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餐09 知识会使我们自由吗?
你好,欢迎回到西方现代思想课,我是刘擎,这是我们加餐的第九期。
提醒你一下,在听这一讲加餐之前,你需要学完课程正文的【第11讲】和【第12讲】,才能更好地理解下面的内容。好了,让我们开始吧。
在第12讲的末尾,我留下了这样一个思考题:如果我们接受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那么我们就能搞明白无意识对我们的影响,那在我具备了这种知识之后,无意识是不是还能在黑暗中支配我们的行动呢?
这一次加餐,我想和你分享一些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弗洛伊德学说的“科普知识”已经很多了。得到平台上也有许多老师的课程涉及弗洛伊德的内容,你也很容易在网上找到很多相关的书籍和文献。所以,我尽量避免去谈非常专业性的问题。(比如,“无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这些概念,并不完全等同,而且弗洛伊德自己早期和晚期的表述也有变化,但我们不去追究这些细节。)我们的课程着眼于阐释弗洛伊德学术对公共思想文化的影响。
课程末尾的那道思考题,确实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在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有丰富的学术性研究,我多少知道一些研究成果,但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就分享一些我的不成熟的想法。
奇妙的反讽
先说结论。我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是正确的,一旦被我们掌握,就必定会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确切地说,是改变本能对我们的驱动机制。这个结果会反过来(反讽地)使得他的学说变得不那么正确了。
下面是我的简单推论:
首先,弗洛伊德并没有说人的行为完全被自己的本能欲望所决定。他强调本能具有非常强大的力量,我们被欲望所驱动(driven),但并不是以决定论的方式。否则,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三重结构就坍塌了,我们就只剩下本能,就沦为纯粹生物性的存在,也就变成了低级动物。
其次,这个冰山之下的黑暗区域,我们一直是有感知的,否则自我和本我的关系就不存在了,但过去我们对它知之甚少。弗洛伊德勘探了这个区域。如果勘探是可能的,而且是有效的,那么就说明“黑暗区域”并不是绝对黑暗,无意识并不是绝对的无意识,否则任何揭示无意识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是人不可为的(需要神的启示才行)。
第三,对无意识区域中本能的揭示,一旦成为明述的(articulated)知识,就使得“无意识区域”被“意识化了”,像是知识之光照射到这片黑暗区域。它依然存在,但并不那么“黑暗”了。于是,我们就有了更大的可能或能力来驾驭本能欲望:包括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疏导、克制、升华、以及放任。是的,我认为主动的“放纵”也是一种驾驭形式,这和被动地(不自知地)被欲望驱动而“失控”相当不同。
最后,本我与自我的关系被改变了,弗洛伊德原初的解释失效了或部分失效了,这使得它原本正确的理论不那么正确了,甚至成为谬误。这是一种奇妙的反讽。
这种奇妙的反讽例子,其实还不少。在课程的马尔库塞部分,我举了一个例子,这里可以复习一下。
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理论,这个理论很可能是正确的。现在想象一下,假设马克思的所有研究都没有发表,他把所有的手稿都藏起来了。而且假设,没有出现第二个马克思这样的思想家,那么说不定资本主义现在已经灭亡了。
但是马克思把他的学说公布于世,这个学说成为了公共知识,无产阶级革命家会去读,策划怎么样进行革命,但资本家也会去读。他们就发现了,原来资本主义有这么多内在矛盾,然后就想出各种办法,调整劳资关系,提高工人的工资,改善劳动条件,比如实行8小时工作制、双休制度、增加劳动者的福利等等。最终结果就是,这些改良让资本主义升级换代了。这个改良升级版的资本主义就存活了下来,至今还没有灭亡。
如果是这样,你能说“资本主义尚未灭亡”这个事实表明马克思的理论错了吗?我们可以说,正是因为他正确阐解释了资本主义的结构和机制,指出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个知识一旦被人所掌握,就促成了资本主义的改变。也就是说,恰恰是因为这个理论当初对了,所以后来显得它好像出了错了。这也是奇妙的反讽。
为什么我们要探索思想
现在来说说,这两个例子能带给我们什么更广宽泛的启发(broad implications)。
我们可以区别两类存在。 一类是纯粹的“物理存在”,完全没有“自我意识”,比如一块石头;另一类存在就是人,人的存在有物理(生物性的)部分,但不止如此,人是具有发达自我意识的存在。 这个区别太简单了,你从小就懂的对吧?
下面要说的话,相信你其实也是明白的,但我想要强调一下,并希望你记住。 因为人有自我意识,那么人对于自身的知识(普遍的和个体的知识,包括对自己的认知,自我理解等等),就是一个人自我的“ 构成性部分 ”。
“构成性的”(constitutive) 和 “工具性的”(instrumental) 是两个重要的认知概念,可以应用在许多广泛的领域。
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构成性部分,关乎一个存在“是其所是”的属性;而工具性部分只涉及这个存在的功能。 比如,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住什么样的房子只是其工具性部分,而有没有孩子就是其构成性部分。
好了,如果一个人关于自我的知识是其构成性部分,那么当你的自我认知改变了,你这个人也就改变了。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的东西决定了你是什么人)是很夸张的说法,但“you are what you read”(你阅读的东西决定了你是什么人)就更接近真相。因为你读什么,会改变你的想法,而你的想法是你这个人的构成性部分,关系到你是什么样的人。
比如抽烟上瘾是与生理基因有关的。当我们理解了抽烟上瘾的原理,以及这种嗜好对健康的危害,我们就获得了新的知识。它改变了什么吗?它当然不能改变我们的生理结构、不能改变我们的基因,但它可以改变我们对待自己欲望的方式,而如何对待自己的欲望,就是自我的构成性部分。
构成性部分的改变,当然会引起行为方式的改变。吸烟曾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随着我们对吸烟危害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仅仅过去一两代人的时间,在全世界范围内,吸烟行为就从社会的“常态”变成了少数人的“劣习”。这是很大的变化,也是前面观点的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一块石头无法知晓物理学定律,因此,它永远“是其所是”。而人的存在就有所不同。弗洛伊德的学说,一旦被普及,就会改变人的自我理解,也就改变了人本身。同样,马克思的学说改变了资本主义的自我认知,也就会改变了资本主义本身。
思想观念是人的构成性要素,这就是我们探索思想的缘由。
知识会使我们自由吗?
那么知识会使我们自由吗?会让我们摆脱本能欲望对我们的驱使吗?
我想,不能完全摆脱,至少凡人不能。佛家高僧的境界,或者苏格拉底的那种境界(在《会饮篇》【←点此查看电子书】最后,苏格拉底就是完全可以不为欲望所动的那种形象),我们大部分人是达不到的,只能想象和敬仰。很多人知道,弗洛伊德的弟子荣格,后来跟他闹翻了。荣格后来非常向往东方的思想。
但是, 即使不能完全摆脱,我们每个人,仍然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可以自己掌控自己(包括掌握对于自己的欲望)。我们的行为中有被驱动的部分,也有自己占据主导的部分。我们永远在被驱动(driven)和驱动(driving)自己之间。 而且,“清心寡欲”也不是我们主导欲望的唯一方式(这当然是另一个话题了)。
所以,人并不屈从于决定论,至少不服从生物决定论,虽然我们不可能完全自由。我知道、也很关注最近许多新的研究进展,包括认知科学、脑科学、神经科学、实验心理学等等,许多研究在挑战自由意志。
我相信,决定论和自由意志的问题,无论在哲学上还是在经验科学上,都远没有达到定论。
而且即便决定论是真的,如果我们都相信有“自由意志”存在,那么这种共同信念会建构一种“社会现实”,我们仍然会“假装”按照人有“自由意志”来行动的,因为“社会现实”总是建构的……刚才说的这段话非常烧脑,我不去解释,请你忽略,就当没听到过好了。
好了,这一次加餐就到这里。最后,如果你有什么感想和疑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到我的知识城邦留言。这些加餐最初是在知识城邦发布的,我把这一讲加餐的原始链接放在了文稿最后,点击进入原始链接,你还能看到同学们之前的讨论。
我们下次加餐再见!

热门留言
淸风徐来: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知识就是力量。从这层意义上讲,作为具有“是其所是”属性的构成性存在的知识,对每个正常人而言都是十分有用、大有裨益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看你愿不愿意跟它做朋友。
我们也常说,每个人都活在“三理”当中,那就是生理、心理和伦理。知识会使我们自由吗?作为构成性存在的知识,能够促进我们心理健康,伦理和谐,生理顺畅,这不就是具有发达自我意识存在的我们,所希望达到的内心与外在的自由吗?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就看你愿不愿让它给你自由。
美好的人生就是一生都在追求美好人生的人生!这种人生也包括美好的自由。
王黎璐:我们力图保留自由意志,但首先要对自由意志的涵义进行限定,自由意志并不是一个有或没有的问题,而是有一个程度和层次。我们的认识和思想可以分成许多层次,而自由就是提升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层次)之后,认识了原来低层次的规律,从而可以用规律去引导低层次运动的行为。所以我们回到了一个非常熟悉的观念,即自由只能是认识并利用规律(必然),从来就没有为所欲为的自由。我们不能直接用意念力弯曲一个汤匙甚至改变一个原子的运动,人类之所以能将自然改变成一个人化自然,正是因为人类在认识并利用规律,将这些规律“插入”了自然之中。马克思清楚地看到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局(不自由),通过它的理论引导资本主义修复到一个新的认识高度(高层次)去意识到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到了新高度的资本主义就得到了一定的自由。
Edmund:对刘老师文末的那句没有展开话印象深刻!
在经验科学上,我们越来越把所谓的意志产生、传导和作用过程还原为一系列化学生物过程,但社会现实是基于我们在历史中慢慢演化和层累而成的一系列有机结合的“信念”而筑成的“想象的共同体”,在这意义上,我们生活着的“现实世界”又是极其“超现实”的。
即使到了决定论胜利的那一天,理性的人类也不可能去将我们的想象一下解构(everything goes. )。毕竟这个社会基于一系列想象而来的假设,去以成本较低的方式去得以建构,我们这个“超现实”社会的运行需要这些“想象”来润滑,否则,“现实”被揭开的那一刻,意义的世界将会崩塌。
即使,那一切都发生了。“娜拉出走又怎样呢?”,新的世界必然也以新的假设和想象重新建构,而在这意义上,那依然是一个“超现实”的世界。那个世界会是怎样?我们可以回望历史的深邃,去找点启示了。
金戈铁马:知识能带给我们自由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不可能获得绝对的自由,我们无时无刻不被各种欲望所诱惑,同时也被这些欲望所束缚。这些欲望既有外界施加于我们身上的,也有的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想要摆脱这些欲望,需要有圣贤那样的智慧和坚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实在是太难了。而知识能够给予我们的,是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些欲望,让我们能够坦然的承认欲望对于自由的束缚;进而让自身的意志在和欲望的对抗中,能够占据到上风,去减少欲望对于我们的影响。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被内心的欲望所吞噬,让我们对于自己的人生有更强的掌控力,这应该就是知识的力量所在了。
糖小猪:我们永远在被驱动(driven)和驱动(driving)自己之间。
我们获取知识是被驱动,学习其实就是被驱动的。但是知识成为我们自由意志的一部分时,这时候也就驱动自己。
无论是自己想要还是被想要,我觉得也并不矛盾。人总是有点惰性的,喜欢舒适区。所以被驱动是必要的,其实想想自己驱动自己,也好像被驱动。仿佛身体有两个小人在对话,一个驱动另外不想动的。
我们看到很多精英牛人,学习很多很多知识,他们一个人会做很多事情,表现卓越。比如死磕自己的罗胖。
什么驱动罗胖每天60秒在得到上分享,什么驱动他每天都认真工作,每天向不认识得到的人推荐得到。这种驱动不限于赚钱吧。我总觉得不限于。
他能把愿意学习,自我驱动的人整合在一个城邦,开得到大学,想想看这个驱动力就已经够大了。
北极元灵:人对自我的认知,不是从无知到有知,而是从一种全知到另一种全知。 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生来就是了解自我的,自我有什么想法、感受,都必有且仅有自己可以瞬间知道。所谓的自我认识、探索,其实是以一种新的认知方式来认识自己,这种认知方式的升级,不是发现、而是发明。 认识自己,本身就是在改造自己。
磊:当你知道未来,未来就变得你不再知道。
乌尚书:对于佛洛伊德的思想充满了争议,有人觉得对,有人觉得不科学。但像刘擎老师讲的,我们更应该意识到,不论他思想的对错,他的理论都已经永久的改变了我们的想法和行为,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构成性自我。
我是谁,我要去何方:“思想观念是人的构成性要素”,思想观念的变化可促使人发生变化,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行为方式,而社会是有一个个独立的个体组成的,成千上万的共同推动历史的发展,构建“社会现实”——“社会现实”总是建构的… 当前社会呈现出价值观多元化、思想多元化的特点,不同的的人有不同的价值主张,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通过“好好说话”,去相互尊重。但我们可以在某一个方面达成共识,合作共赢,共同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石勤智:听过了就是听过了,只要听过,必有痕迹,即然听过,己成建构。听过是因,改变是果,有因必有果。你已经改变了我,在向你学习前,我从未想过我会因你而改变!
ZZZZZ1:“构成性”可变,这个存在就可变 “构成性”一直不变,这个存在就不会变 同时“构成性”的变化带来存在的变化,也会引起“工具性”的变化 意识是人的“构成性”部分,意识随着经历、读书等会发生变化,人这个存在就是可变的(区别于物理层面的变化) 一个石头“构成性”部分是纯物理的,不可变,所以存在就不可变 重要的是人的构成性的意识变了,人这个存在本身发生变化,人的“工具性”部分也就是人能做的事情也跟着变化
佘天俊:这样的“反讽”无处不在,用马克思主义来理解起来比较容易。如果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正是因为资本家也研究了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从而进行了内部改造,导致了资本主义到现在并没有灭亡。 如果不把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起来,整个系统因为马克思主义而得以进步。 同样,弗洛伊德对于本我,自我的理论,在潜意识被意识化以后,可能出现相同的“反讽”,因为本我与自我的关系被改变了,从前面的资本主义应对可以看出,这似乎也是一种系统的优化。 同样,在证券市场,有的交易策略一旦大家都知道都使用,就会变的不好使了,但正是这样,才说明整个证券市场变的优化和更有效了。 所以,这应该是整个系统的进步,是么。
Shawn Will:人的认知水平有4个阶段,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知道你不知道,你知道你知道,你不知道你知道。知识是无尽的,大脑的潜力也是无穷的,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补充知识,认知升级的过程。懂得越多越能看清世界的本质,所有幻想可能都会被打破,这才是读的书越多可能越不快乐的真相。但是因为这样就要离真相越来越远吗?成为一个无知无畏的人吗?新裤子有首歌叫做《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里面有句歌词是-没有文化的人不伤心,我觉得写的很好,为什么硕士博士患抑郁症的概率会高很多,科研压力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对某一个领域研究深了他会开始迷茫,低垂的果实都被采完了,绝妙的idea又不容易想出来,所以他们才伤心抑郁啊,本科生的东西抄抄完事儿了,再往上的东西行吗?博一刚来的时候我导师就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北大的博士学位不是那么好拿的。
雅努斯:弗洛伊德理论的反讽和资本主义的反讽都很有意思 1、不具备可证伪性的科学肯定是伪科学,如果不打着科学的旗号,至少可以说是非科学,非科学我认为比伪科学还是好听很多,毕竟科学这个词在近代和当代社会的语境下是100%的褒义词。一旦陷入伪科学语境无论事实如何对于该理论本身都不是好消息。非科学领域未必就是没有价值的,往往也能安顿人心。老师最后的一段话我想是在告诉我们,就算我们知道了事实,我们依然可以建构一个现实,因为我们可以假装,尽管我们知道自己在假装,但只要装的人够多,装的人够像,装的人够久,我们同样可以活的很好,至少有一部分人可以“清醒而糊涂”和“认真而不较真”的活着。 2、个人也举一个例子,我老家有一个观音洞,方圆百里很出名,因为都说很灵验,我一个亲戚就是特别虔诚的信徒,以前经常和她争论(现在不了,因为没有结论也没有意义)。以前常常争论两个问题,一个是你们为什么说她很灵验,二说为什么说不科学。第一个问题每次跟她沟通她总会举出周边各种灵验的例子,我说那是因为第一灵验的人才会说,不灵验的人不会说,或者说了也没有人愿意听,我们天然有幸存者偏差,我们也有正向检验的心理本能。结果可想而知,每次都不欢而散,谁也说服不了谁。问题二我说,如果我去许愿,比如灵验了你会说真灵,如果没灵验你肯定会说我心还不够诚,观音在考验我,结果就是灵验了就是观音显灵,不灵就是我的责任,这明显不合理嘛,她会说求神拜佛重要的就是要心诚则灵,对菩萨还有别的怀疑,这是很不敬的,很明显,这个问题也没有结果。其实如果用佛教观点来说,佛教本无佛像,也从不提倡偶像崇拜,本来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我们却有私心,有执念,这本身就很讽刺。当然最后,我慢慢也不和她争论了,因为信仰有信仰的作用,就像科学有科学的作用一样,更何况,很多时候她们也是为我们儿女和子孙祈福,这也是在这样一个变化的时代不确定性的时代她们仅有的可做的事儿了。 3、老师今天对弗洛伊德理论的逻辑推导很有科学味道,让我想起了伽利略的比萨斜塔两个铁球落地的思想实验,有时候只要稍微思考就能得到结论,但我们往往懒得思考、害怕思考以及不会思考。其实就像老师说的,思考清楚了我们依然可以过好自己的生活,并不会更差,就像前几天看到的,说这个世界上依然有很多人不相信地球是圆的,她们仍然坚信地球是平坦的大地,她们当然知道科学已经彻底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这个事实,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的生活以及她们头脑中的关于地球是方的想象。
黄礼贤:知识能否使我们自由?不能简单的下定论,因为知识非常复杂,人也是非常复杂的存在。但很多时候,我们明知自己不自由,却反而让自己自由了,这就是知识带来的改变吧。例如,我们知道吸烟和酗酒会导致人生病,甚至得重病。知道这个知识并不能让我得到自由,因为我无法改变吸烟和酗酒导致疾病的结果,但我却可以让自己远离吸烟酗酒这种不健康的方式,从而让自己更健康和长寿。在不自由之中,隐藏着自由的种子。
哈哈:人生而不自由,枷锁就像小鸟一出生就在笼子里,不自知束缚哪知道自由,知识就是开启了我们视野,认识了束缚才看清了自由,虽然人不能绝对的自由,至少知识给了我们想象的翅膀。
元气茉莉: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我们永远在被驱动(driven)和驱动(driving)自己之间。思想观念是人的构成性要素,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探索思想的缘由。学知识不会使我们完全自由,但学知识可以改变我们的自我构成性部分,也就会改变自我的行为方式(更加接近自由)。 “社会现实”也总是建构的,如果我们都相信有“自由意志”存在,那么这种共同信念会建构一种“社会现实”,我们仍然会“假装”按照人有“自由意志”来行动的。。。 最后一段确实烧脑,鲁钝如我仿佛看到了一点点希望的微光。
苍尘:刘擎老师,我感觉我的生活经常在被迫营业,学校层出不穷的活动和繁重的课业,以及控制欲极强的父母和祖父母,让我感觉像是被撕扯着。我就是想多睡一会,我就是想看个电视剧,我就是想读读书,养养花,自己做饭,但是父母总是在催着我,赶着我,他们根本不关心你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只关心能不能拿奖学金,能不能找到好工作。我只想一个人待着做想做的事,可是世界上有无数事要做,每天微信钉钉邮箱消息不断,各种事情要做。我从一个对什么活动都好奇的人,变成了一个能躲则躲的人。人可以实现自己世俗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但在现代的铁笼之下,人能实现社会的世俗生活和自己的精神生活的统一吗?弗洛伊德说,人的嫩枝早在出生时就被压折了,在现代生活,是不是更多人要再次被破坏了?究竟要“隐”在哪里才会自由呢?
钟林月晓:自由这个概念是在语言产生后出现的吧?那语言会不会使意义坍缩?当我们讨论自由的时候,无法摆脱语言的局限,那自由本身不就被束缚了吗?
半支烟:波伏娃在《第二性》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自以为是自由的,却为了自我失去了自由。” 这局话非常非常犀利啊,可能有很多人看到这句话的时候都会两眼一黑,为了自我失去了自由,你在坚持自我的同时,实际上你失去了自由,发人深省。 我觉得在自由意识与决定论的争论之中,任何一方可能都是不自由的。 丹尼尔丹尼特在《直觉泵》这本书中提出过一种看法。也就是对于意识自由与不自由的说法都太过绝对。意识应该是一种相对自由,意识应该是可以解释的,但可解释并不意味着不自由。而意识也不应该是一种神乎其神的东西,那不一种理解,只是一种放逐。
我觉得对于意识的研究非常有价值,即便是现在还没有定律,至少也让我们探究了意识的边界。这种对于边界的理解在某种程度让我们放下了一些对意识的执念,也因此让我们变得更加自由了。
我觉得这也是知识作为一种不带立场的信息所带给我们的价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