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萨特I:为什么如此特立独行?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思想家是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他是这门课程中我们遇到的第一个完全生活在20世纪的人。之前讲过的韦伯、尼采和弗洛伊德都出生在19世纪,还有一些属于过去的气质。而萨特出生在1905年,1980年去世,是一位20世纪的“00后”,离我们今天的世界又更近了一些。
对我个人来说,萨特这个名字有特殊的意义。在我年轻的时候,社会上出现过一段时间的“文化热”,尼采、弗洛伊德和萨特就是其中的热门人物,他们的著作探讨人性本质、生命意义这些问题,尤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相当于是那时候年轻人的“爱豆”(idol,偶像)。
我当时非常喜欢他们三位的书,把能找到的中译本全都收齐了。也是在那时养成了熬夜读书的坏习惯。这三位思想家彼此之间其实有相通之处,但他们给我留下的感受却又有所不同:
-
尼采是横空出世的天才,简直像个外星人;
-
弗洛伊德的理论很有趣,但他的生平实在很乏味;
-
最后,还是萨特最能让我产生共鸣。
萨特不仅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而且有着非常精彩的人生,是一个有故事的男同学。
所以,我想专门用一讲的时间,和你好好聊聊萨特这个人和他的故事。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人生实在精彩,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 他的人生故事就是你理解萨特思想最好的材料 。不是每一个思想家都会把人生过成自己的思想主张,但萨特就是这样做的,也许这正是他活得如此精彩的原因。
自由的天才
萨特的思想中,有两个重要的观念,一个是自由选择,另一个是积极行动。
对于人生,萨特会说, 人就是自由本身,人必须做出选择,去行动,并且绝对地承担行动的后果 。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在做理论分析之前,我想带你先从感性的层面,去感受一下萨特的人生,看看他究竟是如何“自由选择”和“积极行动”的。
萨特的自由选择,首先是面对自我的自由选择。
萨特以特立独行而著称,从小就是如此。他是一个非常早慧的人,大概三岁就开始读书。虽然家中长辈都信仰天主教,但萨特在很小的时候就不再信仰宗教了。他虽然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因为聪明过人,所以自视很高,从中学时候开始就热衷于哲学思考。
19岁那年,萨特考进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师范学院”听上去好像不起眼,其实这是法国最精英的学校。这类学校在法国叫做“大学院”,每年招生名额极少,巴黎高师是其中最古老的一所。
在萨特入学的时候,巴黎高师每年只招收100名学生。虽然学生少,质量却极高,这所学校培养出了许多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和作家,光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就有13位,萨特就是其中一位。
萨特是一位世界闻名的哲学家,但他从来没有在任何高等学府正式任教。他虽然撰写了很多严肃的哲学论文和著作,却也花了很多精力去写小说和戏剧,甚至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但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获奖之后,他公开拒绝领奖,理由是他“不接受任何来自官方的荣誉”。这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说这其实是萨特爱慕虚荣的表现,觉得获得诺贝尔奖还不够突出,还要成为第一个主动拒绝诺奖的人。
特立独行的爱情
萨特的特立独行,还体现在人际关系方面。萨特的伴侣是法国作家 西蒙娜·波伏瓦 ,她是1970年代女权运动的重要理论家和先驱者,现代女权主义的奠基之作《第二性》就是她的作品。
萨特和波伏瓦在上大学时相识,彼此志趣相投,很快就陷入了恋情。但他们都认为人是绝对自由的,不必受到习俗制度的约束,于是签订了一个奇特的爱情契约,作为彼此的伴侣,但永不结婚。他们的爱情是开放的,不排除与其他人发生亲密关系,但彼此坦诚,不会隐瞒。而且这个契约的有效期只有两年,每过两年双方就要确认一次,是否还继续这段伴侣关系。
这听上去非常不靠谱,对吧?但结果是,这个契约足足延续了51年,从萨特24岁直到75岁去世,两人真的做到了相伴一生。这51年中并不都是甜蜜浪漫的故事。萨特有过许多情人,有一次差点和别人结婚。波伏瓦也有过好几位情人,曾经写过一本小说献给其中一位,这本小说后来还获得了法国的最高文学奖龚古尔奖。
实际上,在这段开放的关系中,两人都感受过猜疑和嫉妒的痛苦,但最终总有一种难以匹敌的力量让他们相守在一起。因为他们不只是爱人,还是精神的挚友和事业的伴侣。这样一段不受约束的开放关系,以“自由”为基础,却更显示出萨特和波伏瓦对自我选择的坚持。
20世纪的“伏尔泰”
刚才说的还只是私人生活,主要是体现萨特坚持“自由”的一种态度,那么在公共领域中,就更显示出萨特“积极行动”的一面。
萨特不仅是哲学家和作家,还是一位社会政治活动家,甚至被哲学家福柯称为“法国最后的公共知识分子”。萨特是二战之后法国左翼知识界的领袖,创办了颇有影响力的《现代》杂志,还担任过法国第三大报《解放报》的主编。他甚至还和英国哲学家贝特兰·罗素一起组织了一个国际法庭,调查和审判美国的战争罪行。
当时正是越南战争期间,萨特本人反对美国的这场军事行动,于是在1967年,他和罗素等人组织了一个国际战争罪法庭,要对越南战争中美国的所作所为做出调查和审判。他们引用了纽伦堡审判中首席检察官罗伯逊法官的一句话:“如果某些暴行是罪恶的,无论暴行的实施者是美国还是德国,它们都是罪恶的。”
也就是说,这个法庭是想要继承纽伦堡审判的精神。但不同的是,纽伦堡审判背后是二战盟军的力量,具有强制力。而这个法庭是由哲学家、法学家、政治学家、公共活动家发起的,所以他们很明确地提出“本庭没有强加制裁于他人的权力”,但不受制裁不等于无罪,法庭要做的就是完成调查和审判。这是一次西方知识分子介入国际事务的著名事件,被称为“罗素法庭”或“罗素-萨特法庭”。
紧接着的1968年,法国又发生了史称“五月风暴”的抗议活动。萨特和波伏瓦发表声明支持这场运动,并且走上街头散发传单,直接参与抗议活动,结果被警察逮捕了。
但当时的法国总统戴高乐迅速介入干预,要求警方放人。戴高乐说,“ 我们能把伏尔泰关进监狱吗?不能,所以赶快把萨特放了吧 ”。你看,萨特当时在法国的影响力,甚至足以与启蒙时代的伏尔泰相比。
萨特在政治上倾向左翼,常常被人看作社会主义者,他支持过苏联,还曾经受邀到中国参加1955年的国庆观礼活动。

但萨特的政治立场其实有些复杂,他对自己的定位是无政府主义者。不论如何,政治立场都为他带来了很多争议,甚至导致他与一些亲密的朋友疏远乃至绝交。我们之前提到过的《西西弗斯神话》的作者加缪,曾经就和萨特是好友,但后来两人决裂了。萨特说,“让我们走到一起的因素很多,让我们分开的因素很少,但是那样的很少也已经是太多了”。
用人生写下的哲学
1980年4月15日,萨特去世了。在巴黎,数万人走上街头为萨特送行,这是在作家维克多·雨果逝世之后,法国出现的最隆重的送葬场面。当时的法国总统德斯坦也加入了送葬的队伍,但他是以普通公民的身份参加的,因为萨特说过,不接受任何来自官方的荣誉。
几年前我到巴黎访问,专程去寻访了安葬萨特的蒙巴那斯公墓。站在萨特和波伏瓦合葬的墓地前,我回想他们一生的故事,忽然明白, 他们不只是写下了存在主义,而且一生都在实践存在主义。
在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两点:自由选择,积极行动。不过你知道吗,这两个信念的起点却是“虚无”: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在本质上就是一片虚无。
为什么他这么说?他又是如何从虚无推理出了“自由”和“行动”呢?这就是下一讲要讨论的内容了。
问答
最后有一个问题留给你思考:我很好奇,你会怎么看待萨特和波伏瓦之间那个奇特的“爱情契约”呢?你是会接受,还是反对呢?理由又是什么呢?期待你的留言。
编辑按:第13讲的小加餐,刘擎老师已经发布在知识城邦。
第十次小加餐,老师和你聊了聊爱情和婚姻。老师说,萨特和波伏瓦的关系是一个罕见的样本,代表了现代亲密关系的极致状态——“唯意愿论”。
唯意愿论是什么意思呢?爱情和婚姻在现代世界又经历过什么样的变化呢?老师的回答→戳这里观看。
划重点
1、萨特不仅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而且他的人生故事就是你理解他思想最好的材料。他不只是写下了存在主义,而且一生都在实践存在主义。
2、萨特的思想中,有两个重要的观念,一个是自由选择,另一个是积极行动。无论是对待人生中的重大选择,还是对待伴侣和爱情,他都坚持自由的态度、坚持自我的选择。
3、萨特不仅是哲学家和作家,还是一位社会政治活动家,甚至被哲学家福柯称为“法国最后的公共知识分子”。


热门留言
姚颖:刘擎老师讲课的风格,很像我大学时候的老师们,我是学社会学的,这种遥远又的熟悉感觉带我短暂的回到了另一个世界。
婚姻应该是什么样,取决于你要从婚姻里获得什么,以及愿意为这种获得付出什么。是为了结成经济共同体,对抗风险,为了完成社会角色,还是为了获得稳定长久陪伴。
萨特和波伏娃的爱情契约,显然和以上的期望无关。
我们每个人,对这种爱情契约的支持或反对,也和他们无关,确切的说大家谈论的并不是一个话题。
我们只能在自己的框架内,谈谈自己对亲密关系的期待和付出,如果我们真的对此有清晰觉察的话。
即便如此,我还是想说,非常感谢萨特和波伏娃的实践,他们拓展了关系形态的可能性,让这种可能性脱离了粗暴的道德评判范畴,为人争取到了更多的自由。
另,每次听到“我很好奇”的提问句式,都会心一笑。
平静的坏心情:可惜老师只是一笔带过了萨特与加缪的关系。我觉得大有可谈。对了,为什么不提及萨特与雷蒙.阿隆的故事呢?左翼思潮风起云涌时说什么“宁可与萨特一起错,也不与阿隆一起对”。而今潮退浪去,阿隆的影响越来越大,课程表怎么没他呀?《知识分子的鸦片》多么切中时弊。再问老师一个问题,北大何怀宏教授说年轻时候也喜欢萨特,可随着时间推移,却觉得他表演成分过多。老师如何评价这种看法?
刘擎(作者) 回复:我与何怀宏老师的看法是一致的。我“长大”以后,也是喜欢阿隆超过萨特。其实在萨特还在世的1970年代后期,法国“新哲学运动”开始,就有年轻知识分子从萨特转向阿隆的倾向。但选择萨特的理由不仅是因为年轻时候的“情结”,主要是由于他对公共文化的影响更大。但是阿隆也很重要,而且对我们的时代也许更是如此。在课程最初的计划中也有选择阿隆的想法。但后来发现,要讲好阿隆就必须涉及如何讲透和处理“鸦片”的问题,这太困难了。所以就放弃了。
Neo:薩特的主張,就是不接受權威單位提供的獎賞或者保障。婚姻其實就是透過政府單位,認定兩人的法律關係;在西方國家很多人去教堂結婚,由神父或牧師證婚,借重的是神的權威;傳統中國透過媒妁之言,雙方家長主婚,借重的是社會權威,保障婚姻。 簡單來說,我與配偶的關係就是我與她兩個人的自由選擇,結果自己承擔,當兩個人都是自由時,神或政府或雙方家長,其實都無法保障愛情與婚姻關係。 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婚姻的保障或「枷鎖」,兩個人反而要隨時努力維持愛情的熱度,可能更讓這段關係變得多彩。 如果要結婚,我還是會選擇傳統結婚的方式。我跟薩特一樣,並不相信政府或神有力量可以保障我的配偶不變心。但是婚姻的儀式感還是能帶來一種「鄭重承諾」的感覺。這其實也是一種經營。
王黎璐:没有正式婚姻,只有一份关于爱情的契约,几十年相牵相伴又各自独立生活,这可真是“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生相依”,他们自认为两人彼此深爱,却都有各自的“偶然爱情”,这个奇特的爱情案例,是我无论如何都很难效仿的。 爱情是自私的,是排他的,当我爱的人爱上别人的时候,我一定是痛苦的,甚至是难以忍受到崩溃。只能说萨特和波伏娃所拥有的爱情是罕见的,我是不知道“古人”和“来者”(也许有,只是没有他们有名)。也许只有他们才会有这样的爱情。这当然得益于他们思想上的惊人一致和无人可比的对对方的最深刻理解。 法兰西本就是生性追求自由的民族。而波伏娃与萨特又是对自由的向往对人格的独立有着超平常人的向往。面对这样一段爱情传奇,虽然我很难接受,但仍然看到了其中点点璀璨的光亮:首先萨特和波伏娃是真诚的,是透明的,萨特并不愿意隐瞒自己的真实想法去迎合他人,保持自我本身就是对爱情的尊重。爱别人的基础其实是爱自己,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比假装别人更能够贏得他人的爱情。其次,爱情需要给彼此一个自由的空间和适当距离。泰戈尔说:爱一个人,就应该把你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她,然后给她自由。 当我们在爱情中能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才可能不失去自我的魅力,也会让爱情的保质期更久。
浅笑心柔:我不认同,因为这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不符。 产生伊始,爱情就是为了避免因争夺配偶而导致的混乱。直到今天,爱情也一直扮演者为个体搭配对象的责任。其本质并不是什么上天注定的缘分,相反,它只是生物演化的本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爱情看似伟大,实则却异常的卑微。它才是虚空,是幻想。
既然爱情都已然是虚空,那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呢?我认为反而是婚姻,因为婚姻才有价值有意义。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婚姻是一种长期的债权关系,这也就注定了只有长期保存当中才能实现其价值。从这个角度来讲婚姻才能为人类提供最稳定,最真实的确定感,而寻找这种确定感正是人的本能。
所以为了毫无确定感的爱情而放弃有价值的婚姻,这有违社会发展的规律,因此,我并不认可如此浪漫主义的做法。
刘擎(作者) 回复:你好,我是这门课的编辑。我觉得你的回复提供了与众不同的视角,非常有意思。不过我有一个地方有点好奇,在前半部分你说到爱情的时候,说到爱情“只是”生物演化的本能。在后半部分谈到婚姻的时候,说到寻找确定感“正是”人的本能。那么,为什么都是本能,爱情与社会发展方向不符,而婚姻又符合了社会的发展方向呢?
淸风徐来:前两天,从电视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是一位普通市民,状告婚姻登记部门复工复产后,为什么只安排办理结婚登记而不办理离婚手续。他认为结婚和离婚都是自由的,应同等对待,不能厚此薄彼,自己无法接受婚姻登记部门这种做法。 在现在这样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里,不论是婚姻或是其它方面,人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伸张或表达着自由选择的权利。我想,对于萨特和波伏瓦之间那个奇特的爱情契约,我们不论接受还是反对,至少有一点是值得尊敬的,那就他们能以一种冲破约束的开放姿态,切实践行着自己所崇尚的“自由选择,积极行动”的婚姻之路。而且从结果看,他们的这一奇特契约足足延续了五十多年,直到萨特去世。不得不为他们的行为感到震惊和感动。
饼干:双方挑明着签订爱情契约,需要合适的对象,萨特和波伏娃正巧遇上了彼此,很幸运。如果婚姻曾经的作用是保护财产和生命延续,主旨是责任,那现代婚姻的主旨应该是多样多元了。
我对婚姻的基本要求就是轻松舒服,因此两个人需要性格合拍,彼此看着舒服,相处也要有自由度,我们对对方都没有什么刻意要求。我觉得婚姻存在的第一必要条件就是彼此想保持这段关系。
至于忠诚,无非就是抵御性诱惑和精神层面的恋爱。我觉得人首先要对自己忠诚,生命短暂,如果有真有美好和难以压抑的欲望,也应该有被允许去实现的自由,哪怕是在婚姻里。但是实施也要讲究分寸和方式方法,处理得当,不让人难堪。
长沙熊劲松:婚姻本来就是一个契约,只是萨特的契约更加自由和具备开放性。婚姻的契约目的是为了长久性稳固性,这样更有利于繁衍后代和社会稳定,但萨特认为虚无才是本质,但这种虚无恰恰给我们创造了自由选择和积极行动的意义之路。萨特的哲学观拿到婚姻里,一定不是不要婚姻,而是婚姻可以以实践自由选择和积极行动来完成意义。其实年限只是尺度,自由只是程度,行动只是态度,对萨特来说,他从虚无开始出发,在一个寻找把自己当上帝培养的路上重新出发而已。
新手上路:2019年的法国高考题是,如“承认义务是否就等于放弃自由”“法律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吗”等等。这些考察学生哲学思辨能力的 “高考风格”从侧面印证了:谈哲学,对法国人来说,就像呼吸一样,既稀松平常又不可或缺,反映了当今法国人的某种精神气质。 生活,就是爱哲学的法国人对自己哲学思想的实践。对于“想要毫无负担的在人世走一遭”的萨特来说,爱情契约也就显得自然而然。 爱情契约在法国社会并不少见。比如法国前总统奥朗德,就是法国史上首位没结过婚的总统,他曾和法国政坛“神女”罗亚尔共同生活近30年,生育4名子女却没结婚;后来他又携新的同居女友以第一夫人身份入住爱丽舍宫,当然后来他被曝再恋新人。 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多数人来说,愿意为自己付出沉没成本(买房、办酒席)订立婚姻契约,这很不酷、很现实、但很“生活”。因违约成本高,婚姻契约被动遵守,爱情经日久转变成亲情,带来家庭财富的稳定增殖,婚姻也就更牢固。
陈C:萨特的思想以“自由选择”和“积极行动”为核心,而他自己也在一生中坚决贯彻他的思想,真所谓是“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如果我的朋友中有人能获得如此执着、潇洒,听他讲自己的故事可能会是一种有趣的享受;不过很有可能,这么“酷”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与矛盾。
关于婚姻和爱情,我的观念是相对偏“新”一点的,而且自己还是单身状态,对很多婚姻当中的现实问题并没有体会。所以对我来说,面对萨特这个奇特的“爱情契约”,与其说下一个评判,或者明确说自己能否接受,我觉得我更有可能采取的态度,是先问问萨特“为什么”会这么想,或者就像上面说过的那样,以一种“和朋友聊聊他的多彩人生”的心态,去听听他的故事,体会他做出这个决定背后的心路历程。至于“故事”之后我的态度如何,这个可能还是要看,他做这个决定的出发点、思考逻辑和观念依据,我是否能够接受。
得到用户:1.作为一个按部就班结婚生子的八零后,非常佩服两个灵魂的坚定与勇气。2.我觉得恰恰是这种自由的约定,使他们可以充分享受彼此的陪伴和精神支持,避免了世俗婚姻的枳楛。3.我觉得这样的模式并非适用于所有人,起码需要两人都有一定程度的物质基础和财务自由。4.还有就是比较好奇他们是否有孩子呢,捂脸,哈哈
阿呆:他们是“爱情契约”,不是“婚姻契约”。而且此“爱情”非我们常人所说的“爱情”。此契约是主要目的是保持个人独立性,而非结合性,是一种“不负责任”的约定,非主流道德的行为。
马烈:萨特所活的,就是自己的哲学,让人感佩。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尼采也是由“虚无”走向“超人”——不知两人的“虚无”有怎样的异同,他们由此所导向的主张有怎样的异同?
刘擎(作者) 回复:萨特与尼采当然有相近之处,因为萨特就是以尼采哲学为前提,接受了尼采的“上帝死了”,以及道德权威的丧失。 但与尼采有所不同的是,萨特对所有选择都不加区别的,只要行动者自己负责,其他都无所谓高低尊贵好坏对错,只有担负责任的约束。 而尼采则不然,他的积极虚无主义,他的“超人”,有一种特定价值取向,尽管没有清晰的本质性的内涵,但指向了对平庸生活的反叛和超越,倡导独创性,鼓励生命本能的热烈绽放。 所以尼采的超人,暗含了关于什么是高贵、崇高、可取和值得赞赏的特定倾向(也可算大致的标准)。
螺闹耳朵:萨特和波伏娃的爱情,是精神恋爱的实践版,先是个人完全的自由设定,在契约爱情的积极行动中,确实会有阻碍和考验,但依然因为心意相投有着共同的信念和知己般的挚友感情,而选择坚持了下来,而这个选择其实也是一种自由选择的体现。
婚姻其实都是我们自由选择的结果,虽然表面上看可能是有家庭因素、风俗压力等,但是,最终做出的选择,一定是被我们自己允许(默许)了的。
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他们是我理想的爱情模式。用婚姻约束出来的专一就是虚无。电影 不道德的交易 里有这样一段开场白:If you want something very badly,set it free,if it comes back to you,it‘s yours forever,if it doesn’t,it‘s not yours to begin with
张云:我想问一下怎么才能加入每日学习计划。
刘擎(作者) 回复:你好,我是这门课程的编辑。要把新课程加入学习计划的话,进入学习计划界面,点击右上角“调整计划”,拉到最下,会显示在你已购的课程中还有xx门未加入学习计划,点击展开,找到要加入的课程,点击加入,最后在右上角点击完成,就好啦。(不过注意,如果勾选了“不推荐已学完课程”,同时课程中已经更新的讲数又都已经学过的话,就要等到有“新一讲未学过的课程”更新之后才会出现在学习计划里。)
Bruce:相对于萨特的存在主义,我一直更感兴趣的是他和波伏娃之间的感情生活,也很好奇他们是如何相处的,甚至想亲身体验一下这种特殊的关系。尤其对比当下充斥的婚姻观和恋爱观,显得很有新意,也很有趣,更值得去实践和探索。但话又说回来了,这是两个人的事,即使我愿意不结婚一直保持这样契约的关系,对方未必能接受,以及各自所处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压力和挑战等更值得考虑。不过,即便如此,在当今社会依然值得实践,只要有机会就该付诸行动。
维堡村里人:我所期待的爱情是:我随时可以走,但我确没有走。
佘天俊:用一生的真实生活来阐释自己的思想,那对于自己的思想,一定具有最坚定的信念,这样知行合一的人,一定充满力量。 自由选择,积极行动。 可能,一般的思维路径是,先有为什么,要什么,怎么办,然后才能进行选择,所以这样的选择本身就无法绝对自由。 而萨特所说的自由选择,似乎是绝对的自由,是自由本身,而不是先考虑目的以后的选择。所以通常这里的自由选择,和通常意义的选择并不相同。通常意义的选择,是先有结果的工具理性,而萨特的选择是纯粹价值理性的自由。 而正因为自由选择是自由本身,所以更需要积极行动。没有外驱的目的作为动力,那只有用积极行动作为动力,完全信奉自由选择的话,躬身入局是种必然的副产品。
Ruby:萨特和波伏瓦的“爱情契约”,我觉得挺动人的,携手51年,期间走过的心路历程难以想象,一直没有分开,大概是彼此之间的爱终究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爱一个人的过程中,花心也许会出现,如果你有机会遇到另外一个特别美好的人,不动心很难,可能甚至以为新遇到的这个人是自己的最爱,就像萨特中途差点和别人结婚,波伏瓦也为一个情人写书一样。但时间会出答案,有一个人无论如何都是别人无法替代的。有那样一个人,在我看来是特别可贵的。
他们的爱情契约方式,我不反对,但也不会接受,因为无法想象我爱的人和别人在一起的样子。在我看来,爱情具备“唯一”这个特质,没有办法分享。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