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吗?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来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上一讲,我们介绍了福山的“历史终结论”,这一讲我们就来看一看他的老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理论,那就是与“历史终结论”针锋相对的“文明冲突论”究竟说了什么。
总是“上热搜”的亨廷顿
亨廷顿出生在1927年,他天资聪慧,16岁就考入了耶鲁大学,18岁提前毕业。在美国陆军短期服役之后,他到芝加哥大学和哈佛大学继续求学,不到24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从1950年开始,他一直在哈佛大学政治学系任教,直到2007年退休。第二年,亨廷顿就去世了。
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亨廷顿一共发表了17部著作,在学术界声誉最高的是1968年出版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而在公共领域影响最大的著作,就是1996年出版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了。
在2001年的9月11日上午,亨廷顿登上了从波士顿飞往华盛顿的飞机。而就在同一天,另一架从波士顿起飞的客机被恐怖分子劫持了。
亨廷顿安全着陆后,才知道发生了恐怖袭击事件。他惊魂未定,就有记者到处找他。为什么呢?在8年之前,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当时受到了许多严厉的抨击。而911事件发生之后,亨廷顿一下子被当做是有先见之明的预言家,受到众人瞩目。
当时《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问他,“现在你是不是感觉自己得到了证明?” 亨廷顿断然回答,“不,我感到愤怒和惊恐!恐怖分子并不代表伊斯兰文明,这不是一场真正的文明的冲突”。但他补充了一句,说这有可能导致一场真正的文明冲突。
从此以后,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争端和冲突,只要和文化差异有关,亨廷顿的名字就会“上热搜”。无论是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反移民浪潮,甚至是中美贸易摩擦,都会有人引用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他的理论好像成了万能膏药,随时可以拿来涂抹。
那么,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究竟说了什么呢?说得对不对呢?这就是下面要回答的问题。
一张地图和一个警告
文明冲突论,最简单的概括就是,一张地图和一个警告。
地图,是一张世界“文明圈”的地图。
警告,就是亨廷顿说,西方世界要注意防守,不要扩张,不要去推广所谓“普世价值”。
先来看这张地图。现实中七大洲五大洋的世界地图,你很熟悉了,但是如果要理解世界政治格局,就还需要另一种认知地图。
在冷战年代,这张认知地图很清楚,就是按照意识形态,划分为美苏两大阵营。在这张地图中,你会看到谁和谁是朋友,谁和谁是对手。但冷战结束之后,旧地图不管用了,新地图该怎么画呢?
亨廷顿说,最好的画法,就是用“文明”作为分界单位。
他划分出了七个主要文明:西方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东正教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和伊斯兰文明。还有非洲,有可能成为第八个文明。
在每个文明圈中,可能会有一个核心国家,比如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国,西方文明的核心是美国。但有的文明圈还没有核心国家,比如伊斯兰文明和非洲文明都没有。而日本文明呢,只有日本一个国家。所以这张地图其实有点模糊。
而且,你想一想文明这个概念,主要是依据宗教、语言、文化传统和习俗来界定,本身也有很多弹性和含混之处。
但 亨廷顿认为,文化价值和宗教,就是影响国家政治发展和国际关系最重要的持久不变的因素。
文明冲突中的世界秩序会是怎样?
那么,有了这张文明地图,怎么来看待世界秩序呢?
首先,亨廷顿不认为西方文明更优越,也不相信存在什么普世价值。 在他看来,所有的文明都是重视自己的价值,我觉得我的文明好,你觉得你的文明好,我们俩之间也没有什么高低优劣。
第二,亨廷顿认为,文明是很难改变的。 科学技术和经济方式都可以推广,但一个文明的核心价值基本上是不会改变的。
比如他认为,像是自由、平等、个人主义、民主这些价值,都是基督教文明的产物,并不是普遍的价值。你要是认为这些东西人人都喜欢,要推广到其他文明,这就是妄想,会激起别人的反感和抵抗。
而且当今世界,西方文明已经相对衰落了,其他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影响力正在变得越来越强大,西方再也不可能让其他文明“西方化”了,所以要放弃这种幻想。
亨廷顿强调,要承认文明之间的差别是确实存在的,他把这个叫做“文明的断层线”。冲突的危险就蕴藏在断层线之间,文明的差异不可能消除,所以冲突的危险也持久存在。
那么世界怎么来建立秩序呢?亨廷顿认为,要重建世界秩序,就是让每个文明圈内部的核心国家,来主持圈内秩序。然后文明圈之间,通过平等对话协商、彼此妥协让步等等方式来控制冲突,防止冲突激化走向战争。也就是说,冲突不可避免,但我们不要把事情闹大了。
总的来说,亨廷顿认为文明差异是不可消除的,冲突也不可根除,只能管控,世界秩序只能建立在多种文明共存的基础之上。
对文明冲突论的批评
听完了这些主张,你觉得文明冲突论的解释力怎么样呢?你先不用回答我,我们先来看看其他人有什么批评。
第一个批评就是,亨廷顿说文明是国际秩序和冲突事件的最重要因素,这合理吗?这首先就解释不了冷战。冷战的对抗就和文明差异没关系,是按意识形态来划分两大阵营的。
另外,文明圈内部也会发生冲突,而且常常比文明之间的冲突还要激烈。比如历史上西方文明内部有宗教战争,伊斯兰文明内部也发生过两伊战争,有逊尼派与什叶派之间的长期冲突。如果说文化和宗教是最重要的因素,那怎么解释同属一种文化的人们之间会发生那么强的冲突,甚至比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还要激烈呢?
还有,亨廷顿说,文明的核心价值基本上不可改变。对这一点的反驳有很多,但我认为这个观点最大的颠覆者就是亨廷顿自己。
2004年,亨廷顿出了一本新书,叫做《我们是谁?》。这本书里,亨廷顿阐述了他心目中的美国文化核心,主要就是英国新教徒的价值观念,包括英国的语言、法律制度、个人主义、社会习俗等等。但他在书中表示担忧,说移民的大量涌入和文化多元主义的盛行,会导致美国失去自己的文化传统。
那问题来了,美国可是西方文明的核心国家啊,如果连美国都有丧失文化传统的危险,那么文明怎么可能是牢固不变的呢?
文化可以改变吗?
在我看来,因为文化会相互接触,所以也会互相影响和改变。
这里可以给你讲个故事,发生在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
以前印度的一些地区,有一个“殉夫陪葬”的传统风俗,叫“萨蒂”(Sati),就是丈夫去世了,寡妇要自焚,一起被烧死陪葬。19世纪中叶,英国殖民者想废除这个风俗,遭到印度当地首领的反对,说这是我们的传统习俗。
当时,担任英国驻印度总司令官的是纳皮尔爵士,他说:那好吧,烧死寡妇是你们的风俗。但我们英国人也有一个风俗,就是如果有男人把女人活活烧死,我们就会把他挂到绞刑架上绞死。你们就先遵循你们的风俗吧,然后我们再来遵循我们的风俗。
显然,纳皮尔爵士的说辞是一种表面上的“文化多元主义”,实际上,他是借助暴力,让英国的“风俗”凌驾于印度的“风俗”之上。
但我们还可以多想一想,问一问:“殉夫陪葬”所体现的价值是对的吗?因为是“当地传统”,就不可以问是非对错吗?当首领说“这是我们的风俗”的时候,这里的“我们”究竟是谁?那些寡妇是“我们”吗,她们是不是“被代表”了呢?
后来的故事你也知道,印度最终获得了独立。但“殉夫陪葬”的风俗恢复了吗?当然没有,它早就被废除了,在今天印度的法律中,有专门的条款明确禁止“殉夫陪葬”。
所以,文化真的不可改变吗?
“人同此心”还是“其心必异”
让我们回到亨廷顿,对比一下他和福山的理论。他们的分歧,其实中国有两句老话可以表达,福山是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而亨廷顿则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两位理论家,到底谁更正确呢?
如果回到真实世界,我们就会看到,文化在改变,但也有些文化价值,在特定时间内很难改变。在我看来,他们两人分别揭示了世界变化的一面和不变的一面。你倾向谁的理论,就会选择一种特定的视野。比如,对于911这样的事件,你如果相信福山,会认为这是通向历史终点的一段弯路;但如果认同亨廷顿,就会觉得,这种悲剧才揭示了这个世界的本质。
但很可能,世界的真相,是在两者之间。
问答
最后留一个问题给你思考:你觉得文化传统是可以改变的吗?你能想出哪些文化改变或不能改变的现象呢?想听听你的看法。
划重点
1、文明冲突论简单来说就是,一张世界七大文明圈的地图,和对西方世界的一个警告:注意防守,不要扩张,不要推广所谓“普世价值”。
2、亨廷顿认为,文化价值和宗教是影响国家政治发展和国际关系最重要的持久不变的因素。
3、亨廷顿认为,文明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文明的核心价值基本上是不可改变的。
4、福山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亨廷顿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但世界的真相可能是在两者之间。


热门留言
Edmund:我觉得文化传统是建构的,可变化的,因为文化遭遇是内在于文化本身发展的动力。就如《我们是谁?》中指出的,不同文化,不管是来自于不同社区、不同区域、不同国家,当其遭遇时就会发生碰撞、反思、对话、交融和改变,用句不成熟的话,文化是不断被建构在主体间性的,文化是进行式,不是完成式。
作为现代思想旅程中最后出场的思想家(有点悲伤,随着刘擎老师的指引,我们走过了最后一位被瞻仰的大师遗像…😐),亨廷顿先生也在2008年12月24日逝世了。星空在头顶沉默,墓碑在脚下无声。
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对老先生思想的误读是太深了。当然,这种误读也折射了这位思想家的影响,就是在老先生之后,每一位政治-哲学人,都必须去回应“文明之冲突”。
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这本书,在我看来,与其说去强调“冲突”,不如说欲致力于“重建”。在这本书的序言中,作者指出:“ 我强调冲突的危险,正是要为文明对话创造条件,加强文明对话的重要性”——换句话说,对潜在冲突之隐忧的强调,是为了促成的文明间的对话与合作的可能。
冲突(或者分歧)的根源来自于文明体(“文明”这个概念的重新强调,本身提供了我们对后冷战时代一个观察的视角和范式之一,当然这种简化的视角本身你是可以质疑的)之间对现存秩序的不同叙事,借助尼采的“视角主义”,视角决定事实,一个个文明体基于本身长期演化形成的价值观,从不同的视角看到的不同真相,或者说以自己的叙事制造了自己的真相。因而共同视角的经常缺席也就导致了达成共识的一次次失败。
但正如刘擎老师对尼采的解读中所言:“尼采的视角主义中,还蕴藏着另一种可能性:恰恰是因为明白了每个人的视角都只是视角之一,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眼中的真相并不是绝对的真相。了解到不同视角中有着不同的真相,不是要让我们和他人之间划清界限,而是邀请我们向其他更多的视角开放、倾听、理解和学习…我们应该做的是,试着去改变自己的视角、超越自己的视角去理解他人,寻找让不同视角互相理解、融合出共同视角的可能性”我认为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尼采的视角主义为哈贝马斯的“沟通理性”创造了理性和道德上的前提。所推导出的不是文明间分裂的必然,而是文明间谦逊对话的必要。
在后冷战时代,文明之间主体地位的确立,不可能通过武力压服去实现,而只有在文明与文明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甚至国家内部不同社群之间的理性对话和沟通中透过“主体间性”去真正实现,和而不同,世界的同时也可以是地方的。
亨廷顿在本书中强调的是个文明核心国家的克制:“即将到来的时代,要避免文明间大战,各核心国家就应避免干涉其他文明的冲突”,即避免原则;“各文明的人民应寻求和扩大与其他文明共有的价值观、制度和实践。”即共同性原则。
所以,一路下来,不是充斥着悲伤,而是写满着希望。
淸风徐来:40节课,不虚此行!很喜欢老师文笔优美、行云流水般的笔风,很享受老师丝丝入扣、引人入胜的分析,更折服于老师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讲解!
40节课,收获颇丰!跟随老师接触每一位哲学大师的思想,好像被带入了一次次的思想实验,在接纳和批判、吸收和扬弃中,不停“较正”着我们的价值取向,让我们对历史和现实,对社会和自我,都多了一份更加深入的观察与思考,也让我们对当下社会多了一份责任与担当。
我觉得这是疫情发生使每个人都陷入沉静之后,深入审视社会,深刻反思自我,梳理、较准和提升个体思想境界最棒的课程了。由衷感谢刘擎老师的倾心付出,精彩奉献!期待着与老师再次相逢。
刘擎(作者) 回复:谢谢你的支持,不过还有一讲,别忘了听哈哈:D(来自编辑)
程程: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再也听不到那句温柔的“想听听你的看法”,所以,我决定了,我要再听5遍+
刘擎(作者) 回复:课程一直在:)
Shirley_王淅 :文明和文化,英文分别是civilization和culture,culture的词源是拉丁语的colere,即“耕种、培养”,由此解释文化来源于农业;civilization的词源是civil,即“市民、都市”,意味着文明来源于城市。看了一下日语网站上的解释,文化主要指人类精神层面的产物,文明则包括精神和物质两者,文化的范围更狭隘,文明的范围更宽泛,有位叫小室敬形的当代作家指出,文化和文明的反义词,不是野蛮或未开化,而是“大自然”。
而中文使用的“文明”和“文化”,其实都来自于日本人的翻译。明治维新的思想家福泽谕吉翻译civilization时,引用了中国古典书籍上的“文明”一词,《易・乾》有云:“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即文教昌明、社会发达之意。“文化”则是另一位明治时代的作家坪内逍遥,在翻译culture时组合了两个汉字,“文”的本意为色彩交错,在《易·系辞下》中有“物相杂,故曰文”之说,“化”的本意是改变、变化之意。
不知道其他语言中,文明和文化的词源是什么?比如,阿拉伯语,印度语,非洲的斯瓦西里语等等,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讨论,可能会非常有意思,就像civilization和culture,和“文明”与“文化”的词源本身是不一样的。
文明的背后是生产力和经济实力,文明的冲突,实质上是在资源占有过程中发生的相互冲撞,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冲突就不会停止,但同时,因为资源有限,人类又是需要协同合作、相互借鉴的社会性动物,就像中国在上个世纪推动现代化的初期,从日本反输入了翻译自西方语言的汉字“文明”和“文化”,又或者像这次新冠疫情,人类必须放下偏见,携手合作。站在人类历史的长河边省察,文明本身就是在冲突中融合并得以向前发展。
淸风徐来:你觉得文化传统是可以改变的吗?你能想出哪些文化改变或不能改变的现象呢?
理查德·道金斯在《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一书中写到:“关键的一点是,这里没有编导,没有领袖。秩序、组织、结构,所有这些都是局部服从的规则经多次重复带来的副产物。”
按照道金斯的观点,可以说,一切人类文化或文化传统都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副产品,而且还在随着人类生存方式的变化不断发生着改变。
比如人类的语言、婚姻、习俗,包括像音乐这样的文化符号等等,都在发生着改变。语言上,像近些年刚刚流行的锦鲤、官宣、巨婴、店小二、佛系等,都在新时代赋于了其崭新的内涵;婚姻上,由一夫多妻向普遍接受的一夫一妻的转变;音乐上,从巴洛克古典浪漫到拉格泰姆爵士,由爵士到蓝调,再由蓝调到摇滚,直到目前遍及全球的流行乐的转变,等等。这些都呈现出了人类文化及文化传统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互惠互利的发展趋势。
正如王国维所说:“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不仅人与花是这样,文化及文化传统亦是如此。如果让我回答文化传统中有什么不变的话,我想应该是自由、平等、公正、善良、友爱、诚信等等这些文化的“灵魂”到哪儿都不会变,变化的只是实现它们的外在形式,以及不断丰富的内涵与内容。
哦: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有您的课陪伴,太珍贵了。明天就是最后一讲了,不舍刘老师…… 特别希望您能再开课,让我们这些毕业后仍渴望学习的人儿能有机会继续在精神上前行。多希望您也能开一门如诺齐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物”之类的课,大学时选修您的课时太喜欢您讲电影了!也考虑讲讲电影呗…
刘擎(作者) 回复:哈哈,可以让老师加餐讲讲电影,我也很想听。(来自编辑)
红拂夜奔万寿寺寻找无双:文化是可以改变的,或快或慢。
借用哈贝马斯的观点,文明也可以有主体间性,也可以借助交往理性好好沟通,避免冲突。
请我吃东西就能哄好:这就结课了么🥺🥺🥺
刘擎(作者) 回复:还有一讲结语~(来自编辑)
Super Tank:老师好,我认为文化传统是可以改变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咱们的春节——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到了汉武帝,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编写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 1913年(民国二年)7月,北京政府时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换言之,我们今天以为是文化传统的所谓过春节,其实也就是这近一百年的事情。 再者,过去国人过的寒食节、寒衣节、下元节之类的节日文化传统,如今也渐渐被人淡忘,由此可见,文化传统是可以改变的。 以上,请老师指教,谢谢。
Sheila杨:老实讲,读书时学哲学只是为了考试和学分,懵懵懂懂从来没有这样深入思考过。我觉得自己是哲学小白,却被刘擎老师的课程内容、被老师优美的声音深深吸引,每天都很期待刘擎老师的新课。怕听不懂,还不敢利用碎片时间学习,都是正襟危坐仔细听一遍又一遍。 课程这就要结束了,感觉被老师带进了一扇门。一路下来记录了很多书名,打算再听一遍老师的课程后,再去找那些书籍来阅读。感谢刘擎老师的引领,感谢得到。
刘擎(作者) 回复:谢谢你的支持,之后老师也会给一个书单,到时可以供你参考:)(来自编辑)
陈C:亨廷顿与福山之间的争论焦点有两处,第一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会不会随着时间而改变,会的话又能改变多少?其二则是,不同文化之间能够取得多大程度的共识?
首先我认为,文化习俗是可以改变的,比如我国长期以来面对婚姻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在国内已经基本消失;即便父母介绍认识,后续关系的发展也多是由当事人自己做主。但一些文化内核可能很难改变,比如子女成年以后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该有多紧密(有时会表现为是否认同“孝”道),以及人际关系与个人利益之间是否应该明确拆分开(也就是“guanxi”与“relationship”的区别),这些表征及其背后的,文化的某种“底层逻辑”,也许很难甚至不会改变。
正是因为文化中含有不变的成分,第二个问题也就是“诸神”之间共识程度的问题,才会具有讨论的意义。关于这一点,我认为我们可以抱有有限的期待:我们几乎不可能做到“天下大同”,但这其实也并非我们真正需要的;我们真正想要的是更多的合作与更少的冲突,而这一点,是可以依靠文化共同体内部,以及不同文化之间每一个个体的积极沟通,来努力实现的。
金戈铁马:其实,所谓的传统和习俗,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社会的发展、不同文明之间的思想碰撞、交融,必然会带来人们观念的转变,也会让以往的社会文化传统逐渐发生改变。比如,以往每逢春节,中国人都有回家过年的传统,按照老一辈的习俗,全家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要团聚在一起,一起给家里的老人拜年,一起吃年夜饭,这样才称得上是过年。但是,近年来,有越多越多的人、特别是90后、95后这样的年轻人,会选择在春节假期外出旅行;在他们看来,家人团聚的机会又很多,回家过年也只是个形式,并不是不可改变的文化传统。这种老一辈和新一代之间,对于传统的观念差异,其实并不能说谁对谁错;这其实是在如今这个中西方文明不断互动、不断交融的时代,文明之间互取所长、相互借鉴的一种必然趋势。或许,在未来,如今的文化传统都会发生重大的改变,而面对这一切,我们需要的是顺利时代潮流,需要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陈C: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在我的理解中,亦是一种韦伯所说的“诸神之争”,关键就在于,他将“诸神”的边界划定在了文明之间,并且明确指出,文明之间的差异就是影响国际政治最重要的因素。
在我看来,这条“诸神”的边界到底应该划在哪里,亨廷顿给了一个确定的答案,却并不一定真的有说服力。即便是面对一个外部文明,文明内部也会持有迥异的态度,比如同样是面对美国,什叶派的伊朗和逊尼派的沙特就有着完全不同的态度;而同为什叶派,伊朗与伊拉克的宗教领袖面对美国,态度又有着微妙的差别。再加上这一讲给出的另一个例子,冷战中的两大阵营,可以看到即便“诸神之争”确实就是影响国际政治发展的首要因素,“诸神”之间的分界线划在“文明”上,似乎也并不妥当。也许一种颗粒度更细,涉及包括文化、宗教、意识形态在内的,维度更加丰富的划分方式,可能更具有解释力。
肥丢丢:文化传统是可以改变的,就拿中国来说,鸦片战争后封闭的国门被炮火轰开,此后中国的传统文化一直在慢慢改变,从过节上来说,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似乎都变成了最主要的节日。但传统文化对一个民族的影响,会印在基因里,不会轻易改变,虽然生活形式上不不断西化,但家庭血缘的纽带依然保持高强度,中国还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我决定文化可以改变,但不能强行改变,应该尊重各种文化,不能强推普世价值。
天天天蓝:刘擎老师您好! 我在得到也搜索了一下享廷顿,课程加发现上百条,果然很热哎! 文化一直在改变。 如果是移民国家,像美国,他就会被除欧美国家以外的移民者慢慢改变他的文化。 大陆华裔在美国近十年越来越多,而且赶上第五次科技潮流,在越来越重要、越来越高层的岗位上任职,话语权越来越大。加上华裔对美国文化更深入的了解,会用中华文明的方式慢慢渗透入美国文化,这也是近几年比较大的变化。 当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越来越快时,保证一种文化的固封体系与之就是一种矛盾。我们的下代和下下代会更多的没有种族文化的概念。 这也许就是文化的改变历程。 谢谢刘擎老师的精彩讲解!
佛祖门徒:我更加认同“世界的真相,是在两者之间。” 新加坡应该算是一个多文明融合的国家,有土著的马来人,下南洋的中国人,来殖民的英国人等,基督教、伊斯兰教、儒教等宗教信徒也在此和谐相处。看过一幅有意思的图片:一个没有任何遮挡的清真摊位旁紧挨着肉骨茶的排挡,看上去毫无违和感。英国人殖民统治时期,建立了一套社会规则,将文明冲突更多的转化为利益博弈,大家转而追求实现利益最大化,也就大大缓和了文化层面的冲突,和气生财,谁也不会和钱过不去。后来的新加坡政府延续了这一理念,各种文化的和谐共处推动了新加坡的快速发展。
王黎璐:我觉得文化传统是可以改变的。生产方式改变孕育文化母体的消失,一些失去母体的文化便丧失了其实用价值,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其消失只是时间上的问题。随着传承者的逝去,新一代将无法继承原有的传统文化,很多方言的消逝就是这个原因。有些文化个体有较强的意识形态依附其中,原有的作为依托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但文化个体却较为顽固,抽象为文化元素符号的形式来继续存在,实物只是这种抽象元素的载体,不再具有太多实用意义。如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狩猎中使用的鹿哨,如今虽然已经失去了狩猎工具的作用,但作为一种狩猎文化的符号存在下来。他们所居住的撮罗子,虽然已经失去了其实用价值,但他们仍喜欢在夏季野游时在河边搭建、暂居将其作为一种民族身份的象征。其他类似的还有萨满、传统服饰、节日、民歌等,但毫无疑问和当年的文化传统已经有了极大的区别,并且还将延续下去。
我是一把青菜:这里我觉得还要加一个文化融合的时间,这个'时间'的介质,从不接受,到慢慢影响,最终改变。是一个过程。
青山:每天几乎都要把整个课程文稿给划线
刘擎(作者) 回复:谢谢啦,感觉这是非常“严重”的表扬:D
不远·道·人-谈判思维:汉文化就一直在改变过程中,比较早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包括我们接受的西装、婚纱,尤其是白色的婚纱,原来头戴白纱都是在白事上才能出现的。周边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多还保持席地而坐的文化,而我们自己已经放弃了这个习惯。 中国对于外来的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一直保持比较开放的态度,吃西餐、过洋节,反倒是很多传统习惯变得越来越淡化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