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路标:20世纪的灾难为什么不可思议?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来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在第二模块,我们讨论了现代世界的一个巨大挑战,就是如何面对和理解现代特有的精神危机。这是现代人在心灵生活领域面对的难题。
从这一讲开始,我们的思想旅程要转入一个新的领域,社会政治领域。在这一单元,我们要探讨思想家对于20世纪的反思:20世纪为什么会出现许多灾难?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和现代思想又有什么关系呢?
也许你还记得,在发刊词里我说过,20世纪是一个希望和失望交织的时代,是一个成就辉煌又灾难深重的时代,它迫使人们去反思。
首先很容易想到,人类仅有的两次世界大战都发生在20世纪,说它灾难深重,毫不为过。但这并不是20世纪灾难的显著特点,因为历史上大规模的血腥惨剧并不罕见。20世纪灾难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它完全出乎意料!
如果穿越到1900年
让我们穿越到1900年,假如你是一个当时生活在欧洲的普通人,你会怎样展望即将来临的新世纪呢?
在1900年,欧洲已经享受了将近一百年的和平。虽然小规模的局部战争和冲突还时有发生,但自从1814年维也纳会议之后,主要国家之间再也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冲突了。那你对和平就会抱有一定的信心,不那么担心战争的爆发。
而且你还会看到,科学技术在过去一百年飞速发展。19世纪被称为“科学的世纪”:经典物理学体系已经基本完善;演化论也逐渐为大众所接受;随着化学理论的成熟,人们开始享受化学工业发展带来的便利。
特别是电磁理论的发现和运用,人们进入了电气化时代,开始享受电灯、电报和无线电通讯等等这些过去难以想象的便利。科学正在迅速发展,而且看上去会越来越发达,为人类的美好生活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于是,你也会对社会的进步抱有期望。因为你看到在过去一百年中,人类社会总体上变得越来越文明、富裕了。虽然工业化时代扩大了贫富差距,出现了新的矛盾和冲突,但也出现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政治运动,正在改变原有的政治制度,应对和处理这些矛盾冲突。
而且,现代社会科学也已经诞生了,思想家们对社会政治的合理安排提出新的规划。如果说自然科学的发展能改造物质世界,那么社会科学也应当能改善社会现实,解决政治矛盾。
所以,生活在1900年的你,读到法国《费加罗报》的元旦社论时,也许会频频点头,赞赏社论中的这样一段话:“20世纪带给我们的将是科学进入社会和私人生活。科学将赋予我们行为的准则。它将是一种光辉灿烂的前景……我们希望哺育了我们的19世纪,把那愚蠢的仇恨、无意义的争斗和可笑的诽谤统统带走,抛进世纪的无底深渊!”
是的, 在进入20世纪的时候,西方主流舆论普遍相信,人类已经开始了一个崭新的现代文明,古代的野蛮杀戮一去不复返了,蒙昧落后的弊端会被逐渐消除。 大多数人都对新世纪的前景抱有相当乐观的信心。
文明时代的野蛮,理性时代的疯狂
但是,回到2020年,你已经知道,这个被寄予厚望的20世纪经历了多少残酷的灾难:先后两次世界大战;骇人听闻的纳粹大屠杀;20世纪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苏联,出现了政治清洗和大饥荒;在资本主义世界则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同时,生态环境被破坏的恶果也开始显现。甚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还出现了长达40多年的冷战,无数人生活在核危机的恐惧中,在某些时刻,人类的命运似乎只差一点点就要坠入深渊了。
何以如此呢?1900年的时候,我们不是看到人类在各个方面都在发展和进步吗,难道这些发展和进步都被打断了吗?并不是这样。 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在20世纪都获得了比以往更加巨大的进步,这一百年中,人类总体的文明程度是大幅提升的。
所以, 20世纪的灾难是“文明时代”的野蛮,是“理性时代”的疯狂,这才是它的不可思议之处。
当然,有人会说,也许,只是人类在20世纪的运气比较差吧。但我们要介绍的几位思想家,都反对这种看法。他们认为, 20世纪的危机,不是历史的偶然产物,而是内在于现代化思想之中 。德国的纳粹主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和英美的资本主义,是三种不同的现代性规划,它们都有各自的危机或困境,但都与现代理性主义的社会构想密切相关。
接下来的14讲,我们会看到六位思想家如何剖析和反思这三种现代性规划,总结20世纪的教训。他们的反思和回答,在思想史上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又进一步对现实世界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思想观念和现实有什么关系?
不过,也许你还会有一个疑问:20世纪的思想文化这么发达也没能阻止人类犯错,那么反思又有多大用处呢?思想观念对现实到底能有多大的作用呢?
确实,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别跟我谈思想,太虚了,讲点现实的。好像思想和现实是一对反义词。
这种说法啊,其实隐藏着这样一个前提:现实是实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被感知的真实的东西;而思想呢,是脱离现实的,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存在,甚至是虚无缥缈的东西。
但我想告诉你, 把思想和现实对立起来,看成两种分离的东西,这虽然很流行,但却是完全错误的认识。
我们谈论现实,很重要的一点、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去分析现实的利益。但是现实利益到底是什么呢?利益就是对你而言重要的东西,对吗?可是“重要”这件事情,是需要解释的,必须要有一个理念的框架,你才能界定,什么是重要的。
比如,从小处说,假设你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偶然出轨了,这个过程中其实你毫发未损啊,怎么就觉得利益已经被损害了呢?因为这里有一个思想观念,“爱情必须有排他性的忠诚”。
从大处说,比如国际政治,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种煞有介事的说法,说国际政治的最终秘诀无非就是一句话,“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但是这句话根本没用,不是因为它错了,而是因为它没有切中要害,它解释不了什么才是利益,就是一句正确的空话。
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比如在一些领土争端中,争议的实际地区面积很小,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军事上都没有多大作用,维护它的成本要远远高过在这个地方能获取的收益。但是争议双方的国家,对于这块小领土的归属权主张,可能会非常强硬,甚至不惜为此发动战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对于国家领土应该寸土必争,这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可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领土就是核心利益,而为此付出的财政和军事成本、甚至战争导致的人员伤亡就不是核心利益呢?这当然也是思想观念所决定的,如果离开对国家主权的某种特定理解,离开了这种思想观念,就无法解释这个核心利益。
所以说,把现实利益和思想观念截然分开,这是一种方便的思维模型,但它有很大的局限性。 如果看不到人们的身份、认知、道德和价值等等观念,其实是所谓“现实利益”本身的构成要素,那就会陷入一种低级的现实主义思维,表面上很务实,实际上却丧失了真正的现实感。 因为你无视了现实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还误以为自己是在讲求现实。
所以,我希望你记住一件重要的事情:思想观念并不脱离于社会现实,而是内在于社会现实,如果离开了思想,我们根本无法真正理解现实。
思想家的努力
这一单元我们即将拜访的六位思想家,他们对20世纪教训的总结和现代性问题的诊断,就是要揭示行动背后的深层逻辑,揭示出一些思想观念是如何塑造了人类的行为。而他们的论断,又成为了人类行动新的思想依据。
最后,让我用以赛亚·伯林的话来结尾。伯林曾经引用德国诗人海涅的话说,“不要轻视观念的影响力,教授在沉静的研究中所培育出来的哲学观念,可能会摧毁一个文明”。引用了这句话之后,伯林自己还加了一句:如果思想能够产生如此致命的力量,那么也只有通过其他思想家的努力,才能来化解。
问答
最后留一个问题给你思考:你了解20世纪的西方历史吗?在这些历史事件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原因又是什么呢?欢迎到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见解。
编辑按:第16讲的小加餐,刘擎老师已经发布在知识城邦。
第十三次小加餐,老师给你介绍了一个有点“高级”的概念,叫做“社会想象”,来自当代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
起源是,有同学问,有的大思想家,自己有一套理论,却不一定能做到,如果做不到,还能算是拥有这个理论吗?
或者说,一个人理解和掌握了一个理论,但自己并不愿意或者并不能去实践它,这个理论对他来说还有意义呢?
更大的问题则是,很多思想家的理论这么高深,好像和生活实践没有直接关联,这些理论又有什么意义呢?
想知道老师是怎么回答的吗?来,→戳这里观看。
划重点
1、20世纪灾难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它完全出乎意料。在20世纪开启之时,西方主流舆论普遍相信,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光明的现代文明。
2、20世纪的灾难是“文明时代”的野蛮,是“理性时代”的疯狂,这是它的不可思议之处。20世纪的危机,不是历史的偶然产物,而是内在于现代化思想之中。
3、人们的身份、认知、道德和价值等观念,其实是所谓“现实利益”本身的构成要素。理解这一点,才能真正理解现实。

热门留言
张丹心:人类文明磕磕碰碰地走到今天,经历了无数血与火的洗礼。无数次自然灾害的肆虐与人类的自相残杀几乎使文明濒临绝境。仅二十世纪以来就发生了数十次令人失色的重大灾变,每一个灾难都是人类永难平复的噩梦。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伦敦大烟雾、唐山大地震、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埃博拉疫情等等。 透过这些事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既有自然灾害,但更多的是由人类自身原因所造成,而且人类自我伤害的结果远比自然之灾更加惨烈。这足以促使人类开始反思自身所追求的价值的代价。 20世纪的灾难是“文明时代”的野蛮,是“理性时代”的疯狂,这才是它的不可思议之处。
我是谁,我要去何方:法国著名思想家帕斯卡有一段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人的大部分行动是靠思想、观点来激发的,美国保守主义思想家理查德·威福在《观念带来后果》一书中表示:“人类的历史一再证明,观念可以塑造历史,好的观念带来好的历史,恶的观念带来惨痛的历史。不是物欲拉开了国家之间的距离,是观念造成了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差别。”
刚哥:100多年前,怎么跟现在想法差不多,科技极大发展,物质丰富,貌似世界也和平了太多年。(局部战争忽略不计) 我们都认为极大的认识了解了世界,没有可能发生世界大战,这样的类似令人害怕。 难道,第四次世界大战,真的只能用石块和木棒么?
刘擎(作者) 回复:你好,我是这门课的编辑。我自己在读这段的时候,也和你有类似的感觉,实在是不可不警醒。
佛祖门徒:20世纪的西方历史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时任总理阿登纳带领下的德国重建的这段历史。在《阿登纳回忆录》,其中有一段阿登纳描写如何拯救德国的自我思考的文字令我印象深刻,“必须找到一种解决德国问题的办法,这种办法具有生命力,因而能够持久地起作用,并且使我们的西方邻国放心,使他们获得持久的安全。”有人说,对于德国人的良好印象就是源自于阿登纳对于德意志民族持有的强烈自我批评和坚定的基督教信仰。1947年,阿登纳在欧洲基督教民主党派联合举办的会议上说过这么一句话:欧洲拯救基督教的唯一途径是欧洲的融合。在阿登纳看来德国人是在过去几代人里没少干坏事以至于病态的民族。在1967年2月的最后一次公开讲话中,阿登纳说:“我衷心希望德意志民族不分老幼的康复,重新登上精神上的高峰,而不是物质的高峰。”2005年11月28日德国电视二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阿登纳当选第一。
源来如此~黄思源:思想是指导自己行为的底层逻辑。但是有些疑问,知道不一定做到,很多人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包括很多大思想家,但不一定能做到,怎么去评价这种知行不合一的行为呢?如果做不到的话,这套思想理论算是自己所拥有的吗?感谢老师答疑解惑~
刘擎(作者) 回复:今天小加餐会简单谈谈这个问题,谢谢你!
Atom:19世纪,1801年1月1日----1900年12月31日的这一段期间被称为19世纪。
20世纪=1901.01.01~2000.12.31
刘擎(作者) 回复:还纠结这个啊,都知道这是因为没有公元0年造成的。但大家已经不计较这个了,全世界绝大多数人都是在2000年元旦迎接了21世纪。今年元旦,又有人提出这是10年代的最后一年,而不是20年代的第一年,CNN还为此做了节目:https://www.cnn.com/2019/12/21/us/when-does-the-decade-end-begin-trnd/index.html
陈C:人类进入了现代文明,思想观念的作用越发重要。支撑现代文明发展的诸多要素,本身就是观念的产物,而我们所关注的“利益”,其实也是由观念所定义的。因此看20世纪的诸多事件,就更不能仅仅从事件本身出发,而是要追溯其背后的观念根源。有时候我们就会发现,很多20世纪重大事件的种子,早在19世纪就已经埋下了。
说到20世纪的历史事件,不论何时我第一个想到的仍然是两次世界大战。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大量的电影、游戏与此有关,也不仅是它把整个世界卷入其中,真正将全世界的命运深刻联系到一起。两次世界大战之所以令我印象深刻,还有着另一个原因:它是我认知升级的一个重要的着眼点。
以前谈到两次世界大战,除了战争方式的巨大转变,以及技术在战争中的作用之外,在政治层面上我还是持有着,将两场战争割裂开来观察的观念。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学习,我才逐渐意识到两场战争深刻的内在联系,正是一战过后没能妥善解决国际矛盾,没能意识到并协调好潜在的观念冲突,甚至还播下了新的仇恨种子,才最终导致了二战的爆发。而在两场战争之前,为战前紧张局势埋下伏笔的一系列观念与事件,早在19世纪甚至更早就已现端倪。差不多也就是在认识到这一层之后,我才真正对历史的演化特性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
戚志光:特别想听老师讲20世纪的思想,我出生在20世纪,而我的女儿生在21世纪,我觉得我有必要把我认识到的20世纪,好好讲给女儿听。
狗爷儿涅槃:曾听过一句话:历史从来不是断裂的,20世纪的历史是从19世纪继承而来的。 在我看来,20世纪的历史更加有“宿命”感。19世纪,西方征服支配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而20世纪则是对19世纪的推翻。从前后两次大战,到亚非拉独立,再到现在的渐渐衰落。
爱做梦的若晴:大概是由于我是理科出身的原因吧,这一讲最后老师提的那个问题,我第一个想到的是物理学。
1900年,开尔文男爵在世纪之交回顾与展望物理学的演讲中说“在物理学阳光灿烂的天空中飘浮着两朵乌云”。 原话是“动力学理论断言,热和光都是运动的形式。但现在这一理论的优美和清晰却被两朵乌云遮蔽了……”(The beauty and clearness of the dynamical theory, which asserts heat and light to be modes of motion, is at present obscured by two clouds...) 这两朵乌云后来从两个不同的方向上引发了现代物理学的革命,经典物理学大厦轰然倒塌。
站在今天的时间点上,回想整个二十世纪的人类历史,我忽然觉得这个“乌云”的表述像是一个谶言或者是隐喻——各个意义上的。不论是经济、政治、文化还是思想观念,整个二十世纪都像是“晴朗的天空中飘着两朵乌云”,理性和乐观的后面潜藏着危机。 危机过后,又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树上鸽子:想请教刘老师一个问题:您认为20世纪的种种灾难和理性有多大的关系呢?为什么一个理性的时代却产生了看似那么非理性的行为,比如纳粹大屠杀。
刘擎(作者) 回复:这就是后面课程的核心主题啊,不着急,慢慢听:)
不远·道·人-谈判思维:20世纪科技成果大量出现,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发展,工业化时代带来了物资的极大丰富,同时也带来了对社会思想、文化的极大冲击,就像冲出原有河堤的大潮,带来近乎毁灭性的后果;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远远滞后于技术和社会的发展,仍采用原来的手段处理问题出现了无法控制的结果。期待新的思想、文化、社会机制来给社会带来稳定新的稳固的堤坝,抵消物质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
张玲玲:我印象最深刻的20世纪的大事件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了,从小看抗战片,后来看辛德勒名单,最近又重读了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有种无法释然的悲情和困惑,也许用今天老师的描述这个灾难是“文明时代”的野蛮,“理性时代”的疯狂真的太贴合. 为什么西方那么多思想先驱的影响竟敌不过希特勒的极端思想清洗,那些把犹太人送到集中营进行摧残的人的思想是被重装了邪恶系统吗?那么多残忍的手段和行径,是否就是被希特勒的极端思想洗脑的表现?而为了防止这种悲剧的再发生,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佘天俊:“在1900年,欧洲已经享受了将近一百年的和平。而且你还会看到,科学技术在过去一百年飞速发展。于是,你也会对社会的进步抱有期望。我们希望哺育了我们的19世纪,把那愚蠢的仇恨、无意义的争斗和可笑的诽谤统统带走,抛进世纪的无底深渊!” 在进入20世纪的这些普遍的相信,仿佛就是今天。如果20世纪的危机,不是历史偶然产物,而是内在于现代化思想之中。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有怎么样的反思和警觉呢。特别是在2020年,这个用异乎寻常都不足以形容的时间点。 现实的一切意义,都建立在思想的共识之上。现实的货币是一种共识,现实的国家也是一种共识。 期待新的单元。
朱家乐:1900年的西方主流舆论普遍认为20世纪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和平最光明的100年。结果20世纪却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苦难深重的纪元。这说明什么?这一方面说明未来世界充满着高度不确定性,但另一方面更说明人类是一种非常容易好了伤疤忘了痛的生物。
往往在一次大规模战争结束之后,世界都会进入到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以及和平交往期。这是因为打仗的那一代人都通过亲身体验战争的残酷无情来认识到了和平的宝贵性,所以战后他们会尤其想维持世界秩序,不让其堕入混乱的深渊。
然而当大战的时间离人们越来越远,经历过战争的那一代人也慢慢逝去,新一代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和平环境里的人类完全没有体验过祖辈们所经历的战争的血腥,于是他们就很容易会因为一点利益冲突就打开战争的潘多拉魔盒。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Axelrod吴忠鹤:老师说的这个世纪的跨度我之前没有从世纪这个角度去看。从宏观来看,我对一战和二战的理解是新的世界观和生产水平与国家政治的错配导致的经济矛盾和阶级矛盾导致的人为灾难。当然,每个学科都有自己在这个视角中的解释,老师是从观念的视角来梳理时代的变迁。
我认为在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隐藏在我们意识中的「隐藏假设」变了,我们从每一个理由到结论的推导都有一个「隐藏假设」,这其实符合老师在文中举的例子,就像法国大革命带给欧洲的观念影响其实远大于实际的影响,因为人们对于阶级的「隐藏假设」变了,于是导致了革命的集中爆发。
再补充一点,为什么二战结束之后就没有大规模的战争而是以冷战这样相对温和的政治冲突了,是因为核武器的出现,导致了战争后果的不可控。因为战争是政治获益的一种途径,当损失不可控的时候各国都知道战争导致的伤亡无法掌控的时候,战争就不再成为政治获益的手段。
yy:看到1900年的人对20世纪的展望,怎么看怎么像我们对21世纪的展望,感觉,凉嗖嗖的😱
赵强:德皇威廉二世在一战前给军队演讲:德国捍卫的是普鲁士人的,是君主制的这样一条人类发展道路,意味着尊严、自由、荣誉;而敌人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他们捍卫的是金钱,他们所谓的自由实际上是一种败坏的自由。
这其实就是思想观念的冲突,这思想观念也是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一部分。我看到这段才明白,我们以为的天经地义的很多观念,其实成型时间很短,但是一旦形成,力量就非常强大,英美自由主义、德国法西斯主义、苏联式社会主义都是统一思想观念来集中调度力量,都认为自己的才是人类发展到唯一正确道路,要改变对方的认识,这就造成世界冲突不断,再加上科技的发展,又放大了冲突的后果。
但很少有人去认真、深刻的思考,我们的思想观念形成的源头和适用场景,期待刘老师后面精彩讲解。
星辰:◎《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这本书的观点可是说人类越来越好,两次世界大战,相对于之前的战争已经很少了。
半支烟:就个人而言,对于20世纪的西方历史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通过各种书籍、影视剧了解到的二战时期的西方历史。 比如《兄弟连》描述的战争的血脉喷张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辛德勒名单》在黑暗之中闪耀的人性的光辉,《活出生命的意义》在集中营那种极端环境下人性的不屈不挠。 战争带给我的感受是非常复杂的。作为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对于战争的感受都是一种感觉,虽然能够意识到战争的危害,但是因为缺少切身感受反而对战争萌发的人与人之间的非比寻长的关系有着更多的关注。 直到最近疫情的爆发才让我真正的意识到,战争最大的影响,其实是带给更多人没有重心的生活。在这种状态下大多数人都很难找到生活的目标,焦虑与压力如影随形。虽然并没有战争中战场上残酷血腥的冲击力,但是无法安定的感觉范围更大也更久,对人类和整个社会的影响也更深远。也只有在亲身经历过这种状况的时候才能意识到这种影响的存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