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尼采III:我们还有共同的真相吗?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上一讲我们讲了尼采的超人学说,尼采认为人生本无意义,但是人可以用生命本身的力量去创造意义和价值。

这一讲,我们随着尼采再往前走一步。套用同样的句式,今天要讲的就是“人生本无真相”。这句话听上去很颠覆,其实和我们今天的生活十分贴近,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近年来公共舆论中出现的一种现象,西方思想界称之为“ 后真相 ”现象。

分歧,究竟是“观点”还是“事实”?

“后真相”这个词听上去有点学究气,但它说的事儿,你肯定见过。我给你举几个例子:

比如,硅谷的程序员说,全球化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这是事实。这时失业的重工业区的就业者就说出了另一个事实:全球化是推动了你们这些互联网公司的发展,可是制造业却衰退了,这可是国家的立身之本。所以他们的事实是全球化损害了国家经济的基础。

再比如,有的宗教信徒说,人工堕胎就是杀人,扼杀了一个本来能成为人的生命,这是事实。但反对的一方可能会说,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之前,甚至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生物,更别说是人了,堕胎就是一个怀有身孕的人自主地对待自己的身体,这才是事实。

这些都是典型的“后真相”现象。你可能要问,这不就是观点之争吗,和真相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你仔细观察,这些例子里,产生分歧的地方其实不是观点,而是事实真相本身。很多激烈的争论往往都是这样, 双方不是对同样的事实真相抱有不同观点,而是看到的真相本身就不同。

尼采的视角主义

为什么会这样?这和尼采又有什么关系?

其实,尼采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已经看到了这件事的本质: 客观的事实真相可能根本不存在。

在《超善恶》这本书的序言中,尼采写道:“视角(perspective)是所有生活的基本条件。”在未发表的遗稿中,他还留下了一句著名的断言“没有事实,只有阐释”。

也就是说,一个多世纪前,尼采就在挑战事实真相的客观性了。他这个观点在哲学界非常有名,被称为“视角主义”。当然,哲学界对此有很多种不同的诠释,我给你讲的是我的理解。

视角主义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 视角决定事实 ”。

你也许会觉得,不就是说不同的视角会看到不同的事实嘛,这好像挺容易理解的。就像是人能听到什么声音,取决于人类耳朵的构造。蝙蝠能够听到超高频的超声波,鲸鱼能够听到超低频的次声波,人只能听到人耳能够识别出来的频率的声音。视角主义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如果只是这样,那这个观点好像也没什么新鲜的。中国大诗人苏东坡早就说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可比尼采早了800多年。

但我要告诉你,并不是这样。

无论是苏东坡的诗,还是蝙蝠和鲸鱼的比喻,它们说的其实都是传统的认知模式。

传统认知模式 有一个前提假定: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的真相或者真理。我们去认知它,就是努力地去理解这个真相,再把它表达出来,只要不断向前推进,就可以越来越接近这个真相,最终完全认识和掌握真相。

就好像苏东坡的庐山,身在此山中的时候,看不到庐山真面目,但如果远近高低绕着它看一圈,就能认识到庐山真面目。声音也是一样,虽然人的耳朵只能听到某些频率的声音,但我们用科学工具不断探测、研究,就能了解到声音本质上是一种声波。

“不存在客观的真相”

尼采的视角主义,和这些完全不同,它是完全了颠覆传统的认知模式。 视角主义不是说,不同的视角会对同一个客观真相得出不同的主观认知;而是要说, 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客观真相。

尼采认为,“存在一个客观真相”,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假设。没有任何人能确定是否存在这个所谓的“客观真相”。如果说有谁能看到这个绝对的客观真相,那只能是全知全能的上帝。但别忘了,上帝已经“死了”。不管怎样,人类不可能确定存在一个绝对真相。人能得到的,就是一个个不同的视角看到的不同真相。更准确地说, 人不是“看到”真相,而是“制造”了真相。

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尼采看来,外部世界虽然是存在的,但在人出现之前,它没有任何意义,也没有任何属性,只是一团混沌而已。是人把概念和意义赋予到它上面,才让它变成了“事物”。

打个比方,比如一堆“木头”,在人登场之前,它只是一团混沌,甚至连“木头”这个名字都没有。然后人出现了:要取暖的人把它看作是“燃料”,要造房子的人把它看作“建筑材料”,而一个极端饥饿的人,甚至把它当作“食物”……燃料、建筑材料、食物,都是人制造出来的真相。我们以为我们在“认知”真相,其实我们是在制造真相。

一种合理的错觉

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视角主义怎么解释那些公认的客观真相或真理呢?比如冬天比夏天冷,天上有一个太阳,北京在上海北边……很多事实明明就是客观的,不受主观视角影响,视角主义怎么解释这种客观性?

有办法解释。 尼采会说,根据视角主义的观点,这种“客观性”不过是一种合理的错觉。 其实是因为,在这些问题上人们具有共同的视角,得出了一致的解释,才造成了这种错觉。 其实客观事实也会变,它会随着“共同视角”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说在过去,月食的真相就是天狗吃月亮。但现在,月食的真相是,太空中,月球运行到了地球的影子里。对月食这件事,过去的共同视角是一种神话的视角,而现在,我们共享的是一种天文学的视角。

视角制造真相,在自然领域还不太显著,到了人类社会中,就非常明显。比如,你可能听说过印象派,《日出·印象》的作者莫奈就是著名的印象派画家。现在的事实就是,印象派是一个著名的艺术流派。但这个词刚刚出现的时候,其实是用来嘲讽那些画家的,说他们画画都画不清楚。印象派这个词的事实真相,就从一个贬低他人的词,变成了一个艺术流派的名字。这样的例子还有无数个。

概括地讲,视角主义认为,事实有没有所谓的“客观性”,其实取决于人们对这件事有没有“共同视角”,“客观”只是一种错觉。 但这种错觉很重要,因为我们需要一些稳定的事实认知,在此基础上很多人类活动才能正常展开。

那么,现在的好消息就是,在许多问题上我们都有共同的视角,也就拥有稳定的“客观事实”。

但坏消息是,还有很多事情,并不存在一个普遍的共同视角,我们也就找不到一个共同的真相了。过去可能认为,真相只有一个,事实胜于雄辩。现在我们却发现,真相不止一个,你有你的事实,我有我的事实。

于是,人与人之间的分歧越来越深,甚至会出现整个社会的意见分裂。这就是开头说到的“后真相”现象,后真相这个词,甚至被《牛津词典》选为了2016年的年度词语。

不是分裂的必然,而是谦逊的必要

那么最后的问题就是,在这个后真相的时代,难道社会注定只能陷入无休止的分裂和争执吗?

我认为并非如此。在我看来,尼采的视角主义中,还蕴藏着另一种可能性: 恰恰是因为明白了每个人的视角都只是视角之一,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眼中的真相并不是绝对的真相。了解到不同视角中有着不同的真相,不是要让我们和他人之间划清界限,而是邀请我们向其他更多的视角开放、倾听、理解和学习。 我认为,这也正是尼采本人赞赏的态度,他在《道德谱系学》这本书中写道:“我们越是知道更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是如何打量同一个问题的,那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概念’以及我们的‘客观性’就越是会完整得多。”

也就是说,视角主义教给我们的, 不是分裂的必然,而是谦逊的必要。

一个人的视角并不是天生固定,而是在自身经历中形成, 改变自己的视角绝非易事,但这仍然是有可能的,它取决于我们的选择。 我们应该做的是,试着去改变自己的视角、超越自己的视角去理解他人,寻找让不同视角互相理解、融合出共同视角的可能性。 理论勾勒了某种灰暗的前景,不意味着我们只能心灰意冷,而恰恰是给了我们改变这个前景的机会。

问答

最后,我想请你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看待观点的分歧和事实认知的分歧呢?在你见过的争论中,你认为有哪些其实是事实认知的分歧?我想听听你的看法。

编辑按:10讲的小加餐,刘擎老师已经发布在知识城邦。

第七次小加餐,老师写了四千多字,给你详细解释尼采思想的“混乱”特质,关于尼采的4个论断,尼采视角主义的极端性,以及究竟如何看待尼采视角主义语境中的“客观性”。

我们到底能从尼采那里“得到”什么呢?老师的回答→戳这里观看。

划重点

1、“视角决定事实”不是说不同视角会对同一个客观真相得出不同的主观认知,而是说根本就不存在客观真相。

2、根据视角主义,“客观性”只是一种合理的错觉。在某些问题上人们具有共同的视角,才造成了这种错觉。如果不存在普遍的共同视角,人们也就找不到共同的真相。

3、但正是因为明白了每个人的视角都只是视角之一,所以我们更应该意识到,自己眼中的真相并不是绝对的真相,更要保持谦逊和开放,去倾听、理解和学习。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4/14/202004142209300200822880.jpg


热门留言

Wj:听刘擎老师的课犹如做“过山车”一样的跌宕起伏!心脏要跳出来的感觉!本能的听一段 歇一段 ,一节课愣是得听四五十分钟..... 太刺激了!!!

刘擎(作者) 回复:太好了!是不是省下迪斯尼门票啊:)

螺闹耳朵:用佛教的解释,世界本质是虚空,没有一个客观的真相,而所谓的真相,只是虚幻的外化假象。

事实真相,是我们解读(阐释)世界后的一个结果。而关键是,多元的世界有着各式各样,已经不再需要标准答案的解读方式。

一些共同的合理错觉,能够让我们更方便沟通和理解,语言和对事物的定义,就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合理错觉。但这并不代表就是世界的本质。

面对不同的阐释方式,我们不需要强行维护自己的正确性,而是敞开胸怀去拥抱这个世界的多元,接纳各种解读,学会理解,甚至欣赏不同的生活。

陈C:学完这一讲,我对观点分歧和事实认知分歧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我们对事实的认定与评价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进行事实判断,之后根据事实判断的结果,我们再去进行价值判断。韦伯用“诸神之争”形象地描绘了价值判断层面的差异,而尼采则揭示出,视角带来了事实判断的分歧。我们以为“真相”就是客观事实,但它本质上只是一种认知,视角决定了认知,也就影响了我们看到的真相。

现代城市里有一个平常没什么人关心,一旦吵起来却可能撕破脸的话题,就是该如何对待流浪猫狗。是放任投喂、主动扑杀还是捕捉绝育,我以往认为只是个价值分歧的问题,但现在看来,这其中应该还是认知分歧的成分更多一些: * 很多人看到的,是猫狗被主人遗弃,在城市中流浪,过着远比身为宠物时更加辛苦的生活,所以人们应当善待这些流浪动物。 * 一些人则注意到,流浪动物会伤害行人,而且有传播狂犬病的风险,但他们在支持扑杀的同时,却并没有注意到,现代人已经会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动物身上,扑杀行为会直接伤害到人们的情感。 * 而另外还有一些人,则意识到流浪动物会对城市中的野生动物造成危害,动物的快速繁殖则会进一步放大这种伤害,因此捕捉-绝育-放归就成了这种认知下最合理的应对手段。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根据客观事实来做出价值判断,但事实上,我们评判好坏的依据是我们的认知;更糟糕的则是,有时候我们甚至根本不管认知的差异,自顾自地就将源头已然产生分歧的争论,推演成了观念层面的冲突。

牛1不是牛2:请问老师,尼采的观点应该只能说明真相可能不可知,怎么能推出真相必然就不存在呢?

刘擎(作者) 回复:你好,我是这门课的编辑。你提出的问题,老师在城邦的加餐里涉及到了。我觉得你很敏锐哦!

伪装:你怎么看待观点的分歧和事实认知的分歧呢?在你见过的争论中,你认为有哪些其实是事实认知的分歧?

我认为观点的分歧背后是立场的分歧,立场的背后是利益的分歧,而事实认知的分歧几乎都是没有利益分歧的,如果里面夹杂了利益分歧,那么必定会演变成观点的分歧。 爱因斯坦和波尔关于量子力学的分歧应该是事实认知的分歧。

刘擎(作者) 回复:可什么是“利益”呢?利益并不是自明的,也绝非单纯的物质性的。

重庆Franklin:“视角主义”这个观点太颠覆我认知了。 以前是盲人摸象,现在是盲人摸X。 如果“视角主义”是说所有真相都只是一个视角,那“视角主义”本身也只是一个视角吧?

钱清渠:观点分歧、事实分歧的前提都是有一些彼此都确认的对象的,

比如今天气温3度,我觉着冷,一个东北人觉着蛮暖和的。对于温度这个对象,我们产生不同的解读。 感受的不同就直接导致了分歧,是观点分歧。

对于减少碳排放这一点,发达国家觉着为了人类未来、全球气候,必须实行,顺理成章。 而发展中国家,会觉着过去主要的排放是你们造成的,现在减少碳排放意味着阻碍我们国家的建设发展,是通过牺牲我们来修补你们过去损坏的环境,没有道理。 还是一个对象,两方却有了不同的立场,视角必须考虑前因后果,分歧产生,结果也会影响到彼此。

蔡璇律诗:【没有事实,只有阐释】这话放在司法实践中,就太应景了。

  1. 庭审之中没有历史的、逝去的事实,只有被证据链条拼凑出来的二次事实。

  2. 法院不得拒绝裁判,且裁判程序还有期限要求。这意味着,法官最终的裁判是有限时空内的高度盖然性认定,也就是一个最大公约数,或曰最大共识。

  3. 法律有二审、再审程序,给予了推翻原来认定的事实、作出新的事实认定的机会,这也是一种法学的“谦逊”吧!

长沙熊劲松:老师最后提出的问题似乎有点问题,事实认知的分歧不就是观点的分歧么?观点不就是事实认知,认知其实不就是观点而已么

刘擎(作者) 回复:观点不只是事实认知,还包括价值判断啊。如果你了解新闻传媒界,他们的”专业主义“一个要求就是把“事实报道”和“意见评论”严格分开。

婷宝Studio😘^_^:第一次在得到留言,觉得大家都是大神级别的,这次发表一下自己小小的见解,期待回复! 后真相时代 视角真相 你认为你看到的是真的,其实不然,你只是从自己的一个视角去看待一个事物,而别人又有别的视角,一个事物可以这样看,也可以那样看,因为看的角度太多元了,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个说的也是对一个事物的多种看法,加上人类的经验见识是有缺陷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完善修补,变更,但永远也没有一个尽头说这次就是绝对的真理了。因为不存在上帝视角,所以没有任何一个人的视角真相是真正的真相,所以尼采说世上没有真相~

Summer:迈入自媒体时代,对于同一个问题和现象的声音越来越众说纷纭,不同利益方,得出的结论可能截然相反。这里面除了观察的角度,可能还有个人的偏见,以及信息的不完备。 严格来说没有真相,尤其在社会问题方面,即使一些情况有真相,获取成本也是极高的,比如科学领域的发现,只是找到了一套解释体系,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可以解释行星运转,但在接近太阳的区域稍有误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弥补了这个缺陷,但它可能只是某一个更先进理论的特殊情况,物理学还是一些未解之谜等待探索。 后真相时代,没有绝对的真相,但我们还是要追求相对的真相,打开更多思维的角度,鉴于获取真相需要成本,因此信息源极其重要,得到就是这样一个宝地,各行各业的专家和学者贡献高质量的信息,为读者省去了大量辨别真伪的时间,在获取真相的道路上,也许永远无法达到,但可以用更广阔的视野更科学的方法无限接近。

洛洛 (-ι_- ):你怎么看待观点的分歧和事实认知的分歧呢?在你见过的争论中,你认为有哪些其实是事实认知的分歧?

一个南方人和一个北方人争论,南方的冬天更冷还是北方的冬天更冷。

有一个事实,就是北方的冬天实际温度一定是低于南方的,那个北方人说,当然我们这里更冷。他还列举了——泼水成冰、鼻涕都能冻住、汽车轮子绑防滑链才能开,江上结的冰都可以开坦克……诸多事实。

然而,其实,南方的冬天才更冷呢,因为南方的冬天,一般没有暖气,而且,南方比较潮湿,湿度对人体感知寒意,是有“促进”作用的。这位北方的朋友在供暖的房子里过冬,自然无法体会在南方过冬的人的感受,因为,他只知道“北方的冬天比南方的冬天温度低”这个事实。

南方的冬天的冷,不仅仅是实际温度的冷,还有设施和体感温度的冷啊。

北方的朋友,你能get到吗?

宁波贺道华:不就是盲人摸象吗

人类是想象的共同体,那些争吵的盲人,只需要有一个明眼人,告诉他们一个共同的想象,原来她们说的都是对的,就会停止争吵。

刘擎(作者) 回复:尼采的观点,并不是盲人摸象,而是说没有那头大象,至少我们不知道有没有那头大象,因为不存在一个“明眼”人。

佘天俊:听到开篇的“人生本无真相”,我是认同的。 不过以前接受的角度依然是从“客观”出发,对于一种颜色,每个人的眼睛的视觉细胞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看到的色彩斑斓的世界,肯定不同,而且这种不同还无法用语言描述。 同时,对于“客观”的描述,不仅仅由于我们身体的器官构造,还包含了我们所有的过去的人生经历。人和人看到的“客观”不同,描述的“客观”代表的意义更无法相同。 比如红色,不仅仅代表一个颜色,还包含所有我们过去的生活经历,可能是烈士的鲜血,五星红旗,也可能是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对于一个做面料出口的外销员,可能代表潘通色卡的一个代码。 如果把颜色描述成波长,那么客观是相同的,但没有了意义,这样的客观对人类而言,完全没有意义,所以这种描述方式,没法存在。 尼采的视角主义,其实也就是探讨经历和意义,这个意义不仅包含个人的经历和意义,同时还是集体意识的体现。 视角主义,的确是在警告我们,需要谦逊。我认为我是对的,所以我才会持有这样的观点和视角,但同时我也得知道,我所认为对的一切也同样可能是对的,因为每个人的视角不同。我随时准备接受和我不一样的观点,甚至是事实。

胡言乱语:想到了康德的——物自体

想到了赫拉利的——共同想象,

上帝就是我们共同信仰的想象塑造的产物,

如今被摧毁,却没有来代替它,给人类以精神的地基和起点与终点,

问天:1、尼采的视角主义 “后真相”现象:产生分歧其实不是观点,而是事实真相本身,双方不是对同样的事实真相抱有不同观点,而是看到的真相本身就不同。 尼采的视角:客观的事实真相可能根本不存在,是视角决定事实。著名断名:“没有事实,只有阐述”

2、与传统认知模式有何不同 传统认知模式的假定前提:认为存在客观真相或真理,我们只要不断地去认知它,就可以越接近真相,最终完全掌握真相。 尼采的视角主义认为,不存在一个客观真相,人们能得到的,是一个个不同视角看到的不同真相,是人们“制造”了真想。 也就是说,是人把概念赋予给了外部世界,才让他它成了“事物”。

3、启示 每个人的视角都只是视角之一,一群人共同的视角也只是视角之一,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眼中的真相并不是绝对的真相,要不了解不同的视角,开放视角去倾听、理解和学习。不是分裂的必然,而是谦逊的必要。

4、金句 1)《道德谱系学》:我们越是知道更多的眼睛、不同的眼睛是如何打量同一个问题的,那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概念”以及我们的“客观性”就越是会完整得多。

5、如何看待观点的分歧和事实认知的分歧?

尼采不承认有“事实本身”,那么观点之争也不只是事实认知本身,还有利益、价值判断?

拿堕胎来说,也先要界定一个事实本身吧?多大的胎儿才算是一个人?有些人认为是从受孕的一刻。有些人认为是在有胎心之后。也有人认为是在出生之前胎儿都还不能算是人。

认定过程本身是不同人群视角的沟通、妥协、理解..?

有了基于共同视角的认定以后,那些表面上观点的差异才能进行沟通,达成共识的可能。

迎春:这篇文章读完,我感觉我会慢慢变得柔软。观点的分歧还是事实认知的分歧,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往往都是分歧造成的。真相都是因不同的视角制造出来的,既然是制造出来的,就带有个人体验的色彩,分歧就是必然的了。除了冲突,我们还可以选择倾听、理解、学习别人的视角。

与人为善smile:有没有这样一个可能?不同的人群因为利益不同,所以选择性的忽视真相的一部分——只向别人强调支持自己利益的那部分真相。 ——人们并不是客观上看不到全部的真相,而是主观上不想去看。

刘擎(作者) 回复:哈哈,可以和社会心理学联动了,正在做社会心理学的课,里面有一讲会涉及到这个。先剧透一下的话,就是“客观上看不到”和“主观上没有看(但不一定是不想去看)”的区别可能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大。(来自编辑)

肥老太婆:XS10 "默认"人所认知的客观世界的非客观性,承认"缺省"的这个认知bug。视角主义教给我们的却不是分裂的必然,而是谦逊的必要;不是不可知论,而是更多的可能性。

李羿:请问老师,为什么不能解读为事物本身即是真相,而人为看到的只是这个事物真相的视角真相,多个视角真相合并后便有可能还原事物真相。

就像您说的,树就是一个事物真相,而不同的人看它的用途便是视角真相。视角真相虽不同,但都基于这个事物真相。

就像关于物体运动规律这个事物真相的演变一样。现有牛顿三定律,我们看到了一个视角真相,后有爱因斯坦相对论,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也许更完善的视角真相。 但无论如何物体运动规律这个事物真相却一直恒定不变。

还是说尼采认为可以有多个事物真相?

谢谢您,期待您的授业解惑!

刘擎(作者) 回复:因为尼采不承认有“事实本身”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