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萨特II:为什么可以从“虚无”推出“自由”?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上一讲,我和你分享了法国哲学家萨特的人生故事。他是著名的存在主义思想家,更是一位存在主义的践行者。

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中,有两个重要的信念:“ 自由选择 ”和“ 积极行动 ”。但萨特又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 存在就是虚无 ”。这句话出自萨特的哲学巨著《存在与虚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萨特又是如何从“存在就是虚无”推出了“自由”和“行动”呢?

“存在就是虚无”究竟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一个历史的现场,巴黎著名的“花神咖啡馆”。1941年到1945年的四年间,萨特几乎每天都在这里工作10个小时,就是在这家咖啡馆里,他完成了《存在与虚无》这本书。花神咖啡馆现在还在,是巴黎的一个著名文化景点,我自己去过两次,点菜的时候还看到菜单上印着萨特的一句话:“通向自由之路,经由花神。”

这条自由之路是从哪里开始的呢?当年,萨特坐在花神咖啡馆里,他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的存在和物的存在究竟有什么区别?我们都知道,人是有意识的,而物品没有。但有意识的人和没有意识的物,究竟不同在哪里呢?

萨特看着眼前忙碌的服务员,又看着自己面前的杯子,他问自己:我们说这个服务员是一个服务员,和说这个杯子是一个杯子,这两种说法是同一回事吗?他感到大不相同!

说这个服务员是一个服务员,并不是注定的。如果这个人下班了,甚至辞职了,他就不再是一个服务员了。一个人是什么,这是可以改变的。

但杯子就不同了,杯子不能改变自己,它被判定为一个杯子,别无选择地就是一个杯子,就算你把它打碎了,它仍然是一个碎掉的杯子,而且杯子甚至不能自己选择把自己打碎。

你可能发现了,其中关键的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意识和意识支配的行动。 为什么人的存在可以改变?因为人并没有什么预定的本质,人的存在原本就是虚无,它的本质是“有待形成”的。

我们可以这样想,人的存在结构就像是一个空洞的容器,最初,我们只有“存在”这个容器本身,容器之中是虚无,只有当有什么内容填充进来之后,人才会获得自己的本质。所以这个本质是可以变化的。就好像一个杯子里只有倒进了什么东西,我们才能说它是一杯水、一杯酒、一杯牛奶或者一杯咖啡, 人也是这样,只有填充进了什么东西,才会获得自己的本质 。这就是“存在就是虚无”这句名言的含义。

人的存在和物的存在有什么区别?

萨特把物的那种被决定的、不能改变的存在,叫做“ 自在 ”的存在。把人的这种“有待形成”的、不固定的存在,叫做“ 自为 ”的存在,就是自己“为自己”而存在。你可以记住这一点: 自在的存在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本质;而自为的存在没有固定的本质,它的本质是可以变化的。

好了,现在我们知道了,人没有固定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可以改变的、是有待形成的,原因就是人的存在在根本上是虚无。好,那又怎样呢?是说我们的人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吗?还是说我们必须要四大皆空呢?

都不是。萨特会说, 人的存在在根本上是虚无,这赋予了人一个永恒的需求。 你可能听过一句话,说“大自然厌恶真空”,同样地,人也厌恶虚无,厌恶虚无背后的缺失和不确定性。所以我们总是需要去填满自己的虚无,去获得某种本质。

打个比方,假如你是一名演员,现在站在舞台上,你第一个最迫切的渴望就是要找到自己的角色,因为在舞台上如果没有角色,那你就什么也不是。这里的“角色”就是我们想要获得的本质。这就是为什么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先有了虚无的存在,然后我们才要去找到自己的本质。演员可以扮演很多不同的角色,人的本质也是不固定的。

人如何获得自己的本质?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是,人要怎么去获得一个本质呢?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模仿物,借助和人相对立的“物”。因为,前面说过,物是自在的存在,它有一个固定的、确定不变的本质。

所以我们看到,人总是要去占有某种东西。有的人喜欢集邮,有的人喜欢买包包,有的人喜欢在游戏里收集奖励和成就。占有这些物的时候,我们好像得到的不仅仅只是物品的功能或者效用,通过“占有”这些东西,我们还获得了一种“存在感”。通过占有“物的存在”,我们可以得到某种确定性,甚至给自己一个定义:我是一个收藏家,我是一个游戏高手等等。

可是,这样做就足够了吗?萨特说,这种做法注定要失败。因为这只是局部地、暂时地满足了对确定性的渴求,根本上的虚无是无法改变的。

人是自为的存在,不断为自己寻找本质,不断变化。换句话说, 人有无限的潜在可能性。人想通过占有物去获得确定性,但有限的、固定不变的东西没有办法填满无限的可能性。

比如,即使你成为了世界第一的收藏家,你也无法确保从此就永远满足了,你一定会问自己:“这就是全部了吗?我就到此为止了吗?”无论你是一个多么成功的收藏家,收藏家这个身份也不会是你的全部。就像一位演员,无论他曾经扮演过多么成功的角色,这个角色也不会是这位演员的全部。

作为人,我们永远无法填满自己的虚无。用萨特的哲学术语来说,就是我们的“存在结构会溢出(我们)所占有的对象”。没有得到的时候当然不满足,得到之后又会产生新的不满足。作家王尔德有句名言,“生活中只有两种悲剧:一个是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另外一个是得到了我们想要的”。

所以萨特说,“ 人是一种徒劳的激情 ”,总是有一种激情推动我们去占有、去追求,但我们希望得到的那种满足其实永远无法实现。

存在就是虚无,虚无奠定自由

这么说来,难道人注定只能屈服于空虚和虚无吗?当然不是。萨特说, 正是在这种状态中,人类特有的尊严诞生了。 存在就是虚无,这不错,但这恰恰是人类行动意志的基础,正是因为存在没有预先的本质,所以我们才能够自由地行动。

因为存在先于本质,那么就没有什么预先给定的东西把我们固定住、束缚住,就意味着我们永远可以超越“过去的本质”、“现在的本质”去追求“未来”。

换句话说, 人永远不会“是”什么,而是永远都正在“成为”什么。 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自由的,甚至人就是自由本身。还是那个比喻,站到舞台上,你可以扮演任何角色,每一个角色都不是你本人,但正因为如此,你的行动才是自由,因为你没有被任何一个角色所定义。

在我看来,萨特最有创见、也是最精彩的观点,就是从“存在就是虚无”出发,最终推出了“人的自由”。 这种自由不是建立在强大能力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人的存在之上,建立在最根本的虚无之上。 可以说,把存在的概念削减到最低限度,让我们看到了最坚不可摧的自由。

所以萨特说, 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自由就是人的命运。人唯一的不自由就是不能摆脱自由 。不论你是多么渺小,不论你受到多少外在的限制,在根本上你都是自由的。

举一个例子,二战结束很久以后,一个在逃的纳粹高级军官被抓捕了,他叫艾希曼。在接受审判时,他为自己开脱说,当时屠杀犹太人我是别无选择,因为我是军人,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我没有选择的自由。

萨特说,这是自欺欺人,你当然有选择,你可以选择叛乱谋反,你也可以选择当逃兵,你还可以选择自杀,实际上在纳粹官兵中确实有人做出了这些选择。艾希曼选择了服从命令,这是自由选择的结果,而不是别无选择。声称自己没有选择的自由,只是自欺欺人,只是因为不愿意承担选择的责任。

隐藏的代价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最突出的一个导向,就是呼唤人们面对存在的真相。存在的真相是什么呢?萨特说,存在就是虚无,存在先于本质。如果“本质”决定了命运,那么,先于本质而存在的人就不被任何命运所限定,也就是说,人在根本上是自由的。

但是,在这种自由中又隐藏着非常沉重和严酷的一面。为什么自由会变得沉重和严酷呢?我们下一讲再继续讨论。

问答

最后我想和你讨论一个问题,自由听上去是一个美妙的词汇,但你是不是也曾经感到过自由沉重的一面呢?你怎么看待这种沉重呢?欢迎留言,说一说你的感受。

编辑按:第14讲的小加餐,刘擎老师已经发布在知识城邦。

第十一次小加餐,老师回答了一个问题:萨特的自由观是否太强硬了?他对于人的自由性是否过于绝对和苛求呢?在这种强力要求下,那些阻碍人实现自由的枷锁好像总是能够超越的,但现实生活中,这其实是挺难的。

关于这个问题,刘擎老师是怎么说的呢?→戳这里观看。

划重点

1、萨特认为,人的存在原本就是虚无,它的本质是“有待形成”的。人的存在只有填充进了什么东西,才会获得自己的本质。这就是“存在就是虚无”这句名言的含义。

2、存在就是虚无赋予了人一个永恒的需求:填满虚无,获得某种本质。但有限的、固定不变的东西无法填满无限的可能性。人总是渴望去占有、去追求,但满足永远无法实现,所以“人是一种徒劳的激情”。

3、萨特说,人是被判定为自由的,自由就是人的命运。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4/14/202004142211579954574248.jpg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3/04/202003042346203621216775.jpg


热门留言

熊逸:听这一讲感觉很亲切,被刘擎老师带回了少年时代。貌似我和刘擎老师是同龄人啊。 那个时候,尼采、萨特、弗洛伊德的作品风行天下,我也似懂非懂地见一本看一本。成年之后,读过的书才真正开始在头脑里成型,然后感觉萨特和佛洛依德就是两个大忽悠,只有尼采至今还能在我的头脑里立得住。 但是,刘擎老师啊,你也好,我也好,真能在人群里边敞开心扉谈论尼采吗? 尼采哲学也许只能是我们心里隐秘的知识呢。 关于萨特,我觉得,如果请蓝血十杰对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做一次统计学分析,后者马上就会破产,因为所谓本质,无非是价值观的选择,而价值观在统计学意义上看,其实无从选择,人无非就是风俗习惯的产物,哪有半点谈得上“存在先于本质”呢。中国山村的有志青年大概率上不可能选择萨特和波伏娃的契约生活,他们甚至根本就想不到世界上还存在着这样一种选择,萨特和波伏娃大概率上也不可能选择凤凰男或者扶弟魔的关系模式,他们同样很有可能根本就想不到世界上还存在着这样一种选择。 更要命的是,只要因果律真实成立,那么,人其实毫无选择。 因果律到底是客观事实还是主观上的认知模式呢?虽然我不知道,但我倾向于前者。 所以在我看来,像萨特这样的现代哲学家其实并没有真正解决古典哲学问题然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而仅仅是绕过了古典哲学的难题然后另辟蹊径而已。倘若康德和休谟死而复生,哪容得萨特这等猖狂呢。现代哲学真正拿得出手的贡献,只有维特根斯坦那一拨人。 萨特的文学作品对少年的我很有触动,记得有中篇小说《恶心》,戏剧《禁闭》(关于那个著名命题“他人即地狱”的戏剧),但之所以有触动,并不是因为那些作品有思想上的深刻性,而是因为文风奇特,毕竟当时的我看惯了古典文学,忽然读到这种现代文学,就像被人狂抽了一计耳光一样。但是到了今天,我还是喜欢古典文学,哪怕是狄更斯、司各特那样的也许应该被打上“庸俗”这个标签的作品。 岁月总能鎏金,庸俗的古典文学在今天看来总有一番奇妙的美感体验,而刻意求深的现代文学,我再也不想重温其中的任何一部了。

裘德:这一讲是我非常喜欢的一讲,同时也是编写的时候极其麻烦的一讲……前前后后改了多少遍我已经不记得了,甚至进了录音棚还和老师现场改写了一段。(是中间的一段比喻。比喻并不是能够免责的修辞方法,我个人的感觉是,在课程这样的文体中,比喻恰当与否,和正面论述一样严格。某种程度上甚至需要更严格,因为比喻实在是太好用了,这就让它变得更加危险。比喻自有其暗示,不可推脱——就是真的好、难、啊。) 好在,最后的成品,就我个人而言,还是挺喜欢的……不知道大家会是什么感觉了。

斜阳:学了这课之后才感觉我真正看懂了萨特,对于“存在先于本质“有种大彻大悟的感受,神清气爽,因为老师的表达方式简单、形象、精准。

对于自由之重,这种感受应该说无时不在,我今天早上把杯子和服务员的比喻讲给我女儿,她说要选择当杯子,因为选择太痛苦了,这也许是“遗传”了我的选择障碍吧,每次点餐时我就很难受,每次遇到事业的十字路口我也很煎熬,我常常在想,也许没有选择才是更好的选择,没有自由才是最大的自由。我个人更喜欢守夜人的身份,传承一种使命,“长夜将至,我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我将生命与荣耀献给守夜人,今夜如此,夜夜皆然”。

刘擎(作者) 回复:可是,我们没法比去当一个杯子或者任何一个物,所以萨特说“我们被判决为自由”,'唯一的不自由就是无法摆脱自由“。

张平 Francis:关于自由的沉重,我个人体会还是挺深的。 过去我们视障者,只想着盲校毕业以后,学一学按摩的手艺,便可出去打工谋生了,在这种不自由中,没有别的选择,也不会有更多烦恼。 如今我们有机会读大学了——很荣幸华师大是我的母校——加之我们又能使用智能设备了,能够与世界接轨了,我们仿佛越来越自由,而这自由的沉重也就突显出来了。 走出自己的小圈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让我深深感受到视障者与主流群体在社会经济地位的巨大差距,以及生活、教育、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各种缺失。 光是看到还不够,我还会因为自己有了更多的见识,而深感自己担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那种希望促使我所处的群体发生积极改观的责任。 这种责任是沉重的,因为我知道单凭一己之力根本无能为力,我需要带领更多人,依赖更多人,去一起改变一些什么,而这种带领和依赖,又会在我的担子上又加上更多的份量。 我知道我只是个小人物,本来也不该有那么大的负担,可是一但这个自由的引擎发动起来,我就停止不了,因为我知道回头看到的那个舒适圈,不是我想要的,前方的自由之路虽然坎坷艰难,却是我必须去承受的,哪怕到头来一无所获,甚至车毁人亡,也只能一无反顾。 我想这就是自由的沉重之处,你一旦有了自由,就绝不可能再放弃他,只有背负着他一路狂奔,赶赴那个复杂多变的未知世界。 ●最后有个问题想请问刘老师: 《老子》中所说的:“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这种“无之以为用”,是不是就是存在主义的虚无产生自由呢? 而《庄子》内篇的齐物论说:“今者吾丧我”,这种“吾丧我”的状态,是不是也就是萨特主张的自由状态呢?

黄星球: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刘擎(作者) 回复:萨特说,不选择就是你选择的不选择。

露奇露奇:为什么要爬山,因为山在那里。

为什么要上学,因为别人都上学。

人天生有逃避自由的冲动,就像大脑无法停止活动,你闲着的时候也会处在东想西想的默认模式网络以至于还得通过打坐和冥想才能清空杂念。

所以,自由是需要提醒才能重新选择的。

刘瑜写过一篇《肩负自由的疲惫》,你享受了自由,就无法享受小圈子的抱团取暖,选择了独立思考,就得自负盈亏,无法坐拥集体赐予的旱涝保收。

选择自由的同时也会为它所累,但有的人甘之如饴。

杨昕:老师好!请问老师,萨特说的自由,是人的属性,那么,在整个社会“官僚制”化的背景下,自由这种属性需要不小的代价,当自由和官僚制的指令冲突时,如何权衡呢?

刘擎(作者) 回复:自由选择要付出代价的,这是萨特的命题。在现代官僚制下,付出的代价可能更高。

狗爷儿涅槃:尼采说“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 人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这是人的自由。但正是因为你有自由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这个选择的结果也会成为你的一部分,它甩不掉,跑不了,是你生命的一部分。

洛克菲勒:如果人是自由的,那么理性人的假设就是成立的,老师认同理性人假设么?

刘擎(作者) 回复:理性人假设是不错的,但难点在于“自利”,什么才是自利呢?

胡曾玲:事物或器具的特质可以被预先确定,它们的本质先于其存在:人的存在则表现为种种可能性,经领会、筹划、选择获得本身的规定性,所以他是存在先于本质。

人的生存状态展现出来的是,首先有人,人遭逢自己,在世界中涌现出来,然后才给自己下定义。开始人一无所有,只在后来他才成为某种东西。他不仅是自己设想的人,而且是他志愿成为的人。

人们无法以固定的现成的人性说明人的行动,人获得本质的过程不外是自我设计、自我造就的过程,人就是他一系列行动的总和,他实现自己有多少,他就有多少存在。该原则意味着主观性和自由是研究人的存在的出发点,强调个人在世界上的独特地位及自决能力。

淡色的天堂:在萨特的虚无推导自由这一段很精彩同时又有一个让人很绝望的点,人的存在是虚无的同时所有的追求最后也是虚无的,人永远无法填满自己的虚无,但是因此人也是自由的。我们就像西西弗斯一样推着一块石头上山然后等它落到山下,然后一直重复这个过程,过程中当然收获了自由可是这种自由看着像是为了逃避虚无。 自由还有一面就是责任,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说到了这一点,我有了自由就要为自己负责,我做的所有事情我都要负责人,就像那个纳粹军官艾希曼他可以说自己只是服从命令该负责的人是纳粹高层,但是因为他有选择的自由所以他无法逃避自己的责任。对于我们来说也一样,很多人怪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好,其实也是在逃避自己的责任,因为父母不好所以我的人生不幸他们要负责,但是人生是我们自己的,从根本上说到底谁该负责呢?

三年二班:刘老师你好,请问这个存在就是虚无跟洛克的白板说是一回事吗?我总感觉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不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命题,而是针对当时特定的社会现象或者人文思潮而提出的一种矫正意义上的思想口号。这种理解可取吗?

刘擎(作者) 回复:白板说主要是认识论问题,而萨特主要是生存论意义上讲虚无。

黄礼贤:自由听上去是一个美妙的词汇,但你是不是也曾经感到过自由沉重的一面呢?你怎么看待这种沉重呢? 在大学时代,我认为自由就是解除束缚,以为我们活在一个不自由的世界,自由的价值高于一切,能够获得自由人就会得到解放,于是,“不自由毋宁死”。但在出来社会之后,我对自由有非常不同的感触。在没有工作之前,有很长时间呆在家里。顿时失去了学习的压力,没有了工作的负担,自己就沉迷在电视之中,将在读书时错过的节目一股脑的全部看完,从早到晚,没有间断。刚开始觉得很美妙,非常自由,少了父母的约束和外界的干预,认为自己做主。但时间一长,这种被动观看的感受越来越不好,心情逐渐低落,无所事事的感觉让自己很无力,那种状况非常让人抓狂。回想当年的活法,慢慢明白萨特的哲理,存在就是虚无,需要我们自己去填充,自己去寻找意义。当我们没有主动去创造和作为时,就会被其他东西填充,而自己以为的自由就会变成漫天的雪花,慢慢消散。这种轻易得来的自由其实是很沉重的,让我们很难受。如今,我每天能够主动地生活,用学习来填充自我,学与思结合,努力将虚无的存在转变为有意义的人生,而自由的沉重枷锁反而会被放下,自己会获得真正的自由,一种主动创造的自由,这种状态更美妙。

树上鸽子:感谢刘老师的精彩讲解,我有一个疑问:萨特通过人生而虚无推出了人生而自由,但好像他这样的自由观是否太过于强硬了,我的意思是他对于人的自由性是否近乎于绝对和苛求,在这种强力要求下,那些阻碍人实现自由的条件和枷锁好像总是能超越的,但现实生活中其实挺难的。

刘擎(作者) 回复:谢谢你的问题,这个问题需要澄清,我会在小加餐里说一下。

伪装:在我看来,所谓的虚无是意义需求上的虚无,而不是现实世界的虚无。 而没有意义的虚无在方向上是彻底自由的,所以说虚无奠定了自由。 意识到了意义上的虚无,我们就会本能的想要填满虚无,所以就会有各种方式,比如占有物品。 绝大多数物品对于人来说,只能提供一次意义,所以无限制的占有物品,对于需要用意义来填满的虚无来说是极其低效的。 这很符合经济学上的边际效应递减原理。。。。

天空:萨特说人是自由的,只是在普遍的意义上来讲。并没有说在多大程度上来讲是自由,并没有划出明确的边界。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苦恼。如果人不是自由的,那每个人都不会有心里负担,因为我不能为自己做主,我无能为力。如果明确知道我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也可以。我们可以说我们已经做到了我们能做到的一切。可惜,都没有。自由让我们避无所避,让我们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如果说纳粹军官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话。那么犹太人是不是也有责任啊?他们也有责任啊?他们可以选择暴动啊?可以选择自杀啊?这样讲的话,无论对于纳粹还有犹太人是不是太苛刻了呢?

刘擎(作者) 回复:实际上对犹太人自己责任的追问,包括为什么没有集体暴动(个体反抗当然有的),是二战后反思大屠杀的一个话题,也极具争议,这是阿伦特被攻击的原因之一。

钟敏:自由这个词不好定义,人在根本上是自由的不好理解,纳粹军人的例子只能解释为人有选择的自由,这也是理论上的,还原到现场感性更多的人会受本能支配选择服从或反抗,理性更多的人会以后果导向选择能承担的风险,选择自由里都包含限制束缚。

刘擎(作者) 回复:自由不是没有约束和限制,萨特的意思不是人能够为所欲为,而是人总是可以“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永远“别有出路”而非别无选择。

简昉:萨特和波伏娃的爱情契约,是一种对抗本能的英雄主义行为,也终将失败。本能过于强大,而摆脱本能枷锁的爱情根本就不成立,因为爱之欣喜和爱之痛苦,激情和嫉妒,都是同根同源,如影随形。所以这个充满英雄主义的试验也终将是失败的。尤其对于波伏娃。

水中林沼:这一讲好多内容都与心理学联系了起来—— “自我不是发现的,而是创造的” “要构建稳固而灵活的自我” “人无论何时都有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可以看出,萨特的思想早已“出圈”,对大众心理产生了实际影响。

虽然人可能没有自由意志,但依然可以用选择塑造人生意义,这被也认为是一种值得倡导的生活态度。但是自由在对应着不受约束,人生可能性被拓宽的同时,也意味着是一种负担。因为这意味选择的结果要有你自己负责,每个人对自己的人生都是终身无限责任制。 而这就导致,对于——在失败时倾向于把原因归结于外部因素,在成功时却会更多归功于个人努力的——普通人而言,自由选择有时会成为“不能承受之轻”。 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自由是有代价的。

大摄天下:汉娜·阿伦特对艾希曼因为平庸而丧失了判断力和行动力。看来,阿伦特认为艾希曼的自由选择是有条件的,因此艾希曼的恶,应该比主动为恶的纳粹分子要次之。而萨特则认为人的自由其实是无条件的,那么艾希曼的恶也就与其他恶无甚区别了。是这样吗?

另外,想到刑法上的犯罪理论。要构成一种犯罪,必须要有主观的故意或者过失,加上客观的危害后果。但如果根据萨特的理论,那么世界上不存在所谓不可抗力的情形,所有导致危害后果的行为都可以成罪。这样对吗?

刘擎(作者) 回复:讲阿伦特的时候,我们会回到艾希曼这个案例。阿伦特的思考在不同的方向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