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福山:“历史终结论”究竟在说什么?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来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上一讲,我向你介绍了亨廷顿和福山这一对师生,他们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模式,对应着全球化和反全球化这两种现实趋势,也为后冷战时代的思想辩论设定了议程。
虽然福山是学生,但在这场辩论中,是他先提出了“历史终结论”,首先走上了辩论台。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个被人谈论太多、却理解太少的“历史终结论”,究竟说了什么。
美国人福山
在进入理论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福山这个人。
福山的全名叫弗朗西斯·福山,是日裔美国人。早在1905年,他的祖父就已经在美国定居了。福山算是第三代移民,从小在曼哈顿长大,不会说日语,也没有很强的日本文化认同,基本上就是一个美国人了。
福山经历的学术训练有点奇特,本科是在康奈尔大学学习古典学和哲学,毕业后到耶鲁大学读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中间还跑到巴黎留学了六个月,学习后现代的文学理论,结果是一头雾水,回到美国就果断放弃了文学,到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学博士。正是在这里,他成为了亨廷顿的弟子。
1979年福山进入了著名的外交智库兰德公司工作,期间还有两、三年在美国国务院从事外交政策研究。
1989年,福山到芝加哥大学做演讲,演讲的内容后来修改成文章发表,就是那篇著名的《历史的终结?》
论文发表在1989年夏天,几个月后,柏林墙倒塌,又过了两年,苏联解体。福山一下子声名鹊起,被看作是预告了冷战的终结。1992年福山出版了《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这本书。从此,“ 历史的终结 ”就成为后冷战时代的一个标志性词语。
历史终结论的哲学论证
但从字面上看,“历史的终结”这个表述有点荒唐,我们的历史不是一直在继续吗,难道地球要毁灭了吗,怎么就说“历史的终结”了呢?
其实, “历史的终结”说的并不是由一个个故事构成的历史终结了,它是福山的一个哲学论断,然后,他又用政治科学的方法来论证它。 你想,福山在大学就是先学哲学,后来又学习政治科学,《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是福山的第一本书,他可能想要把自己的“武功”在这里都展示出来吧。
那么,“历史终结论”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光听这五个字,感觉有点玄,一般人很难读懂,但我们中国人其实会比较容易理解,因为我们学过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告诉我们,历史有一个普遍的规律,这个规律可以解释所有的历史事件,历史有自己的发展方向,会从历史的低级阶段走向高级阶段,最终走向共产主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福山也采用了类似的历史观,这是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延续下来的思想传统。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也说历史有一个普遍的规律,能够解释所有的历史事件,历史有自己的方向,我们最终会走到历史的终点,但是,福山说的这个终点是自由主义民主。
现在,再来看“历史的终结”,End of History,你就会发现,这里面暗藏了两个玄机。首先就是History,福山说,开头的H一定要大写,因为 这里的历史不是一个个故事构成的现实历史,而是一套宏大的历史规律。
然后就是End,我们都知道end是终结或者终点的意思,其实end还有另一个意思,就是“目的”。所以历史的终结,就是“历史的目的”,历史为什么会终结呢,因为已经走到了目的地,不会再往前走了,所以就终结了。
但你发现了吗,福山设想的历史目的地,和马克思的构想不同。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我们未来要抵达的理想社会,而福山说,没有那么远,自由民主就是最终目标,我们已经抵达了这个终点。
那你肯定要问了,凭什么说自由民主就是终点,你怎么知道我们不会继续往前跑了呢?
因为 福山和马克思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关于“什么是历史发展的动力”。马克思说动力就是阶级斗争,但福山认为,动力是“为了承认而斗争”。
在福山看来,人生在世,最根本的需求就是,要别人承认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为了获得这种承认,人不断地斗争,从奴隶反抗奴隶主开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场斗争,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那么,只要实现了普遍而平等的相互承认,历史就没有动力再往前发展了。福山认为,自由民主制在原则上已经实现了这种相互承认,所以历史抵达了终点。
这就是福山施展出的第一套武功,给出了历史终结论的哲学论证。
历史终结论的政治科学论证
接下来,福山又给出了一套政治科学的论证,用各种社会、经济、政治方面的证据,做了一个三段推论。简单地说就是,只要人类追求现代化,就会发展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就会采用市场经济;而发展了市场经济,就会导致自由民主制。稍微展开下说,是以下三个步骤。
首先是追求现代化就要发展科学技术,这很容易理解,大家都同意。
第二步,是从科技推到经济。福山认为,科技的逻辑就是要实现最优化、追求效益最大化,而市场经济就是效益最优化的经济制度,所以科技发展到一定水平,就会采用自由市场的经济制度。
第三步,从市场经济到自由民主政治,稍微复杂一些,需要一些中间环节。
福山认为,市场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会导致社会结构和文化的一系列变化,包括城市化、教育普及、人的产权意识增强、市民社会的发展等等。然后,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参与政治,最终就会出现自由民主政治。
那么,为什么经济发展了,人们就想要参与政治呢?这里就需要借助他的哲学论证来支持了。
你想,人的生活好了,会要求什么呢?饱暖思淫欲吗?福山说,不对,应该是“饱暖思承认”,就是前面说的,希望获得承认,承认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福山考察了各种政体,认为只有自由民主政体,才最能满足承认的需要。所以经济发展会引向自主民主政治。
这样,福山就完成了三个环节的推论,论证了他的历史终结论。你觉得,这套论证具有说服力吗?
对历史终结论的批评
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已经有30年了,期间受到了无数的质疑和批评。
比如有人说,自由民主制明明还有很多问题,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哪里就抵达终点了呢?
福山说,历史的终结并不是说不再会发生新的事件了,冲突和斗争还会持续,但是在理念上,自由主义已经胜利了。他强调,这不是实践的胜利而是理念的胜利。很多对西方社会现状的不满,恰恰是因为实践没有达到理念的标准,而不是因为理念本身错了。
还有人会说,福山难道是瞎子吗,他看不到当今世界明明还有其他的意识形态存在吗,其他的政治模式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福山看到了,但他会说,其他这些政治模式,通常都说自己是本民族文化的产物,或者是特殊国情的产物,而不会宣称自己的模式是一种普遍的政治正当原则。所以要说普遍历史的终点,那只有自由民主政治。
那难道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就没有漏洞了吗?当然不是,还有许多对他的批评并不是由于误解,而是正当合理的。我可以讲一个我自己的质疑。
首先要问的就是, 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究竟是一个哲学理论,还是一个政治科学理论? 如果是一个哲学主张,那只要逻辑自洽,你尽管可以坚持自己的一家之言。
但如果历史终结论是一个社会科学理论,那就要接受事实证据的检测,而且必须是可证伪的。你不能说遇到任何反驳的证据,历史终结论都可以自圆其说,那这个理论就成了伪科学,对吗?
实际上,福山自己后来很少谈他的历史哲学,基本上都是在关注现实中的政治发展。而现实中的国际政治,已经对福山的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但直到2019年,他仍然坚持自己的立场。福山说,尽管过程会有一些曲折,但“就长远来说”,自由民主制还是会越来越盛行的。
但是,福山说的“长远”到底有多远?经济学家凯恩斯有句名言:“就长远来说,我们都会死的。”如果福山预想的历史终点,在现实世界中并没有离我们越来越近,而你只是说,没关系,“长远以后”会出现的,那这算不算是在“可证伪性”方面出现了瑕疵呢?
关于历史终结论的辩论还有很多,今天只能讲到这里。
但你也知道,后来福山还发表了许多的研究论著。2020年,在武汉的方舱医院,有位小伙子躺在病床上阅读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被记者拍了下来,发布到社交网络上。后来,福山本人看到了这张照片,给小伙子寄送了一本签名版。
那么,今天留给你的问题就是,关于福山,你有读过他的书,或者了解他的观点吗?欢迎你在留言中分享出来,就像福山说的那样,让你的见解被看见、被承认!
划重点
1、福山的历史终结论首先是一个哲学论断,指一套宏大的历史规律。意思是说,历史抵达了“目的地”,不再前进,所以“历史终结”了。
2、历史终结论认为,历史有一个普遍规律,能够解释所有历史事件;历史有自己的方向,最终会走到终点,终点就是自由民主政治。这是历史终结论的哲学论证。
3、福山论证,只要人类追求现代化,就会发展科学技术,因而就会采用市场经济,接着就会导致民主制。这是历史终结论的政治科学论证。
编辑备注:点击此处,可收听刘擎老师2020年为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撰写的解读版听书。


热门留言
Edmund:以前大学作业的时候,读过《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我感觉我们批判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的时候,首先应对福山得出此种结论的整个逻辑过程要理解(这是起码的尊重),我们通常听到的历史终结论,简单的认为历史止步于“自由民主制度+市场经济+现代科技”,历史不再发展和演化了,这是对其理论的误读。
通过刘擎老师的讲解,我了解到了他逻辑的历史哲学基础(哈哈,当时没读懂,现在懂了)。并不是说历史不发展了,而是在考察和反思人类制度文化历史后,福山认为生产力的进步依赖于现代科技,现代科技演化需要自由市场经济制度,而这种经济制度的发展回导致城市化、中产阶级扩大、市民社会发达、产权意识和民主意识勃发等等,最终公民的政治参与欲求促使政治的民主化,与其说是历史终结,不如说福山基于他的考察和推演,认为找到了历史的“均衡”点,历史当然还会继续其多元的、剧烈的发展,不论道路是顺畅还是曲折,最终多轮博弈后的均衡解是其言称的“三位一体”的结构。
这是一种单向线性的历史进步论,我们仔细考察他整个的逻辑,不论在哪一点上,都会出现疑问: 1.科技的进步是不是一定需要自由市场经济?(这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有没有更好的经济制度促进科技进步? 2.经济大发展一定会带来中产阶级的扩大和公民政治参与的扩大吗?(可以参见2019年刘擎老师的思想评论系列) 3.返回到生产力层面上讲,科技,尤其是现在即将迈向临界点的人工智能的进步,就一定会导致民主化吗?我们在美剧《西部世界》里,隐隐的会看到科技的发展可能会带了一种基于技术的集权…
历史终结论的影响更多的是来自于现实政治领域而非学术上,在恰到好处的历史时刻发表了属于胜利者的演说,于是其理论的政治影响力迅速升腾。
不过,我觉得学者最大的贡献是提出一个那个时代或者超越于那个时代的命题,至于答案,我们需要交给时间,或者,并不是特别重要。在这个意义上,福山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姚颖:说个应景的。 最近福山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文章讨论是什么决定一个国家抵御新冠病毒的能力。可以感受到,这次疫情爆发,对他所描述的终点——自由民主制度,带来了一些挑战。 福山认为,应对疫情的表现并不能直接关联到民主与集权的体制维度。这个我不敢说认同不认同,但是我能理解。 不过在接下来的篇幅里,福山把美国的疫情表现,一股脑归结到了特朗普个人身上。这个逻辑似乎有点不严谨。如果一个体制,能如此轻易被在任者的个体特征影响,是不是也说明这个体制本身,不太保险啊? 即便是哲学理论,历史终结论也还是需要逻辑自洽的。
学数学的Tony•Tie:这么好一门课,订阅数还不过两万。在这个即将结束的时候,再卖力地吆喝一把——这课真的好,就算听不懂(不可能的),听听刘老师的声音也是种享受。
刘擎(作者) 回复:谢谢:)
Shirley_王淅 :很遗憾还没来得及拜读福山教授的著作,但就他的哲学理论,老师转译的“饱暖思承认”这一点,已经遇到了巨大挑战,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日本。
日本选举投票率逐年下降,尤其在年轻人中,去年10月的统计,40岁以下选举人对众议院投票率约为36%,远低于平均投票率的54%。政府为此努力打造政治生态圈的年轻化高颜值化,最近,一批年轻的官员走马上任,比如北海道知事刚刚39岁,是一枚大帅哥,目的就是吸引年轻人眼球,但收效甚微,年轻人宁可继续当死宅族,在二次元的世界里获得承认。
为什么呢?福山教授似乎忽视了科技的负面影响。日本的社会研究,最近流行“无缘社会”“疏远社会”的说法,分析正是科技带来的便利,以及经济发展实现的社会中产化,人们不必社交,也不必结婚,选择远离社会在孤独中生存成为一种现象,当然这其中也有阶层固化的影响,经济停滞和政治思想的保守,使年轻人没有足够的发展机会,因此缺乏参与社会活动的动力,而选择不被“承认”,恰好是自由民主对个人选择保护的结果。
日本文化里有一种极致倾向,德沃金提出的平等和国家中立主义,在日本被执行地比思想源头的欧美国家还好,但同时,由于科技带来的便利,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被抛弃了。
那么民主自由会被抛弃吗?现在还不知道,日本可能也只是一个特例,然而,诺贝尔奖得主乔舒亚·莱德伯格说过:同人类争夺地球统治权的唯一竞争者,就是病毒。福山教授的理论,听起来是建立在科学战无不胜的假设上,如果这一点被动摇时,意识形态可能再次拐弯,自由民主也许就不是历史的终结者了。
Grace:最后一讲果然讲的是福山!让我更有动力早点读完《政治秩序的起源》。再次感谢刘老师一个多月的陪伴。
刘擎(作者) 回复:还有两讲呢,第40讲讲亨廷顿,还有最后的一讲结语。(来自编辑)
淸风徐来:我以为,福山历史终结论的观点过于强调自由民主的问题了。从福山2014年出版的《政治秩序与政治衰败》一书中可以看出,福山对自己的终结论观点也进行了与时俱进的修正。
比如,他在谈到政治不发达的国家如何实现政府、法治和民主这三种基本制度的平衡问题时,就修正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问题不在于缺乏民主,而在于缺乏有效的现代政府。他举例说,在发展中国家例如印度,在发达国家例如希腊、意大利等,它们都有民主,但目前都存在政府被政治精英控制,裙带政治、权钱交易蔓延的情形。福山把这种披着民主、法治等现代政治外衣的政府叫做“新家族制政府”。
再比如,他讲到,政治发达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人的自然本性和制度之间一直在拉锯,曾经政治发达的国家也有可能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走向政治衰落。他举例说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美国政治,其衰落的两大原因就是过度制度化和家族制的复辟。
福山还在一次接受釆访时承认,中国的繁荣和发展是推动他反思并调整自己理论观点的现实动因。我相信,这次全球范围内的疫情阻击战,中国政府的做法,中国的民主与法制等,会让他产生更大的兴趣,引发更为深刻地反省。
金戈铁马:1991年苏联解体,长达40多年东西方对峙的冷战结束;作为赢家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自然需要给自己的“胜利”抹上一笔正义的色彩。这个时候,福山和他所提出的历史终结论,显然就是自带光环,有一种先知先觉的上帝视角;而西方的市场经济和自由民主制度,也被无限度的拔高,上升到“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的高度。公平的讲,福山所提出的承认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及每个人对于自由和民主的需求,可以说是人性中所固有的,也是我们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属性。人类的终极目标就是实现人生而自由,而文明的演化,也是不断进入民主自由程度更高的社会、让人获得更多自由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福山的理论确实有其合理性和进步意义。不过,人类实现自由民主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并非是唯一的选项,其他国家也能够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逐步走向更加民主、自由度更高的社会形态,我们中国就是最好的例子。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在冷战结束后的几十年之中,也同样面临不少问题,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恐怖主义的威胁日益加剧……这一系列问题都表明,福山所主张的西方自由民主制度,远非完美的最终形态,仍然需要面临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忽视了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正是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的症结所在。人类对于自由民主的追逐不会停止,人类社会的未来并不是只有一种可能性;关于未来的发展道路,我们人类还有更多的选项。
螺闹耳朵:"被看见,被承认",这是人类天生的心理需求,如果得到满足,那确实是Eed of History,但现实中哪种政治制度能实现这一根本需求,则还在路上。
而且在现实中能否完全实现这一需求,"自由民主就是最终目标"是否也存在弊端或存在乌托邦的嫌疑,还需要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王黎璐:在黑格尔唯心史观中,经济不是根本,只不过是“认可”的一种形式,这是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本质区别。绝大部份的政治生活都是非经济的:宗教、民族、阶级等等都是“认可”的表现形式。福山借用这个不以经济为纲的思想体系,去解释为什么有市场经济且高度发达的专制国家注定失败。专制国家的经济发展往往不落后于甚至优于民主国家,因为政府可以无条件控制市场,理论上只要决策者足够明智,可以绕过自由市场自带的一切危机和陷阱,实现“多快好省”。 然而专制国家无法解决“认可”这个问题——恰恰是这个问题驱动了历史,而非经济问题。福山试图用一个不同的范式来解释经济这个范式无法解释的现象,前提是这个现象本身是成立的——在福山提出终结论的时候确实似乎是成立的,然而29年之后的今天还成不成立,历史有历史结论。 接下来福山从“自由民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得胜利“这个现象又进一步,做出了”自由民主的胜利是历史必然“这个预言,就实在是托大了。福山本人在《政治秩序的起源及其衰败》中也对自己的终结论进行了反思。
yy:我对保暖思承认这个有点疑惑,如果是这样,那应该经济发展越好的国家,公民政治参与度越高?终极应该是全民参政? 但是我好像记得有个说法,是说市场经济的话,不应该全民参与政治,而是要合理分工,部分参政,部分研究,部分生产,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貌似和全民参政有点矛盾啊?
刘擎(作者) 回复:你好,我是这门课的编辑。问题收到,老师可能会在下次的定期答疑中回答。(关于定期答疑,请参见第41讲评论区的说明。)
肥老太婆:XS39 福山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为了承认而斗争,马克思说动力就是阶级斗争。马斯洛需求层次认为人类需求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福山将为承认而斗争这一观点作为其理论基石,但这基石真的牢固吗?既成事实与未来也为真吗?历史本身有那个普遍规律能解释所有历史事件吗?
九把叉 方明: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定会带来人均收入的提高吗?我觉得未必。也许只是绝对收入的提高,而不是相对收入。至少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严重的阶层固化趋势,以及财富集中度越来越高。所以,这一层论断是存疑的。 再者,为什么自由民主政体一定是满足人们被承认的需求的最佳政体呢?我觉得,每个人被承认的需求方式是不同的,未必都体现在政治方面。甚至我觉得政体和被承认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所以我觉得历史的发展远远没有达到终点The End,人类还在探索的路上,而且也未必有一个终点在等着我们。
刘溜溜:过去我不是太理解福山关于“历史的终结”的论证,从这节课来看,他所谓的“历史的终结”就是指人们最终会走向自由民主。
他所说的自由民主并非是一套套很完整的制度,而是一种理念,因为自由民主可以更大程度上确保人们参与到政治当中,可以满足人们“被承认”的需要。这是和马斯洛的需求不谋而合的,人总会在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后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事物,而“被承认”或者受到尊重这些,就是更高层次的东西。
福山的那个历史终点,如果让一个很强调科学思维的人来看这句话一定非常难受,这是不可能被证伪的。但撇开科学性,福山的思想提出了一个愿景,这个愿景可以留给后世去观察,并且人们“被承认”的需求一定是存在的,既然如此,我们也可以想想还是否存在其他方法去满足人们的“被承认”,而不是全都参与到政治里。
大胡子:追求别人的承认不一定非要参与政治啊,自由民主政治,是否包含我不参与的自由呢?
至少我个人思考,如果我财务自由了,我可能跟多的把精力放在帮助穷人,尤其是那些山里的孩子,让他们能获得正常的教育。但如果要通过政治我会觉得有些麻烦。
一个国家如果人人都只关注政治,那么谁去生产呢?
刘擎(作者) 回复:你好,我是这门课的编辑。问题收到,老师可能会在下次的定期答疑中回答。(关于定期答疑,请参见第41讲评论区的说明。)
陈C:今天听了老师的讲解,对福山的理论有了更深一些的认识。就我的理解而言,福山的理论中有这么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1. 福山强调的不是具体的故事的历史,而是一个抽象的历史“范式”迎来了“终结”。 2. 这里的“终结”更多的不是指历史发展的“实然”,而是在说两方面,一是范式应当有一个作为目标的,“应然”的方向(是否确实包含这种“应然”的成分,还望老师指点),二是这个目标同时也是对历史范式发展的预测。 3. 福山推出这个历史的“目的”,主要基于两点,其一是他认为所有的历史背后,必然会有一套统一的规律在支配,也就说不论各个文明的历史当前是何状态,它们最终都会“殊途同归”。 4. 再者,就是这条“归路”起源于所有人,或者至少是站主导地位的“大部分人”,对更高效率、更好处境的追求;继而社会因对效率的追求而发展科技、产生自由市场经济,然后因为“饱暖思承认”而走向自由民主政治。 5. 福山的思想中“统一规律”的部分,是对黑格尔与马克思理论中,关于人类历史规律那部分的传承。
但是这套理论里,终归存在着一些问题,或者至少是值得再推敲一下的地方: 1. 社会整体的目的不等于每个人的目的,社会中大多数人追求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而是自己更有声望,甚至处于某个层次上的支配地位,这一点不仅会影响到自由民主政治的稳定性,更是导致其他政治形式产生的重要原因。 2. 社会发展并不是只有经济要发展,自由市场经济虽然是发展经济效率最高的方式,却并不能解决经济发展以外的问题,反而会加剧社会的不平等,此时的政治如果也是完全自由的,则可能无助于对不平等的缓解。若真如此,那基于自由市场经济的自由民主政治,则将始终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中,而且并不是“动态均衡”。 3. 自由民主政治需要一些社会条件作为基础,自由市场经济也是稳定社会秩序保障下的“奢侈品”。是否所有的文明,都具备所有的要件呢?如若不然,强行推动自由民主政治,是不是会导致文明遭到破坏,继而加重文化上的分歧? 4. 福山提出历史终结论有一个历史背景,即苏联每况愈下,冷战形势趋于明朗。即便福山的理论并非源自与苏联的对照,也不太可能完全脱离对当时局势的观察与思考,他所说的自由民主政治也更接近“美国的民主政治”。苏联的问题在于经济发展不利,以及未能妥善协调好国内复杂性、致使国内矛盾激化等方面,表面上看自由市场经济与自由民主政治似乎能解决这些问题,但如今美国也在面对着相似的难题,这令我们不禁要问,“历史的终结”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5. 一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但也会带来别的问题,而且是这种方法所不能解决的。自由民主政治若是“历史的终结”,那它会有什么根本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会不会导致其自身的崩溃?在不解答这些问题之前,就下历史已终结的定论,恐怕很难产生足够的说服力。
罗开宇:【彩蛋】原来今天福山先出场,老师亨廷顿明天压轴 福山坚信自由民主理论,他认为,威权主义政体下,一切都依赖于统治者的政治自觉,因而不稳定,繁荣很难超越一到两代人的时间。在苏联倒塌,冷战结束时,福山出版了《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我们找不出比自由民主理念更好的意识形态。”,似乎标志着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的模式已经是人类毋庸置疑的方向,民主成为惟一合法政体的时代将到来。 然而,世界历史反复昭示着,过分乐观的局面往往预示危机已经不远。 拉里·戴蒙德指出,2006年以来,全球出现了民主衰退的现象,新兴民主政体稳定性弱、全球威权主义力量重新强化,而老牌民主国家的治理绩效越来越差。 福山也认为,一种再伟大的制度,当遇到环境变迁时,都有可能无力适应,从而发生政治衰败。 那怎么去看待民主衰退的问题呢?即将出场的亨廷顿,会给我们一个精彩的解释。 民主不是一切的良药,但促使政府最大限度的不作恶。民主化的过程总有往复,进两步退一步,再正常不过,要有长期主义的思想。
壹戈散人:中国模式的崛起恐怕是对福山理论的一个巨大挑战。
还没想好换个什么名字:我个人的看法是,福山的第一本书,有点夸大其词引人注意的嫌疑,就像写各种简史的赫拉利。福山后来的著作就要沉稳老练的多,也更有学术价值。 福山的这本书,肯定称不上哲学著作。他是用了目的论,可第一没有传统形而上学目的论的自然基础,也没有康德目的论的细致论证。福山的像个挑选的经验的归纳。逻辑自洽,首先前提需要站住。 政治科学?跟后来的著作比,这书就像是吼了一嗓子让世界看到或者用福山的说法,被承认,哪怕是反对式的承认。 黑格尔到马克思的目的论还是有很大差别的,黑格尔有终结,马克思并没有。所谓的共产主义,这个概念到了恩格斯那里才变得重要,在马克思的理论里,甚至边缘都谈不上。 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历史观都有一个维度,就是人类对自己的经验的认识和理解,认识和理解没变化了,历史就终结了。黑格尔那里有绝对精神,马克思这里没有。实践到底有没有终点,真的不好说。至于目的论,本来,它是为了在上帝死了以后,还能束起价值观~天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里就有这样的倾向。只不过后果还是走到了价值无政府主义。但追求是为了从形而上学的意义上,把人的行为的最后根据确立起来。这个维度的思想努力,福山那里没有。
半支烟:听说过福山的“历史终结论”,但也就大概知道这是一个关于民主自由的观点。 福山关于“被看见”的需求真的具有普遍性么?我觉得可能未必,至少在我们讲求“内敛”的中国文化中就未必适用。这可能也恰好切中了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这个观点。 而即便是按照福山所说的“被看见”的需求,他依然无法解决这种需求背后的稀缺性。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被看见的需求,但是这种需求又是无法被同时满足的,这就涉及到了资源配置问题。“不患贫而患不均”的心态就会在这种无法满足的状态下产生。 我们所处的这个消费时代人的注意力已经被资源化,而且这种资源的分配不均问题也越来越明显。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可能只不过是历史循环中看似终结的另一个起点。不患贫而患不均的问题可能比被看见的需求更本质。
龙治行:历史的终结论,像不像当年开尔文说的物理的大厦已经建成剩下的只修修补补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