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餐15 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还有什么没说到?
你好,欢迎回到西方现代思想课,我是刘擎,这是我们加餐的第十五期。
提醒你一下,在听这一讲加餐之前,你需要学完课程正文的【第26讲】,才能更好地理解下面的内容。好了,让我们开始吧。
伯林的“两种自由”的概念其实相当复杂,在课程正文中,我只能讲重点中的重点。在这次加餐中做一些补充。
关于积极自由
首先是关于积极自由。未被扭曲的积极自由是什么样子呢?
就是你能借助反思、自觉地认识到一个更好的生活目标,并努力去实现(比如,健康生活,勤奋求知,工作进取,当志愿者者,做社会公益等等),这叫做你的积极自由。
在课程26讲中说的你的那位“朋友”(或者其他任何人)是否能够“干涉”你的积极自由呢?他当然可以帮助你:鼓励、启发、劝导、告诫和批评等等都可以。但是,最终,这个好的目标,需要 你自己明确意识到、自己真正相信,自觉去努力 才行。
无论如何,不能把你当“小孩子”来命令你,更不能实施强制——这就走向了积极自由的扭曲形态。
特别要警惕那种“我比你更明白你自己真正想要什么”的话术。
比如,“你以为你不爱我,但其实你在内心深处有一个‘真正的你’,是爱我的,只是你还不敢承认,只是因为藏得太深,你自己都还没有察觉。所以和我在一起吧,这其实就是实现了你自己最深的愿望啊”。
对此,你可以有三种回答:
(1)彪悍版:“滚!”
(2)温柔版:“那就等我自己察觉了以后再说,好吗?”。
(3)学术版:“对不起,我已经听过两种自由的课了,伯林认为积极自由是什么样的,消极自由是什么样的……”等等等等,你最好讲上一个小时,后面还提供参考文献链接。
好了,这是我们开的玩笑。
关于消极自由
第二个补充的要点是关于消极自由。
消极自由是摆脱障碍的自由,但伯林对“障碍”做了四项限定(也就是说,某种因素必须满足这些特别的限定,才称得上是“对消极自由构成了障碍”),这四项限定是:
(1)外部性限定,就是障碍必须是人所面对的外部障碍,而不是他内心的障碍;
(2)人为性限定,就是障碍必须是人为(有意或无意)造成的,而不是自然或偶然存在的;
(3)机会限定,意思是说,障碍不必是对人的实际行动构成了实际的阻碍,只要剥夺或限制了人的行动可能(options)或机会(opportunities)就构成了障碍;
(4)重要性限定,意思是说,被剥夺或者严重限制的那些机会或可能性应当是重要的,不仅是对个人的特定偏好而言,而且在这个人所处的文化或社会环境中也被看作是重要的。
从这些限定来看,许多让人感到“不自由”的状态,其实与伯林所界定的消极自由没有什么关系。
比如,我想要戒酒但缺乏坚定的意志力,或者我向往纯洁的宗教生活,但我沉湎于声色犬马的诱惑,于是处在内心的冲突和挣扎之中;我想要独立行走,但我身体有残疾;或者我想要成为钢琴家,但我缺乏特殊的音乐才能……
这些障碍都阻碍了我实现自己的愿望,但因为没有满足“外部性限定”,所以与自由无关,当然这里说的是消极自由。
再比如,我要出门散步,但正好遇到大暴雨;或者我想要和恋人随时相聚,但我们身处两地远隔千山万水;我想要周游世界,但却没有足够的财富……
这些障碍虽然都是外部的,但不是他人“人为”制造的结果,所以也和消极自由无关。
当然,所有这些不利因素都会妨碍我们追求美好的生活,或对我们造成严重的挫折,我们甚至会在日常语言中用“不自由”来形容这些挫折的处境。 伯林从来不否认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和真实性,但如果这些障碍不是外在的和人为造成的,在他看来就不是与自由、尤其不是与政治自由相关的问题。
伯林对消极自由概念附加了各种限定,这显示了他在哲学上对概念的特定性格外敏感,因为他相信只有这样,理论才能帮助人们澄清和把握经验世界。 *人类生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但将所有这些不可欲的挫折状态都看成是“不自由”或“缺乏自由”,在概念上就会导致笼统化的混乱。这对我们理解“何为自由”并没有好处,也无法帮助我们克服这些挫折。 *
实际上,缺乏自由只是各种各样不可欲状态中的一种,它并不是唯一的(有时也不是最重要的)挫折。但只有当我们澄清了自由(尤其是政治自由)的特定含义,我们才可能理解争取自由意味着什么,也才能更有效地追求自由。
如果你觉得学有余力,还可以阅读我的一篇研究论文《自由及其滥用:伯林自由论述的再考察》(刊载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上,修改后的版本收入了周濂主编的《西方政治哲学史》第三卷)。这篇文章在网上也可以找到,我把链接附在了文稿中,你可以看看:http://www.aisixiang.com/data/106789.html(编辑注:这篇文章也作为附录增补到了课程中,点击此处进入《【附录】自由及其滥用:伯林自由论述的再考察》。)
好了,这一次加餐就到这里,这一系列的加餐到此也告一段落,我还为你补充了一些课程相关的阅读材料,放在了课程文稿目录的最后。
我仍然会在知识城邦陪伴你,如果你有什么感想和疑问,可以在课程评论区留言,也可以在我的知识城邦留言。期待与你再会!

热门留言
裘德:加餐16(对应于城邦小加餐21)发布啦,这也是非“罐头”加餐的最后一讲。其余基本上是老师分享的过去的文章,这些文章之后会作为【附录】而非【加餐】发布,供学有余力的同学扩展阅读。 之后,只有老师新鲜出品的加餐才会作为【加餐】发布,这些“新鲜加餐”会逐渐补上语音。(相应的,附录文章则不会有语音。) 【加餐】和【附录】,在课程中可以根据标题区分,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阅读学习。 所以,如无意外,再下一次的加餐17,就会是课程完更之后(除直播回放外的)第一个新鲜加餐了。(大概会在这周发布。)
许晓萌:且不说哲学家、思想家、商业巨鳄、政治家是否真的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很可能几乎所有的人类青年以及人类幼儿都不知道自己真的想要什么(想法一直在变,自由意志可能也是主观成见),如果不对他们进行干涉,往轻了说是小孩子不吃蔬菜导致身体发育迟缓(但也能成长所以我们不该干涉?),往大一点说,不会有哪个孩子希望学校存在,那么成年人为什么要设立学校从而限制那么多人的自由? 限制与不限制,不是一两句美好的愿望或几百张书页就可以论证清楚的,这个问题如此之广,以至于需要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社会学者、大学教授等无数的精英人物讨论了几百本书,最终还没讨论明白。 倘若把某些个人偏好(或是因环境而产生的行为、偏好),比如一个人喜欢种地,所以这是他的自由,我们不该干涉他,倘若把这样的想法延伸到所有人身上——所有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那是他们自己的选择,那是他们自主的想法,那是他们的自由——那真是一种可怕的情景。所以各种限定都必须被添加,各种漏洞都应当被填补,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把自由这件事说明白,于是在这之后,就因为这种添加和填补使得理论复杂化而又很难被更多的人理解和执行,最后就只能沦为学者的地位和身份象征以及爱好者的饭后谈资。于是这个问题就又变成了如何落地…… 有时候思考就总会因此变成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所以必须要深入一点进行探讨与思考,而又因此无法顾全大局,使得有些思考变为空中楼阁…… 即便兼顾二者,就又变得十分复杂,失去了对大部分人的指导的可能,而指导就可能存在着干涉自由的可能……
刘擎(作者) 回复:所以伯林强调的是“政治自由”,对“消极自由的障碍”做出限定,实际上是要澄清在“政治安排”上,我们应当消除的是怎样的障碍。如果还想进一步地理解,可以看看文稿末尾老师提到的那篇论文。不过可能确实就有些深入了,根据个人的兴趣和需要来吧。(来自编辑)
文瑞:积极自由——借助反思、自觉地认识到一个更好的生活目标,并努力去实现(比如,健康生活,勤奋求知,工作进取,当志愿者者,做社会公益等等)。
BEING:积极自由: 发自自己内心的决定,不需要他人指点强调。 “你以为你不爱我,但其实你在内心深处有一个‘真正的你’,是爱我的,只是你还不敢承认,只是因为藏得太深,你自己都还没有察觉。所以和我在一起吧,这其实就是实现了你自己最深的愿望啊”。 哈哈,刘老师您举得这个例子好像PUA里面的渣男台词啊。后面的回应真是有力,完美!
消极自由: 摆脱障碍的自由。 障碍必须是人所面对的外部障碍,而非其内心的; 必须是人为(有意或无意)造成的,而不是自然或偶然存在的; 不必是对人的实际行动构成了实际的阻碍,只要剥夺或限制了人的行动可能(options)或机会(opportunities)就构成了障碍; 被剥夺或严重限制的那些机会或可能性应当是重要的,不仅对个人的特定偏好而言,而且在其所处的文化或社会环境中也被视为重要。 除此之外的“不能”不是“不自由(消极自由)”,而是意外或者挫折,是他人无法解决的问题。
阿虫:关于《后浪》
“我自己写了一篇与《后浪》相关的文章,其中用到了两种自由的说法。
无论如何,《后浪》并不是完全的现实。那么真实的现实是怎样呢?至少在这里是无关紧要的了。被想象力和话语权驱离了的现实,在镁光灯与掌声面前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但它也不需要在这里找到位置,它应当走向荒野,走进风雨,走向独属于个人的角落,走向生活的背面,在日常的生老病死与喜怒哀乐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说“一种认同的有效性在于它范围的局限性“,那么“一个人的真实性在于他生活的完整性”。所以《后浪》并不真实,但是有效。
这其实也反映了当代青年人的困境:既需要情感上的共鸣,又不得不面对一个“原子化”的社会。所以,可以说:现代青年是在思想的钢丝上行走,需要应对认同与现实的对抗。
我很喜欢以赛亚·伯林关于“两种自由“的论述:人有积极的自由,也有消极的自由。在消极的自由中,我们通过拒绝摆脱障碍;在积极的自由中,我们通过接受实现目标。所以,面对《后浪》,你可以拒绝,你可以拒绝它以独立于”认同“的影响;你也可以接受,你可以接受它以实现自我的期许。
我们这一代人是奇怪的一代人(至少我朋友圈里是这样),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吵个不可开交。
总结一下:
我认同你,但你不能代表我;
因为我不知道“你”会代表多少个“我”,这里面有多少是不情愿的“我”;
“一千人说了一千句一样的话”不同于“一句话被说了一千遍”。
倘若为青年人构想认同,就要准备好青年人不局限于认同。”
吴强:现在越来越明白概念清晰的重要性,语言总是模糊的,同一个改变背后有表达者不同的意思,如果不把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讲清楚,讨论就成了语言的空转。学术语言读着晦涩难懂,就是因为要用大量的语言厘清概念的限制条件,明确讲述的范围,给读者一个同等的阅读环境。当我们讨论“自由”时,是不是明白自由的含义,是不是能正确区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独立思考和责任权力是重要的考量。
火星叔叔:不要以自由之名干预他人,这往往是积极自由的滥用;让每个人都有消极自由,这才是积极自由的恰当开始
正午阳光:指导就存在着干涉自由的可能,疫情期间美国的人权自由就影响了病情检测的快速推进,这应该是消极自由吧。那么,没有被扭曲的积极自由又是什么样的呢? 积极自由就是能借助反思、自觉地认识到一个更好的生活目标,一个小小的梦想,并努力去实现。比如,勤奋求知,健康生活,但前提是你自己明确意识到、内心真正相信,自觉去努力践行。
Alex(钟前):孔子曰不愤不启。有对他者(学生)积极自由的尊重感觉。
成为供应链专家ing:积极的自由里,别人都只是打辅助的,不能强迫你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