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餐08 读书本身就是乐趣
你好,欢迎回到西方现代思想课,我是刘擎,这是我们加餐的第八期。
在课程结束之后,我为你准备了一份延伸阅读的书单,这也让我想起一件旧事。
在十五年前,也就是2005年,《南方周末》读书版的编辑刘小磊先生,开设了一个专栏“我书架上的神明”,邀请一些学者写自己读书的故事,就是谈影响自己成长的书籍。
我也被邀请写过一篇,坦诚交待了自己朴素的早期阅读,因为没有多少闪闪发光的经典,所以文章的标题是“我的非经典阅读”。文章最初发表在《南方周末》。后来,小磊把这个专栏的文章汇编成文集《我书架上的神明:72位学者谈影响他们人生的书》(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
今天我把我当年写的这篇文章分享给你,让你看看我的阅读起点有多低。但我发现,起点低也有一个好处,就是提升的空间会更大,过程也更漫长,这样一来,享受读书的时光好像被延续了,生命似乎更久远了。
读书就是这样子的,不用特别着急的,读书有功用的,但读书本身就是乐趣。愿你分享受这份人间的美好。
下面,为你朗读一下当年写下的这篇文章。
我的非经典阅读
(原载《南方周末》2006年9月28日)
书海无涯而生命有限,读书当然要选择那些最有价值的中外经典名著。这个大道理听上去很自然,但多少有点乌托邦的意思。至少对我而言,经典作品在自己心智与学术的启蒙岁月中并没有发生特殊的影响。既然这里是公布“秘密书架”,就用不着端起教师给学生开书单的架子,列出几十部经典著作。不如坦诚一些,交待自己实际的非经典阅读经历。
法国哲学家萨特在传记里说,他八岁就读了福楼拜的长篇。而我在八岁时读的第一个长篇小说是《高玉宝》,其中“我要读书”的那个篇章仍然令我难忘。我们这一代人的阅读环境很特别,童年时代可资选择的书籍十分有限。
1974年情况有了意外的变化。当时我家住师范学院,隔壁有个姓林的同龄小伙伴,母亲是师范学院图书馆的管理员。那年暑假的一天,小林偷来母亲的钥匙,带着我去了文革后被封闭的学校书库。开门的那一瞬间是令人晕眩的:几万本书安静地躺在灰尘之中,昏暗的光线照在一张张蜘蛛网上,我觉得这里暗藏着世界的秘密,却永远也读不完,既兴奋又怅然。我们在那里渡过了整整一个暑假。
那时候读了什么大多记不清了。回想起来我们很喜欢一套文革前出的杂志,因为每期杂志的最后一页都会刊登一些智力测验题目,当时我们为此着迷。还有,一本繁体字版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点击查看电子书】被我“借”回了家,读了许多日子。
当时感触最深的是保尔与冬妮娅之间在革命中夭折的恋情。多年以后,我在一首题为《1974年的阅读与情感》的诗中回忆当时的阅读体验,惋惜“缠绵的露水吞没于革命的激流”,而自己处在“彷徨而无从堕落的岁月,一个布尔乔亚的少女成为你仅有的心事,从此,革命一直使你无限忧伤。”(后来读到刘小枫的短文《怀恋冬妮娅》,觉得心有戚戚焉)。《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大概算是我的情感启蒙读物。
还有一本书对我后来的日子有许多影响。当时找到一本《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文集》,只是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个奇特的名字所吸引,就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懵懵懂懂地读了“体验派”戏剧理论,他关于排演契诃夫《樱桃园》【←点击查看电子书】的导演阐释以及所谓“第四面墙”的概念。这次纯粹偶然的机遇,使我后来一度迷恋戏剧活动,也读了许多剧本和戏剧理论。
197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了《莎士比亚全集》【←点击查看朱生豪先生译本莎翁全集】共11卷(每卷当时的售价是一元多),读了大部分剧本,当时只感到莎士比亚的语言(其实是译者朱生豪先生的语言)华丽多彩,却并不理解这些经典剧作的内涵。
1978年我进入大学读化学工程。但性情所致,课外关心更多的是人文类书籍。1980年代初期的阅读是庞杂混乱的。我们这一代学人中有不少都曾是“文学青年”。中国大陆在文革之后重印了许多世界文学名著,大家都如饥似渴,与现在的年轻人追逐村上春树差不多,我也被这股潮流所裹挟。
记得一个暑假读完了四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点击查看电子书】,作者罗曼·罗兰成为我心中的英雄。这虽然也算是经典,现在看来并不是多么伟大的作品。托尔斯泰的几部小说也是在那时候读的,但除了《安娜·卡列尼娜》【←点击查看电子书】之外,其它几部都未读完。与许多人相反,我特别喜欢托尔斯泰大段的“说教性”文字。屠格涅夫也是我喜欢的作家。而很多年之后才读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觉得这才是伟大的作品。
那几年西方“现代派”文学开始进入中国,我密切跟踪的是袁可嘉等选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从1980年开始出版到1985年共出了四卷八本,这对我的文学艺术观有不小的影响。
在青少年时期,我和很多人一样,有一个空洞的远大抱负,但未来要做什么却并不确切。这个时刻伟人的传记会格外具有吸引力。其中法国作家莫洛亚【点击查看莫洛亚的《伏尔泰传》电子书】的几部名人传作品充满人生智慧,给我许多启迪。而卢梭的《忏悔录》【←点击查看电子书】第一次让我感到人性的复杂。
回想起来,最初影响了我后来职业生涯的有两本书,都不是经典名著。198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美国宾克莱(Luther J. Binkley)教授的《理想的冲突——西方社会中变化着的价值观念》,介绍讨论了弗洛伊德、克尔凯郭尔、尼采、萨特、蒂利希等西方思想家的学说。
这是第一部我读懂了的“学术性”著作,在当时为我提供了一张有用的关于西方思想的“知识地图”,而且让我懂得现代社会的相对主义困境,人们信奉不同的多元价值,各自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理论依据,但彼此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紧张与冲突,难以在一个整体框架中被调和化解。
后来在美国留学期间,有一天坐在图书馆里心血来潮,找到了这本书的英文原著。它是如此平淡无奇——不过是一本普通而且有点过时的教科书,却在20岁时成为我的学术启蒙读物,也影响了当时许多中国学人。
还有一本当时特别喜欢的书是《思想家——当代哲学的创造者们》(三联书店1987年翻译出版)。这是英国BBC广播公司为知识大众制作的哲学家访谈节目的文本,由麦基(Bryan Magee)采访包括伯林、马尔库赛、艾耶尔、奎因、乔姆斯基和普特南等14位著名思想家和学者。他们以较为通俗的语言讨论了各自的研究及其与社会背景的关系。这是一部能让人兴致勃勃的思想性读物,犹如亲耳聆听这些名家的言谈。
我是在这两本“通俗读物”的引导下逐渐深入,开始涉猎经典读物,包括当时陆续翻译出版或重印的(商务印书馆的)“汉译名著”系列和(三联书店的)“学术文库”系列。直到1991年出国留学,《理想的冲突》和《思想家》这两本书一直放在我书架上最醒目的位置。
由此说来,我的学术阅读起点很低,大概也是今天仍然无所成就的一个原因。比起现在的青年学人,我们这一代人当中有许多是“先天不足”的。个人的历史犹如自己的孩子,无论是否值得骄傲,终究是无可替代的。也许,正是因为当时可供选择的书籍相对贫乏,使得我们对书籍格外痴迷而执着。回忆之中,这仍然是弥足珍贵的。
好了,文章读完了,今天的加餐就到这里。最后,如果你有什么感想和疑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到我的知识城邦留言。这些加餐最初是在知识城邦发布的,我把这一讲加餐的原始链接放在了文稿最后,点击进入原始链接,你还能看到同学们之前的讨论。
我们下次加餐再见!

热门留言
王黎璐:意大利哲学家艾柯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不读书的人只过了一生,读书的人过着5000种生活。”尘世中的每个人,差不多都是图圖中的人——活三万多天的时间,拘囿于一个狭小的空间,而读书不就是一种“精神的越狱”,不就是对这可怜人生的一种绝好的回复吗? 一本好书,总带有沉甸甸的生命的重量,捧起它我感到对自然的崇敬,对伟人的景仰;我感到宇宙的一颗心脏,在其中输送汨汨的新鲜血液。那是作者用干净而坚毅的内心,注入激情凝成的大作。当我深情地读那些文字,不禁会产生隐约的和鸣。关于责任,关于虔诚,关于成长,关于尊重造物主每一个奇妙的精灵。那是难以言说的奇妙的感受,读书时也不一定有明显的体味,但当夜深人静,与自己的内心对话时,会发现经典的哲思的影子;面对熙熙攘攘的人流,心中会有一个有分量的东西,与它同行会感到很踏实。 我爱读书。
淸风徐来:老师说自己的学术阅读起点很低,这当然是大大的谦辞。这让我想起了读书的“入”和“出”,以及评价标准的问题。
我对读书的“入”有三个层次的看法,叫作即入、渐入和深入。“即入”就是何时爱上读书。这是一种有兴趣、愿投入的初始状态。此时的读者无需外力、自甘“堕落”;没有虚无,真心付出;恰如一种刚刚恋爱的冲动。此时的读书可谓是兴致启程阶段。
“渐入”就是在读书的路上走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景色越来越美,收获越来越多;同时也发现与自我的价值冲突越来越多,困惑迷茫越发纠结;犹如恋爱当中,逐步了解彼此后所出现的欣喜与彷徨。此时可谓是渐入佳境阶段。
“深入”就是不再为读书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所困,都愿意以梦为马,坚定前行。此时的读者已经在格局境界上均有相当的提升,把问题与冲突、迷茫与纠结等等,都可以当成美景而尽收眼底,可以当作收获而尽收于怀,已经可以比较清晰地输出自己的思想。此时可谓是深入浅出阶段。
我对读书的“出”也有三个层次的看法,叫作疑出、敢出和新出。“疑出”就是因怀疑而让自己的思想有所抽离,对书中以及自己的观念均有旁观的审视与思考。“敢出”就是了解更多思想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某种观点,有了大胆输出或实践的冲动与想法。“新出”就是已经不为众多观念所困,形成了自己新的观点或新的系统构思,并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
当然,这“三出”与“三入”也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渐次提升发展的。不过这其中有一点很关键,那就是这两者都必须基于读者较为深刻的社会生活实践,也就是说“入”的深度与“出”的水准,要不断接受现实生活的考验与挑战。
说到最后,关于评价标准的问题,结合个人的读书经验,我以为,对于一个真正爱读书而又形成自身价值观的人来说,这个评价标准其实就在自己的内心。对于这类人而言,虽然还会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或接受外界的各种思潮,但总体上已经不能动摇自己内心较为稳定的价值评价标准。我把这类人称为“高处不胜寒的思想者”,不过他们的“寒”也仅仅是身居高位而旁边人少而已。这类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能够在世俗与高雅,学习与实践,包括我们在课程里所学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随时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而保持一种对生活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
Edmund:You are what you read.
刘老师朴素真挚的笔触,让我回忆起来,在上学期间整日泡在图书馆里那种忙碌感,好像要掌握着世界真理,好像七八层楼的图书皆为我准备,好像端坐在书架上的一位位作者吵吵闹闹,需要我定纷止息,给予裁决...现在想来很幼稚😅,但是当初的那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想象体验是值得回忆的,见识短浅嘛😁!慢慢觉得,读书这件事,是内在于成长和生活本身的。我更喜欢用蒋捷的那首虞美人来说明这种伴生伴读的历程,尽管我现在还很年轻,尚无法参透其中的韵味: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赵超英:在得到接触了这么多读书高手和大家,我有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出生于1976年的中年人,我的读书经历可以用空白来描述: (1)偶尔翻翻《中外传奇》之类的书,还有个别小人书,内容几乎全部忘记了 (2)接触一下发黄的墙纸,包肉的报纸,在引火烧水时瞄一眼-《陕西日报》 (3)基本看教科书中的节选,高考语文不及格 (4)完整啃过两本书:《平凡的世界》《三国演义》 (5)目前在加速的,如饥似渴的阅读,大多与《得到》有关。 我的阅读史就是当代史,正在进行... 边阅读,边践行!
刘擎(作者) 回复:加油!(来自编辑)
yushudd:小时候除了课本,没有机会接触课外书,读大学时,可以去图书馆了,但却没有把握机会,四年的时间只读了寥寥,现在能想起名字的有《飘》和《简爱》。 开始工作以后,手边是各种工作相关专业书,除了计算机还是计算机。数年之后,有一天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知识和眼界太有限了,很多时候希望自己能对事物有多一些自己的见解,但却什么也输出不出来,于是下定决心要读书,读很多书。 17年做了个重大决定,辞职休息一段,心无旁骛的读书,杂然无序,没有清单,从一本书看到推荐,就去读被推荐的书。18年找了一份时间自由,没有固定收入的工作,依然花很多时间读书,类目依然很杂。 18年10月在喜马拉雅找到一位喜爱的主播,一边看书,一边听主播讲书。很快主播的书就全听完了,发现听别人讲书有两个好处,第一能快速了解一本书,范围可以扩大的很快,远超过自己读书的速度,其二是可以找到自己想要读的书,在这之后,我读的书很多都是从听书中选择的。 19年上半年开始在樊登听书,路上的时间几乎都在听书,看书也没有落下,最疯狂的一个月读了六七本书,那个月几乎没去工作。很快樊登上的书也听完了,我不知道自己到底吸收了多少,就是想要不停地听,不停地看,外出游玩都会有一种浪费了读书时间的感觉。 19年十一左右,转战得到,我的世界彻底在得到上打开了,足够多的书让我去发现新奇。疫情期间,因为一直来工作都是非固定收入,面临很多对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的痛苦思考,完全弄不清楚自己,于是订阅武志红老师的专栏,试着去分析自己,之后陆续订阅了薛兆丰老师的课,当然还有刘擎老师的课,这两三个月下来,得到各位老师的课,给了我很大的指引,前方似乎没有那么迷雾漫漫了,自己也终于可以平静的看待读书,不在有一种拼命狂奔的紧迫感。 现在去读的书,集中在历史、心理学、经济学、简单的哲学。我不知道自己会走向何方,但读书让我更能理解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和事儿,不再那么苛刻要求别人。我也不知道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但当我能够对事儿有一些自己了解的时候,内心会有光亮。 工作昨天又有一些变话,接下来计划去找一份稳定收入的工作,不打算再做回计算机相关,计划找一份和心理学相贴近的事儿,我还不知道是什么,这三年来,自己内心的挣扎与分裂,让我很想好好看清自己,也想去看看别人。读书依然继续,但不再那么紧迫了。 明天依然是迷茫与期待相伴,愿自己在挣扎中找到自己的光明。
金戈铁马:我个人的观点,对于读书这件事,我们其实可以抱以更加轻松一些、自然一些的心态。经常会听到一种说法,叫做“学以致用”,其实这样的表述并不是非常准确。读书学习,固然会让我们每个人有所收获;但是如果为了特定的目的去读书,那么我们所收获的,就极为有限,更有可能达不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在读书的道路上,我们实在不必为了一些功利性的考虑,束缚了自己的视野,以至于错过很多美丽多姿的风景。通过读书这件事,尽可能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培养起自己对于学习的一份热爱,让读书成为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这就已经足够了。
头发末梢的遗憾:想起一段话,人生中有四项最高回报的投资: 一是读书,去别人的灵魂里偷窥; 二是旅行,去陌生的环境里感悟; 三是电影,去荧屏里感受别人的生活历程; 四是冥想,去自己内心的秘境里探寻。
而我的气质,来自于我走过的路,读过的书。
少年时,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绿毛水怪》、《一只特立独行的猪》,还有后来无意中收集的《傅雷家书》,也读过很多版本。
工作后,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是《人性的弱点》,这本书名的翻译像是心灵鸡汤,其实原文书名是:How to Win Friends & Influence Others & how to Stop Worrying and Start Living,直译为“如何赢得朋友,影响他人,如何消除顾虑,开始新生”。这些书都帮助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提供了新视角,助力进步起到了很多作用。
还有一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也是一读再读,常读常新。
而我一直感谢得到APP开设的刘苏里名家大课,如果没有这个专栏,很多思想我可能一生都没机会去涉猎,更不会去有意读刘老师曾经提到过的书,这些都实质性地影响了我,我深深觉得。
陈C:虽然老师自称读书起点低,但在我看来(可能对我这个年龄段的很多朋友是)这个起点完全称不上低了。
我是个比较典型的,读书不多也不太读得进去书的人。很自然的,这事情要去小时候找找源头:从上小学起,我就很难读进去小说这类东西。要说原因的话,我觉得有四点:第一是经典小说的背景离现实有些远了,读不进去;第二是娱乐消遣的方式太多,轮不到读书。第三是我爸不怎么看书,我妈也是睡前才读书,而且读的都是我完全没兴趣的东西(直到现在我的兴趣变了,我妈读的东西我还是不感兴趣),阅读习惯就没养好。
第四点就是兴趣使然了,我印象里自己以前,对文学历史一直没什么兴趣,反倒是从小特别喜欢科技方面的东西:小学时喜欢看各种少儿科普杂志;后来改成看科普纪录片,甚至曾经是嘴里吃着饭,眼前看着医学纪录片;再后来就是网上看各种科普文章,很多都是不过几千字的东西,倒是和现在公众号时代碎片化的阅读“无缝衔接”了。
对人文社科的接触,最初也是从看纪录片开始的,顺带着看了一些历史地理方面的片子;中学时机缘巧合开始读了点人物传记,总算是走到了人文社科这条路上。现在能踏踏实实读点书,其实还是半强迫着养成了习惯,而且读的也都是与认知、常识、见闻有关的,不太厚的书;慢慢地对哲学有了些兴趣,但能读进去的也基本是周濂老师的《打开》这类,门槛比较低的作品。反倒是读小说,莫名其妙地书单里全是长篇……在读的有《猎魔人》(没错我是游戏粉丝)和《黑暗物质》(章鱼哥2020年第8周推荐过这个系列),后面排队的是《魔戒》(补补原著)和《冰与火之歌》(没看全电视剧,但还是想补原著)。
刚开始养习惯的时候,读书在我看来还是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现在看来,读书更多的还是一种引导思考,或者消遣的途径,真正用于学习反而不那么突出了。
Lemon: 开门的那一瞬间是令人晕眩的:几万本书安静地躺在灰尘之中,昏暗的光线照在一张张蜘蛛网上,我觉得这里暗藏着世界的秘密,却永远也读不完,既兴奋又怅然。博尔赫斯对每一个进来的人说“在我心中,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记得《自由在高处》中看到一张照片印象很深刻,人们站在被炸坏几近废墟的图书馆里认真的选书,人们离不开书,因为那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读书就是这样子的,不用特别着急的,读书有功用的,但读书本身就是乐趣。愿你享受这份人间的美好。
妞爸是顾老师的学生:书是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忘了谁说的了。但是正是这样。
大雄:我这样一个最普通人,读书的时候就没有读好教科书。有一个时间段不想再读书,感觉没有用了,又不考试。有一天感受到生活中的这个大网需要读书才会感受到百味人生,自己已经记不得何时又开始读,还会是终身读书。这就跟我每天需要吃饭是必须的一样,说无聊至极才读书,我是读书能解无聊人生
曾道祥:从自己一直在得到不懈怠的学习,体验到读书的乐趣。自身条件的限制,一苴没能走进大学的围墙。但互联网让平凡的我,拥有一双偷窥世界的眼睛。
读现在实用的书,还是将来有用的书,心中渐渐的有了方向。武老师常说,读好书是为了理解:人该如何存在?深受启发!而刘老师的这堂课,带给我们的更是无限广阔的思想视野。惊讶于天地间的广阔,知识的浩瀚。每当阅读到触动心弦的文字时,似乎有股潺潺水流封存已久,不经意触动了开关。思绪便天马行空般的奔放。 思绪的开关,一旦被触动,就不会关闭。
尔雅:特别喜欢一副对联:上联是上有天堂,下联是下有书房,横批是灵魂出没的地方。
哈哈:刘老师很实在,一如他的《西方思想40讲》,平实而有深刻。很多读者应该和我一样,许多外国世界名著只听过,没读过,或者是读过但没有读下去,产生不了共鸣,更不要说学术性的思想类著作。刘老师找到一个切入点产生持续的兴趣深入进去,我一直在寻找,不知有什么好的办法。
吴于勤:我是60后,少年时期书籍荒芜,只要有字的都看得精精有味,除去连环画,市场上只有《金光大道》《李自成》,后来感谢批水浒,各种版本的水浒,地下残本的《林海雪原》《欧阳海之歌》,当然还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到80年上大学,那个时候去图书馆,可以按照字母编排顺序看,可以吹牛把图书馆的书都非理科专业书都看遍了。那时候互相比较的是如果一个同学说一本书,你没有看过都感到落伍。后来痴迷过金庸古龙系列,直到有一天看齐邦媛的《巨流河》看过去民国学校和台湾高校的书单,才知道我青年时代的读书的贫瘠。感谢现在的时代,获得信息越来越方便。我们反而面临选择的困难,就是《得到》上的电子书应该穷极一生都读不完。
Kathy Ma:每个人都有一段独特的阅读史。老师的回忆也让我想起了小时候,文革刚结束,书还是很缺少,好在妈妈是小学老师,爸爸是大学老师,假期期间是可以借几本书回家。我读的一个长篇是小说是《人性的证明》(电影《人证》的原作),几百页下来很慢,但很有成就感;后来就是各种前苏联小说和杂志《小说月报》《十月》《芒种》;初中开始有个好朋友,她的妈妈也是师范学院图书馆的老师,假期里总会借回家十多本图书,还可以随时更换,我们就跑到她家里,看她看完的书… 大学里终于有了图书馆可以借书,快乐了四年。上班后,工资很有限,梦想就是每个月可以买一盘磁带(7元左右)和一本书。当时还真囤了点好书。之后的工作中主要忙于读研、看各种职业资格考试、专业考试、商业管理的书,直到职业进入了稳定的管理层,又开始自己喜欢的人文书籍阅读,慢慢也有十几年,读完一本通常会在豆瓣上写点点评,也算是记录。 人说老年人的幸福指数会更高些,看着自己一书架的书,畅想退休在家可以在阳台窗边静坐读书,就是满满的幸福。
苏打饼:特别感触与这段情感回忆:“比起现在的青年学人,我们这一代人当中有许多是“先天不足”的。个人的历史犹如自己的孩子,无论是否值得骄傲,终究是无可替代的。也许,正是因为当时可供选择的书籍相对贫乏,使得我们对书籍格外痴迷而执着。回忆之中,这仍然是弥足珍贵的。”
白哈巴的夜:“读书就是这样子的,不用特别着急的,读书有功用的,但读书本身就是乐趣。愿你享受这份人间的美好”。书籍就像是一个独立的“神明”,指引着我们,一步一步展开人生!
恒敬鸿宇农夫:记得在1999~2000年左右,我读了一系列的中国青年出版社的那些文学术文化随笔的书。留给我很深的印象的是《庞朴学术文化随笔》。主要内容我都忘记了,但是我觉得看的那本书很新很漂亮,觉得作为一个文化人其实很幸福,从此可能就给我种下了一颗要读书的一种子的。后来就回到山村里面做小学教师,一直没有放弃读书,慢慢也考到了硕士研究生,到了大城市工作。读书真的是可以改变命运。这十几年来,我觉得做最正确的事情,最庆幸自己做的事情,那就是坚持读书。
麦兰:记得我买的第一本书是《少年英雄爆破手》,内容都忘了,书名却一直记得。 我现在也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卡尔马佐夫兄弟》《白痴》《罪与罚》《地下室手记》………怎么写得如此深刻! 哲学一类的书籍是40岁之后才开始关注的。都说四十不惑,我却有了更多的疑惑。因此开始各从类哲学或社会学的书籍寻找答案。得到的各位老师推荐了很多好书,感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