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萨特III:为什么自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上节课讲到,萨特从“存在就是虚无”出发,推出了人在根本上是自由的。自由的命运意味着人总是可以有所选择,而且必须做出选择。自由选择,这当然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人具有掌握自己命运的自主性,因此获得了作为人的尊严。
可是自由的命运不是轻轻松松的好事,它同时有非常严酷的一面。这节课我们就要讲解萨特两个著名的观点,第一,自由选择是很沉重的负担,第二,“他人就是地狱”。
为什么自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
自由选择为什么会成为负担呢?因为选择必定会带来后果,那么谁来为这个后果负责?萨特说,没有任何别人可以承担这份责任,你做出了选择,你就要独自承担责任。但“承担责任”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只能独自承担,难道这份责任就不能跟别人来分担吗?萨特的回答是:不能。
因为只要你做出了某个选择,背后就会有一个评判标准。你的标准是从哪里来的呢?只能是你自己给自己确立的。
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大大小小的选择,比如毕业之后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工作,选择什么职业,要不要结婚,要不要孩子……所有的选择都会有后果,我们就生活在自己选择的后果之中,这些后果也在塑造我们自己。所以我们会在乎选择的好坏对错,谁都不想过后悔的人生,我们都会希望自己的选择有一个坚实可靠的依据。
但萨特却说, 你所有的选择,依据都只是你自己 。这里显然有尼采的影响。尼采说,人是自己价值的创造者,“上帝死了”之后,就不存在客观绝对的普遍标准了,人也没有外在的标准可以依赖。俄罗斯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有一本著名的小说《卡拉马佐夫兄弟》,里面有一句名言,说“如果上帝死了,那么一切都被允许了”。萨特说,这句话就是存在主义的起点。换句话说,萨特信奉价值主观主义。
于是,你不仅必须做出选择,还必须为自己确立选择的标准。那么你就没有任何托辞了。你不能说“因为父母让我这么做”,因为是你自己把顺从父母当成了标准;你也不能说“因为宗教让我这么做”,因为是你自己把宗教教义当成了标准。
任何信条、任何主义,或者别人的建议,都不能成为你的借口。 萨特认为,这些说辞都只是自欺欺人,是用来逃避自己的责任。开个夸张点的玩笑,假如你和你的伴侣分手了,朋友来安慰你,会说“这不是你的错”。但萨特可能就会说,这就是你的错,是你自己选择的人,是你自己谈的恋爱,这个结果当然是你的责任。
独自承担责任是什么意思?就是自己做自己的立法者,为自己做出的每一个选择承担绝对的责任。你看, 从“存在就是虚无”,萨特推出了人的绝对自由,而从绝对的自由,萨特又推出了绝对的责任。这是一份非常沉重的负担。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最有名的小说叫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英文叫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这个标题让很多人感到“不明觉厉”。但如果你理解了萨特的存在主义,就很容易看懂这个标题。
“生命之轻”是什么呢,这个“轻”来自人的存在方式,人的存在有着无限展开的可能性,不被任何本质所限定:这是一种自由而轻盈的体验。但这种轻盈的自由又是孤独而沉重的,因为你必须独自承担你所有的选择,独自承担自己的生命,而这会让人感到难以承受。结果,我们就体验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这个书名深刻地揭示出现代人的精神困境,也许你也曾经有所感触。
为什么“他人就是地狱”?
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但我们还有朋友、亲人、爱人,和亲朋好友在一起,是不是能够帮我们摆脱一些孤独呢?
这就要说到萨特的另一句名言了:“ 他人即地狱 ”。这句话是出自萨特写的一个剧本,名字叫《禁闭》。说的是三个被囚禁起来的鬼魂等着下地狱,但在等待的过程中,三个鬼魂彼此之间不断欺骗和互相折磨,最后他们忽然领悟到,不用等待地狱了,他们已经身在地狱之中,地狱并不是什么刀山火海,永远和他人在一起,这本身就是地狱。
“他人即地狱”,要明白这句话的真谛,还是要回到萨特的哲学思想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人能够自由地掌握自己的生命,哲学上把这叫做人的 主体性 。我是主体,就意味着我有主导权。那问题来了,你是自由的,我也是自由的,那我们俩在一起的时候,到底谁是主体、谁有主导权呢?
萨特认为,人总是要维护自己的主体性,所以人与人之间一定会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 每个人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都想把他人变成客体,以此来维护自己的主体性和自由。
萨特举了一个例子,说你走在街上,迎面过来一个陌生人,用眼光上下打量你,你会觉得很不舒服。为什么你会不舒服?萨特解释说,别人注视你时,他下意识地就把你变成了他观察的客体。 在这个注视中,他是主导者,你只是被他观看的物品 ;他要实现自己的主体性,代价就是把你的主体性给否定掉,把你物化。所以,你会下意识地回避对方的注视。但你也可以反抗,他看你一眼,你就回看他一眼,用你的注视把他变成客体。
在萨特看来,人和人的交往就是这样,总是在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即使是在爱情当中也不例外。萨特说,我们想象中的浪漫爱情是一个骗局,那种不分彼此、合二为一的爱情体验,只不过是刚刚开始时候的幻觉罢了。爱情同样充满了为争夺主体性而展开的冲突和斗争,到最后要么是受虐,在羞耻中享受快乐,要么是施虐,在内疚中感到愉悦。
爱情的常见情节就是如此,一个人去追求另一个人,去讨好、迎合对方,变成对方喜欢的样子,失去自己的主体性。而被追求的一方呢,则要努力表现出自己迷人的魅力,通过追求者的奉献去获得自己的主体性。在这样的关系中,爱情越热烈,双方就越接近受虐狂和施虐狂。
萨特还有一个很奇妙的说法,他说憎恨是什么,憎恨其实就是你承认了别人的自由。想想看,你会恨一个杯子或者一把椅子吗?憎恨只能指向人,因为人有自由,只有人能出于自主意识对你做些什么,在他人作为主体的行动中,你就沦为了客体,沦为了物,你的主体性就被否定了。所以你会憎恨,因为你不甘于被当成物品。在这个意义上,憎恨就意味着你承认了对方的主体性,承认了对方的自由。
萨特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有他人存在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是自由的,但我们不可能实现那种理想中的共同自由,因为每个人都要实现自己的主体性。在这个意义上,萨特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不相信自由主义所向往的那种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平等尊重的关系。
萨特的存在主义继承了尼采的思想传统,强调人只能自己创造自己,在自由的选择中不断塑造自己,并且承担选择的责任。他和尼采一样,否认普遍客观的价值判断标准,但是他似乎放弃了尼采的超人学说,强调人只能孤独地面对自己的选择。
绝望的哲学还是希望的哲学?
聆听萨特的哲学,你是否会感到一种绝望呢?起点是虚无,终点是孤独,在这之中,我们还要承担沉重的责任。萨特也说自己的存在主义是绝望的哲学。但萨特又说,存在主义也是希望的哲学。 希望在何处?就在我们的自由之中,在人的无限可能性之中,我们永远有改变的潜能,不必服从任何注定的命运。
萨特向我们展现了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精神困境,但同时也告诉我们,我们永远都可以做出改变。用什么去改变?行动。
存在主义是绝望的哲学,也是希望的哲学,但最重要的是,它是行动的哲学! 我们最根本的自由和可能性都在行动中实现,它们并不只属于尼采式的超人,而是根植于每个人的存在之中。
人生无意义,人仍然可以成为强者。如果说萨特的思想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认为就是八个字:看清真相,继续战斗。人是徒劳的激情,人注定孤独,但那又如何?既然可以选择,那么就去选择,然后为选择负责,其他没有什么可说的。我们都是手推巨石的西西弗斯,但我们知道“西西弗斯是幸福的”,因为“登上顶峰的斗争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问答
最后,我想留给你一个问题,这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如果人生没有确定的意义,那么在你看来,我们是否还能做出有意义的选择呢?在你的生活中,你曾经做出的最让自己骄傲的行动是什么呢?期待读到你的留言,我们下一讲再见。
编辑按:第15讲的小加餐,刘擎老师已经发布在知识城邦。
第十二次小加餐,老师对萨特的思想作了一些补充,还谈了谈自己对萨特的感受。
如果“他人就是地狱”,那么人与人之间还可能做到尊重、合作和相互友爱吗?难道只能有“我”,不能有“我们”吗?萨特不相信这一点,但刘擎老师说自己相信这是可能的。
老师还谈到萨特的局限性和海德格尔的思想,也提到自己从年轻到年长,对于萨特感受的变化。
老师具体说了些什么呢?请你→戳这里观看。
划重点
1、自由选择为什么是负担?因为你做出的每个选择,其标准都是你自己确立的。你没有任何托辞,只能独自承担选择的后果,为自己做出的每个选择承担绝对的责任。
2、萨特说“他人即地狱”,因为人总是要维护自己的主体性,总是会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总是想要把他人变成客体。
3、存在主义是绝望的哲学,也是希望的哲学,但最重要的是,它是行动的哲学。在人的无限可能性之中,我们永远有改变的潜能。用什么去改变?行动。


热门留言
熊逸:当萨特哲学强调我们必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时候,其实也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人,或者我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人天生就会逃避责任。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奴隶制才是最能够顺应人性的制度。 如果人不愿意屈膝于人,那么屈膝于神就好,不会产生任何心理障碍。 所以在人类的历史上,永远发生着各式各样的造神运动,无论神是不是真的在字面意义上以神的面目出现。 ——不好意思啊,我最近有点活跃,因为我的《熊逸讲透资治通鉴》正文和周末答疑一共280篇都写完了,已经开始写加餐了。终于能放松一下了啊,呼哈哈哈!咯咯,啾啾,嘎嘎!
JENNY:突然明白了东北人的:“你瞅啥?”“瞅你咋的”那么容易打起来了哈哈哈
刘擎(作者) 回复:我本来就想这么说来着,但东北话我学不好:)
至尊女宝:我很喜欢音乐人马頔说的一句话,美好生活是,不做礼貌的禽兽,不做自由的走狗。其实无论是哪种生活方式,都离不开强有力的自律和自省,它需要你有所准备,有力承担,不然那个被你叫做“自由”的生活,只会害了你。
忽略了规则的自由,会让你深受其害,就像你想谈恋爱,你只能承认唯一性,即便他不完美,除了甜蜜也会受伤害。自由是沉重的负担,爱情也是甜蜜的负担。总之——美好的东西都要付出代价,就有相对的约束。
我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规则始终是规则,规则的制定不是为了为难和约束个人的。相反的,是为了维护绝大部分人的自由。你觉得规则束缚了你,但是它却能让你在这个环境下免受伤害,失去规则的自由是困难重重的。
熊逸:完了,听完“瞅你咋的”那一段,感觉萨特作品的听书如果不请张鹤伦来读,就不是原汁原味了。😀
林特特:除了人世间要服的役,文字就是我的唯一意义。确切的说,是那些白天、梦里都想着的故事,是那些提起来就心潮澎湃的故事,是那些打动人心的时刻,打动我时,我就知道一定会成为一个好故事,只等发酵,只等对的时机拿出来,和对的人分享,用对的情感、对的文字表达,这个过程就是意义。
罗耀龙:刘擎老师早上好!
有,肯定有。而且还不是坐在房间里喝茶想出来的,而是在现实中直面问题挑战撸起袖子动手做出来的。
就像今天早上,我先起床,做好早餐后叫老婆和宝宝起床,给宝宝洗漱换尿片,帮老婆准备出门上班。这不就是作为丈夫和父亲的高光时刻吗?
刘擎(作者) 回复:赞一个!
黄金:我不认同“他人即地狱”的说法。人总是要维护自己的主体性,所以人和人之间一定会为了争夺主体性而斗争。但是斗争一定要分输赢,而不能有妥协和共赢吗。人和人之间可以基于某种共识协作,同时又给对方让出一片私人的空间。在一起的时候有共同的主体性,分开的时候有各自的主体性。
我也不认同“登上顶峰的斗争足以充实人的心灵”。如果登上顶峰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目标,也不是一代又一代的人能够完成的目标,那我就不应该把它作为我的目标。但如果登上顶峰不是我的目标,如何(更轻松地)手推巨石是我的目标吗?也不是,这样就陷入了工具理性。所以,我认为这个命题限制了目标的可能性,我不知道要怎么选,只能一边推一边想,一边和另外一个西西弗斯交流。
刘擎(作者) 回复:我也相信,哈贝马斯“主体间性”的理想是值得追求的。所以不必完全接受萨特的说法。但他引发我们思考,为什么相互尊重、互为主体的关系那么难的。
余 炜:对于人生没有确定的意义,借用几个名人的话 1、麦克亚当斯“人生故事”的说法,我来到人世间,是为了创造自己的叙事认同,写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 没有一个僵固不变的自我等待被发现,也没有现成的意义可追寻,人生是一个流动的、自己选择、持续塑造的过程。 2、管理大师彼得·圣吉说了一句话,印象特别深。他说:“我们不是生而为人的,我们要花费一生的时间来成为人。”
陈C:有摄影经验的人都知道,除非面对的是有专门经验的模特,否则拍人的时候,被拍摄者都会感到紧张。如果从萨特的理论出发来理解这件事,就是“注视”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强调观察者自身主体性的行为,而端起相机“摄影”,更是借助工具和肢体语言,强化了注视者的主体性。
所以面对被拍摄者,拍摄者一般会有两种选择:一是主动引导被拍摄者作出动作与表情,使其习惯拍摄者这一主体的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接受拍摄者对自己的“支配”,即自身主体性暂时的削弱。
另一种思路就是拍摄者掩去自身的“存在感”,或者在拍摄者专注的时候去拍照,因为此时被拍摄者会有意无意地去“屏蔽”他人主体性对自己的影响,充分彰显自己的主体性。我就很喜欢抓拍专注的人,因为专注中的人会有一种不同于平时的美感,拍出来的照片也会多一份冲击力。
王黎璐:今天老师的解读让我想起了很多,许多人为别人而活着,为了名誉,为了某种传统道德信条,就因为如果他违反了,会招来别人的非议,也会导致自己的自卑、自责。萨特认为,由于他人根本不可能使自己成为客体,成为自在,所以在他用语言非议我的时候,我并不真能直观到我就是他所说的那个样子,我只能得到一些转瞬即逝的概念,但在别人的目光下,我却不由自主地会向着这个概念所指的方向“流去”。就这样用他人的眼光看待自己,并使自己成为那个样子,但是由于不情愿与害怕,还总与之保持一段距离,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冲突所在。萨特由此而提醒人们,争取自由是多么的重要。如果人们能更充分的体会自己的自为性和主体性质,不再被生活的桎梏所禁锢,而是运用我们应有的权利去砸碎它,可能人会活得轻松得多。我就很骄傲能坚定自己的观点,克服了一些困难,和我太太走到了一起,今年是第12年。 人生没有确定的意义,萨特让我们看到充满了那样多不可抗拒的必然,却也使我们在这绝望的必然中看到了出路的曙光。
苏凡旎傲:老师 我有个疑问: 萨特的观点 人与人的交往总是在争夺主导性,把别人变成客体 这个观点是不是有些片面啊?
我认为人与人交往中存在主导性相争的时候 比如两个人在一个项目中夺权。但更多的时候还是利益的交换。比如双方接受分工 每人放弃部分自主性 或是面对一个伟大的领袖的时候 会有无数的人放弃自主性 听从领导。想把别人变成客体 让自己维持主体的情况,并不是这个社会的主流吧
请问老师 我怎么想合理吗?
刘擎(作者) 回复:是的,“他人是地狱”是非常片面的观点。我们要明白其中的洞见(思考为什么互相尊重的平等关系常常难以达成),但不用照单全收。
淡色的天堂:我想对比一下萨特的哲学和阿德勒的哲学,在我的理解中他们俩哲学在对个人上是相同的,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所以要自己做选择并且自己承担责任;阿德勒则是使用“课题分离”这一手段把我和你区分开来,我的选择其他人无权干涉当然其他人的选择我也无权干涉,这样一来我就只需要为自己负责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把人分成了一个又一个独立而自由的个体。 他们的不通点应该在对共同体的认识上,萨特认为人在群体中为了维护自己的主体性就会物化其他人,每个人都是自由的同时每个人都有主体性但是共同自由也因此不可能,他人就是地狱;阿德勒则是从个人幸福的角度提出人应该积极参与到群体之中去,在群体中获得“共同体感觉”,他认为人只有在人际关系中才能获得幸福。总体来说萨特对群体关系是消极的,阿德勒则是一种积极态度。
童伟:刘老师您好,施展老师说他在四环路上听您讲尼采,哭的很彻底,我这几日听聆听您的教诲,也深有同感。很多事萦绕在心间,您一讲就通了,坚冰为之融化。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连串的选择组成的,同一个时间点选择了A就不能选择B。价值取向引导我们的选择,选择塑造着人生,人生有着无限的可能性。 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的两个抉择。
一,大年初一,看到网上发布的疫情信息,觉得情况不妙,早上九点给岳父打电话,判断了眼前的形势,如果从北京去了河北,初二就有可能回不了北京。岳父特别理解,支持我留在单位。我所在的单位保障着首都80%的农产品供应,在特殊时期,任务更加艰苦。大约十一点,董事长通知少数留在单位的干部开会,宣布新发地市场全面开展“防疫保供” 工作,于是我做为其中一员,从初一就开始投入“战疫”,心里获得了更大的价值。
二,抗击疫情进入高峰期时,正好赶上元宵节,董事长让我制作一部纪录片,全景式展示新发地市场抗击疫情的过程,第二天丰台区领导来视察时给他们看。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个任务太难了,写脚本,收集素材,编排叙事,联系播音老师,一直加班到晚上九点还未完工,妻子在家准备了一桌子菜来庆祝元宵节,我左右为难,回家和妻子相聚,纪录片的素材没发送出去,必然影响编辑师的制作时间。我跟妻子说明了内心的两难,节日可以弥补,但是市场的防疫保供工作关乎民生,理应大局为重。我坚持到凌晨一点,终于完成了任务。 虽饿着肚子,但内心充满了力量。
这几日更加惊喜的是您的小加餐,简直是对课程内容的完美补充,帮助我们多视角理解各位大师的思想。看到您的照片,让我想起另一位大师木心先生,听你们讲课,如浴春风,安静,坚定。感谢刘擎老师,希望跟随你一路向前。
梓豪:有一个疑问,尼采说的超人是“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用自己的生命意志去创造,追求自身生命力量的增长和完满,最终确立和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而萨特的存在主义则揭示了“我们最根本的自由和可能性都在选择和行动中实现”
刘擎老师您说“它们并不只属于尼采式的超人”,可是这两者不都是通过意志(选择)和创造(行动)去确立和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吗?不同之处在哪里呢?希望老师赐教
刘擎(作者) 回复:萨特和尼采的区别不大,但我觉得尼采对于自我创造意义和实践可能给出了更丰富的启发。
坐井闲话:为了今天晚上的直播,重听了老师讲的萨特的三节课。萨特与波伏娃的“协议"关系,即使在今天也是与众不同和自由自在的。萨特的"杯子、服务员",“杯子永远是杯子,哪怕是碎了也是一个碎了的杯子;而服务员在下班后可以是其他的身份",提出了一个令人充满希望又能脚踏实地的观点,是什么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成为什么人。 萨特的关于存在与自由的观点,也令人放下自欺欺人的虚伪。所有自己的选择都是自由的,之所以会有被迫的感觉,不过是不想承担责任、承受后果。 超级喜欢老师的声音。
陈C:老师说存在主义的哲学既是绝望的哲学,又是希望的哲学,这一点我非常同意。而在我看来,“绝望”的根源是对已有观念和认知的无情批判,以及对残酷现实的直接揭露;之所以会有“绝望感”,是因为我们是近乎全然被动地接受着这种批判与揭露,而且几乎没有反对的余地。
但是与此相对的,是“希望”的那一面藏得很深,有时候甚至是掩盖在层层推论之后。老师可以在知识城邦的“加药”里为我们充分展开这一系列逻辑,并且帮助我们揪出那些会“带歪”我们的错误认知,但真正“找到希望”却只能靠我们自己。
我认为存在主义哲学乃至几乎所有思想,在“残酷”的一面之后所蕴藏的“希望”,都在于我们对观念与经验的主动“调和”。还是罗曼·罗兰的那句话,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清生活真相后还能热爱生活。如果我们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包容了眼前的真相(无论是自己发现还是他人揭露),并借助理性调和了冲突,希望便会呈现在了眼前。希望存在于哲学思想中,但需要我们在具体的生活中去挖掘它。
Nikki:最骄傲的人生意义大概是走进了哲学大门,它让我开始了对人生深度,广度的探索,不期待任何,只是带着好奇心的走。
李德江:刘老师,我试着回答下您的课后问题: 1、虽然人生没有确定的意义,但是勇敢的面对这种无意义,并且毅然的做出自己的选择,这种行为本身就会赋予生活某种意义。我们要做个虽然看清了人生的无意义,但却仍然热爱它的英雄! 2、自己阅历还很浅,感觉人生还没有什么值得自己骄傲的事情呢。哈哈,如果人生都没有确定的意义,做让自己骄傲的事情又有什么意义?(哈哈,我是不是有点杠精了…)不过我会把这个当成我的目标:做出一件让自己感到骄傲的事情:(比如:这条留言上精选,哈哈哈…)
君子不器:萨特这三篇目前是我最爱。学完禁不住想跟心理学联系一下。
萨特讲人总有自由和选择,这跟在早年被关在纳粹集中营的维克多·弗兰克,写出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他说:人所拥有的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萨特讲人是自由的,所以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跟阿德勒的目的论又有相通之处,既然是自己做出的选择,肯定是出于自己的某种目的,那就不要去怨天尤人,而是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我有一个疑问:有的人一生下来就处在某种宗教信仰的氛围里,接触得受教的也都是这样的灌输,就像中世纪的欧洲的普通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会认为宗教啊之类的东西本来就是绝对正确且习以为常的,那他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还有别的选择,这种人还是自由的吗?又或者是被某种“邪教”思想洗脑的人,整个儿把大脑洗得干干净净,就死心塌地的认为某种想法是不容置疑的,他不是不想选择,而是思想被禁锢,直接没有选择的意识,那这种人还是自由的吗?这种人还属于萨特所谓的“人总有选择”的那类人吗?
李明辰:自由意味着要有选择,而选择就会带来后果。人往往不是害怕别无选择,而是害怕对后果的意义一无所知。一无所知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如果这是“我”的选择,“我”将毫无办法推卸责任,“我自由了本身”就成了一道沉重的锁链。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