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弗洛伊德II:精神分析学说真的是科学吗?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上一讲我们谈到了弗洛伊德的思想,说到他发现了“无意识”,打破了传统的“理性人”观念。但我提到,弗洛伊德的理论经历过一个大反转,在心理学界和思想文化界遭遇了不同的命运。

在心理学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走向了衰落,今天美国最大的两个心理学专业协会中,属于精神分析流派的专家学者只占不到10%。而在文化界,弗洛伊德的影响却源远流长,至今仍然塑造着我们的精神生活。

要搞清楚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反转,我们就需要考察两个问题: 弗洛伊德思想的原创性和科学性。

弗洛伊德是发现无意识本能的第一人吗?

先说原创性。弗洛伊德真的是发现无意识本能的第一人吗?难道在他之前,就没有人指出过本能欲望的重要性吗?

当然不是。实际上,对欲望以及非理性力量的重视,在西方思想史上并不罕见。柏拉图就曾经把人的灵魂结构分成理性、激情和欲望,再往后,英国思想家休谟、德国哲学家叔本华都强调过激情和意志的力量。当然还有我们讲过的尼采,他不是也强调“生命本身的力量”吗?

事实就是, 弗洛伊德并不是发现无意识本能的第一人,他的重要贡献在于综合前人的思想,以科学的名义提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心理结构理论。 这套学说不仅庞大、复杂、精致,而且声称自己有许多临床案例的证据,具有科学性。

换句话说,和过去的人性理论相比,精神分析学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系统性和科学性。而20世纪正好是一个崇尚科学的时代,精神分析学说的科学特征让它产生了独特的魅力,很快就广泛流行开来。

精神分析学说真的是科学吗?

问题是,弗洛伊德的学说真的是一种科学理论吗?它经得起现代科学标准的检测吗?学术界对此有过非常热烈的争论,不过,主流观点是明确否定的。

弗洛伊德以科学的名义推广了他的学说,这是他声名鹊起的重要原因,但科学规范性也恰恰是他的软肋。实际上,从科学规范的角度对弗洛伊德的质疑和批评,从这个学说创立开始就如影随形,但直到他去世十年之后,这种批判才占据了主导地位。

这些批判中, 首先就是对病例治疗效果的质疑

在1950年代初,有研究报告指出,神经症患者在接受精神分析疗法后,只有44%的病人有所好转,与之相比,接受其他心理疗法的病人的好转率是64%。更讽刺的是,在不接受任何治疗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二的人也能够自己康复。

所以有学者这样评论,如果说其他疗法是疗效平庸,那么精神分析疗法可能还阻碍了病人的康复。随着新的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的兴起,严格的精神分析疗法很快就边缘化了,最多是被吸纳到其他疗法之中发挥作用。

对治疗效果的质疑,自然也就引出了 对弗洛伊德科学严谨性的质疑

弗洛伊德建立的理论大厦很辉煌,但大厦的事实基础却不够牢固。他依据的个案病例太少,做出的推论却太多。后来的研究者发现,在弗洛伊德理论创见中起关键作用的两个著名病例也很不可靠。比如他在对患者提问时,有明显的诱导行为,甚至还有伪造证据的嫌疑。

如果说这些批评都是从“事实证据”出发,那么接下来的批评,就更直指理论本身。 有人认为,弗洛伊德提出的这个“科学理论”,实际上根本是一种伪科学。

不能“证伪”的弗洛伊德理论

什么样的理论才能叫做科学理论呢?科学理论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叫做“ 可证伪性 ”,这一点以后说到哲学家波普尔时会展开讲解,今天先简单说一说。

“可证伪”是什么意思?就是有可能被经验证据证明是错误的:一个科学理论,需要直面不符合理论的事实,直面对自身不利的证据。 说得直白一点,如果你提出一个科学理论,那么这个理论不能宣称自己永远正确,能够解释所有的经验证据。如果能解释一切,这就成了伪科学,伪科学就是永远能够自圆其说。

精神分析学,就有一种怎么样都能自圆其说的倾向。它有一套复杂的概念体系,能够避免所有可能的反例,把所有案例都解释成符合自己理论的证据。

比如它有一个概念叫“反向形成”,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如果有一个儿子亲近母亲、仇视父亲,弗洛伊德会说,这就证明了我说的“恋母情结”。但是如果相反,发现有一个儿子并不仇视父亲,还和父亲很亲近,这怎么解释呢?弗洛伊德会说,这是“恋母情结”的反向形成,把无意识中对父亲的仇视转化成了亲近的行为。

你看,这不就是怎么都能自圆其说吗? 所以有人批评说,从科学的角度看,弗洛伊德理论不是正确的,也不是错误的,它甚至根本不是科学,因为你没办法验证它的对错,它只是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

当然,也有人为精神分析学说辩护,说这种理论并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它是对人性的一种阐释理论。柏拉图不是也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吗?这类理论本来就不需要接受实证的检验。在我看来,这种辩护很不公正。如果弗洛伊德当初不是以科学的名义,那么精神分析学说根本不可能获得如此广泛的影响。

无论如何,1970年代之后,精神分析学说的科学光环基本消失了。在心理学这门科学的内部,精神分析学走向了衰落。

但在另一方面,弗洛伊德的学说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活动的阐释,作为一种哲学或者文化理论,至今仍然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力。

“欲望”不再是一个问题

也就是说, 弗洛伊德更重要的遗产,其实是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改造。他借助科学的名义,将一种新的人性观念广泛传播到社会大众之中。

从此,对于人的理解,核心不再是理性,而是欲望,至少也是欲望与理性的不断冲突。这个观念变革已经成为现代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意义很像是当初哥白尼把“地心说”倒转为“日心说”。即使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太阳也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但对于大众而言,这仍然是一次重要的观念革命。

日心说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观念,弗洛伊德的思想改变了大众对人的观念,这个改变带来的最重要的后果就是:欲望被解放了!

这首先体现在艺术领域。当代的文学、电影、绘画和音乐作品中,本能欲望成为了一个突出的主题。欲望被看作是不可否认、不可抹杀的生命驱动力。 欲望不再是可耻的,它是正当的、甚至是值得赞美的,是充满生命力的真实人性。 在欲望和理性、道德的冲突中,反倒是压抑欲望的理性好像很残忍,而道德内疚感可能是虚伪的、或者愚昧的。

文艺创作是这样,普通人的精神生活中也是如此。在这一板块的导言中我们说过,人生意义的两大难题就是面对死亡和欲望。如何超越欲望的卑微,走向人性的崇高,这是现代精神危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 弗洛伊德的影响,不是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是取消了这个问题 :如果我们接受了欲望的正当性,欲望本身不再是卑微可耻的,也就用不着去“超越欲望”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公开地谈论欲望、表达欲望。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毫不愧疚地说自己是个“吃货”;再比如,“性感”慢慢成了一种可以公开表达的赞美。在大众文化中,性也不再是一个高度禁忌的话题,这在过去是非常难以想象的。这种观念变化至今都在塑造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

理解与误解

弗洛伊德理论所经历的,其实是一个搭错车的故事: 它以科学的名义广泛流行,当发现它其实不具备科学性的时候,这个理论已经大众化了。 哲学家弗洛姆曾经说,“无论弗洛伊德是如何被人理解或者误解的,他永久地改变了我们理解人性的方式”。我想,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弗洛伊德的贡献。

问答

最后,我读弗洛伊德的时候一直有一个问题,在今天和你分享:如果我们接受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那么我们就能搞明白无意识对我们的影响,一旦我们具备了这种知识,无意识是不是还能在黑暗中支配我们的行动呢?我很想听听你的见解,欢迎你到评论区留言。

编辑按:第12讲的小加餐,刘擎老师已经发布在知识城邦。

第九次小加餐,老师用2700字给你聊了聊他对于文稿最后思考题的想法。

搞明白了无意识对我们影响,会改变无意识影响我们的方式吗?老师的回答→戳这里观看。

划重点

1、弗洛伊德不是发现无意识本能的第一人,但他综合前人思想,提出了一套系统化的、看似具有科学性的心理结构理论。

2、但弗洛伊德的理论在“事实证据”和“可证伪性”两方面都受到了重大质疑,于是,1970年代之后,精神分析学说的科学光环基本消失了。

3、弗洛伊德更重要的遗产,其实是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改造。他将一种新的人性观念广泛传播到社会大众之中。从此,大众改变了对“欲望”的看法,欲望变得正当了。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4/14/202004142211263809866233.jpg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3/02/202003022221173839455907.jpg


热门留言

刘擎:刚才发了小加餐,这次是直接回答课程的思考题,请大家去知识城邦看吧。

刘擎(作者) 回复:手动置顶一下。

尼采的左眼:我自己就是学精神分析的,弗洛伊德的理论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后来的精神分析家很多的发展和改造,其中也包括弗洛姆。老佛爷最原初的理论,其适用性已经被划分在了较为明确的范围里。美国心理学圈精神分析占比很少,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精神分析疗程太长,医保不予报销,消费者少了,生产者自然就少。但是精神分析这种深入思考的方式,我觉得依然能给我很多启发。 精神分析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将无意识的内容意识化,扩大意识的范围。我们平日里学习各种知识,其实也是在做这样的工作。意识的范围不断扩大,理性所能掌控的范围也就越大,我们在行动时,也就相对越不盲目。但是学习越多,就越能知道,意识的范围实在有限,无论怎么努力,我们恐怕都掌握不了真理。不过,意识的范围更大一些,我们对自己人生的把握就会更多一些。“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我认为精神分析的许多理论(这里当然包括了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们)不能说是错的,只是要辩证地看。因为一个人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可能很难完整地知道这些因素,也不容易评估每一个因素具体占了多少权重,如果是简单套用理论,当然就常常会出错。 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是有限的,毕竟我们对自己的认知从客体的镜映得来,记忆也经常靠不住,因此更多地了解无意识这本身我认为没错,只是我也赞同,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这种探索永无止境。

陈C:老师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搭错车”的评价非常生动。如果换个方式来讲,可以说这套理论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投机”——它借到了当时最“时髦”的科学的东风,然后就在科学批判它的时候,它又成功得到了思想界的支持。不过不管怎么讲,即便在科学领域站不住脚,精神分析理论也仍然启发了我们去正视非理性和欲望。

其实不仅仅是“老前辈”弗洛伊德,很多人们曾经笃信的心理学结论都在面临着科学的挑战。大量曾经震撼学术界的科学实验无法被复现,有些甚至在实验设计受到质疑之后,因为实验伦理的缘故而无法重复。心理学在经历“科学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挑战。这其实是个好事,当我们想以科学的方法让一门理论更靠谱的时候,这种“阵痛”不可避免;而度过了这一阶段,一门更加科学的心理学,会让我们对自身有更可靠的认识。

关于今天老师的思考题,我认为即便我们具备了关于无意识的知识,它仍然会支配我们的行动。理由有如下几条: 1. 知道不等于能做到,我们知道骑自行车是怎么回事,但能骑着满地跑却是另一回事,即便我们能凭借现有的理论来控制无意识,这也是需要训练的。 2. 更重要的是,尽管弗洛伊德启发我们认识到自己人格中的“无意识”成分,但我们的理解是否可靠?或者说目前的理解能否支持我们反过来利用它,控制我们的无意识呢? 3. 在当前科学认知中,我们的无意识其实是体内一系列生物过程与化学反应的结果。如果承认这个最新认知的话,那么仅仅是“知道”恐怕就不足以支持我们“干预”了。

其实有一个例子,能够很充分地说明“知道了这个原理,也并不会妨碍它起作用”。医学中有一种“安慰剂效应”,即得知自己接受治疗后(哪怕只是象征性的干预),病情就会有所好转。这几年有个研究,说即便当事人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安慰剂治疗,安慰剂效应仍然会起作用。

裘德:老师今天的问题,有一点像是逻辑上的“自指”。我理解这个问题的意思是,先不论弗洛伊德的理论是否正确,假设它是正确的,而且我们已经由此获得了对于意识活动的全部知识,包括无意识以何种方式来影响我们的精神活动。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能够在表层意识中,意识到“无意识在如何发挥作用”,那么无意识的影响还能够以“无意识”的方式发生作用吗?看起来这好像会构成一个悖论,或者无限的循环。如果我们是电脑的话,也许就要死机了吧。好在我们并不是:)

心定且安:我认为会的。

行为科学里有个概念叫作“锚定效应”,说的就是我们先前所接受的概念会影响我们理解后面要接受的概念。

前者像一个锚固定在了我们的观念里,我们在理解下一个事物会不自觉地受前者的干扰,这也是为啥说人与人见面“第一印象重要”的原因。

那么我们能否消除这种状态呢?我觉得很难。

我觉得无意识在黑暗中支配着我们的行动,除非我们能够运用自己的元认知去觉察到它们的存在,说白了,就是自我反思。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很难摆脱已经根深在我们脑中观念的影响,这似乎是大脑的一个特性。

虽然我们的大脑普遍擅长遗忘,但有时候一个老物件会触发我们突然想起某件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忘了的事情,这似乎在告诉我们,无意识一直都在,有了合适的契机,它会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的。

钱清渠:无意识的理论事实上还是现代多数人的共识,说到“潜意识”,也是大家很好理解自己行为的模型。 当然假设完全没有“意识”这个概念,把大脑跟人类活动的关联用生理结构跟信息处理的角度一样可以解释,只是多数人不习惯而已。

而如果我们彻底接受无意识理论,并且完全的理解这个理论。 我这样推测:无意识的影响应该是一个恒定的状态,不过浅层意识却通过自我觉知,变成了一个观察者,不断的在理解潜意识,然后这种理解还是会有一定的潜意识的影响,最后是两种结果: 一是浅层意识的觉知也许因为时间滞后,跟无意识的影响达成一个均衡点,浅层意识比原来更深入,无意识的部分也减少了一块。 二是渐层意识接近于无限理解并反馈无意识的状态,无意识虽然还在起作用,却几乎完全被觉知,这个人可以100%理解并且控制自己的所有思想跟行为,那么无意识还存在吗?

“张瑞”:任何一个“全称判断”,都不能以自身为子集,因此意识自己的意识本身也存在这个问题。对于今天的提问,用卡尔. 荣格的理论解释就是,可以让无意识或者潜意识意识化。理性和思考本身的确有局限,但我们可以借助各种镜子来反馈呈现自己的无意识。 多一次反馈就多一个面相,多一次思考就剥开一层包裹无意识的外衣。 摆脱无意识的支配不太可能,而通过努力却可以少一份钳制,多一些塑造,创造一个由更多自主参与的我的未来。

川貝:初中教室的读书角有一本综述弗洛伊德多部理论的小册子,当时读得那叫一如痴如醉加面红耳赤,至今还记得那种热血直冲天灵盖的感觉,从此《周公解梦》在我眼里彻底降格为糊弄傻子的封建迷信,《梦的解析》才是人类精神科学的洞见。我青春期的脑子里满满的,除了EVA灌进的LCL之外,就是弗洛伊德种下的力比多。直到我在大学图书馆读了一些学院派的心理学教材,才让我缓过神儿来,印象特别深的是一本名为《对伪心理学说不》的科普书,也译作《与众不同的心理学》。这本书干货特别多,读后相当震撼,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从此我对弗洛伊德相关理论好感度降到冰点,成了那种线上线下但凡谁鼓吹弗洛伊德必泼冷水的讨厌黑粉。回头想想其实大可不必,这前前后后的我都是愚蠢且盲目的。

当一个人理性不足的时候,往往才最容易误判和轻信,此时应该提醒自己谦虚谨慎,不能一味盲信更不要走极端。当一个人自觉理性足够的时候,应该再读一遍上句话。

由这两讲弗洛伊德,让我想到的是现代前沿科学真的太需要优秀的大众科普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学说理论,抛开科学性不谈,之所以能被大众广泛传播和引用,与他学说内容的直觉性和描述的直观性都有很大关系。现代正儿八经的前沿科学太难了,关键还很不直观甚至是反直觉的,但这并不能成为阻碍其传播的借口,科学家们发完规范化的学术论文之后,往往只在小同行的圈子里讨论,而大众需要的是一批优秀的各领域科普作家对理论进行日常化阐释。参考弗洛伊德,这种阐释甚至都不必只拘泥于文字形式,像诺兰的电影《星际穿越》和《信条》,我觉得就是很好的引发了大众对相关科学理论与概念的探索兴趣,是一种相当成功的大众娱乐化科普的尝试。

吴翔:刘教授问:如果我们接受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那么我们就能搞明白无意识对我们的影响,一旦我们具备了这种知识,无意识是不是还能在黑暗中支配我们的行动呢?

我觉得不能,而要说明这点,我觉得深刻认识刘教授在加餐里提到的“缸中之脑”是一个关键。

近代哲学诞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人都是通过自己的感官来认识世界的。

这样不但形成了外部世界和自己的内心心灵,也带来了两者到底应该如何相处的问题。

但是,“缸中之脑”不但用电信号取代了外部世界与大脑感受,而且彻底断绝了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之间的因果关系。

于是,这就导致两个很严重的问题:一个就是“唯我论”困境,一个是“他心问题”。

首先,由于缸中之脑类似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中的“我思”,而这个“我”只不过是一堆设定。

那么在“缸中之脑”里的那个“我”到底存在不存在,这本身不但是一个问题,而且也陷入了“唯我论”的困境。

接着,让我们假设“我”是真实存在的,。

那么,既然是“缸中之脑”,这“缸”又是哪来的?

到底是一个邪恶的科学家在操纵它,还是被连在一台超级计算机上?

也就是说,有没有可能除了寄生在这个大脑上的“我”,世界上压根就没有其他人存在?

于是,当你爱上一个人,那这个人就只能是你的自己想象。

可这样的恋爱,又和意淫有什么区别吗?

或者你和别人吵架,也只是自己在和自己较劲?

所以,这时的“唯我论”就直接导致了“他心问题”。

即由于他心就是“他人的心灵”,可你如何确知他人具有心灵?

而且由于“意识”具有第一人称性,所以虽然你不必推断自己是有意识的,但却必须推断他人是有意识的。

俗话常说:某人是另一个人肚子里的蛔虫,似乎只要钻进某人的肚子就可以知道别人怎么想的。

可《西游记》孙悟空钻进入了铁扇公主的肚子里,却没看出铁扇公主给他的是把“假扇子”。

所以,即使是“蛔虫”,孙悟空最多看见的,也只能是铁扇公主的生理活动而已。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依靠意识直接体验到他人的思想,也就无法确定他人到底有没有心灵。

而这就出现了笛卡尔二元论的根本问题,即心理和物理活动是绝对不同的两种想象。

也就是说,你不能通过对他人心理(主观)活动的体验,得到他人有物理(客观)活动的结论。

反过来,你也不能通过观察物理活动,而得出他人有心理活动。

所以“缸中之脑”便造就了一个典型的怀疑论困境,而这个困境无法通过证实闭合原则是否真实来解决。

所以,即便我们接受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那么我们怎么能客观得说“佛洛依德的无意识”就是我们大脑真正的“无意识”?

所以,想通这点,我就坦然得接受了我的一切意识,并想法把它引导到一种合理的状态。

而这样的方法,就是孔子“以色喻于礼”,即刘教授所说“欲望不再是可耻的,它是正当的、甚至是值得赞美的,是充满生命力的真实人性”的当代哲学与心理学解释。

古今又有什么不同呢?有不同的只是你我个人而已。

打卡结束,谢谢刘教授。

轻舞飞扬🌹:无论弗洛伊德是如何被人理解或者误解的,他永久地改变了我们理解人性的方式。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对于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三元素中将人性的贪婪和欲望归结为人的本我,难道在自我和超我中没有贪婪和欲望吗?每个个体是不一样的,或许有些人的贪婪和欲望是固有的,是他所能够操控的。 刘老师问:当我们认清了无意识的本来面目后,无意识是否还能在黑暗中支配我们的行动呢?我想说,那是必然的,因为我们即使知道无意识的存在,但有时候我们不能窥探到他的本来面目,以致我们根本无法操控他,因为能够操控的那就是意识,那就变成了自我的一部分。我认为作为一个个体来说,在自我之下,肯定还有一个本我,那应该是一个类似深渊一样的东西,你知道他存在,但不知道他有多深,即使是在洞口的几米处,你也看不清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不知道我这样的理解对吗?请老师指正。

刘擎(作者) 回复:你好,我是这门课的编辑。老师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参见加餐09,就是在讨论这一讲的这个思考题。

习佳宁:了解到无意识对我们的影响,虽然无法消除无意识本身,但可以把无意识转变为“知道自己不知道”。无意识当然还能在黑暗中支配我们的行动,但不仅能让自己对这种欲望支配有预警式的干预(比如把闹钟放的离床远一些),也能为行为发生的复盘溯因提供安慰自我的借口(比如减肥失败后依然觉得自己不是不自律)。

小B哥:虽然精神分析在学界已经逐渐边缘化,但是在普通人视角下还是心理学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哪怕是我之前在大学时期的心理学课上,精神分析还是占了很大的比重。 我想是这个学说太具有故事性了,从精神病人出发展开的研究是否会让我们探索到自己未曾感知到的思想领域?本我如何受到童年早期影响一直对人影响一生?意识中的部分如何进入潜意识不知不觉中影响我们的行为?太多解释不清楚的问题让精神分析能够抓住人的眼球。 精神分析不能被证伪,很多时候心理学的研究都存在非科学的问题,因为体验、感知、共情等等都是无法被证伪的。我们该如何定义这门学科呢?是把它看作一种假说,一种观点了解其思想就好嘛

刘擎(作者) 回复:波普尔强调的“可证伪性”只是针对经验科学而言,这是他的一个要点。第二点要注意,他说科学和“有意义”不是同义词。 我们学术界的学科,特别是文科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并不是经验科学,但仍然是有意义的。心理学有一点复杂,实验心理学大概算是经验科学,而另一些心理学并不是或不完全是经验科学。 在波普尔看来,精神分析学的一部分理论具有“经验科学的外貌”,但它实际上并不遵循可证伪性原则。那么,弗洛伊德时代的精神分析学,最好把它视为哲学或者文化理论,它仍然是有意义的,可以刺激和启发科学家来形成经验科学(比如实验心理学)的“理论猜想”。 当然,精神分析学派在弗洛伊德之后有许多变化和发展,有些分支基本上抛弃了经验科学的伪装,成为文化理论,而另有一些综合了实验心理学,就比较接近波普尔意义上的经验科学。

安迪:因为揭示无意识的存在,至少为我们理性人的思想进行了一次松绑和解放。掌握了无意识这种知识,只会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潜在的暗能量,而且这种无意识是和大众整体的无意识相关联的。个体不能脱离与整体而单独存在。这种无意识的发展遵循的规律是:激发、了解、顺应和改变。

就拿和我们生活贴近的电商大促活动现象来说明,通过消费者的非理性,商家进行促销的套路都有不下十几种,包括首因效应,心理账户,沉没成本,价格歧视,损失厌恶,认知偏误等等。现在最流行的直播短视频,就是利用消费者的某件事情的认知的阀值程度低的现象进行冲动性引导消费。

这个文化消费习惯是最近才慢慢在大众心智中所蔓延影响开来的,而且他是迭代发展层层递进,有着其范式迁移效应的。以前工业化时代我们喜欢简单平淡,整齐统一的东西,而数字化消费时代我们喜新厌旧,喜欢新鲜刺激的事物以满足我们匮乏的心理需求。并非消费时代不好,而是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的世界,正是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去审视生活。大众文化激发的无意识被动消极的存在被主动求新求变主动适应的存在所替代。而这种潜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有新的大众文化就会有新的潜意识需求。我们无法摆脱。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

但总会有部分的人走在前面,因为审视了他们的生活,才会有互助俱乐部,有匠人精神,有李子柒,重回物质与精神生活,释放自由的灵魂和精神。因为审视了他们的生活,才有断舍离,不被消费主义所绑架,进行理财保险,用现代化工具武装自己。金融大数据行业从业人群现在在中国蓬勃发展,因为审视才能提升认识,而非偏执的相信,否则这样又会陷入另一种极端的陷阱之中。

浅笑心柔:我认为会的, 这个问题换个说法就是,是否有可能将所有的无意识全部纳入到人的意识当中并加以控制,我认为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意识到这一点反而会助长人的非理性情绪,从而进一步地扩大人的无意识和意识之间的差距。

在弗洛伊德的框架下思考问题,这表明我们已经预设了人格结构三元说,在这当中,本我的力量大于自我,也就是无意识的领域大于意识的领域,这也就注定了自我想要全部压制住本我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否则就不存在欲望的“自然”流露了。

进一步说,如果人们事先无法准确判断出无意识与意识的大小,那正好表明在人心底的最深处隐藏着连反思都无法触及的领域,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前面所说的这个问题。

再进一步推论,倘若人真的自大到认为意识到自己无意识便能掌控自己的欲望,那么这注定了人将从自己错误的推论出发,沿着这一路径进一步扩大人的无意识与意识当中存在的力量的差距,从而将这个答案进一步推向不可能的深处。

nick:“明白无意识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具备了这种知识”,我理解它的意思是:“无意识”支配人行为的具体机制是什么我们已经完全搞清楚了。就像认知神经科学告诉了我们人类认知活动的脑机制。

然后,还需说明的是,一个规律或机制被搞清楚之后,他是否还“支配”人的行动;与一个规律或机制被搞清楚后他是否会“影响”和“改变”人的行动,是两个问题。

就前者而言,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你搞清楚的那个机制或规律,它当然依然支配着你的行动。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支配着你的认知就像重力支配着跳高一样。只不过对你而言,支配你行动的这个机制从黑箱里出来,亮了相了而已。

而就后者而言,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更高的自我觉察和自我理解当然“有利于”更高的自控。就像当你清楚了搭便车这个机制,当然有利于社会治理搭便车这种行为,行动就有了改变的可能性。

当然,我不知道是不是理解了老师的问题。

咕伦敦哒:无意识如果存在也是在我们的意识控制之外存在,我们即便对此有了明确的意识,但我们依然无法控制无意识!否则,那就是不是无意识😥是意识……

用户46984630:也许不会立刻改变,但被无意识驱动的活动会成为有意识的,知其缘由的。因此少了不知带来的困顿,而后接纳,而后释然。

佘天俊:无论弗洛伊德是不是真的完全相信自己的理论,从结果看,弗洛伊德做到了让所有人,开始承认欲望,探索思想。这个贡献,无与伦比。而如何实现这个结果,回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可能包装上科学的外衣,是最好的方式了。 弗洛伊德的贡献,在于建立了一个思维模型。而为了完善模型,弄出很多概念,把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解释了,其实都能解释,本身并不是问题。因为看到同样的东西,每个人的心理活动可以相同,也可能相反。 如果按韦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概率来说的话,心理咨询属于价值理性,而科学是工具理性,这里应该是没有交集的。那么弗洛伊德的理论核心,应该在于价值理性部分,科学只是这个理论的外衣。

与人为善smile:如果欲望只是自然选择为基因传播而对人类做出的原始设定,那么恐怕也没有必要去赞美它了——它既不肮脏卑微、也不值得歌颂。

我们平常心待之即可。

同时可能还要小心被它误导——我们要跳出来,以第三者的视角去审视植根于人类肉体的欲望,时时做出要不要满足它、满足到一个什么程度合适的决定。

或许人类对于事物的认识总是容易从极端A到极端Z,下一步就是逐渐回调,最终到达一个平衡区域。

而这个平衡区域,往往是最接近真理的区域。

马烈:有这样一个比喻,理性和无意识就像象与骑象人。 有这么一个说法,理性的训练是让骑象人更有技巧,而冥想是让象变得更温和顺从。 这些虽然无法证实/证伪,但不妨能给对我们有益处的行为带来具象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