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结语:现在是新的历史转折点吗?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来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今天是课程的最后一讲,就像电影到了最后,应该来一个大全景,让一切尽收眼底。可是,我却发现,我拍不出一个从容不迫的大全景,因为镜头收不住眼前的画面。
我说的镜头,就是当今西方思想的认知框架,画面就是眼眼前纷乱骚动的世界。说镜头收不住画面,就是说这个认知框架,好像已经无法有效地解释当下的世界了。
所以在最后一讲,我想和你谈的就是,西方现代思想在今天面临的,来自现实世界的挑战。
人类的故事要怎么讲?
这个挑战是什么呢?我们知道, 思想的一大功用是能够深入地理解现实,就是能够讲通现实世界的故事。但现在我们发现,人类的故事越来越难讲了。
有一位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他的大历史三部曲非常有名。在《今日简史》中,他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说“1938年,人类有三种全球性的故事可以选择;1968年只剩下两个;1998年,似乎只有一个故事胜出;2018年,这个数字降到了0。”
什么意思呢?你可以这样来理解,就是说在1930年代,世界上有三种故事:法西斯主义、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二战结束之后,法西斯主义被淘汰了,只剩下两种故事,就是苏联的共产主义和欧美的自由主义。冷战结束之后,似乎只剩下了一种故事,就是西方的自由主义。但到了今天,自由主义这个故事好像也讲不下去了。这是赫拉利的看法。
赫拉利关注的,主要是因为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造成的困境。但我想跟你说的不是技术问题。而是自由主义这个故事,在西方国家内部和国际领域都遭遇了挑战。
故事还是要从全球化说起。
国家内部:“精神内战”?
在课程的最后板块,我们讲了福山和亨廷顿的思想,但全球化带来的一个问题,亨廷顿和福山都没有想到的。就是 今天我们遇到的一个主要冲突,不是发生在国家之间,而是发生在国家内部。
同一个国家内部,在很多大问题上,都存在着非常对立的两极立场。
比如美国,对于特朗普,有人恨之入骨,有人爱得要死。再比如英国,对于脱欧问题,国民分裂成高度对立的双方。再比如德国对于移民问题的争论,也是如此。这种分裂现象在今天实在是太普遍了,我把这种状态叫做“ 精神内战 ”。
为什么全球化的时代,会出现普遍的“精神内战”现象呢?
这有经济和文化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经济,有一位研究平等问题的权威经济学家,名叫米兰诺维奇,他在研究中发现, 新一轮的全球化带来了两个消息:好消息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缩小了;但坏消息是,大部分国家内部,阶层不平等加剧了。
就拿美国来说,硅谷的大公司在全球化中获得了巨大收益,而传统制造业地区却衰落得很厉害。硅谷的程序员和底特律的蓝领工人,他们的经济差距就拉得更大了。这是经济方面的原因。
此外,在文化层面上,全球化带来了大量的人口、资本、信息和物资的跨国界流动。这就导致各国本土的传统价值、生活方式和文化认同,都遭到了全球主义的强烈冲击。
尤其是近年来,移民和难民的涌入,恐怖袭击时有发生,这让欧美国家感到了文化冲击,激发了更为敏感和尖锐的反应。而主流的多元文化主义和全球主义,却没有能够提出有效的方案来回应这种冲击。
所以 21世纪的新一波全球化,造成了一条深刻的“断层线”,这条断层线不是出现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而是出现在每个国家的内部,出现在全球化的受益者和因为全球化而受挫的人之间。
于是,这条断层线的两侧,就出现了“精神内战”,在政治上表现为两极对立,让自由民主政治陷入了严重的困境。这是西方国家内部的问题。
国际领域:秩序离散?
再来看国际问题。
近年来,有些西方学者发现,人们谈论的所谓“自由国际秩序”,其实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全球秩序”,而只是一个区域秩序。 因为它实际上是二战之后,在美国主导下建立的,北美和西欧国家之间的秩序,其实应该叫做“大西洋秩序”。
大西洋秩序的特征是,这些国家都采取非常相似的制度,就是自由主义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但西方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曾经相信,这个秩序可以不断扩展,最终覆盖全球。有一些历史事件,比如曾经的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后来还有苏联的解体和冷战的终结,都鼓舞了自由秩序扩展的信心。
但最近二十几年来,这个秩序的扩张,在带动新兴国家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广泛的不满与冲突。
亨廷顿有一点是对的,就是他看到,这个“自由秩序”并不只是单纯的制度,它其实带有自己的价值和规范,在扩张的过程中,会深度地介入到那些非西方国家的内部秩序中。 结果就引发了文化、政治和经济上的各种反弹。
于是,越来越多学者、包括自由派的学者就开始了质疑和反思。比如英国政治理论家约翰格雷就说,向外输出西方体制的企图,是一种“愚蠢的进军”。
那么,自然有人会做出另一种选择,既然这是“愚蠢的进军”,那好吧,我不进军了,不管什么国际局势了,一切问题本国优先吧。
但这样做就行得通吗?在全球化的世界,你总是需要和其他国家打交道,既然要打交道,就需要有秩序。没有秩序,才是最危险的。
现在似乎所有的全球秩序都在衰落。美国的“退守”,英国的脱欧,WTO的失灵,贸易争端的加剧,各种分离主义、反移民和排外的浪潮汹涌而起……曾经的“历史的目标”和“宏大历史的故事”似乎消失了,人们现在都在讲述各自不同的小故事。当下,似乎只有中国仍然在积极推进全球化,畅想人类的共同命运。
汇聚还是分离?
那么,人类的未来究竟会走向汇聚,还是分离呢?
早在1964年,加拿大传媒理论家麦克卢汉曾经提出一个概念叫“地球村”,但我觉得这个比喻只说对了一半,不是“地球村”,而应该是“地球城”。
这个城里的人来自不同的村庄,带着千差万别的方言、习俗与信仰。这些差异让城市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也是许多人偏爱城市生活的原因,但在差异中也埋伏着冲突的隐患。
过去大家各自住在自己的村庄里,最多是听说外面还有一些别的村庄。但现在,大家就住在同一个城市里,甚至就住在楼上楼下,抬头不见低头见,彼此之间的差异就更容易引起矛盾和冲突。
这时候,就难免有人会觉得,算了,那就不要一起过了吧。这就是所谓的“脱钩”。
可是,我们真的能相互分离吗?我们付得起分离的代价吗?就像你“逃离”了大城市,就能回到梦中的故乡吗?
没有这么简单,我们已经成为了城市的居民,地球城就是我们唯一的世界。
在这个意义上, 出现分离,恰恰是因为我们正在试图靠得更近。所以分离并不是“全新的方向”,而可能只是因为靠近而产生的阵痛。
我们为什么要走到一起?
我们通常觉得,因为有冲突,才会有分裂;因为有共通之处,所以才会走到一起。
但把视角拉得更远,你会看到, 人类的历史恰恰是一部“因为冲突而汇聚到一起”的故事,更确切地说,是经过冲突、达到共通、最终汇聚到一起。 比如美国从建国、到南北战争、到战后的重建;比如欧洲经过了世界大战、战后的和平,再走向欧盟。
而且要知道,让我们走到一起的原因有时并不是因为彼此喜欢,而是因为我们面临共同的威胁和挑战:气候和环境的危机,极端主义对安全的威胁,新技术带来的挑战,全球疫情传染的冲击,还有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的扩大。
这些都不是一个国家能够单独解决的问题。所以, 即使在负面的意义上,人类也分享着共同的命运。 我们未必是因为彼此喜欢才走到一起,也有可能是因为无法单独应对共同的问题,才需要在竞争中展开合作。
未来究竟会怎样呢?中国古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这种看法,就好像在旅途中,只打开近光灯,只看到了眼下的路面。如果我们抬起头,观察更多长远而缓慢发生作用的变量,你就会明白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说的一句话:“ 合久必分只是一时,分久必合才是不变的大趋势 ”。
到这里,这门课程就要结束了。感谢你这么多天的陪伴,希望你在这段旅程中有所收获。
如果多年之后,你还能记住这门课中的一句话,那么我希望是这一句:
人类因为理性而伟大,因为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
是的,请记住:人类因为理性而伟大,因为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
我的朋友们,再见。
刘擎
课程结束了,我写了一份“结课感言”,发在知识城邦,和你聊了聊这门课制作背后的故事。
有兴趣的话,你可以点击下面的跳转链接去看看。
感谢你和我共同完成了一次难忘的旅程。
点击这里,查看刘擎老师的“结课感言”。
你好,我是《西方现代思想40讲》的编辑裘德。这门课已经完整上线了,但这并不是结束。今天起,这门课为你的知识服务算是正式开始。
我恳请刘擎老师每隔一段时间来到知识城邦为大家解答疑问。无论你是什么时候加入这门课程,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任何问题或者建议,都可以在留言区或者刘擎老师的知识城邦提出来,这门课的知识服务会一直继续。
学习和思考,都不是一次性的,我相信这门课有更多值得你品味的内涵。如果说“人类因为理性而伟大”,那我们务必要记得运用它。期待看到你的思考与问题。
划重点
1、全球化在西方国家内部造成了一条深刻的“断层线”,在它的两侧出现了“精神内战”,在政治上表现为两极对立,让自由民主政治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2、在国际秩序方面,现在似乎所有的全球秩序都在衰落,人们现在都在讲述各自不同的小故事。
3、但是,人类的历史恰恰是一部“因为冲突而汇聚到一起”的故事。即使在负面的意义上,人类也分享着共同的命运。“合久必分只是一时,分久必合才是不变的大趋势。”

热门留言
裘德:对了,和大家报告一下后续的一个安排,关于老师后续的定期答疑。 课程最后说到,之后会请刘老师来定期答疑。我们初步设想的方式是:频率是至少每月一次。刘老师每个月会发一条收集问题的城邦动态,请大家在这条动态下提问。然后在下一个月,老师会在这条动态的评论里面挑选一些问题做一期小加餐性质的回答。 (这样做的好处是,方便把问题集中到一处,以免散落在40多讲的留言里,老师找起来不方便,也容易遗漏。 不过放心,留言我会定期去扫的,看到了好的问题,我也会转达给老师。所以也不用担心留言里的问题老师就看不到了。) 不过第一次答疑,也就是4月的这一次,比较特殊,就安排在直播当场现场答疑了。我本来问刘老师,是不是要提前收集问题,准备好之后直播的时候来回答。刘老师说,他比较喜欢当场的互动。所以就不提前收集啦,有兴趣的话,到时候去直播间现场向老师提问吧(不过我觉得提前想好自己的问题是可以的。) 直播的内容之后应该也会整理成一讲加餐在课程里发布,我打算到时也请老师把4月收集问题的城邦动态一起发出来,在加餐中给出跳转链接入口(当然,如果关注了刘老师的城邦就能第一时间看到了)。 敬请期待吧~
刘擎(作者) 回复:我来手动置顶一下,也请大家帮忙点点赞,让这条能够尽量靠前一点,谢谢啦~
张丹心:刘擎老师眼于西方20世纪的思想家对现代思想的反思和发展,揭示这些改变了世界的思想观念,并对这些思想精华展开分析考察。让我获得一个系统性的初步认识。 随着课程的进展,越是听到后面,就越体会到这门课有一种不同的实用价值。思想观念虽然是无形的,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判断,也就会影响我们的行为。 在课程中,我听出了刘擎老师对人的关怀,也体会到了许久未曾的感动,收获甚多,再次感谢。
谬:人类因为理性而伟大,因为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 感谢这一个多月的陪伴,作为高三狗,该睡了。 因为疫情,第一次能这样一节一节追。 这些思想家,大多我略有耳闻,浅知一二。颇想抱着原著啃,奈何时间不允。所幸有老师的讲解。 刘擎老师这门课是我在得到上过的最喜欢的了 简直想考华师大 高考延期了 冲
刘擎(作者) 回复:加油!
Edmund:其实今天一直在思索,我应该以什么样的仪式去纪念这门西方现代思想课程的结束呢?甚至有点失落起来,一个多月了,不管清晨醒来,还是午夜将近,那句“你好,我是刘擎,欢迎来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总能让你抖擞精神,正襟危坐,开始思考,继续生活。在这个意义上,这门课就像远方的灯塔,提示我作为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应该是什么样的,提示人之思考本身的力量和优美。白驹过隙,到了结束的时刻,抬望眼:疫情、全球暖化、冲突、离散、共识的艰难、汇聚、对话、人性、合作的曲折,总期待着能从课程里找寻到解释和答案,总隐隐的有一种站在新的历史转折点上自觉,但又无以名状,总以为那块宏大的幕布即将揭开,但幕后的世界会更好吗?总又让我踟蹰,思考会让人清醒,清醒会让人孤独——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这么做?这一切,老师忘了给答案。
当我再打开这门课的发刊词时,我蓦的找到了很多答案。他们是
“马克斯·韦伯、弗里德里希·尼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让-保罗·萨特、齐格蒙·鲍曼、汉娜·阿伦特、卡尔·波普尔、弗里德里希·哈耶克、以赛亚·伯林、赫伯特·马尔库塞、约翰·罗尔斯、罗伯特·诺齐克、罗纳德·德沃金、迈克尔·桑德尔、迈克尔·沃尔泽、查尔斯·泰勒、尤尔根·哈贝马斯、塞缪尔·亨廷顿、弗朗西斯·福山”
我相信,他们就是刘老师给的答案——那就是我们人的反思,我们对智慧的爱。
20世纪是一个成就辉煌又灾难深重的时代,是一个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时代,我们生活的当下何不如此呢?我相信,在我们链接上这19位注定被铭记在20世纪思想纪念碑上智者时,我们会更加笃定的生活。苦恼继续、灾难继续、茫然继续,但同时,智慧继续、反思继续、人类继续!行走在未竟的事业里,我们自信着也谦卑着,头顶上有那些闪闪的星光。
“人类因为理性而伟大,因为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
心飞未来:刘擎老师,我的年龄应该比您大些,属马,66岁。但听完您的这最后一讲,特别是这句话:“人类因为理性而伟大,因为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不知怎的,莫名地热泪盈眶。似乎徒然明白了我这几十年所闻所见一切的一切,真诚感谢您的这门课程!
做人,既要学知识,更要悟道理。俗话说得好,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做明白人。您的这41讲,犹如一次精彩纷呈的40天思想之旅,您是领队,也是金牌导游,在疫情非常时期,我们足不出户,却领略20世纪最精彩的思想精华,太幸运了。再次真诚地感谢您!
Angela:感谢刘老师深刻温润的讲解,受益良多,期待下一期的课程!
木夏:对我来说,刘擎老师的课第一遍结束了,第二遍明天开始。💕
Vinchent:一直追完,没敢怎么留言,自己懂的东西还是太少了,打算和名家大课一同按图索骥,把这些思想全部啃一遍,也算不枉此生。
红拂夜奔万寿寺寻找无双:全球化的趋势是必然的,可逆全球化带来的冲突,以及冲突的剧烈程度、持续时间,却是不明朗的。
正课结束,感谢刘擎老师带来的大师级课程!感谢主编裘德的辛勤付出!
陈C:感谢老师这一个多月以来的讲解。通过跟随老师的脚步,梳理伟大思想家们的观点,我算是对现代何以成为现代,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一些观念又从何而来,诸如此类的问题,有了一个更加直接的认识。希望以后能再有机会,听老师讲一讲其他思想家的理论。
关于全球化,我之前曾经有一个想法,就是全球化“步子迈得太大、太快”,社会结构、观念体系却并没有跟着调整过来,便被全球化浪潮“撕扯”开来,形成了如今西方国家内部矛盾激化的现状。
现如今细想一下,这个观点其实是有一些问题的。依照这个想法,很容易能得出一个推论,就是我们应当延缓全球化甚至使其倒退,才有可能给内部“争取”到适应的时间。但这个推论存在着两个重要的缺陷: * 其一是出于对利益的追求、处境的改善、问题的解决的需要,我们会有自发的推动科技进步、促使经济发展的冲动,而无论是哪一件事,如今都比以往更加依赖全球性的沟通与合作,全球化其实是一种挡不住的趋势。 * 第二点则在于,人都会抗拒改变,尤其是在支撑自己生活意义的,我们如今称为“三观”的问题上。所以在面对全球化的挑战时,即便我们真的争取到了时间,观念就会自发地去适应吗?恐怕这种适应并非出于自觉,而是只有面临强烈的挑战时才会被触发。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不是全球化“步子太大扯到蛋”,而是我们没能跟上全球化的脚步,被甩在了后面。而正是那些被时代甩下,却不可能被人类群体甩下人们,如今在承受着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副作用,并为了保护自己,试图阻止这一趋势。显然,放任对立终将满盘皆输,尚未体会到这一矛盾也不应“隔岸观火”,因为今天别人的遭遇,明天就可能因为全球化的作用,而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
之前许纪霖老师在他的课程中曾经说过,如今的启蒙应该是什么样的,当代的知识分子又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现在看来,对社会而言,这可能并不仅仅是一种希冀或倡导,而更像是一种当务之急。
罗健:第一时间拿到毕业证。
刘擎(作者) 回复:恭喜:)
金戈铁马:未来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国际政治新秩序又会如何演化?这样的问题,肯定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今天,我们又一次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的起点;只有有用想象力的人,才有能力开启这个全新的时代。未来国际政治关系的演化进程,必然是拥有丰富想象力的人所主导的,是无数具有多元价值的想象所共同推动的。身处这样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时代,我们可能是不幸的,因为它让我们没有办法对未来做出稳定的预期;但是,身处这样的时代,我们又是幸运的,因为它能够给予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让我们的未来充满更多的可能性。我们需要让理性之光照耀全人类,让更多新思想的碰撞、交融,启发出更多关于未来、关于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最后,再次感谢刘擎老师这门课程的分享,也期待后续更加精彩的新课尽快上线。
爱做梦的若晴:我只想赞美刘擎老师的声音,太好听,太深情,太治愈。
澳洲的天空:《西方现代思想40讲》今天听完,一个个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曾经对我来说,许多是陌生的,通过刘擎老师磁性、低沉的声音娓娓道来,他们又是立体而又鲜活的生命展现。真诚地感谢您的知识传递,我会再一次来重温!
程程:最后结语了,第一次抢沙发🛋️
刘擎(作者) 回复:恭喜,抢到了:)(来自编辑)
肥老太婆:XS41 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静止是偶然的,运动是必然的,冲突始终会有,但共同的命运是终将常在。 人类因为理性而伟大,因为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个人因成熟与他人更和平地共处,与世界更理性地连接。
🌳:人类因为理性而伟大, 因为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 感谢刘掣老师这么多天的讲解和陪伴。 对我而言这是启蒙似的学习,但是收获颇丰。 通过学习使我明白思想的自由自主是多么重要和不容易,但是我会努力,我会继续反复学习。 在此衷心感谢刘老师和裘德的辛勤付出!
佛祖门徒:站在当下这个时刻,席卷全球的疫情会不会导致“世界重启”?或许没有人能够给出答案。刘师的这门课可谓恰逢其时,疫情之前,人类在很长一段时间对理性的力量笃信不疑,结束疫情仍然需要理性,但疫情的发生无疑让我们反思并重新认识理性的局限性,非如此,人类或将很难避免未来重蹈覆辙。 这一趟思想之旅收获满满,最近再读曾经放弃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竟然会激动不已,时而陷入沉思,时而热泪盈眶,时而会心一笑,谢谢老师带给我这样珍贵的人生体验。
天天天蓝:我们真的能相互分离吗?我们付得起分离的代价吗?就像你“逃离”了大城市,就能回到梦中的故乡吗? 没有这么简单,我们已经成为了城市的居民,地球城就是我们唯一的世界。
2020年,我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是刘擎老师的这一门西方现代思想课。家、国、世界、民族到了生死存亡之刻,我们在努力着,我们被世界抛弃,我们又共同战斗着。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为这个世界城做些什么! 我们有更多的时间,与自己对话、与思想先驱者对话,这一刻,我是幸运的!
感谢刘擎老师带给我的思想盛宴,尤其在这多事之年,弥足珍贵!再次感谢刘擎老师!
树上鸽子:感谢刘老师,在您的讲述和讲稿中真切的感受到了您对于思想的严谨和热忱。您对于每一位思想家的讲解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能看出来您在每一讲中,在切入点的选择、趣味性的考量、严肃性的关照方面都进行了严苛的斟酌。 我想说,您十分出色的完成了这门课程,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作品。因为这不同于现实的课堂,每一位思想家的思想都要在十分钟多一点的时间里得到最为精华的呈现,同时保证有趣、有料,真是一件很难的事,但是您做到了。这既是您多年西方思想研究功力的展现,又是您严谨治学态度的回报,更是您近来辛勤打磨的犒赏。 这门课程我会反复听,我想它将是我未来保持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一份重要的提醒。更加清醒自觉的发现,思考,独立的思考,是一件多么重要且有趣的事。 十分怀念最近有课程陪伴的时光,每天晚上都很期待十二点钟听到新的一讲。这门思辨性极强的思想课程居然对我产生如此强烈的吸引力,此时此刻回想起来,令人感到惊异且幸福。 还希望这门课程可以出一本书,因为每一讲的文字都很扎实、硬核、精美,不集结起来出版太可惜。 再次,感谢刘老师!希望您一切都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