节。

Aaron思考NKS:狐狸知道很多事情,而刺猬则是知道一件大事。 最近没有什么事情做,也没有什么压力,就一直在看电影,看小说,我发现小说和电影之所以可以把我的目光吸引在其中的一个重点就是里面的主角心里有一件大事,柯南一直要抓住那个黑衣人,蜘蛛侠要抓住罪犯,顺着他们的这些思路走,会产生一种很强的吸引力,吸引着我的目光,让原本不知道应该做点什么的我变得有了目标,那是一种清醒的感觉。 狐狸知道很多事情,但是似乎它并不会特别想去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所以我想狐狸是迷茫的。刺猬的生活被一条主线控制着,他别无选择,也不需要其他的选择。 最近我可能又阶段性的陷入了迷茫之中,不过还好我没停止思考。我好像不是那么清晰的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了,对此我想这是因为现在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让我去追随,等到下一份工作开始以后这个问题应该会得以解决。 最近脑子是真的有点乱了。 祝好 王昕宇 2020 6 13

刘擎(作者) 回复:祝你一切顺利:)

詹敏:薛兆丰老师比较接近刺猬,而吴军老师相对来说更像狐狸。薛兆丰老师专注于经济学,而吴军老师兴趣广泛,好几个领域都略知三四。

minmin:卡拉扬—指挥家刺猬;伯恩斯坦—音乐家狐狸。 细想一下觉得,指挥家必须是狐狸,独奏家应该是刺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