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擎
这是《西方现代思想》结课后的第1次答疑。之后,答疑还会持续,大概每月会有两次。
你可以在【这条城邦状态的评论区】(←点击可以直达)提问,这样你的问题会更容易被看到。下一次答疑,我和编辑裘德同学会从这条城邦状态的评论区和课程留言区中挑选问题。
谢谢各位学友:)
半支烟
我有了一个奇怪的想法。科学提供的事实观点,但是是否相信科学就是一种价值观点吧?如果不相信科学,我们是否可以说就是没有事实观点呢?而如果一个人相信上帝,上帝的存在对他来说就是事实。那么他的这种相信是价值还是事实呢?
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给出什么样的答案更合适呢?如果没有一些基础的共识,一些问题似乎就永远没有“正确”的答案。
回复:
这个“奇怪的想法”包含着几个问题,但提问的方式有些含混。是的,提出问题和澄清问题,往往需要一些知识准备,特别你想涉及深入的问题。
比如你需要澄清,你说的“相信”是什么意思呢?而“相信科学”又是什么意思呢?而当你问“他们的这种相信是价值还是事实呢?”这种提问方式就预设了一个前提:任何陈述不是事实的就是价值的,但这个前提并不成立。 因为人的想法、陈述或者判断,有许多分类的方式。“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只是一种分类,但这不是唯一有效的分类方式,也没有穷尽所有的陈述。 有时候这样提问并不切题。
就你关心的问题而言,可能另一种分类,“信仰”与“知识”的区别可能更相关。比如,知识论中JTB理论就是一种(认为知识就是justified true belief[正当的真实信仰])。上帝存在是一个信念,但这是一个JTB吗?要真正讨论这样的问题,就进入了认识论和语言哲学的领域,这需要另一门课程才能完成。
“我相信我理解了你的问题”,我在表达一个信念(belief)。然后你不同意,说“老师,你误解了我的意思”。那么,如何判断我理解了还是误解你的问题呢?是依据你表达出来文本,还是依据你想表达的意思呢?这里你会发现语词的涵义非常重要,这就是为什么需要语言哲学。
LiTianji
刘老师您好,我对这讲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区分有些困惑。一方面,这似乎不是一种语言句式上的区分,比如“你可真不是人”这就是一个价值判断,而“他应该挺喜欢你的”这就是一个事实判断。另一方面,这种区分在逻辑上也好像说不通,事实判断并不总是要么黑要么白,比如胚胎究竟是不是人这个命题。而价值判断虽然多元,但也不意味着一定没有某种统一性,毕竟复杂的问题不见得就是无解的问题,也不见得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所以,这两种基本判断的区分究竟有没有更深入解释呢?
编辑回复:
你好,我是这门课的编辑。说说我的理解吧。首先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区分当然不是语言句式上的。二者的区分在于,有没有一个客观的、可验证的评判标准。并不是“非黑即白”就是事实判断,“复杂多解”就是价值判断,这是因果倒置了。是因为事实判断有明确的、客观的、可验证的评判标准,所以容易得出明确的答案;价值判断可能存在多种评判标准,所以复杂多解。(而不是反过来。)而价值判断之所以可能存在多种评判标准,是因为它所依据的标准,往往受到主观因素的极大影响。
——
【LiTianji】同学回复:
这条留言是对编辑对我的回复的回复哈。如果事实命题和价值命题的关键区别在于是否存在客观的和可验证的标准,那就预设了道德非实在论,熊逸老师在他的课程里多次强调自己的道德非实在论立场,但或许刘擎老师会反对这种看法。我感觉我自己还没有想明白,既没有想明白事实与价值命题区分的充要条件,也没有想明白价值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究竟意味着什么。
——
刘擎回复:
这当然是困难的问题,如果你知道这个问题在哲学上没有定论,也就不会期待在这里能得到满意的回答。我简要澄清一下。
(1)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有区别,因为它们服从不同的逻辑,这是休谟的见解,很少有争议;
(2) 但两种判断依据的标准不同,并不能直接推论说价值判断就没有客观标准,因为我们可以想象,两种判断需要两种不同类型的客观标准;
(3)“价值纷争”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价值没有客观性的可靠证据,因为你可以说,这种“主观看法之间的分歧”可能就是“对与错”之间的分歧,有些主观看法是错了,背离了道德真理。
(4)当然,这种反驳就需要以存在moral truth为前提,也就是采取 道德实在论(moral realism) 的立场。
(5)道德实在论成立吗?这是道德哲学中的经典难题,有人称之为“柏拉图和尼采”的争论。我自己取一个“弱版本”的道德实在论,因为我相信某些最底层的道德原则是“真实存在的”(real),来源于人类演化(也就是说,我有点相信道德演化论的主张)。比如,禁止滥杀无辜的戒律普遍存在于各种文化,可能就是人类演化的结果。
尤克世麟
刘老师,想问一个延伸的问题,这几讲内容中韦伯谈论了经济与社会,从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这本名著的书名中我隐隐感觉到书的内容好像也是围绕着一主题。韦伯谈论“经济与社会”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是什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他借“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想回答什么问题呢?
回复:
这是自己看看书的导言就能解决的问题啊:)
(编辑注:点击进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2017年版,这一版的导言就不错。)
沈大超
老师,为什么我受挫失落的时候感觉更需要“意义”这个东西?
回复:
对啊,你平时不觉得需要“氧气”,当身体出现问题是才需要吸氧。所以,并不是你平时不需要“意义”,而是因为在受挫的时候,意义问题变得突出和急迫了。
小语
请问刘老师,1.植物人有人生意义吗,是不是我们开始思考后才有人生意义一说。2.人生意义是指导我们活下去,还是我们活了一辈子以后,别人评论我们的人生具有某些意义?
回复:
如果永久处在“植物人”这种状态,那么就没有我们通常说的“人生意义”。 人生意义起始于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生活。 只要你处在反思的时刻,人生意义的问题和求索就会“涌现”,而 别人的评论,是你反思视野中的一个元素,可能重要,也可能不重要。
田昕峣
刘老师您好,认真听完您这一讲的课程(07讲“现代人为什么会遭遇精神危机?”)感觉受益匪浅,同时也有一个问题:
大部分非基督教人士不信仰上帝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不确定天堂是否真实存在。“天堂”是否客观存在,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既无法证实,亦无法证伪。
倘若,随着科技的发展,有朝一日我们能够通过工具判断给出“灵魂是否存在”、“天堂是否存在”和“灵魂去往天堂是否能永恒”这些问题的答案,真实和信仰之间的鸿沟就缩小成了“我想不想永恒”,彼时,所有希望永生者的终极问题似乎就得到了解决。简言之,人们可以通过发展科技,从而增强工具判断的能力;待到工具判断的能力能够帮我们辨明一些关键问题的真伪后,真实和信仰之间的鸿沟就会缩小。那么是否存在一个量变到质变的阈值,通过发展“工具判断”的能力,帮我们越过这道鸿沟呢?
非常希望能得到您的回复,谢谢?
回复:
我觉得不能。说“觉得”是因为没有确切的把握。科学技术是针对“ 经验世界 ”,微观和宏观的可观察的经验世界。但上帝、灵魂和天堂等等神学概念,属于“ 超验世界 ”(transcendental world),超出了科学探索的有效边界。有些神学家,试图用科学的最新发现来论证上帝存在,比如用“宇宙大爆炸”理论来支持“神创论”。但这种“论证”是一种阐释(interpretation)。
所以,你无法把信仰安放在绝对可靠的“超验事实”之上。
试图通过工具理性的判断来越过“鸿沟”的努力,历史上也有过,但都不太成果。最著名的尝试大概是17世纪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Blaise Pascal),他提出过一个思想实验,叫做与“上帝打赌”。上帝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我们无法知道。那么,无论如何选择,都没有确定性的担保,都像是在打赌。
第一种选择,是你信奉上帝,那你会怎么样生活?你可能会去教堂做礼拜,会多花一些功夫去学习理解《圣经》,而且在生活中尽量按照《圣经》的教义去为人处事,那么,假如上帝真的存在,你就得到永生。假如上帝不存在,你按照一个信徒的要求生活,无非是麻烦了一些,没有付出多大的代价。
第二种选择是你不信上帝,你不按照教徒的要求生活。那么,如果上帝不存在,你就“幸运”地免去了教徒生活的许多麻烦,不过也仅此而已。但如果上帝存在,你的麻烦就大了,你将付出下地狱的代价!那么你权衡一下,你到底要做何种选择?
这个思想实验的逻辑是,你选择不信仰上帝,实际上就是和上帝打赌,赌上帝不存在。那么,你如果赢了,你并没有赢得什么,至多是一些方便而已,但如果你输了,你就输得很惨,你会下地狱。所以你和上帝打赌,你是输不起的。那么结论就是,你应该选择信奉上帝。这个逻辑论证是不是很强大啊?你被说服了吗?
帕斯卡尔的《思想录》写在1658年,此后的360年间,恰恰是人类走向世俗化的时代。这个和上帝打赌的逻辑,似乎并没有解决“鸿沟”问题,这是为什么呢?留给你自己思考吧。
半支烟
我有一个疑问,如果说形而上学是尼采认为上帝已死的主要原因,形而上学由来已久那么在尼采之前的思想家没人意识到么?为什么尼采喊出上帝已死会如此的广受关注呢?
回复:
对形而上学的怀疑由来已久,但尼采表达得最彻底,最完整,最有颠覆性。
溥睿
老师您好,课程讲到尼采时,每篇文稿我都要反复阅读思考,在这些思考中我发现我自身的一个问题。无论思考到哪里,我都在寻找一个标准,一直在比较,可是标准的界限我并不清楚。可能是源于生活的环境让我已经习惯比较或者被比较,找不到标准时总会茫然许久。请问这种思考方式是否是在限制自我?我该注意吗?如果应该的话,又该怎么样把握呢?
人类生活总是处在完全的确定性与完全不确定之间的,这个平衡点在哪里是因人而异的。
就标准而言,有些事情存在明确的标准,有些只有大致或者模糊的标准,有些可能没有标准。一道菜还有“色香味”三个标准呢? 对茫然的体验并不总是负面的,反倒可能会把你引向新的探索,去发现此前未知的地带。
如果“茫然失措”的状态给你严重的困扰,那你可能对确定性和安全感的要求过高了,需要一些调整或者寻求心理支持和帮助。但如果茫然没有给你的生活造成明显而持久的负担,那就不是什么问题。
我倒是觉得,从来不茫然的人,遇事都当机立断,而且都能稳操胜券,这会是美好的生活吗?当然好,只是好得像精密的钟表。
尾花夏树
我想起王阳明的观点:“汝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便知此花不在汝之心外。”老师,这两者有区别和联系吗?
回复:
老师不懂王阳明的,不敢乱说。对王阳明和尼采的比较,学术界已经有很多研究了,去找文献吧。
蕊
还是不能接受视角主义(第10讲“尼采III:我们还有共同的真相吗?”中的内容)。木头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用途,正是让木头的真实情况更加全面;古代和现代人对月食的看法,也证明了科学的进步,否则怎么不是现代人认为天狗吃月亮呢?对印象派画作的不同理解说明了人类艺术的进步。北京在上海的北面,因为物理学上对方向的共同定义。当然,如果定义变了,判断也就跟着改变,但这不是视角主义吧?
回复:
你说的“不接受”是什么意思呢?你举出的所有例子,都在论证我们可能获得共享的视角(“物理学上对方向的共同定义”就是一种共享视角),以及共享视角是可以转变的。
我猜想,你更关切的问题是,不同视角之间有没有高下之分,是不是可以说我们现在的视角(比如科学的视角)是更为进步的。这个我是同意的。但可以提醒的是,尼采可能会说,“进步”与否也需要依据一种判断标准,而这个判断标准也是视角依赖的。
答疑看完了。如果你有想问的问题,可以在课程的留言区留言。不过我更推荐你到【这一条城邦状态的评论区】(←点击可直达)提问,这样你的问题会更容易被看到。
下一次答疑,我和编辑裘德同学会从城邦状态的评论区和课程留言区中挑选问题。
谢谢:)

热门留言
糖小猪:从来不茫然的人,遇事都当机立断,而且都能稳操胜券,这会是美好的生活吗?当然好,只是好得像精密的钟表。
老师说的好有道理。生活中有些茫然和迷惑是正常的,因为有了茫然,才让我们更愿意去思考和反省。不然真的就是一部按部就班的精密钟表,几点钟该做什么,都清楚的知道,好像生活变得了无生趣。
白哈巴的夜:一、感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二、《答疑01 “和上帝打赌”能解决信仰问题吗?》,要点摘录: 1)知识论中的JTB理论(认为知识就是justified true belief[正当的真实信仰]); 2)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有区别,因为它们服从不同的逻辑,这是休谟的见解,很少有争议; 3)但两种判断依据的标准不同,并不能直接推论说价值判断就没有客观标准,因为我们可以想象,两种判断需要两种不同类型的客观标准; 4)“价值纷争”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价值没有客观性的可靠证据,因为你可以说,这种“主观看法之间的分歧”可能就是“对与错”之间的分歧,有些主观看法是错了,背离了道德真理; 5)当然,这种反驳就需要以存在moral truth为前提,也就是采取道德实在论(moral realism)的立场; 6)道德实在论成立吗?这是道德哲学中的经典难题,有人称之为“柏拉图和尼采”的争论; 7)在受挫的时候,意义问题变得突出和急迫了; 8)对茫然的体验并不总是负面的,反倒可能会把你引向新的探索,去发现此前未知的地带。
北极元灵:我所理解的“与上帝打赌”的问题在于: 这其实仍然是在用经验来预测超验,只不过不直接预测确定的事实,而是预测一个概率,而概率这种不确定也依然有其确定性。 这个思想实验看似没有预设立场,把所有可能都照顾到了。但它依然把经验世界的结论作为了这个概率问题的既定条件,经验告诉我们存在基督教徒和非基督教徒,世界有可能是上帝的国度或者不是,死后有可能一场空也可能有灵魂存在。但如果考虑更多的可能,比如世界是由撒旦掌控的,如果你按照基督教的行为准则做事,死后会下地狱,反之则会上天堂,那么做基督教徒得到回报的“期望”就会大大降低。如果还有其他几种可能存在的神,而祂们都敌视基督教徒,那么做基督教徒的危险性就会更高。
叶城:——信仰也许只是一种工具,用来解决一些问题。比如说获得一点确定性。如果不需要上帝也能够好好解释这个世界,那么不要他也罢。
梓豪:老师和编辑你们好,老师曾在小加餐06中有说到,对于人生意义的回答,更有可能表达为一个“叙事”,是讲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这种“叙事”的思维方式是怎样的呢?似乎在后来的加餐文章和问答中还没有看到相关的阐述(如果是因为我学习不够细心的话或者已经在安排的话深表抱歉…)期待用“叙事”来回答人生意义的进一步理解和诠释呀
刘擎(作者) 回复:问题收到~不过要回答的问题有点多,还要请你再等一些时候,见谅见谅。(来自编辑)
Ash:和上帝打赌的问题是,这个世界不是只存在你一个人,你相信与不相信上帝势必不单单影响你跟上帝的关系,而是会影响你跟那些信上帝的人和不信上帝的人之间的关系
现代社会的去魅势必让更多的人不信上帝,你如果是信上帝的,在跟这些人打交道时,摩擦力会变大,所以还是会有损失的
大胡子:从来不茫然的人,好得像精密的钟表。 这句话戳中了我,感觉人生就是在一个个茫然中度过的。只是有些人一直卡在一个茫然中,有些人是不断的突破和面临新的茫然。 而没有茫然的人生,我想了一下,有点可怕。
Bruce:对于目前的我来说,学习哲学最大的障碍可能来自于自己的先入为主,以及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自学成才,在哲学里可能是需要注意避免的,尤其是没有正确的引导更容易走火入魔,错过人类的智慧结晶,而更可怕的是自己对于过去的认知附着太多的感情,从而更加固执己见,很难再让好的思想进入大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