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擎
这是《西方现代思想》结课后的第2次答疑。之后,答疑还会持续,大概每月会有两次。
5月份的前半段稍微有些耽搁,最近会连续答疑两次。你可以把想问的问题发在【这条城邦状态的评论区】(←点击可以直达),我会更容易看到。之后的答疑,我和编辑会从这条城邦状态的评论区和课程的留言区中挑选问题。
之前提交的问题,现在还没有回答的,可能之后还会回答。我们现在有一个问题库了:)
谢谢各位学友。
用户36160562
刘老师,
那个关于美国堕胎的决定权在谁的手上的问题,不是应该由谁是未来的抚养人来定吗?
如果在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平等的前提下,父母是新人类生命通往地球的窗口(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所属关系)。每个独立个体都是平等的存在。没有什么谁可以决定谁的权利。只能意识或控制自己。在这样完全平等的状态下,一个半个体(小孩)需要另一个完整的个体(无论是那个母亲还是另一个完整个体)帮助它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那不应该是未来会抚养那个小孩的人来决定吗?因为是未来的那个人需要承担那个小孩的整个成年的过程。又或者完全没有任何人会承担,那就应该让那个母亲来决定,因为是她的身体。
老师您怎么看呢?
回复:
去尝试探索这样的困难问题是有意义的,像是一种“思想体操”,有助于训练自己的思维品质。
但同时要keep in mind(心中要记住),对于这样持久争论的问题,很难找到一个看似有理的论证就能终结争论,基本不可能。
就你提出的论证来说,瑕疵还是挺明显的。母亲对于一个胎儿的生命和成长承担了义务,义务也同时赋予她权利,这是正确的。但这个权利足以达到决定“生死存亡”的水平呢?未必。 有无是一回事,多少是另一回事,对权利(以及权力)也是如此。
另外,反驳方也很容易提出反驳理由。比如,如果胎儿一生下来就有人收养,母亲不必承担孩子成长的责任和义务,收养人甚至愿意承担所有怀孕期间的相关成本,这样是否就可以否定母亲对于堕胎的决定权呢?因此,这不是支持堕胎权最好的论证。
我个人倾向于支持母亲的堕胎权。但我意识到,哪怕最强的理由对于有些反对者也是无效的。比如,来自某些基督徒的反驳,他们对基督教义有自己特定的阐释,认为生命是超越凡人的神的旨意。生命是上帝赋予的,而且胎儿从受孕一刻开始,已经就是生命了。那么任何凡人都没有决定胎儿生死的权利。谁自以为拥有这种权利,就是僭越。
思维训练总是有意义的,但如果想要进入更高层次的训练,甚至想要对这个辩论提出具有独创性又有说服力的论证,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熟悉目前已经存在的论证,包括支持和反对的理由。这当然需要阅读文献,至少查一下维基百科的相关词条。
澪L.
又做一个好零件,又探索灵魂的自由,可能吗?
如果社会机器的高效运转是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而越好的机器越要求impersonal,那么人的自由发展岂不是永远无法实现?
我想到马克思的一句话“那时候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一理想是attainable的吗?
另外“英雄”的定义是什么。英雄有特定的标准或门槛吗?英雄是要一定被除自己以外的人认同的吗(不管是当代还是后代)?
回复:
这个问题其实包含了4个问题。
(1) “又做一个好零件,又探索灵魂的自由”原则上是可能的。因为一个人的生活不是铁板一块,有不同的“频道”。 比如上班之后,就可以转换到不同的“频道”,进入另一套规则。如果用哈贝马斯的术语,就是从“系统”转换到“生活世界”。
(2)第二个问题的前提是错误的,社会机器的高效运转并不是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充分条件);而且如果越好的机器要求越impersonal,就更有可能被高科技AI机器人所取代。在这种情况下,说不定能够帮人摆脱“社会机器”的机制。
(3)当你问一个理想是不是attainable,这种提问往往不会得到富有启发性的回答,因为提问方式本身过于笼统了(general),也只能得到一个笼统的回答。我可以说,理想的价值并不在于really be attained,而是提出一个方向或目标,让我们去努力接近这个理想,这就是理想或者乌托邦目标的意义,所有的理想都是如此。中国人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我这个回答可能正确,但没有什么启发性。
(4)最后, 当我们用“定义”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有利有弊的。因为定义的方式,试图给一个日常用语的词确切明晰的内涵,清除其含混与暧昧之处,但这往往不太有效。
就像维特根斯坦指出的那样,日常生活中(不是科学专业中)的概念或语词,它的实际涵义依赖于人们在“语言游戏”中的用法,而人们的用法有多样性,也有含混之处,无法用“定义”来清除。
如果回到日常生活,英雄是存在某种标准的。因为如果没有标准的话,所有的人都是英雄或者都不是英雄,那么“英雄”这个词就失去了其特指性,就没有意义了。
“英雄”在日常用法中总是暗示着某种“非凡”(extraordinary或者outstanding)的意思,可能还暗示着“牺牲”的意思。
但是,有时候人们也又会说,某某人是一个“平凡的英雄”。就字面意思而言,“平凡的英雄”是contradictory term。但说这句话的人,可能试图在一个平凡的生命中去发掘非凡的闪光点,而并不是说平凡就是英雄。
最后,我之所以选择回答这个问题,是想由此向大家打开一个视野,可以说是接近“日常语用学”的思考方式。许多人认为,思维品质就是逻辑思维,甚至就是形式逻辑水平。这是非常片面的看法。
思想品质的提高,需要多种知识,视野和多方面的锤炼。形式逻辑是重要的,但只是思维方式的一种,而不是全部。
马烈
萨特所活的,就是自己的哲学,让人感佩。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尼采也是由“虚无”走向“超人”——不知两人的“虚无”有怎样的异同,他们由此所导向的主张有怎样的异同?
回复:
萨特与尼采当然有相近之处,因为萨特就是以尼采哲学为前提,接受了尼采的“上帝死了”,以及道德权威的丧失。
但 与尼采有所不同的是,萨特对所有选择都不加区别的,只要行动者自己负责,其他都无所谓高低尊贵好坏对错,只有担负责任的约束。
而 尼采则不然,他的积极虚无主义,他的“超人”,有一种特定价值取向 ,尽管没有清晰的本质性的内涵,但指向了对平庸生活的反叛和超越,倡导独创性,鼓励生命本能的热烈绽放。
所以尼采的超人,暗含了关于什么是高贵、崇高、可取和值得赞赏的特定倾向(也可算大致的标准)。
用户59057864
不是很明白萨特的虚无奠定自由和尼采的超人理论的区别。我觉得是一样的,一样的因为虚无,更要努力行动咯?
回复:
这个问题和前一个问题是相似的。萨特和尼采的起点是一致的,但是尼采和萨特对选择的结果有不同的判断取向。
漱宁未远
老师您好,我想问问我们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三省吾身”是否符合阿伦特所要求的“忠实于自己,与自己交谈”呢?
回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明确的道德原则,所谓“道德黄金律”,而“三省吾身”诉诸一种反思内省的方式。阿伦特的要求可能会兼容前者,但内涵要更加丰富,也更加含混。这也是阿伦特的思想既富有启发性,又令人困扰的缘由。
高高
刘老师,你好,我想问,思想史和哲学史有啥不同?
回复:
简单地说,哲学史主要关注的是观念和理论,往往是重要哲学家的观念和理论,以及它们的演化、发展和转变,主要强调观念逻辑。
而 思想史,当然也会重视哲学家的观念逻辑,但同时会重视大众的思想和时代的潮流 ,这些思潮会被思想精英所影响和塑造,但是不限于哲学家和思想精英阶层。
因此, 思想史会考虑理论观念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因为一种思想的兴起和传播,不只取决于观念的理论和逻辑,还依赖于人们在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实践。
某种观念可能在思想史上很重要,但未必在哲学上是出类拔萃的卓越理论。比如“个人主义”就是这样一个观念,在哲学上很难说是伟大的创见,但这个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如此显著,对于思想史来说,就有格外突出的研究价值。
答疑看完了。如果你有想问的问题,可以在课程的留言区留言。不过我更推荐你到【这一条城邦状态的评论区】(←点击可直达)提问,这样你的问题会更容易被看到。
下一次答疑,我和编辑裘德同学会从城邦状态的评论区和课程留言区中挑选问题。
谢谢:)
划重点
1、思维训练总是有意义的,但如果想要进入更高层次的训练,甚至想要对辩论提出有独创性又有说服力的论证,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熟悉目前已经存在的论证,包括支持和反对的理由。
2、当我们用“定义”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时,总是有利有弊的。许多人认为思维品质就是逻辑思维,甚至就是形式逻辑水平。这是非常片面的看法。思想品质的提高,需要多种知识,视野和多方面的锤炼。形式逻辑是重要的,但只是思维方式的一种,而不是全部。

热门留言
佘天俊:“去尝试探索困难问题是有意义的,有助于训练自己的思维品质。但同时要记住,对于持久争论的问题,很难找到一个看似有理的论证就能终结争论,基本不可能。” 不管自己觉得逻辑多么完善,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可能是错的。持久存在的争论,一定存在合理性。从多角度,接纳新看法,能让想法更完善。 权利有无是一回事,权利多少是另一回事。 人可以“又做一个好零件,又探索灵魂的自由”,因为生活有不同的“模块”,做好工作中的零件,和探索下班后的灵魂,并不冲突。 “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实际涵义依赖于人们在“语言游戏”中的用法,而人们的用法有多样性,也有含混之处,无法用“定义”来清除。” 这种,我以前一直用语言的模糊性来表述,这情况实在太普遍了,任何日常“辩论”,仔细分辨,不出3句,基本就会因为概念混淆,或者不自觉的错误引导,而将辩论的方向拉偏。只要静下心来,仔细听,都不用辩论,只要把方向不断拉回来,就足够别人抓狂的了。 “平凡的英雄,说这句话的人,可能试图在一个平凡的生命中去发掘非凡的闪光点,而并不是说平凡就是英雄。”这段写的真好。 在讨论尼采和萨特的不同中,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尼采相信,在某一个层面,是有好与不好的,比如道德上不存在,因为道德只是种社会规范,而良知层面上,是有一致性倾向的。而萨特连这一部分倾向也否认。 “思想史会考虑理论观念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因为一种思想的兴起和传播,不只取决于观念的理论和逻辑,还依赖于人们在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实践。” 原来,思想史和哲学史的区别在这里,思想史包含生活实践。
白哈巴的夜:一、感悟:刘擎老师给人的感觉是,对许多问题的解答,信手捏来,透彻!!! 二、《答疑02 想要进入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怎么办?》,要点摘录: 1)有无是一回事,多少是另一回事,对权利(以及权力)也是如此。 2)思维训练总是有意义的,但如果想要进入更高层次的训练,甚至想要对辩论提出有独创性又有说服力的论证,有一个前提,就是要熟悉目前已经存在的论证,包括支持和反对的理由。这当然需要阅读文献,至少查一下维基百科的相关词条。 3)“又做一个好零件,又探索灵魂的自由”原则上是可能的。因为一个人的生活不是铁板一块,有不同的“频道”。 4)当我们用“定义”的方式来思考问题时,总是有利有弊的。因为定义的方式,试图给一个日常用语的词确切明晰的内涵,清除其含混与暧昧之处,但这往往不太有效。 5)许多人认为思维品质就是逻辑思维,甚至就是形式逻辑水平。这是非常片面的看法。思想品质的提高,需要多种知识,视野和多方面的锤炼。形式逻辑是重要的,但只是思维方式的一种,而不是全部。 6)与尼采有所不同的是,萨特对所有选择都不加区别的,只要行动者自己负责,其他都无所谓高低尊贵好坏对错,只有担负责任的约束。而尼采则不然,他的积极虚无主义,他的“超人”,有一种特定价值取向,尽管没有清晰的本质性的内涵,但指向了对平庸生活的反叛和超越,倡导独创性,鼓励生命本能的热烈绽放。 7)哲学史主要关注的是观念和理论,往往是重要哲学家的观念和理论,以及它们的演化、发展和转变,主要强调观念逻辑。而思想史,当然也会重视哲学家的观念逻辑,但同时会重视大众的思想和时代的潮流,这些思潮会被思想精英所影响和塑造,但是不限于哲学家和思想精英阶层。因此,思想史会考虑理论观念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因为一种思想的兴起和传播,不只取决于观念的理论和逻辑,还依赖于人们在制度和文化背景下的生活实践。
崂仔:今天的收获: 第一,有无是一回事,多少是另一回事,有的权利未必是能达到别人决定“生死存亡”的水平 第二,思维训练一定不是自己瞎想,而是根据目前已经有过的思辨和存在的论证的基础上来进行训练,否则容易走火入魔 第三,社会机器的高效运转和人的自由发展,是两回事,虽然在互相影响,但是仍然是两回事,需要分配的时间,而不是价值 第四,太多时候我们没办法定义,因为有了定义就有了例外,有了例外这个东西也就不是这个东西了,所以很多时候定义能帮助人理解,但是描述能帮助人认识 第五,思维的品质不只是逻辑,还有知识、视野、感受、描述,都是很重要的方面 第六,思想史,更重视大众的思想和时代的潮流,更多看的是思想与社会实践的互动,而不单纯是文字上的逻辑游戏
澪:我发现每次老师在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都会积极地从正反两方寻找可能的论点,制造一场双方间的对话或辩论。而且每一次思辨的目的都不是简单地一方驳倒另一方,得到一个确定的结果,而是由此开启一场更深入的探索。 在学校参加班级辩论活动时,大家往往一开始就先给出定义,最后一切分歧都归因于定义的分歧;之后大家开始讨论,到底谁的定义更为准确,没有人愿意让步,对辩论主题更深入的探讨,也就无法开展,最终人人面红耳赤,这场口舌之争变得毫无意义...当初在课程留言时,我也是深受这种影响,懒得思考,想用定义解决纷争,殊不知这样会大大削减思考这个问题的价值。 刘老师的回答给了我很大启发。感谢! 但另一方面,我也很苦恼该怎么提升思辨能力,我不知道该怎样像刘老师一样,转换视角和立场假想一场对话。请问该怎么锻炼这种能力呢?希望老师再为我领路一次 (我就是问“定义”的那个小盆友)
刘擎(作者) 回复:我是编辑哈~我个人还是觉得,先要多读,多想,真正去理解(既是意愿上的,也是能力或者说学习上的)不同的人在说什么,然后才有可能像你说的“转换视角作假想的对话”。
Bruce:看完更新,不禁会想当今的哲学界是否对于普通老百姓所关心的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思考?是否用专业的知识通过适当方式的回复从而让问题妥善解决?是否彼此之间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
王华:没有一套自己的思维方式,就一定会存在问题。
Jay:居然没看到留言,那就大着胆子发个问,打破一下沉寂啊^_^:刘老师说到思维升级,在哲学领域如果有所谓的不同维度,从低维到高维有没有一种评价体系呢?抑或可否用一种简约的四象图来概括这样的分布呢?半懂半不懂地听完了老师的课,若有所悟但又言之乏辞,可能还需要多听几轮才能懂些皮毛……所以如果能有个简易点的概括图,能分门别类地提炼出不同维/阶的哲学思想,会不会对门外汉更有启发呢?谢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