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尼采II:“超人”究竟是什么人?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上一讲讲到,尼采宣告了上帝之死,还说是人用自己编造出来的虚假思想杀死了上帝。他还说,西方自古流传下来的形而上学,都是虚假的思想。

那我们就要问了,如果说形而上学的思想是虚假的,那什么是真的呢?而且尼采说上帝死了,人类精神处境的真相是一片虚无,那人面对虚无该怎么办呢?

这一讲,我们就来说说尼采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面对这两个问题,尼采给出了同一个回答,就是生命本身的强健力量,这就是人唯一拥有的真实的东西,这就是人战胜虚无的武器。掌握这种力量的人,就是尼采所说的“超人”。

尼采的思想中可以概括出三大命题: 人生虚无,理论虚假,生命强健。 尼采的思想是最难概括的,这是我请教了国内一位著名的尼采研究专家,孙周兴老师,他给我的答案。我们这一讲要谈的超人学说,就蕴藏在这三个命题当中。

“如何用铁锤来进行哲学思考”

首先是人生虚无,这不太难理解,意思就是人生本来没有什么意义,所有意义都是人为制造或者赋予的。听上去好像很悲观,但一件事是否悲观,其实取决于你怎么看。

打个比方,比如你参加一次马拉松长跑,有人告诉你,跑道的尽头有一个奖杯,你要是把这个奖杯当成目标,满怀希望跑到终点,却发现什么都没有,那你肯定会感到非常失望。但如果从一开始你就根本没想过奖杯的事儿,那到达终点的时候,也就不会因为没有奖杯而感到失落了。

麻烦的是,自古以来,无数的理论都在对人说“跑道的尽头有一个奖杯”。从苏格拉底之后,理论家们发明出各种各样的概念、真理、信仰,说在现实世界之上,还有一些更伟大的意义。 于是,这些理论掩盖了人生虚无的真相,让人们陷入了幻觉,在幻觉中获得虚假的安慰。这就是理论虚假。

尼采决意要揭露这种虚假。他有一本书叫做《偶像的黄昏》,副标题是“如何用铁锤来进行哲学思考”。尼采要用批判的铁锤把以前理论文化所创造的意义、目的、统一性和绝对性全部砸碎,让人成为真正无依无靠、无牵无挂、一无所有的人,直面虚无主义的绝境。

积极的虚无主义

好了,现在人赤裸裸地站到了虚无面前,人生没有意义,理论都是虚假,安慰都是幻觉——到这个地步,人已经一无所有了,那么他还拥有什么呢?尼采的回答是,还有一样东西,就是人的生命力。

尼采认为,生命本身是强健有力的。这就是超人学说的起点。

在这个起点,首先要转变对虚无的态度,从消极的虚无主义转向积极的虚无主义。

什么是消极的虚无主义呢?就是面对虚无的真相,陷入悲观和绝望。可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没有上帝的世界就会让人悲哀?为什么没有意义的人生就会令人绝望呢?

虚无这个真相并不直接导致消极,从虚无到消极,有一个必须的中间环节,那就是一种虚幻的信念 :认为在世界的表象背后还存在绝对的本质,并且认为人生必须要依靠这个绝对的本质才能找到价值和意义。就像我前面说的那个不存在的奖杯。如果你相信了这种虚幻的信念,那么虚无的世界对你来说就是毁灭性的,你就会感到悲观绝望。这就是消极的虚无主义。

但如果你从幻觉中醒来,看到从来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本质或者真理,人生的意义也并不依赖于它,那就没有什么好绝望的。而且,认识到世界本无意义,这恰恰带来了创造的自由。在尼采看来,价值不是现成在那里等你“发现”的,所有的价值都是人主观创造出来的,生命活动的标志就是能够自己确立价值,这是生命本身的力量。

所以,尼采认为,面对无意义的世界和无意义的生命,人应该立足于现实,直面无意义的荒谬,以强大的生命本能舞蹈,在生命活动中创造出价值。用尼采的话说,就是“成为你自己”。 这样一来,虚无不再会让你沮丧和绝望,反倒会给你最广阔的创造自我意义的空间,虚无让人变成了积极的创造者,这就是积极的虚无主义。

“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这种积极的虚无主义,有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法国作家加缪笔下的西西弗斯。

西西弗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个国王,他绑架了死神,想让世间不再有死亡,结果触怒了天神宙斯。宙斯为了惩罚西西弗斯,判处他做一件苦力,让他把一块巨石从一座山的山脚推到山顶,但在抵达山顶的一刹那,这块巨石就会滚回山脚,让西西弗斯前功尽弃。于是西西弗斯就要一次又一次地把这块巨石推上山顶,但这件事永远也不可能完成,他只能永远做着这件艰苦而又徒劳无望的工作。诸神认为,这是对他最严厉的惩罚。

西西弗斯的命运象征着人生的困境,一切都是徒劳。

但西西弗斯还有一个最终的选择。

他可以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沮丧绝望,充满怨恨和悲哀,让这件事变成最痛苦的折磨。

但他还可以做另一种选择,就是勇敢无畏地、精神焕发地去推动这块巨石。这样一来,这件事就不再是无意义的, 西西弗斯用自己的选择创造出了意义,用无尽的斗争精神去对抗虚无。 所以加缪写道:

“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应该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什么是超人?

尼采说,人类的高贵在于自身有决定价值的能力,不需要别人同意,他懂得自己给事物以荣耀。 其实,每个人都是西西弗斯,面对虚无的人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尼采用两个词来形容这两种人生选择,叫做 奴隶道德主人道德

奴隶道德 ,就是放弃自己生命的激情,用虚假的思想来约束自己、安慰自己,把人生希望寄托在虚妄的观念之中。

主人道德 ,就是放弃一切幻觉,直面虚无和荒谬,像西西弗斯那样,用生命的激情去自我创造,做一个勇敢、荒谬的英雄。

不得不承认,对一般人来说,后者太困难了。但尼采说,“难道我们不能使自己成为上帝吗?就算哪怕试一试也不行吗?”尼采呼唤一种新的人类,他把这种人叫做“ 超人 ”。

什么是超人?就是在上帝死后,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用自己的生命意志去创造,追求自身生命力量的增长和完满,最终确立和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这就是超人。

我年轻时读尼采的《扎拉斯图拉如是说》,通宵达旦,非常兴奋。但是读着读着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也许你也会想到这个问题:尼采的学说会不会也是一种虚假的观念?如果我相信尼采的说法,不也是把自己的生命希望寄托在别人的理论之上吗?

可是我继续读下去,很快就看到了尼采留下的警告。《扎拉斯图拉如是说》中,他写下了一段话,特别精彩,我读给你听听:

“你们说相信扎拉斯图拉,但扎拉斯图拉算什么?你们说是我的信徒,但所有的信徒又算得了什么?你们没有探索自己,却发现了我……现在我要你们丢开我去发现自己,只有当你们全部否定我的时候,我才会回到你们身边。”

尼采的意思是,如果你相信尼采,那就不该盲从尼采,因为如果你真的理解了他的思想,就不应该相信任何人包括尼采本人写下的教条,而是去探索自己的生命。

尼采的哲学充满激进的否定性,甚至对自己也毫不客气。如果谁宣称自己是“尼采主义者”,那尼采很可能会对他说:“你服从了我的学说,所以你根本是个反尼采主义者!”

坏消息和好消息

尼采的虚无主义是一个坏消息,同时又是一个好消息。坏消息是,人生是虚无的,理论文化也是虚假的。但它又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虚无的真相留出了最自由的空间,我们完全可以积极面对,用生命本身的力量,创造自己生命的意义。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尼采所说的超人。

不过,尼采极端的否定精神,也会带来巨大的问题:如果所有价值都是人创造的,那价值与价值之间还有好坏对错之分吗?虽然尼采用积极的虚无主义代替了消极的虚无主义,但又带来另外一个巨大的问题: 我们凭借什么创造,自我创造是否有一个评判标准,怎么判断我们的创造是好是坏?

下一讲,我们来聊一件与此相关的事,就是尼采的视角主义,里面蕴藏了一个十分危险的问题:我们还有共同的真相吗?

问答

最后,我想知道,你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类似西西弗斯这样的故事,你觉得他应该是幸福的吗?为什么呢?请在评论区留言,我很想听听你的看法。

编辑按:09讲的小加餐有两份,刘擎老师已经发布在知识城邦。

第六次小加餐,老师和大家讨论了:探索人生是一件沉重的事情吗?

老师是怎么回答的?→戳这里观看。

还有一份“小点心”,老师回答了一个问题:一个人在现实中日复一日专注于自己的工作,过着朴素的快乐生活,但一辈子也没有进行过深刻的反思和思考,这样的人与这一讲中所说的“西西弗斯”和“超人”相比,该如何评价呢?

老师是怎么回答的?→再戳这里观看。

划重点

1、尼采思想中可以概括出三大命题:人生虚无,理论虚假,生命强健。

2、尼采认为,生命本身的强健力量就是人唯一拥有的真实的东西,是人战胜虚无的武器。

3、尼采认为有两种虚无主义:消极的虚无主义是在虚无的世界面前感到悲观绝望;积极的虚无主义则是认识到虚无提供了最广阔的创造自我意义的空间,从而去追求积极创造。

4、什么是超人?就是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用生命意志去创造,最终确立和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4/14/202004142209008600187800.jpg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2/28/202002281256062318378260.jpg


热门留言

127:西西弗斯的故事有点惨烈,平时生活中很多小事情不起眼,但也有点类似,就是赋予意义,人才能感到幸福。去年去芬兰,这个高福利的国家,一个旅游景点需要排队等工作人员通知再进去,在我们等候之际,工作人员和我们聊天,问我们都去哪里旅游了,得知我们来自中国以及我们是一对夫妇,还在我们的票上写了你好并画了一颗爱心。在我参观完后出来,旁边有一个咖啡吧,我坐下休息,看着刚才那位工作人员仍然笑容满面的服务于后面的客人,让他们的等待变得没那么无聊,她真挚的发自内心的笑容,太有感染力了,我相信做这些每天重复的工作,她依然是幸福的。可相反的例子在很多地方比比皆是,让游客不快,而工作人员本身也变成了应付差事,从而变得烦躁,消极,没有意义感。所以,赋予意义真的很重要,让它弥漫在整个生活中,幸福感也随之而来!

刘擎(作者) 回复:谢谢你特别好的场景描述。其实就是这些生命的体验,一些细节,参与构成了我们的人生故事。

bobo:刘老师,想询问一个问题。一个现实中老实人,遵循一些自带的观念,日复一日的干一件事,精益求精,反反复复的打磨自己的作品,也乐在其中,他不知道尼采,一辈子也没进行过深刻的反省和自觉,这种现实中“西西弗斯”与经过反省和自觉的“超人”,如何评价?

刘擎(作者) 回复:谢谢!非常好的问题,我应该再做一个小加餐(小点心)来回应这个问题。 备注:小加餐已经发布在知识城邦了,欢迎去看看。

阿丢:刘擎老师的课总是给人以启迪,凌晨三点多还在思考,但好在悟到了,又在梦境中几番推演。一觉醒来就急忙本着感恩的心分享出来。

我们谈及意义,重要的是看清意义是否外在于事物本身。外在的意义,要靠植入信念或其他中间环节而发生作用。所谓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意义外在,哪怕不是通过“虚设奖杯”,而是真正就有一个奖杯,在其反应机制里,中间环节若发生变故,意义便发生改变。比如,我要读书10页,然后允许自己吃一块巧克力。巧克力是真实存在的。但当我对巧克力的欲望发生变化,或我干脆不读书而选择直接吃巧克力,总之,对巧克力之于读书10页这件事的理解变了,意义就会发生变化(包括意义的消失),可见,外在的意义,要通过中间环节(内因)而起作用,也就是说间接地发挥作用,其稳定性备受制约。

与外在的意义不同,内在的意义产生于事物运动本身,事物只要在运动中,意义就一直存在。我们再来看读书10页这件事,如果我们认为读书10页的意义,就是于读10页书这件事真正被完成了,那么每多读一点,也就是这件事在进程上又实现一点。在此过程中,意义始终相伴随,每多读一点,读书之于完成任务便被理解更深刻一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做事的意义在于事件本身,对于事件的可理解性则不会发生断裂,所以意义随着事件的进行而一直存在。

综上,可发现内在的意义,才是生命力量可靠的源泉。要成为尼采所说的超人,即是要关注生命运动本身,即意义与生命运动统一不分。明白了这些,就会发现身边到处都有西西弗斯的例子,因为每个人都有本能活动或类本能活动。把所进行的活动看作应该(自然而然),而不另在外处寻找意义,你就是西西弗斯的化身。可见尼采的超人学说,具有超强的可实践性,不是空洞理论,所以影响才会如此深远。

彩蛋:对于事物运动的可理解性的变化,会改变你对时间的感觉,毕竟时间是用来描述运动变化的。时间是线性的吗?如何让时间变快点,或变慢点?在此就不多谈了,仅作为一个彩蛋,赠予有缘人!

金戈铁马:尼采所谓的“超人”,既不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演化过程,就好像猿猴演化到人,人又能演化到超人,显然不是这样的;同时,他也不是指在我们已知之外的其他存在,比如说具有超能力的外星人等,也不是这样的。尼采所强调的,是每个人都不应该只满足于当下的现状,而是要想办法去提升自己、实现自我超越。既然“上帝已死”,不再为人类负责,那也就意味着我们人类需要自己为自己负责,重新去建立世间的正义和秩序。这无疑是一项先破而后立的工作,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为自己设立一个崇高的目标,那就是超越昨天的自我,成为今天的超人。可以说,超人的命题对每个人都是至高无上的挑战,它让人无法松懈,要把生命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身心各方面都得到突破和飞跃,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获得新生。超人,其实就是勇敢的斗士,永远在和命运做不懈的斗争,这也正是尼采的“超人哲学”带给我们的一种全新价值观,的确值得我们反思和琢磨。

与人为善smile:如果谁宣称自己是“尼采主义者”,那尼采很可能会对他说:“你服从了我的学说,所以你根本是个反尼采主义者!”

老师在这里选取了“服从”两个字,真的是太精准了。

如果你从自己出发活出生命独特的意义,那么你就是用自己的实践抵达了尼采思想的高度。 这才是真正的尼采主义者。

刘擎(作者) 回复:尼采大约是不能“主义”的。

千面英雄:感觉王阳明和尼采的思想是最接近的

刘擎(作者) 回复:学术界有不少对他们的比较研究。

MayeYT:很喜欢刘老师的课,今天听完终于忍不住写一点感想。自己在生活中也看到过类似西西弗斯这样的真实经历,那就是我的母亲在面对命运一波又一波的困境,她始终用于担当,不怨天尤人,相信自己本身的强健力量。都说“妈妈都是超人”,尽管我的母亲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太多的学识,做着最普通的工作,但从小到大,她却是一直激励我前进的“超人”榜样。原生家庭的重男轻女,文革时期的上山下乡,90年代的全员下岗,让每次经过不懈努力觉得有盼头的母亲又跌落至谷底从头来过,而且要面对的可能是一次比一次更艰难的挑战。小时候的我不知道是什么样的精神信念支撑她一步步艰难地前行,但我知道,她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她相信用自己的双手和努力可以为我争取一个更好一点的未来。这个过程是艰辛的,充满磨难,但是和西西弗斯一样,她没有沮丧绝望,而是勇敢无畏地去迎接挑战,母亲用自己的选择创造出了意义,用斗争精神去对抗虚无。母亲懂得用自己的努力来为经历磨难赋予意义,尽管她并不知道世界上一个名为尼采的伟大哲人的思想。我望着眼前这位经历人生沧桑窝在沙发里看书的老人,我想她是幸福的,因为她不后悔,因为她努力过。若再有一次选择,她还会像战士一样,用自己的努力去探索和发现自己不一样的生命。她自己可能都不曾想到,她就是我心中伟大的“超人”。这种超人精神也遗传到了我身上,让我在困境中总能找到灯塔。

王黎璐:昨天读到馒头大师的文字,非常认同,觉得可以拿来做今天的留言: 时下流行一句话,叫做: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确实,有时在很多你所不能控制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无力感。然而,即便是一座山压下来,怎样来面对这座山,我们并不是完全没有选择的:坚强,乐观,麻木,逃避,投降,都是选择。更何况,当每一粒灰的共同选择凝聚在一起,放到时代面前的时候,难道,不也是一座山吗? 如果有了一种个人的命运,就不会有诸神所决定的更高的命运,而只有对这种宿命的蔑视。

陈C:存在主义之前的哲学,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在形而上学中,探索超越世界的存在,从而以它为方向,为人类甚至整个世界找到意义。然而尼采却说,这些都是虚假的,世界本身并不提供意义,人生就是虚无的。韦伯在这个话题上也同样有着很直白的表述,他说人的“意义之网”都是自己编织的,意义都是人造的。

世界本无意义,所有的意义皆为人自行创造,这意味着我们所做的一切事情,在宏大的世界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并且毫无“意义”,这听上去令人绝望。但能看清这份虚无并接受它,却仍然执着地创造着属于自己的意义,做自己的主人,这就是尼采所说的“超人”,也同样是罗曼·罗兰所说的,那个看清生活真相却仍旧热爱生活的“英雄”。现实已经摆在眼前,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看待它,积极一点的眼光,带来的就是积极导向的行为。

通常被我们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很多,但每天“重复”同一件事,却很难被划入其中,重复性越高就越是如此;而如果我们发现,自己的人生就是一种更宏大的“重复”,那么意义感的缺失,以及随之而来的绝望感,可能会更加可怕。比如那个段子:学习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工作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结婚生子,好好养娃是为了让他读个好学校,好好学习又是为了他能够找个好工作……

面对日复一日相同的工作,甚至轮回一般的人生进程,有些人会说,每天改变一点点,生活会更好。诚然持续的进步当然是好的,但即便工作就是重复,如果能让自己成为“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的一部分,让自己能为这个共同体创造一些价值,哪怕是给他人以心灵的慰藉,我们都是能感受到幸福的——而且这种源自自身创造的“价值感”越大,幸福也就越大。

张平 Francis:(1)两个难题:

A,形而上学的思想是假的,什么是真的?

B,上帝死了,人类精神世界的处境是一片虚无,面对虚无该怎么办?

尼采的回答是:生命本身的强健力量,这就是人唯一拥有的东西,战胜虚无的武器,掌握这种力量的人就是超人。

尼采思想中的三大命题:人生虚无,理论虚假,生命强健。

(2)如何用铁锤进行哲学思考

人生虚无,意思是人生本来就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意义都是人为制造或者赋予的。

尼采要用批判的铁锤把以前理论文化创造的意义、目的、统一性和绝对性统统砸碎,让人真正成为无依无靠、无牵无挂的人,直面虚无主义的绝境。

(3)消极的虚无主义和积极的虚无主义

虽然什么都没有了,但是尼采认为还有人的生命力。尼采认为生命本身是强健有力的,这就是超人学说的起点。

A,消极的虚无主义,就是面对虚无的真相,陷入悲观和绝望。

虚无并不直接导致消极,还有一个中间环节,就是虚幻的信念——认为世界的表象背后还有一个绝对的本质,并且认为人只有依靠这个绝对的本质才能找到价值和意义。

B,积极的虚无主义,面对无意义的世界和无意义的生命,人应该立足于现实,直面虚无,在虚无中创造出价值,用尼采的话说,就是成为你自己。

这样,虚无不会再让你沮丧和绝望,反倒会给你最广阔的创造自我意义的空间,虚无让人变成积极的创造者。

(4)西西弗斯是幸福的

西西弗斯需要把巨石一次一次地推到山顶,永远没有尽头,西西弗斯的命运象征着人生的困境,一切都是徒劳。

但是西西弗斯还可以选择,就是勇敢无畏地、精神焕发地推动巨石,用自己的选择创造出意义,用无尽的斗争精神对抗虚无。

加缪说:登上顶峰的斗争本身足以充实人的心灵。

(5)什么是超人

尼采说:人类的高贵在于自己有决定事物价值的能力,不需要别人同意,他懂得给事物以荣耀。

面对虚无的人生,人有两种不同的选择,尼采称之为:

A,奴隶道德 放弃生命的激情,把人生希望寄托在虚假的观念中。

B,主人道德 放弃一切幻觉,直面虚无和荒谬,做一个勇敢荒谬的英雄。

超人,就是在上帝死后,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用自己的生命意志去创造,追求自身生命力量的增长和完满,最终确立和实现自己的生命意义。

但是尼采提醒我们,如果你相信尼采,就不应该盲从尼采,因为如果你理解了尼采的思想,就不会把它当作教条,而是自己去探索自己的生命。

*尼采的虚无主义,既是一个坏消息,也是一个好消息。

●超人,就是超越自身,跳出自己的局,用上帝的视角看见自己,做到忘我,进入心流,也就能够体验过程中的幸福。 把过程本身当作人生的目标,这就是积极看待虚无的视角,也是同样的过程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意义的根本区别,态度决定一切。

君子不器:有个疑问,所谓消极的虚无主义和积极的虚无主义由谁说了算?由自己吗?是否真的在虚无中创造了价值由谁认可?由自己吗?那样的话,岂不是自己认为自己是超人那就是超人。

刘擎(作者) 回复:你好,我是这门课的编辑。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正是老师在这一讲最后谈到的问题。不过我猜很多人可能都会想到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期待下一讲的后续展开吧:)

汪春鹏:与尼采结缘是来自周国平老师的一本书《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本读尼采的入门级读物。我记得那年是高二,如今我已经大二了。那时我对尼采的喜欢有点狂热,一下子买了五六本与尼采有关的书,他写的与别人写他的。直到今天,尼采依旧被人误解着,记得那时我的政治老师对尼采的评价是类似一个疯子般的存在,我那时对他嗤之以鼻,当然不敢面说。周国平老师在书中写道:“本书献给不愿意根据名声和舆论去评判一位重要思想家的人们”。

名声对一个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

如今,找到一个真正的读书人都是难事了,至少我的那些同学们不是,即使在图书馆里他们学习的也是那些美其名曰关乎“未来”的东西。

我从尼采身上学到了什么已经记不太清了,自我感觉已经内化于心了,关于人生、关于虚无主义、关于超人。

老师所讲,人生虚无、理论虚假、生命强健三者串联起来就是一个超人对待世界的态度。你说人生得有意义你才有动力生活,超人说不用,人生本来虚无,意义自己赋予。你说理论为真,因为慰藉有用,超人说理论虚假,看破你才能直面人生真相。你说人生孱弱,无聊空虚绝望,不如不来,超人说,生命强健,投入的热情胜于一切。

超人永远百分百的热情投入人生这场冒险,毕竟,活着才是最大的冒险。

石头:刘老师这篇文章让我想到最近的一段经历。 Pixar最新发布了一部电影Soul(心灵奇旅)。我看完以后特别感动,逢人就推荐,希望身边更多的人去看。

我感动的点是在于它阐释了享受努力和期待的过程的重要。电影里是用一段无厘头的对话引出,Joe弹完自己第一次爵士演奏后,奇怪于自己的感受是“不过如此”。爵士传奇人物Dorothea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I heard this story about a fish He swims up to this old fish and says “I'm trying to find this things they call the ocean” “The ocean?”says the old fish “That's what you're in right now” “This?”says the young fish “This is water” “What I want is the ocean”

我的个人心得是树立目标没有错,但没有必要过度执着于它。面对自己的人生,我们可以去make every moment count.

但我一位同龄的朋友看完电影后,告诉我他的感受是这部电影告诉我们人生不过如此,即便努力了也不一定成功。普通人要甘于过平凡的一生。

听了他这么说之后,我感到很困惑 “为什么同一部电影,我看完后得到的是积极的能量,但他却是消极的情绪呢?”

学了今天的课才让我多少有点明白。我们每个人都不是空瓶子。本来固有的信念被打破后,是需要花时间去建立新的思想的。由此我也体会到了尼采思想的危险性。

佛祖门徒:以意志为基础,可以从中引申出两种不同的价值规则。一种是否定式的,即压抑、遏制意志;另一种是肯定式的,即升华意志、超越他人。在尼采看来,他主张的是后一种方式,这是英雄道德,而叔本华主张的却是前一种方式,即奴隶道德。针对叔氏的善恶观尼采提出:“何者为善?一切能增强人的权力感、权力意志、权力本身的东西(都是善)。何者为恶?一切为软弱而生的东西(都是恶)。何者为幸福?权力在增长着的感觉,抵抗被压迫的感觉(即是幸福)”。显而易见,从中既可引出向往强者、卑视软弱、倡导人积极向上的一面,又可引出以抉取、扩大权力为乐,并为当权者辩护的另一面。   两相比较,叔本华和尼采虽然同为意志主义的代表人物,为现代西方哲学中人本主义思潮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一个是叙说做人的痛苦、人生的艰辛,另一个却是憧憬超人的快乐、权力的诱惑;一个是悲观主义的低鸣,另一个却是乐观主义的高唱,他们异曲同工之处在于送走了神的世界,迎来了人的黎明。

张翔不吃植物:西西弗斯叠被子。 我以前在部队,每天必须叠豆腐块被子。开始觉得这是件没意义的事情。通常都是一边叠被子,一边诅咒领导、控诉体制,整个人都不好了。 后来我给叠被子这件事赋予了新的价值:1、锻炼身体。2、向别人展示我的自律和高超的技艺。心情好多了😇

轻刷着和弦:最令我动容的故事,是沈志华教授的故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79385890/ 沈志华教授在文革期间几度遭受迫害,几度入狱。一个想要融入新中国的有志青年,每一次都努力奋力进取,却总遭到迫害。 他父亲跟他说,怀才不遇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有机会却没办法展示你的才能。他得到了释怀。 沈志华从监狱出来之后,下海经商,赚得上百万。后来,他认为他人生的意义是重新解构中俄的历史,重新结构真相。他花了大量的金钱,时间买中俄的材料,建立档案馆。并从民间设立基金会,帮助相关研究工作。最终他用个人的力量,推动了中国中俄冷战史的发展

沈教授的经历 诠释了尼采超人哲学的意义 他在我心中 是最具有西西弗斯精神的人

刘擎(作者) 回复:我会转告沈志华老师的,虽然我不确定他是不是会同意被视为尼采意义上的‘超人”:)

王蓄之:做医生,经历过三个阶段。

最初,治好一个病人,看到他脸上的表情,从痛苦变成愉快,会很开心,以为这是最有意义的事。

接下来,看到一个个治好的患者,在一次次重复他们生病的过程。医生,仿佛只是他们各自轮回中的一环,心里满是痛苦。这样的一根拐杖,有什么意义?

最后,安心享受这一份,做拐杖的喜悦。你的生命历程,强大到几乎不会因为一根拐杖而改变轨迹。而拐杖的意义,就是在你不方便时,帮你站稳。

韩剧医道里说,做医生,你以为是在拯救患者吗?错了,是在拯救你自己!

不远·道·人-谈判思维:康德的理论认为,自由就是不受驱使。既不被别人驱使,也不被自己的欲念驱使。换句话说,就是你不能是一个工具。 康德哲学认为人只能是“目的”,人不能是“手段”。我不做工具,也不拿别人当工具。我不受人利用,我也不利用别人。只有这样的人才是自由的,才是强人。 当人在这个意义上实现真正的自由,靠着自由的意志,依靠自己强健的生命力,既不盲从康德,也不会盲从尼采,我们只是我们选择的自己,并努力去奋斗,去抗争,但却不受所追求的意义感所左右。实在找不到意义感的时候,我们也能对自己说一声,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有意义。

孙绫28710925:人生虚无,理论虚假,生命强健。听完这一讲,我想起了余华的小说《活着》。

浅笑心柔:尼采的虚无主义暗合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生命本身并没有意义,人生并没有超越于一切的终极信念,向后看是一片虚空,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理由在进行驱动;而积极的虚无主义所强调的自我创造的意义就如同自我赋予,一切都是此时此地向外求索的产物。

这种理论看似处于半空之中,实则具有脚踏实地的色彩。在生活当中,向后看,向远看常常会因信念的破碎感到苦恼,而关注于当下则可以获得对于自我的超越。

就像是上帝对于西西弗斯的惩罚,倘若他只关注于石头落下来的那一刹那,那么他永远都找不到意义,但如果换一个思路,将下一刻石头的上升当做自我价值的实现,那么则会有“超人”一般的感觉。

借用施展老师的一句话,他曾说“历史学即未来学”,推而广之,生活当中的一切都应该将自我创造的未来当成坐标来看待。我在生活中也常常遇到西西弗斯一般的自我抉择的时刻,安静如我,在他人杯酒言欢的时候,我常常会感到困惑,当初的我觉得参与到其中会有坠落下去的感觉,但在听完这一讲后我猛然发现,我之所以会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我并没有看清团队当中实现自我的意义。

有的人纯粹是今朝有酒今朝醉,此时的他选择消极的虚无主义,但更多的人将其看做是一场交际,积极的虚无主义此时便在这些有心人的头脑中发挥了作用。我想真正的理性人必然选择的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