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弗洛伊德I:为什么说他宣告了“理性人”的死亡?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在尼采之后,我们接下来要拜访的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和尼采其实颇有一些渊源。尼采曾说“有的人是死后才出生的”,尼采认为自己的思想超越了时代。的确,直到他去世八年之后,世界上才有了第一次专门讨论尼采的研讨会。而这次会议的组织者,就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和尼采在思想上有一个明显的相似之处,那就是“造反”的倾向,反叛西方主流的理性主义传统。如果说尼采的反叛思想颠覆了对上帝的信仰,那么弗洛伊德的思想又颠覆了什么呢?

用一句话概括, 弗洛伊德颠覆了对于人的理解,这个颠覆的关键点是“人的理性”。

在这之前,启蒙主义继承古希腊罗马的思想传统,认为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是因为人是理性的动物,能够主宰自己的生命。但在弗洛伊德之后,这种“理性人”观念遭到了根本的质疑。

可以这样说, 如果尼采宣告了“上帝的死亡”,那么弗洛伊德就宣告了“理性人的死亡”,成为了现代思想史上的另一个里程碑。

不过,尼采是专业的人文学者,弗洛伊德的职业却是一名心理医生。为什么一位医生能够对人类思想造成如此深远的影响呢?这当然是因为,弗洛伊德不是一位简单的医生,他的理论其实相当具有哲学气质。但同时,他医生和心理学家身份的科学背景,又大大提升了他理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不过我要提醒你, 弗洛伊德的理论经历过一个大反转,在心理学界和思想文化界遭遇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今天我先埋一个伏笔,我们先来看这个反转的前半部分,也就是弗洛伊德如何反叛理性主义传统,颠覆理性人这个观念,改变了西方文化的面貌。

无意识很重要吗?

作为医生,弗洛伊德首先提出了一个关键的看法: 在精神意义上,没有人是绝对健康的,正常与不正常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 而且,精神上的病人和正常人的心理结构其实是相同的。就像一个心脏不好的人,他的生理结构和普通人仍然是相同的。因此,通过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分析、诊断和治疗,就能够发现人类普遍的心理结构,具有普遍性的意义。

那么,弗洛伊德发现了什么呢?

简单地说,他发现人类心理结构中存在一个黑暗地带,叫做“无意识”。说它是黑暗地带,是因为我们无法在意识中觉察到这个区域。无意识,就是颠覆“理性人”这个观念的要点。

首先,无意识这个区域非常巨大。弗洛伊德认为,人平常能够意识到的种种知觉和理性思考,其实只是精神生活的很小一部分。他喜欢用一个比喻,说人的精神结构就像一座冰山,人能意识到的只是浮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在水面之下还有巨大的一部分,这就是无意识。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3/01/202003012348001819813230.jpg

无意识部分不仅巨大,而且生猛有力。弗洛伊德认为, 无意识中暗藏着巨大的能量,是人的欲望本能,主要是性欲本能和攻击本能,这是人内在最基本的冲动,是生命的驱动力。 潜藏在无意识中的欲望本能,往往比表层意识中的理性思考更有力量。有一句玩笑话,说“不管嘴上怎么说,身体总是很诚实”,这种说法其实就彰显了弗洛伊德思想的影响。

无意识不仅强大,还很隐秘。通常就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无意识中运转着什么。无意识的巨大力量就像一股深深的洋流,左右着我们的行动,我们却觉察不到。比如,有个男生对一个女生一见钟情,但他没意识到,其实是因为这个女孩和他的母亲有相似之处,让他产生了某种依恋的情绪。

想想看,我们的精神结构中存在这么巨大、有力却又隐秘的一种力量,这意味着什么呢?夸张一点说,无意识支配着我们的思考和行动,但我们却觉察不到,那生活岂不是变成了一场木偶表演?过去认为,我们能够用理性来自主掌控自己的生命,难道都是假的吗?这个结论简直像是科幻小说,实在是太诡异、太反常识了!

弗洛伊德理论的“科学性”

如果只是小说,那就容易得多了,有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可以解决弗洛伊德的挑战,那就是“不相信!”——谁知道这个所谓“无意识”是不是一种忽悠呢?说到底,这只不过是他的一套理论罢了,只要不相信,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说到这里,弗洛伊德的医生身份就格外重要。医生这个职业具有科学性,科学就是要透过表象看到本质,科学研究中出现“反常识”的结果,这并不少见。比如牛顿第一定律说,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到外力,就会永远运动下去,不是也很反常识吗?但这不影响它的正确性。

科学理论与胡思乱想有一个根本区别,就是科学理论有事实证据的支撑。弗洛伊德的证据是什么呢?就是他的病人。虽然弗洛伊德不能把“无意识”摆到桌子上给公众看,但他可以展示出一个个心理疾病的案例,给出他的学说对于这些病例的分析和治疗方法,以及真实的治疗效果。

如果他的学说能够有效解释和治疗这些病例,那么我们就需要严肃地对待这个理论或者假设,不能简单地用“不相信”去否定它。

通过对无意识的发现,弗洛伊德最终发展出一套复杂而系统的“精神分析学说”,成为20世纪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流派,影响非常广泛。

本我、自我、超我,究竟是什么意思?

回到刚才的问题,无意识真的这么诡异危险吗?难道我们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要理解“无意识”究竟怎么影响我们,我要带你看一下精神分析学说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 人格结构三元说 ,你可能听说过这“三元”的名字 :本我、自我和超我 。但它们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先说 本我 。本我就是“最根本的我”,是人格的最底层。这里就是“无意识”的领域,主要是人本能的原始欲望。这些与生俱来的欲望要寻求即刻的满足,不论是非对错,只要满足了欲望就会很快乐。

本我之上是 自我 ,这就是我们能够意识到的那个自己。 自我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长过程和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 自我有理性,会正视社会现实,重视常识和规则。它能够感受到本我的欲望,但自我会用理性来甄别本我的要求。如果说本我是人心中的一个小婴儿,只知道追求满足和快乐,那么自我就像是小婴儿的监护人,会用理性来考虑这些要求,根据对现实情况的考量,有选择地去满足那些欲望。

自我再往上,就是 超我 。顾名思义,是超越自我的那一部分,这是我们心中的理想化人格。 它是在人与“道德”的接触和理解中形成的,我们把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种种道德权威,内在化成心灵的一部分,最终就形成了这个理想人格。 都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天使和一个魔鬼,超我就有点像是那个天使;但我们的实际行动常常达不到天使的标准,超我就会通过内疚感和罪恶感来影响我们的心理和行动。

了解了这个三元结构,你就明白了,无意识的真相也并没有那么可怕。弗洛伊德说,本我和自我的关系,有点像马和骑手。马是强劲的驱动力,而骑手需要驾驭这股力量。骑手能够正常指挥马的时候,人的精神状况就很健康。但如果这种关系出了问题,骑手反而被马拖着走,这就偏离了正常的精神状况,如果这种偏离严重而且持久,就成了人们说的精神疾病。这就是弗洛伊德学说对于人类精神状况的理解。

对于“人”的观念的更新

你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特别强调无意识的重要性,强调本能欲望是生命的驱动力。他认为,人格结构中的本我和自我,也就是我们心中的小婴儿和监护人,二者处在永恒不断的冲突当中。理性的自我无法完全控制非理性的欲望,只能不断地去应对这些欲望,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失败的时候人就陷入了精神疾病状态。

通过对精神疾病的解释和治疗,弗洛伊德以科学的名义论证了一套普遍性的精神分析学说,给出了一个人格真相的“科学研究成果”。根据这个发现,理性的力量根本没那么强大,力量最强的其实是人的原始欲望,理性只是在不断想办法应对这些原始欲望而已。于是,启蒙传统中认为理性是人精神本质的观念,就被这个所谓“科学发现”给颠覆了。

就这样,在启蒙主义的基础上,我们再次更新了对人的看法,这种看法从当初的反常识,成为了今天的新常识。

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真的符合科学研究的规范吗?他的治疗手段真的有效吗?下一讲,我们来看看弗洛伊德理论的另一面。

问答

最后想留给你一个问题来思考: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都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响,讨论了无意识和本能欲望的问题,你看过这样的作品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聊一聊你的看法。

编辑按:第11讲的小加餐,刘擎老师已经发布在知识城邦。

第八次小加餐,老师和你聊了聊关于尼采、莎乐美和弗洛伊德的八卦。

莎乐美是谁呢?和尼采与弗洛伊德又有什么关系?→戳这里观看。

划重点

1、弗洛伊德颠覆了对于人的理解,如果说尼采宣告了“上帝的死亡”,那么弗洛伊德就宣告了“理性人的死亡”。

2、弗洛伊德发现,人类心理结构中存在一个黑暗地带“无意识”,它巨大、有力而且隐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

3、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结构三元说”,认为人的人格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人格最底层,主要是人本能的原始欲望。自我在成长中形成,具有理性。超我则是我们心中的理想化人格。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4/14/202004142209575188049258.jpg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3/01/202003012310554085194616.jpg


热门留言

爱做梦的若晴:这一讲的内容算是我的本行了,听来很亲切。我可是有太多话想说了。 我是临床医学专业出身,从大一开始就加入了心理学的学术社团,接触到各种心理学流派的思想,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精神分析。 毕业后,我走向了精神分析/心理动力学取向的心理咨询的道路,开始了更加深入的的学习,也加入一家心理咨询机构工作了两年,接受长程连续的督导和实践训练。 某种意义上说,我愿意把自己称作是“弗洛伊德的门徒”。   1、 理解弗洛伊德,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同时,也是精神分析的初学者。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如今的精神分析早就已经不是当初弗洛伊德那个时代的样子了。 弗洛伊德的理论被称为“传统精神分析”,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没有一天不经受批评和挑战,也被不断的继承和发展。 现代精神分析经历了从客体关系到自体心理学再到主题间性的转变,从两个人的心理学(我与你的关系/客体关系)到一个人的心理学(我与自己的关系/自体)再到没有人的心理学(只有关系/主体间性)。精神分析的涉及和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从精神病人到普通人,从人格障碍到边缘性自恋,从女性到儿童。 如果不是一批精神分析思想家的努力拓展,早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思潮兴起到时候,精神分析学派就已经不存在了。 当然,我说的很笼统,不一定对。   2、 关于精神分析的科学性,这也是一个长久以来的争议了。 其实心理学整体范畴里一直也有科学主义和现象学两种路线之争,而在国内的高校学术圈子里,几乎是科学主义一统天下了,没有现象学路线的空间。 科学的核心是数学方法,而精神分析研究的是人的爱恨情仇,不可能用数学工具去量化。我也不需要用一个什么科学方式来称量确认我对家人/伴侣的爱有几斤几两,只要我自己心理知道我爱ta就足够了。 精神分析连诊断都是描述性的,关注的是在这个人身上具体发生了什么,而不是贴一个标签或概念。很多大精神分析学家(例如霍妮)在督导的时候,要求个案报告里连术语都不允许出现,只能用日常语言来叙事。 从这个意义上讲,精神分析有点像文学。

3、 关于精神分析的治疗效果,这方面一直有循证研究,也产生了很丰硕的成果。精神分析——特别是长程——治疗效果是可靠而稳定的。 曾奇峰老师前一段时提到他正在校对一本翻译的书,名字叫做《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研究:基于循证的实践和基于实践的循证》。 以下为前言引用: “本书有助于终结一个危险的谣传。这个谣传就是认为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没有效果,或者委婉地说没有办法证明该疗法在治疗心理疾病中的功效…… 有不少研究结果显示,今天的心理动力学治疗为下面这些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人群提供了愈疗希望:恐惧症患者、既往创伤挥之不去者、在不幸福婚姻的泥潭里重蹈覆辙无法脱离者、急于结束无法忍受的抑郁的绝望者。正是心理动力学这一疗法,常常在其它一切治疗失败后,成为唯一能够帮助患者获得“解救”的心理治疗手段。”

4、 精神分析与脑神经科学的结合,也发展出一门前沿交叉学科,叫做神经精神分析。 2000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得主坎德尔是当代最重要的神经科学家之一,也是这门新学科的重要推动者。 坎德尔说,到目前为止,精神分析仍然是关于人类心智的最好模型。 “我认为,弗洛伊德会非常中意现代神经科学。弗洛伊德当年提出心智的三重结构理论、开创临床观察法和精神分析法,是期望着有一天这些能发展成为神经科学。弗洛伊德很清楚自己做的精神分析学是一门认知心理学研究,而且也知道这个理论将来注定会随着生物领域的新发现而被修正、甚至证伪。他自己明白,精神分析既不是询证科学、也不是实验科学。因此,若有可能,弗洛伊德一定会很愿意建立一门基于生物学的心理分析研究法。” 这一段引自果壳网对坎德尔的采访。

5、 受弗洛伊德影响的文艺作品,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希区柯克的《爱德华大夫》,英文名叫Spellbound. 经典不衰,非常有传统精神分析的味道,对潜意识的探索也很有悬疑色彩。 希区柯克本人的精神分析功底相当深厚,还有就是,英格丽·褒曼和格里高利·派克都太好看了!

Axelrod吴忠鹤:之前在每天听本书上了解过弗洛伊德,老师最后那句「所谓的“科学发现”」是关键呀

弗洛伊德在心理学上的建树作用是具有奠基意义的,我认为这是老师推荐他思想的原因。在弗洛伊德之前没有人从无意识这样的角度来挖掘人的心理,所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弗洛伊德打开了人类面向内心研究的大门,我认为这是他最具代表性意义的地方。

但是开拓者的理论一定是不成熟需要纠偏和改正的,弗洛伊德理论中「恋母情结」等理论由于缺乏科学的实验和论证,最终基本被纠正。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是要辩证的看待弗洛伊德,其开拓者的意义远高于学术意义。

刘擎(作者) 回复:你在哪里偷看了下一讲的部分内容吗?

吴翔:刘教授的问题是: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都受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响,讨论了无意识和本能欲望的问题,你看过这样的作品吗

我的回答是,当然看过,“佛洛依德”是我进行电影与文学人物的标配啊。

所以,为了表示我真是在认真听刘教授的课(前一阵,有人我反应我借机与老婆秀恩爱),所以我准备以“固结”这个词来阐述我的听课所得(笑)。

首先,“固结”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业名词,而且由于我很少在其他理论看到这个词,所以我觉得它可以算是弗洛依德“人格发展理论”的专有名词。

它最主要的意思,假如你有一支100人的军队。然后你们走在一条山路上,分别有“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性蕾期)”、“潜伏期”和“青春期(生殖器期)”五个山坳。

由于前面三个山坳的路比较难走,所以就会留下更多的士兵在那些地方,比如在“口欲期”这个山坳留下了50个士兵,那么你的个性就会显现出50%口欲期的特点。

而以后在人类生长的这五个阶段,如果他的欲望得不到满足,那么就会在生活中持续得寻求这一类的满足来作为补偿。

这就相当于“固结”一部分的心理发展的可能,那么口欲期固结的人格特点又有哪些呢?

我觉得最典型的一个人物形象就是《失恋33天》里面的黄小仙。

尤其是她把“尖酸刻薄”当做是自己能让男朋友记住的唯一标签,查了一下电影台词是:

是的,多年以前,我的矫情我的浪漫我的天时地利,到了今天,已经统统过期,更关键的是,当年陪在我身边的那个人,居然选择了中途退票离席。

那么为什么她的口欲期特征还表现在哪里呢?

所谓口欲期,最主要的是跟嘴巴有关,那么最大的特点就是爱吃,而且这种爱吃还不是隐隐自傲为“吃货”(比如我)的那种“好吃”,而只是为了单纯性得吃饱。

因为爱吃,所以这一类的人体型通常偏胖,拿王小贱的台词说就是“起来吃点东西吧,没吃饭还那么沉,邪了门了。”

而这一类人想法相对比较简单,人活得有时候表现的也大大咧咧的。这些都是跟这个时期的孩子的特点是很相似的,毕竟大人都希望小孩子白白胖胖、傻傻乎乎、呆萌呆萌的。

所以,作者鲸鲸鲸一句“脸上时刻挂着笑的人,大概只分两类,一类是生活平静到令他们无欲无求,而另一类大概是生活里充满太多变数,这变数令他们提不起任何欲望也不敢多奢求”应是把“口欲期”特点写到位了。

不是吗?因为还没有进入肛欲期,没有被要求学会自我控制,所以没有控制的体型自然会因为过多能量堆积而发胖。

同时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基本没有什么特别强烈的是非观,基本上就是跟我好的人,亲近我的人就是对的。反之则反之。所以表现出来的就显得爱憎分明,又有一点大大咧咧。

而白百何说“所以我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这段感情里,原来我们势均力敌,结尾处统统惨败,我毁掉的,是他关于我的这个梦想;而他欠我的,是一个本来承诺好的世界”时的那种自然,我起初以为是演技好,谁知却是本色演出(笑)。

虽然我从佛洛依德学说进行了这么多的人物性格分析,但回到刘教授课程,我觉得他那句“理性的自我无法完全控制非理性的欲望,只能不断地去应对这些欲望”,恰就是佛洛依德学说的核心。

因为口欲期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能说!往好了的地方说呢,有可能能成为律师啊、司仪、演说家之类的。

但是如果往不好了说,那种平时说话尖酸刻薄的朋友就很可能是口欲期固结的典型代表。

所以,引述刘教授的话说就是:理性的力量根本没那么强大,力量最强的其实是人的原始欲望,理性只是在不断想办法应对这些原始欲望而已。

打卡结束,谢谢教授。

宋林营:刘擎老师这个课太过瘾了,能不能一下子都放出来,让我们学个痛快呀?

刘擎(作者) 回复:悄悄告诉你,课程最后部分还没做完呢,所以我不敢花太多时间回复留言。

陈C:弗洛伊德将人格分成三部分,本我、自我、超我。在我的理解中,本我就像是人格的土壤一样,是人格中最基础的那部分,人的本能、情绪等等都包含在内。从这个土壤出发,与外部世界广泛地接触、互动,自我才能逐渐生长出来。超我则是一个方向性的东西,就像很多植物会向光生长那样,自我也会有向着超我发展的趋势;然而超我也并不是固定的,随着自我的生长,超我其实也是在不断调整中的。

尽管作为科学的心理学,早已经抛弃了弗洛伊德的那套学说,但仅从思考、理解我们自身的角度,而非基于科学探索的目的来讲,弗洛伊德的学说还是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参考的。我认为弗洛伊德在思想上最大的贡献,就是充分肯定了我们人格中情绪化、非理性的那一部分的作用。尽管科学早已远离了弗洛伊德,但情绪与非理性的重要作用却仍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关于老师的思考题,我估计留言区里会出现不少经典的小说和电影,所以我打算换个画风,说说现在正在播出的一部动漫:ID: Invaded。这部动漫总体上是刑侦/犯罪题材的作品,其中每个被调查的杀人犯都有一个“井”,实际上就是此人精神世界的一种呈现,里面会有很躲“井”的主人的无意识的展现。

比如说前两集,第一个杀人犯的“井”中,世界是像积木一样支离破碎的,以至于男主角需要把碎片重新拼起来,才能了解这个世界的全貌。但里面有个细节却非常有趣:“井”中的犯人开始逃跑,然而和男主不同,他可以在不同的“积木”之间自由穿行,仿佛它们根本不曾断开一样——换句话说,在别人看来他的精神世界是破碎的,他本人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

成洁getit:我参加过心理咨询师的培训考试,所以也算专门学习过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当下的主流心理学理论并不是对弗洛伊德学说的继承,而弗洛伊德则更像是被大众接受的一个文化符号。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非常具有解释力,我觉得他能解决很多深夜静思时对自己的拷问,而且他的归因于性欲的解释还颇有些反传统的前卫范儿,很有受众基础。我觉得弗洛伊德的贡献在于让人更具有人性,他“杀”死了理性人,让每个具体的人有了活过来、活得生动的可能性。

Summer:作为心理学开篇三巨头之一,佛罗伊德虽说有一些不合理的观点,但他开创性的思想犹如黑暗中的一道亮光,开启了新时代!

没有绝对的健康人,就像没有绝对的好人一样,灰度思维普遍适应于各个方面,一个人是否有灰度思维,是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精神上没有绝对健康,身体上也没有绝对健康。

本我主要由基因决定的,类似于发动机之于汽车,有强大的驱动力,表现为无意识的动物性;自我由个人性格和习惯塑造,是人格特质的主要构成;超我主要受民族文化的影响,表现为神性的成分。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协商决定事务,哪个占主导,会受环境的影响:没有监督的情况下,可能本我说了算;在群体活动中,超我是老大;普通情况下可能自我来主导。

无意识就像硬编码,比较节省能量,而意识需要前额皮层介入,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一旦一个动作熟练之后,就会由意识层面转化为无意识层面,比如初学开车时很累,集中精力可能还是会出错,但老司机就进入了无意识状态,非常轻松。

一个人的修炼,就是把更多的意识转化为无意识的过程。

淸风徐来:俄狄浦斯情结是大家所熟知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提出的一个普遍存在心理学的现象。弗洛伊德曾经说:“宗教、道德、社会和艺术之起源都系于俄狄浦斯情结上。”他甚至认为《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的俄狄浦斯情结开放出来的一朵奇葩。 弗洛伊德的这一观点影响深远,像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以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这些作品当中都透露着一个相同的主题,那就是浓浓的俄狄浦斯情结。

西域胡杨:刘老师您好!请问无意识和本能欲望是相同的吗?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谢谢请指教。

刘擎(作者) 回复:大致地说,无意识是一个区域,本能是其中的内容。当然这是粗略的说法。

中武妖:刘擎老师,在现代社会一封邮件从地球一头传递到另一头,只需要1秒钟的时间,可是一个思想想要进入到人的头脑,往往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有很多文学和影视作品都收到了弗洛伊德的影响,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当一个少年和一头老虎在救生艇升的时候,当少年想要驯服这头老虎的时候,自我,本我,超我就不断的体现出来,有争斗,有妥协,有合作,有竞争。人只有在失去自由的时候才会了解自己,我想知道的是自己有多了解自己。在社会上不断的打拼很多人都让自己带上了面具,可是当人在虚拟世界的时候,很多人就会放下面具,让自己的自我体现出来,让自己可以在虚拟世界中宣泄,放纵,然后充分的释放本我的攻击性。从虚拟世界中走出来的时候,人有会带上那个本我的面具,还要在生活中不断的需求超我,因为想要在社会中获得更大的成就,就需要让超我来实现,如果没有超我很难让自己获得别人的认同。所以在无意识的自我中,很多事物已经被定格,就好比电脑的初始系统一样,电脑在有了初始系统,才能不断的安装很多的软件,让自己拥有更多的功能,让自己逐渐的认识的本我,知道自己在哪里,能干什么,想要什么。等到条件成熟的时候才有机会实现超我,让自己达成自己更高的目标。

边鱼:请教刘老师: 听说现代主流心理学并不认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是科学,而更像哲学,对此您怎么看呢?

刘擎(作者) 回复:你好,我是这门课的编辑。下一讲就要专门讲弗洛伊德理论的科学性问题啦。其实这一讲里也已经埋了伏笔。

伪装:《搏击俱乐部》 这部片子充斥着幻觉、暴力、死之本能、失忆、自我催眠。压抑之后的巨大自我毁灭和反抗。 杰克只是一个幼年惨遭父母遗弃的30岁的大男孩。深藏在内心的被压抑的愤怒,被他所在的缺德汽车公司点燃。然而独自生活的他又不得不依附着那样一个畸形的公司生存,每天重复着缺德而又机械的工作,最后通过幻觉和暴力来表达。

似乎有很多惊悚片和恐怖片都是这个套路,包括最近大火的《小丑》。

佘天俊:原来弗洛伊德和尼采还有这样的渊源,作为尼采死后第一个组织尼采研讨会的弗洛伊德,就更加立体了。 历史,要还原到原来的时空中,才能体会当时的不得已。人和学说,也得还原到历史的现场,才能明白他到底在说什么。这样的一个开头,对理解弗洛伊德是谁,为什么那么说,有帮助。 联系韦伯和尼采的观点,韦伯认为这个世界已经完全使用工具理性吞噬了价值理性,工具理性成为了衡量一切的准则,人开始形成理性崇拜。尼采认为对工具理性的推崇,和理性崇拜,敲碎了或者终将敲碎人类的精神基石,信仰,而使人类坠入虚无。 这样再来看弗洛伊德的观点,就更加有意思了,理性崇拜,工具理性可以衡量和主导一切,你们错了,你们以为的理性,根本不存在,你们只是被本能驱动,而不是理性。如果韦伯是在批判“别把自己当工具”,尼采是在绝望的呐喊“上帝已死”,弗洛伊德就是拿出一面镜子“看看你自己”,似乎这都是在社会巨变时候,对集体意识的一种反思和拯救。 现在,不再有工具理性压倒一切,不再有理性崇拜,至少主流的集体意识,推崇价值理性,推崇价值多元,弗洛伊德的学说,是该从聚光灯下走下来了。

时空:二维心理学初探(一)——四重人格结构

2对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改进

弗洛伊德的许多有才华的后继者对人格的精神分析观点进行了修正。总体来说,这些后弗洛伊德主义者有以下改变:(1)他们更强调自我的功能,包括自我防御、自我的发展、意识思考过程和个人控制;(2)他们认为社会变量(文化、家庭和同伴)对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3)他们较少强调性冲动或利比多的重要性;(4)他们认为人格发展不仅限于儿童,而是持续一生。(《心理学与生活》p397)

新弗洛伊德的治疗保留了许多他的基本观点,但修正了某些治疗的原理和实践的内容。概括而言,新弗洛伊德学派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方面是:(1)更强调病人现在的社会环境(较少关注过去的情况);(2)更强调对个体生活经历具有持续影响的方面(而不是儿童期的冲突);(3)更强调社会动机和人际关系的角色(而不是生物本能和对自我的关注);(4)更强调自我的功能和自我概念的重要性(较少强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生活》p456)

从弗洛伊德学说的新发展来看,他们似乎更加强调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社会的我(社我)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而不是强调作为本我和超我调停人的个体的我(自我)的作用。由此,我们或可将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的自我层次进一步划分为个体的我(自我)和社会的我(社我)两个部分,从而使精神动力学的人格结构更加完善和符合客观现实。

(插图)自我层次与原则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85266a0102xknm.html

人格结构可以分为本我、自我、(个体的我)、社我(作为一定的社会角色,相当于弗洛伊德超我的良心部分)和超我(相当于弗洛伊德超我的自我理想部分)四个层次,分别遵循平等与自由、公平与效率的原则,具有真、善、美、乐不同的追求。四个层次的我分别受不同因素的驱动,使人具有不同的难以割舍的情结。各个层次的自我只是分担的职能不同,而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各个层次的自我共同存在于一个完整的人格中,构成一个完整的、辩证的自我。

bobo: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华年、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还有中国现在的很多作品,感觉处处都有弗洛伊德的痕迹,就文学作品来说,最大的变化是,描写人的心里活动越来越多,变成了主流,情节设计、故事发展都得靠人物的性格、内心冲动等去推动,看书的一方了也觉得这样写很正常,符合常识。 弗洛伊德影响是全方面的,已经融入了现代社会,日用而不自知。

渔樵闲话:《燃情岁月》、《死亡诗社》和《心灵捕手》,这几部伟大的心理学电影,我觉得都有弗洛伊德的影子,电影非常迷人,让我触动极深,一看再看。生命的意义是成为你自己,而成为自己的前提,是要看到并尊重本我的炽热欲望,不要去压制,要鼓励和培育,这种原始的驱动力才是真正的生命力。

OPENCAT:我的理解是,弗洛伊德揭示出人性底层复杂的一面,纯理性只是人类给自己套上的光环,理性思考是目标,长期理性思考是小部分人能实现,大部分人还是被各种欲望推动着前行,而这些欲望就是无意识的作祟,这是人无法自控,无法察觉的无意识状态,想想有点悲凉,我觉得这就是人生命运最难破局的点,心魔即无意识底下的张力,理性只是扮演者骑象人的角色,看似政治正确威武无比,实则总是被大象驾驭。

郝景宇:刘擎老师好,关于本讲的课后题讨论个人无意识和本能欲望的问题给我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大卫芬奇导演的电影《搏击俱乐部》,它将人性中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张力刻画得淋漓尽致。 电影的主人公其自我在社会中的角色就是个最普普通通平淡无奇的白(she)领(chu),他连叫什么名字似乎都不重要,为了应对失眠与焦虑他会去混迹各种疑难杂症的病友会,以期从别人的不幸经历里寻求心理安慰。但是他的另一个人格,或者说他人性冰山水下的本我人格——泰勒,却是玩世不恭、目空一切的嬉皮士,极具冒险和反抗精神,沉浸在原始的搏击带来的野性快感,还把肥皂做成了炸弹,两相对比充满了危险的荒诞与隐喻。 影片的最后,当主人公自我在寻找泰勒的过程中发现,所谓的“好哥们儿”不过是自己在压抑中分裂出的另一个野性存在,选择开枪杀死了心中那个泰勒,也意味着终结了自己的生命。搏击俱乐部就这样让里面的人们通过痛苦和死亡的感受中去体会自身的存在。“当搏击结束时,什么也没有解决,不过一切都无所谓了。不管怎么样,我们都感到自己被拯救了。”而且我注意到影片中主人公的道德“超我”部分是缺席的,这也恰恰反映了价值理性的虚无不负责提供确定答案而给个人带来了茫然无靠与深层的身份焦虑,令人印象深刻。

活着:这一讲解决了我一直纠结的问题,理性和欲望原来是那么模糊的概念,一下子就变得清晰了。没有欲望的人,不能算人,不能用理性驾驭欲望的人,不能用人字来理解为人。

头发末梢的遗憾:最震撼的还是一部老电影,马特达蒙和罗宾·威廉姆斯主演的《心灵捕手》。

电影中的威尔能从细微的线索里找到咨询师的漏洞(著作、神态、表情等),如同一个心灵捕手一样,捕捉到咨询师的漏洞与隐私,从而挫败和打击咨询师。而来访者来做咨询,往往有隐藏着两个潜意识的目的:成为咨询师和征服咨询师。(俄底浦斯情结的再现)

在这其中还隐藏着威尔与父亲的关系,人在成年后与权威、老师的关系模式,代表潜意识中与父亲关系的重复。威尔的弑父情结,对父亲的强烈的愤怒和恨的线索,要把权威挑于马下,也暗示着蓝勃后来对威尔的控制和安排的失败。

整部电影通过八次心理咨询,展现出双方惊心动魄的心理较量,极富艺术张力。原生家庭的影响是几乎伴随一生,但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自身的努力也可以帮助克服不良影响,最终威尔开始了新的人生旅途,找到了值得信任的精神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