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餐10 为什么现代人要“为爱成婚”?

你好,欢迎回到西方现代思想课,我是刘擎,这是我们加餐的第十讲。

提醒你一下,在听这一讲加餐之前,你需要学完课程正文的【第13讲】,才能更好地理解下面的内容。好了,让我们开始吧。

在第13讲课程里,我专门和你聊了一段关于萨特的八卦,就是他和他的伴侣波伏瓦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聊这段八卦呢?是因为这个八卦很精彩有趣,对吧?

当然不是啦,或者说,更重要的原因不是这一点。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关系是一个罕见的样本,代表了现代亲密关系的极致状态——我把这种状态叫做“唯意愿论”。这才是要点所在。

“唯意愿论”的亲密关系

个人自由的提升是现代性的重要特征之一。而对个人自由的理解和实践,突出体现为“个体意愿”(individual willingness)的正当化。

比如,对于许多哪怕是善意的质疑和劝告——

像是有人对你说,“这样通宵打游戏不好吧”,“吃这么多薯片还加可乐多不健康啊”,“到这么偏僻的地方去旅游不安全吧”,“怎么会做这么没前途的工作呢啊”,“自己还养不活呢居然要养宠物”……诸如此类、等等等等

——对于这些质疑和劝告,你都可以统一回复:“你管我呢,我愿意!”

在不妨碍、不危害他人的前提下,个体意愿的主张,不必解释来由,无需论证理由,个人主观肯认,也就是说自己的“肯定和承认”,成为自己主张的正当性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依据。

“有钱难买我愿意”。这在个人生活领域,尤其是亲密关系中体现得最为突出。

现代人赞赏一见钟情、两情相悦。“彼此喜欢“这件事呢,它对于长久的亲密关系当然是重要的;但现实也告诉我们,维护持久的伴侣关系还有许多要考虑的因素,彼此喜欢的意愿很重要,但只是其中之一。

萨特和波伏娃的关系,奇特之处在哪里呢?就是他们决定排除任何其他因素的干扰,把彼此喜欢的意愿作为至上的原则。那么,为什么他们俩不结婚呢?如果两个人感情好,结婚又有什么妨碍呢?

萨特有一个说法:如果结婚了,我们会无法分辨究竟是什么让我们相守在一起,是因为相互的爱恋、还是因为婚姻制度施加的约束。如果没有婚姻的制约,我们仍然是伴侣,那就一定是我们自由的意愿所致,是纯粹出于爱情。

这听上去像是科学家要做一个“变量控制”的实验。不过无论如何,波伏娃接受了这个说法。

所以,萨特和波伏娃的关系成了一个“唯意愿论”的样本,而且这段关系竟然维持了半个多世纪。按照一般的看法,这种完全依靠赖意愿的关系很难长久,所以说他们是一个罕见的样本。

作为“现代现象”的“为爱成婚”

那么,我们到底要如何看待这个样本呢?留言区里一些同学表示难以接受,更多的人表达了钦佩,但觉得不适合自己。为什么呢?因为意愿会改变啊。两情相悦是美好的,但它常常抵不过岁月的风霜。平淡了、厌倦了,最后不喜欢了,可能这才是通则,而天长地久的钟情大概只是特例。

不过,我们前面说,这是在现代世界,个人自由的重要性大幅度提高之后出现的现象。那难道,古代人就没有浪漫的爱情吗?当然有啊,如惊涛骇浪般波澜起伏、连绵不绝的爱情故事,遍布整个人类历史。

但是,古代人不会把爱情和婚姻紧密紧关联在一起,更不会把爱情当做是婚姻的必要条件。古代和爱情关联在一起的大多是悲剧(比如《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实,亲密关系中有许多被认为是“现代现象”的内容都是古已有之的。包括婚外性关系、非婚生子女、家庭重组等等,在“传统社会”中都不罕见。

那么,在亲密关系中,现代人真正的创造是什么呢?是“为爱成婚”这种特殊的观念,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与核心,这才是“现代婚姻”的界定性特征。 主张爱情应当是婚姻最根本的理由,并提倡年轻人以此自由选择他们的伴侣,这是最近两百年才开始在欧洲和北美流行的“激进新观念”。当然,传统婚姻并不排斥、也未必缺乏两情相悦,但那只是幸运的“副产品”。

这样看来,古人比现代人要更加明智啊。传统的婚姻是一种人际关系、经济财产和人口再生产的合作体制。这是一项制度安排,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甚至是政治功能。从传统的观念来看,如此重要的制度安排,怎么可以托付给“爱情”——如此捉摸不定、不可理喻、又昙花一现的爱情?现代人简直太不理性了吧!(那个叫韦伯家伙出来!你还敢说“理性化”是现代性的根本特征吗?这个问题我不回答,自己去思考吧:))

亲密关系中的“意愿论”倾向是危险的,更不用说“唯意愿论”了。现代婚姻在两百年前是一场革命,当时就有人警告:爱情主导的婚姻将会颠覆婚姻制度的稳定性。

受到挑战的婚姻制度

可是,“为爱成婚”居然存活了,而且维持至今。中国从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开始,也有一个世纪了。这简直是奇迹啊!但这个奇迹是怎么维系的呢?探究一下原因就不那么让人乐观了。

实际上, 维系现代婚姻的要素是其中许多(未被清除干净的)“传统”因素,这些非感情因素保护了婚姻的稳定。 但是20世纪的社会发展正在瓦解这些稳定机制。

美国历史学家Stephanie Coontz在2005年发表一本著作《Marriage, a History》(【点击查看《为爱成婚》中文版电子书】【点击查看《为爱成婚》听书解读】),我在当年发表过一篇简短的书评(几年后这本书有了中译本,最近又再版了)。她的研究发现:有四种重要的社会变化进一步打破了传统的束缚,削弱了现代婚姻的稳定性。

哪四种变化呢?在这里此摘录一段我15年前写的书评文章:

首先,对女性的性欲望的否定,这是传统的“男女差异论”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但这逐渐被实验心理学的发展以及男女平等观念的兴起所打破。

其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使人们的经济与社会地位不再被自己的婚姻状态所决定,因此离异或独身也就更少地受到亲属、邻居、朋友和雇主的干预压力。

第三,科学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安全避孕措施,以及司法改革对非婚生子女的公平待遇,都大大降低了“性自由”的代价。

最后,传统婚姻中女人对丈夫的经济依赖,以及男人对妻子的家务依赖都被大大缓解了。现代社会不只带来了女性的经济独立,诸如洗衣机和快餐服务等现代服务技术也使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男人获得了“生活独立”。

所有这些变化都打破了“保护”婚姻稳定的“非感情限制因素”。于是,到了二十世纪晚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惶恐于婚姻革命对婚姻制度本身的瓦解。

近几十年,婚姻制度出现了全球性的危机。中国也不可避免地卷入了这个婚姻危机的全球化浪潮,包括离婚率急剧攀升以及、各种非婚生活方式的“正常化”……这些现象在大都市中尤为显著。对于这样的变化,有人心灰意冷,有人铤而走险,也有人特立独行。无论如何,现代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享受现代性的成果,也承担现代性的代价。

自由选择与自由选择的后果

那么,现代性的成果抵得上代价吗?我们又如何来计算和权衡成果与代价呢?这些问题至今没有确定的答案。

无论如何,“你管我呢,我愿意!”或“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样的观念,给现代人高度自主、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开拓了前所未有的自由空间,但这是A面,还存在着B面,就是永远有“自食其果、咎由自取”的可能,每个人必须承担自由选择的后果。

而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及其生活实践)就是这种现代精神文化的标本。我们探究他的思想,是为了澄清主导我们行动逻辑的一部分观念由何而来,然后才可能做出自己的判断,以及无可逃避的选择。

好了,这一讲次加餐就到这里。最后,如果你有什么感想和疑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到我的知识城邦留言。这些加餐最初是在知识城邦发布的,我把这一讲加餐的原始链接放在了文稿最后,点击进入原始链接,你还能看到同学们之前的讨论。

我们下次加餐再见!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4/11/202004112350211674273643.jpg


热门留言

淸风徐来:老师今天的加餐又谈到了爱情,这个题目实在太大,也太复杂了。我甚至想说,它根本就不是哲学所能解释清楚的。因为爱情几乎承载了所有人类情感的表现方式,展示出人类生活变幻莫测的前世与今生。

说它复杂,即便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用目前所有的数学、物理等科学的公式与模型,你也无法算得清。说它简单,一句我喜欢,一声我愿意,一个小承诺,就叫人怦然心动。

它如一座城,想要进去时,纵然有重重关卡,也要一一冲破,让旗帜在城头迎风。想要离开时,即使你用九头黄牛,全力以赴,也拉他不动。

它像一首诗,有“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有“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有“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有“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它是一本书,像《西游记》,妖魔虽多,师徒之间却有着铁一般的忠诚;又像《红楼梦》,虽世事沉浮,却在悲怆里演绎着人间真情。这书里,有康德精神的理性天空,似乎也能听到萨特面对它时,那自由爽朗的笑声。

它若施魔法,上到国家首相与总统,下到普通工薪小阶层,再加众多黎民老百姓,通吃通拿全搞定。

你若继续问,什么才是真爱情?那我告诉你,它含有激情、亲密、幸福、美好的品质,也包括压力、痛苦、承诺、责任的秉性。至此你若还不清,那就请你静下心、闭眼睛,看看内心深处“那——杆——秤!”

裘德:加餐10发布啦,这一次是讲亲密关系,不过,是从更大一点的社会层面来讲的。 其实我觉得吧,虽然加餐里主要是在说婚姻制度,说为爱而成婚是现代的独创,但我觉得爱情这件事的正名本身就是和现代有关了。就像老师文章里举的那些浪漫爱情的例子,孔雀东南飞啦,梁祝啦,罗密欧与朱丽叶啦,他们除了都是浪漫爱情,都是悲剧之外,应该还有一个共同点吧,就是都有一种鲜明的反叛性。而且在另一些语境下也是如此。为什么爱情会这么容易与“反叛”同题呢,不觉得这很有意思嘛😝

王黎璐:两性关系从人类产生至今就存在多种方式,婚姻不是通向家庭和性生活的唯一合法桥梁。婚姻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这一制度同法的发展、灭亡一样也会寿终正寝。但只要人类存在,两性关系就永远不会消亡。随着现代生产力的急剧发展,两性关系的处理更加多元化,人们的两性价值观念发生改变,对个人生活方式更加宽容,萨特和波伏娃的爱情契约是人的个性和生活方式的自由选择,背离还是引领见仁见智。 但是有那么多同学表示难以接受和做不到,这也让我们不能不反思唯意愿论,尤其是现代民主政治也可以推行“唯意愿论”吗?大家的“我愿意”是否会改变、误读和被操控,我们的政治制度可能也会像婚姻制度一样备受挑战。因此我理解意思自治从来就不是绝对的、任意的、不受限制的,而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特定适用范围的。对权利的保护和限制共同构成完整的权利内涵,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限制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本身应有的内容,图从意思自治的历史沿革角度分析,对意思自治的限制也是历史的必然。 人类因为理性而伟大,因为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

潘潘:爱情主要是人脑中的三种化学物质——多巴胺(dopamine),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和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作用的结果,是生物化学点燃的激情,热烈而盲目。其实就是一种迷狂状态,无所谓伟大不伟大。“伟大”是通过其他事件来体现的,而不是爱情本身。好人即使没有爱情也能无私奉献,坏人即使有爱情照样可以自私自利。

所以,用不着上纲上线地歌颂爱情,甚至于以爱情为唯一的正当性,赋予其至高无上的价值。我觉得那只是流行文化的价值取向而已,年青人喜欢,所以迎合,说多了连自己都信了。

我不是说婚姻中不需要爱情,我只是说爱情只是价值的一种,生活中还有多种同样重要的价值(亲情、友情、健康、财产……),取舍而已,不要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按照自然的安排,爱情的激情通常最多维持两三年就会消散了(维持到后代平安降生并获得一定的生存能力),男女开始彼此厌倦,这是因为多偶才是基因想要的有利于自己传播和进化的方式。再次强调,自然规律而已,用不着道德批判。人类社会有自己的道德,可是道德标准是会随着时代变化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再来说婚姻,专偶制主要是为了确定自己的后代,便于传承财产和地位,说到底也就是一种社会现象,顶多不过几万年的历史,而人类已经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了,所以谈不上天经地义。将来社会环境变化了,传承财产和地位变得不重要了,现行的婚姻制度该改变就改变,该消亡也就消亡吧,会有更适合当代人的制度创新的,何必患得患失?

科技、经济不断发展,制度和文化必然随之变化,一切都是历史的进程。看到世间价值的多元,自然能多一分理解和释然,不再执着地自寻烦恼。当下的人,各选各的喜欢,过好当下才是最重要的。我愿意,也认同你愿意。

游学:武志红老师的心理学课,有一段话对我启发很大:

“对于太宅的人,非常简单的解药就是现实世界,它是有疗愈性的。希望我们身处一个开放、丰富、复杂的现实世界,只要不是主动伤害,它能容纳各种人以各种面貌进入。”

顾衡老师的《什么是“淫秽”?》里提到:

   “上世纪中叶,美国最高法院是如何看待“淫秽”的。
   “从中可以看到,最高法院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试图以客观的和主观的标准,来限制色情产品的传播,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摇摆。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对“淫秽”下定义并对色情产品的生产进行限制的想法,改由从其外部性入手,也就是,禁止色情作品对不想看到的人构成打扰。”
   “就像对待抽烟的态度一样。既不是一股脑的禁,也不是完全撒手不管,而是建个篱笆,在保护言论自由和维护社会道德这两个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平衡。”

结合这两位老师的分享,我想,未来婚姻、两性关系也是从外部性入手,禁止非传统的婚姻、两性关系对不想参与其中的人进行打扰。

有喜欢和多个人谈恋爱的,可以,但是你不要对不想这样的人进行打扰。想和多个人结婚的,可以,同样不要对不想这样的人进行打扰。

这样,就成了社会博弈,社会在博弈中发展,博弈发展,需要参与博弈的主体发挥作用。就像追求男女平等,男性固然可以帮助女性发声要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但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否能真正提高,还是看女性自己的博弈状态——打铁还需自身硬。

我看有文章分析说,是经济发展造成了社会不得不相对过去更加解放女性,让女性与男性更平等。虽然是有这个因素的——可称为时势造英雄,但是如果女性自身不努力争取,也不会真正平等起来。

同样的,男性觉得不平等的地方,觉得受不公平待遇的方面,要改善,也得看男性自己的博弈状态。

社会生活是一种处在不断运动中的状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Edmund:考察萨特与波伏娃的爱情,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愿意,所以在一起”,陌生的是“我愿意,所以不必要在一起”。爱情是现代婚姻的基础和核心,这是一种现代人的理念或者“偏见”。自由的代价是什么?是当你割断牵绊后,你必须面对自由的深渊,而这,你客观上是没有逃避之自由的。

妞爸是顾老师的学生:有句话,我又忘了谁说的了,姑且就是我喜欢的顾老师说的吧,说,失败的婚姻不是因为没有爱情,而是因为,没有友情!

黄礼贤:我们未来也许会生活在一个没有婚姻的社会,但爱情却不会因为婚姻的消亡而结束,因为爱情并不与婚姻挂钩,爱情自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为有爱情的存在,两性之间会有很多浪漫的想象,能够产生出超越自身的火花。但愿爱情能够在人间长存,得到人类的守护。

史努比:“自由选择”和“自主选择”,其实是有差异的。

萨特和波伏娃的选择,在我看来,是自由、而且自主的选择,这样想,就这样做,心甘情愿承担结果。

有些人为了唱反调,故意我行我素、特立独行,看起来的自由,是为了站在别人的对立面,被对方影响,这是自由、而不自主的选择。

有些人为了自己别人牺牲自己,把满足别人看的比满足自己更重要,而且心甘情愿,这是不自由,但自主的选择。

最让人唏嘘的,就是心不甘、情不愿,即无力反抗、也不愿接受,最后被命运捉弄、随波逐流,这是即不自由、也不自主的选择。

周威霆:婚姻本质本身是一种排他性的契约,那么这种契约内的平衡已打破,自然新一代的人与人或男与女的契约渐渐地浮出水面,形成常态这需要一段长的日子。以前主流的婚姻观终将息微,无论你接不接,它将多元化地在未来存在。多谢刘老师,带我们去过悬崖亦去过桃园,这种体验终将影响一生,谢谢。

妙明:爱情不是婚姻的主题,充其量不过是“增色”。即使婚姻始于爱情,可这爱情背后谁又能保证有几分“纯粹”呢?

番茄Taste:说起这个萨特波伏娃的关系,前阵子和某人也聊起过这俩人的奇特关系。我说很多人其实对他俩尤其对波伏娃的认识是很肤浅的,作为波伏娃之后的近代女性以及当代女性,都很难能做到波伏娃这样,起码很多女性都超脱不了自己。所以后来对话的结尾就是:我做的了当代的波伏娃,你未必能做的了当代的萨特。

Shawn Will:传统的爱情观就是为了绑定人际关系,再分配经济财富以及实现人口的繁衍维持整个社会正常运转。爱情这种不确定性极高的东西是不会和婚姻扯上关系的,不是说没有,只是不是充要条件。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个人主义开始盛行,每个人都想要摆脱集体的束缚,想要我行我素,都去寻找所谓的爱情。这就导致了现代社会离婚率越来越高,现代人从思想上(离婚或者独居不会对个人名誉和地位产生影响),性上(女性的性自由和欲望被承认),经济上(女性不再依赖男性),科技上(避孕措施越来越发达,洗衣机等家电也让男性独居没问题)都找到了自由的出口,婚姻再也不是生存的必需品,反而可能会拉低你的生活品质。

雅努斯:个人比较信奉英国思想家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的观点,只有一个人伤害到另一个人时,外界才有权去干涉其行为,如果二者自愿又未对社会或他人造成伤害,外界无权干涉。

BEING:“你还敢说“理性化”是现代性的根本特征吗?” 传统的婚姻是一种人际关系、经济财产和人口再生产的合作体制,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甚至是政治功能,而现代婚姻“为爱成婚”,根源还是在现代社会个人自由的提升,即“个体意愿”的正当化。 现代婚姻的“非理性化”是现代性影响的结果。 为什么自由的我们会选择“为爱成婚”?这其实还是一种理性选择,从前的我们独木难支,只得通过婚姻这种稳定的合作方式共同面对生活,而现在我们知道自己独自生活也不会活不下去,甚至比和人结婚过得更舒服,不用照料对方的父母,不用争执等等,更多缺少的反而是“爱”,所以我们选择“为爱成婚”,这仍在理性范围内。

鲁敏夫:现代婚姻的基础是爱情,为爱而婚是界定性特征。看似更高级、更文明,但这里面埋藏的隐患在社会条件不断改变的情况下受到挑战。这也是现代婚姻解体大幅上升的根本原因,爱情与婚姻大多数时候是矛盾的。人们对婚姻的期望是天长地久,这样利益才是最大化的。而爱情天生是无法长期维持。社会观念和教育还没有跟上这种变化,带来的问题很多、很普遍。也许我们不要单纯因为爱情而步入婚姻的殿堂,而是与一个志趣相投、三观相似、愿意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分享彼此快乐、相互挟持的人结合,能收获更美好的人生。记得五年前与一位大学男同学相聚,他感叹婚姻的社会制度安排真残忍。当时觉得他看问题怎么这么深入,今天想来,这么说也是片面的。

元气茉莉:现代社会的发展正在瓦解维系婚姻的传统非感情因素,婚姻制度本身面临危机,所以 “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唯意愿论何尝不是现代人在权衡自由选择和自食其果后“理性化”的选择呢?

柴斯特:“纷争的年代”已经买到正在读,这本书严重被低估,各种思想在现实世界的落地分析,序文中的自由主义,左派和保守主义的思想图景描述醍醐灌顶。请监督老师尽快出版最新几年的评述啊。

王木木:有点恍惚,和刘擎老师一起探讨亲密关系… 这节加餐可以和顾衡老师的仲春说春一起思考。

郭宁蒙:现代婚姻,很多人认为婚姻存在的意义已经不大,但其实我想说婚姻存在的意义依然有,只不过每个人对婚姻的定义不同了,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定义更是千差万别,所以才有了不同的选择方式。

以前人们结婚是为了传宗接代,为了家人,为了朋友,为了爱情也有,因为人们认为自己的人生应该为了家人,为了朋友,为了爱情,为了传承。

今天不一样了,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不认为自己一辈子必须结婚,更不认为活着一定要生孩子,不认为一定要有自己的孩子。

现在我们的社会更加包容,给了我们越来越多的选择,同性恋不再被统称为有病,选择独身也不会处处受到歧视,未来,必将是更加多元的。

无论结婚还是独身,还是同性恋,最后如果生活不幸福,都会后悔,如果日子过得很幸福,都会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