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 尼采I:“上帝死了”究竟是什么意思?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今天我要为你引见一位伟大而又危险的思想家: 尼采,他是西方思想史上公认的“头号危险人物”。

为什么说他危险呢?首先尼采这个人有不少邪恶的粉丝,其中最恶名昭彰的一个就是希特勒。希特勒对尼采近乎崇拜,多次拜访尼采纪念馆,他还把《尼采文选》送给墨索里尼作为60岁生日的礼物。不过有证据显示,尼采去世后,他的妹妹在编辑出版尼采遗作的时候,歪曲篡改了他的作品,加入了种族主义的私货,导致尼采的作品被纳粹所利用。但必须承认,尼采的语言确实有很大的解释弹性,这让他的思想更容易被各种立场利用。尼采思想和纳粹之间的关系,至今仍然是个争议不断的话题。

我今天和你讲尼采很危险,不是要说他和粉丝关系如何,而是要说尼采思想本身的危险性。尼采曾经说自己是“炸药”,这不算夸张,他的思想真有粉碎信念的力量。但尼采的思想其实并不好懂,你可能也听说过一些概念,比如“上帝之死”“超人理论”等等,但要说尼采究竟想用这些概念表达什么,没有多少人能说上来。不过等你听完这三讲,我想你对尼采的思想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了。

今天我们先来讲讲“上帝死了”这句话。当然,聊思想之前,还是先来认识一下尼采这个人。

叛逆的尼采

尼采的生平有一个关键词,就是叛逆。

比如很多人都知道尼采反基督教,但你知道吗,其实尼采出生在一个宗教氛围很浓厚的家庭里,祖上七代都是牧师。尼采4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从小他身边最亲近的人都是女性:母亲、妹妹、祖母、姑妈。听上去有点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但尼采和贾宝玉可不一样,他后来表现出非常敌视女性的态度,比如,他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你要到女人那里去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

尼采不仅反叛自己的家庭和成长环境,在学术事业上也是走了不寻常的道路。他曾经是极为出色的学院派学者,后来却完全背离了学院派的道路。尼采20岁上大学,25岁就当了教授,是德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文科正教授。他在大学从教十年后,尼采觉得不适应大学的体制,加上身体状况不好,就辞职了。这之后十年,尼采坚持研究和写作,但写作风格却非常另类,形式上像诗歌散文,完全不符合学术规范,但读起来妙趣横生,又发人深省。

到了1889年,45岁的尼采陷入了精神癫狂,就这样直到去世,去世时只有56岁。尼采知道自己的思想是超越时代的,曾说“ 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是死后才出生的 ”。果然,在去世之后,他名声越来越大,深深影响了20世纪的西方思想。韦伯就曾经说过,自己最重视的两位前辈,一位是卡尔·马克思,另一位就是尼采。

“上帝死了”是一句欢呼吗?

尼采究竟留下了怎样的思想?我们就从“上帝死了”这句话说起。这句话几乎成了尼采的品牌标志,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句欢呼,尼采这个基督教的反叛者,在欢呼上帝死了,人类会进入一个新时代。

真是这样吗?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尼采在宣告“上帝死了”之后,下一句话就是“是我们杀死了上帝”! 他说“这个世界上最神圣、最万能的上帝,现在已经倒在我们的刀下”,他还质问“我们这些最残忍的凶手,如何才能洗清我们身上的血迹啊?”

你听听,这根本就不是欢呼,“上帝死了”完全可以是一句沉痛的宣告,而且尼采指控人类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

那么问题来了,尼采不是反基督教吗,为什么他对“上帝死了”这件事好像很痛心?又为什么会说“是我们杀死了上帝”?

先看第一个问题,尼采为什么会感到痛心呢?这是因为他知道, “上帝死了”,后果很严重。

尼采很清楚,基督教信仰是整个西方世界的道德基础和人生意义的寄托,意义极其重大。正因为如此,这种信仰本该是真诚的,容不得作假。 但他却发现,人们对上帝的信仰并不是真实的,而是基于一种“虚假的信念”。真相是,上帝已经死了。 打个不完全恰当的比方,尼采做的事情就有点像是,对一个从小被收养的孩子,说出了他的身世真相。这个真相当然会对孩子造成沉重的打击,但是这件事又太过重要,孩子应当知道真相。

“上帝死了”这件事当然比身世问题更严重,因为它牵涉到人生意义,对于当时的西方人来说,否定了上帝,信仰的大厦完全倒塌,生命找不到意义,人们就会陷入虚无主义之中。这就是尼采痛心的原因。

那么尼采为什么又会说“是我们杀死了上帝”?当然,这个问题并没有定论,解读尼采是学术界最麻烦的工作之一,可以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尼采,我要给你讲的是我自己的理解。

在我看来,虽然尼采以反基督教著称,但仔细阅读尼采著作会发现,他对耶稣并没有敌意,但 他认为耶稣不是要直接“拯救人类”,而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生活”。 耶稣的门徒却把经念歪了,不仅没有好好实践“怎样生活”,还搞出一套复杂高深的教义理论,这根本不是耶稣的原义,而是一套虚假的思想。人们用这种方式来信仰上帝,就变成了自欺欺人的虚假信仰。

所以我认为,尼采的意思其实是, 人们用虚假的教义去理解救世主的启示,最终让这个信仰变得不可信。在这个意义上,是人杀死了上帝。

虚假的思想是什么思想?

你一定注意到了,这里我一直说到一个词,“ 虚假的思想 ”。不错,这个词是理解尼采反叛思想的一个关键词。

到底什么是虚假思想呢?尼采给出的答案是四个字,“形而上学”。你也许知道,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最早的一个术语。“形而上”顾名思义,就是“在物理实体之上”。尼采概括说,形而上学有三大信念:

  • 相信在感知的表象世界背后还有一个更真实的本质世界;

  • 相信这个混乱的世界实际上是有目的的;

  • 相信这个纷乱多样的世界背后有一种统一性。

这和前面讲过的祛魅之前的世界有点像,都是说世界背后有一个更伟大的意义。当然,二者并不完全一样,但尼采要做的事情和祛魅很相似。 尼采认为,那个所谓更真实的、有目的的、有统一性的本质世界,根本不存在。 哪里有什么比现实更真实的世界,有人看见过吗?根本没有,这就是形而上学的编造。

为什么我们要编造这些东西,是因为人的心理很虚弱,在这个纷乱繁杂的世界中,我们需要安慰。 但虚假思想虽然能安慰我们,最终却会带来恶果。

比如说,尼采认为,人为了生命的欲望奋力拼搏,是一种生命的本能。但在奋斗中,人总会遇到挫折、痛苦,感到无力和卑微。为了缓解痛苦和自卑感,基督教就造出了禁欲主义,宣称禁欲是高尚的,于是人就可以通过否定生命欲望来逃避拼搏,从而逃避那些负面的感受。这就好比一个人本来很爱钱,但因为贫穷感到自卑,于是他就去信奉一套说法,所谓“高尚的人应该视金钱如浮云”,这样就可以来躲避自己的自卑感。

尼采认为,生命欲望是真实的,也是正当的,即使因为挫折而痛苦,也应当直面它们。 就像鲁迅说过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按照尼采的观点,这就是诚实的英雄主义。如果按照禁欲主义,用否定生命欲望去逃避痛苦,只能陷入自欺欺人的虚假人生。

这里我们就看到了尼采的洞见。他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呢?那就是,如果我们相信虚假思想,就是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不可靠的事物之上,当它们和生命本能冲突,我们就会怀疑这些虚假思想,结果是把我们寄托在上面的希望给打破了,人就陷入到虚无当中。 所以在尼采看来,那些看上去高尚典雅、充满确定感的形而上学,才是虚无主义的真正根源。

思想虚假,那什么是真实?

好,现在我们明白了,尼采说“上帝死了”这句话,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是在欢呼。尼采其实是说,上帝死了,后果很严重,人陷入了虚无主义。尼采说“是我们杀了上帝”,实际上是在批判西方的形而上学思想传统。尼采认为形而上学就是一些虚假的思想,是人编造出来安慰自己的,因为虚假,所以根本上是虚无的。人们总说虚无主义来源于现代思想,但在尼采看来,古老而典雅的形而上学才是虚无主义真正的根源。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既然你说形而上学的思想是虚假的,那什么是真的呢?这就是下一讲要展开讨论的问题。

问答

最后留一个思考题:中国有一位思想家深受尼采的影响,他就是鲁迅。除了我引用的那句话,你还能想到鲁迅的哪些名言或作品和尼采的思想有相近之处呢?想听听你的见解。

编辑按:08讲的小加餐,刘擎老师已经发布在知识城邦。

第五次小加餐,老师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些人读书很少,但还比较快乐;有些人读了一些书,陷入了悲观;有些人读了更多的书,终于看到了光明。可是,如果注定达不到第三种人的境界,是不是做第一种人还更加幸福呢?

老师是怎么回答的?→戳这里观看。

划重点

1、尼采的名言“上帝死了”的下一句话就是“是我们杀死了上帝”。这并不是一句欢呼,而很有可能是一句沉痛的宣告。

2、在尼采看来,人们用虚假的教义去理解救世主的启示,最终让这个信仰变得不可信。在这个意义上,是人杀死了上帝。

3、尼采认为,形而上学宣称的那个“更真实的、有目的的、有统一性的本质世界”根本不存在。软弱的人为了获得安慰,编造出了这种虚假的思想,但虚假的思想最终会带来恶果,催生出虚无主义。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4/14/202004142208271547084760.jpg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2/27/202002272223092519792953.jpg


热门留言

陈C:我第一次真正接触尼采的生平与思想,是在刘苏里老师的《名家大课》里,学习周国平老师讲读的《悲剧的诞生》。尼采生平给我的印象,是他一直在反抗这什么,可能是他曾经支持的学说,一个曾经的朋友,也可能是他的人生本身。最后就在现实与反抗现实的激烈冲突中,他发疯了。这在我看来,颇有一种古希腊式的,想要反抗甚至主宰命运,却终被命运摧垮的悲剧感。

今天听完老师的讲解,一个体会就是尼采说“上帝死了”只是一句宣告,真正重要的其实是后半句“是我们杀死了上帝”。并不是信仰本身有错,而是假借信仰之名行虚伪之实,让信仰“出了错”;不是上帝已经消散,而是人们自己歪曲了对上帝的信仰,是人类“自作孽”。尼采在这句话的背后,反抗的是虚伪的思想,以及追捧这一系列思想的,虚伪的社会。

说道“虚伪”,鲁迅的笔下对社会虚伪之处的抨击,可能更加犀利而直接。他甚至直指历史上延续至今的传统道德,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听完这一讲再去品味《狂人日记》里的这段话,鲁迅先生抨击的,怕并不是传统思想渊源的孔老夫子本人,而是后世所有那些听着他的教诲,或者他的教诲的教诲,却最终“念歪了经”,将“劣根性”带给整个社会的,虚伪的书生们。

佛祖门徒:个人体会,鲁迅的思想中最有代表性的尼采思想就是对主体的权利以及个人意志的强调。在《文化偏至论》中,他这样阐述道:“若夫尼佉(即尼采),斯个人主义之至雄桀者矣,希望所寄,惟在大士天才;而以愚民为本位,则恶之不殊蛇蝎。意盖谓治任多数,则社会元气,一旦可隳,不若用庸众为牺牲,以冀一二天才之出世,递天才出而社会之活动亦以萌,即所谓超人之说,尝震惊欧洲之思想界也者。”虽然推崇,但他也能认清尼采的性格缺陷,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指出:“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

刘擎(作者) 回复:是的,鲁迅在早期和晚期对尼采的看法和评价有很大改变,这是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

王欣辰:今天关于人生意义的部分让我想起鲁迅先生的“铁屋子”比喻:“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爱丽娜:刘老师满怀深情的寥寥数语,把我带回到高声朗诵《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激情岁月。"超人","救救孩子"等等的符号与呐喊,充斥耳目。 尼采疯了,或源于绝望与悲凉。 我们没疯吗?真的疯子永远认为自己没疯。 分裂的时代,分裂的人群,分裂的代价。 上帝有没有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类还没长大就已濒死,自己害的。

“我通过唱歌、哭泣、欢笑以及喃喃自语的方式来赞美我心目中的神。可是,你带了什么礼物给我们呢?”

查拉图斯特拉听完这番话以后,立刻向圣人敬了一个礼,说道:“我能够给您带什么礼物啊?您还是早点儿放我走吧!否则,我没准儿还要从你的身上拿走一些东西呢!”

那位老人和查拉图斯特拉就像两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一样露出了笑容,他们就这样分别了。

然而,当查拉图斯特拉独自一人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心灵说道:“这可能吗?这位身处森林之中的老人难道还没听说,上帝已经死了!”

刘擎(作者) 回复:即将更新的第9讲中,我也读了一段《查》,施展老师声称很打动他:)

浅笑心柔:鲁迅曾说:“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这一句话道出了鲁迅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虽然生命已然凋零,但却并不感到空虚,因为在他看来,人生的意义在生前的一点一滴当中已然达成。

鲁迅的人生意义不虚空,不抽象,相反,在其诚实的英雄主义之下隐藏了一颗救国救民的赤子之心。斯人已逝,我辈应当反思,是将人生的意义寄托于形而上的虚假思想当中,还是脚踏实地,专注于每分每秒?寄托于前者,最后难免会陷入虚无主义,寄托于后者,至少在世俗意义上取得了成就。

“上帝死了”这么简单的一个感叹句却引领者彼时的人思考信仰,激励着当代人的一往无前。尼采真不愧是19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

白哈巴的夜:一、感悟:早期鲁迅曾以尼采的新理想主义(新神思宗)和唯意志论(意力说)为理想,但他的目的在于使中国避免资本主义的缺陷,改造国民精神,提倡奋发自强以挽救祖国。“五四”时期,他把尼采“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精神鼓励人们为改革旧弊,要不理嘲骂,不听恭维,不怕孤立。三十年代开始,鲁迅批判了尼采的脱离现实、脱离人民,但仍然肯定尼采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某些精深的观察。鲁迅正是把尼采学说中某些有用部分加以吸收、改造来充实和阐明自己的观点的。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鲁迅思想发展的规律来看,尼采对鲁迅思想影响的主要方面应该说是积极的。《鲁迅的杂感》中表述“鲁迅是由嵇康的愤世,尼采的超人,配合着进化论,进而至于阶级革命的。” 尼采对鲁迅思想上的影响,在“五四”前和“五四”后不完全相同。 “五四”以前,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中间的先进入物不能不看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日趋没落。当时的鲁迅并不是把尼采的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来研究和接受的。也不一定深深研究过尼采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作用,他只是“为我所用”地择取尼采思想中引起自己共鸣,符合自己意志的部分,按自己的理解加以应用。鲁迅以为西方十九世纪文明中“至伪至偏”的东西就是“物质”和“众数”。前者指的是“人惟客观之物质世界是趋,而主观之内在精神乃舍置不之一省”,“不少人失去了心灵的光辉,被物质欲望所蒙蔽,因此诈伪罪恶乘之而萌”,以至社会“惟悴,进前已停”;后者指的是“同是诸是,独是者非”,“以多数临天下而暴独特者”无视个人之独创和个性,这样“夷隆实陷”(削高填平)的结果必然是“绝俗横行”,“全体以沦于凡庸”。 “五四”运动前后,曾经历了辛亥革命并受到十月革命鼓舞的鲁迅,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进展,仍不曾斩断与尼采的联系,但他所取于尼采的,也不同于前一阶段。首先,配合着反帝反封建的时代需要,鲁迅特别强调了尼采彻底破坏旧传统的反抗精神。其次,鲁迅看到中国传统积习太深,即使小小改革也不免付出重大牺牲,“凡中国人说一句话做一件事,尚且与传来的积习有若干抵触”,便“免不了标新立异的罪名,不许说话,或者竟成了大逆不道,为天地所不容”,甚至“可以夷到九族”。因此,他认为在中国立志做一个改革者、破坏者,就必须像尼采那样不怕孤立。另外,鲁迅在这一时期对尼采采取了比前一时期更鲜明的批判态度。如果说1907年鲁迅所瞩望的正是“惟超人杰,世乃太平”,那么到了1919年,他已经感到尼采的超人“太觉渺茫”。但鲁迅决非全面否定尼采的超人学说,他这句话的着重点显然是“确信将来总有犹为高尚犹近圆满的人类出现”,鲁迅所不同于尼采的是认为不必等候那“炬火”,而应该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同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鲁迅《随感录第四十一》)。 鲁迅和尼采的彻底决裂是在三十年代以后,1929年在《致〈近代美术史潮论〉的读者诸君》中,他还把尼采和歌德、马克思并提,称他们为伟大人物。1930年,在《硬译及文学的阶级性》一文中,他又因尼采的著作只有半部中文译本而深感遗憾。但是到1934年,鲁迅写《拿来主义》时,他对尼采的态度就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他说:“尼采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照无穷,只是给予,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与“五四”时期相比,这段话所表现的对尼采的思想感情和立场态度显然都有了根本的不同。第二年,在《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鲁迅又进一步分析了这个总是指出尼采的超人哲学只有两条出路,“一条是发狂和死,一条是收缩为虚无主义者……成为沙宁之徒,只为以一无所信为名,无所不为为实了”。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不仅批判了尼采的思想,同时也批判了那种“彼此都不能解”的“格言式”的文章。这表明了鲁迅和尼采思想上的彻底决裂。 二、第8讲《尼采I:“上帝死了”究竟是什么意思?》,要点: 1、尼采的名言“上帝死了”的下一句话就是“是我们杀死了上帝”。这并不是一句欢呼,而很有可能是一句沉痛的宣告。 2、在尼采看来,人们用虚假的教义去理解救世主的启示,最终让这个信仰变得不可信。在这个意义上,是人杀死了上帝。 3、尼采认为,形而上学宣称的那个“更真实的、有目的的、有统一性的本质世界”根本不存在。软弱的人为了获得安慰,编造出了这种虚假的思想,但虚假的思想最终会带来恶果,催生出虚无主义。

王黎璐:比如尼采在《偶像的黄昏》中曾剖析自已鼓吹“超人”理想的心理动因,并把这一问题当作“第一个良知问题" ,他说:“你跑在前头?——你这样做是作为牧人?抑或作为与众不同者?第三种可能是逃亡者.......?” 鲁迅通过《过客》中的过客形象实际上也剖析了自已“跑在前头”的心态的复杂性。一方面,他是“牧人”,为一种源自传统的“社会良知”的“声音”所吸引,致力于国民的启蒙,把他们从“铁屋子”中“呼唤”出来,这种“社会良知”恰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震撼人心之处,鲁迅被称为“民族魂”的体现者盖缘于此。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人,一个体验到存在之虚无的孤独者:“存在”没有归路,也没有终点,由死亡所限定的“虚无”永远在远处呼唤,这就是“存在之良知”的呼唤,这一呼唤既让过客感到“充实”,使他在精神上超越了老人的“无为”与小女孩的幼稚的理想主义,也让他体验到灵魂深处彻骨的焦灼与孤独。在“存在良知”的追击下,他成为一个精神的流亡者。

金戈铁马:尼采说过“上帝已死”,其实并不是随口说说,而是本人对于基督宗教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于生命意义的个人反思。尼采本人不信上帝,正是因为人类过于相信宗教、过于依赖上帝,就不知道努力,这样反而对人有害。他说:“上帝因为过多的怜悯而死。上帝怜悯人,人接受这样的怜悯,于是不知道去承担自己的责任,人活着也显示不了人的价值。” 尼采认为只有推翻了上帝之后,认识到上帝以后不能再为我们的存在负责了,人类才会觉悟自己的责任;他实际上是在强调,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如果信仰上帝,那么做事情就并非出于自觉,也就无法去自助的探索生命的终极意义了。所以,如何面向人生、如何面对生命,尼采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道路,那就是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人只有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才能活出人生的精彩,才能去探索生命的意义。

旭日:请问尼采是怎么论证那个所谓真实的,有目的的,有统一性的本质世界是不存在的?

刘擎(作者) 回复:这就要去读尼采本人的著作、和研究尼采的著作了。常听人说,尼采只是语出惊人,没有论证。其实在他格言式的著作中有许多论证,但不是今天我们熟悉的那种学院派的论文方式。所以尼采的研究者,主要的工作之一,就是把尼采的论证线索发掘和重构出来。

与人为善smile:如果我们相信虚假思想,就是把生命的希望寄托在不可靠的事物之上,当它们和生命本能冲突 ——老师,这个它们,指的是虚假思想吗?

刘擎(作者) 回复:对的

善妮:鲁迅《影的告别》,最能反映其内心的纠葛。 “影”是一种很普遍的自然现象,但在这里却被鲁迅赋予了一种文化心理的隐喻。影子在明暗之间产生,既不属于“纯粹的光明”,也非黑暗所能概括,而是二者交织下的产物。而也恰是这样一种徘徊于明暗之间的第三者,成为了鲁迅寄托内心情感的重要载体。在这里,鲁迅仿佛将自己化身为影,既不乐于天堂和地狱,也不愿向往那未来的“黄金世界”,这多少也与先生那句“很多人不是怀念过去,就是憧憬未来,而对当下交了白卷”相应和。

来自内心的呼唤:尼采说:“你要到女人那里去吗?别忘了带上你的鞭子。”是说要对心爱的女人卑贱,给心爱的女人送上鞭子,让她鞭打我! 尼采说:“上帝死了!”是说你们不信上帝,是要遭天谴的!尼采后来也成了神经病!

刘擎(作者) 回复:这些说法流传已久,不足信的。

糖小猪: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这里的“路”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人生之路需要自己去探索,去一步一脚印走出来的,即使有挫折,有痛苦,也需要勇敢面对。

正如尼采的观点,尼采认为,生命欲望是真实的,也是正当的,即使因为挫折而痛苦,也应当直面它们。

为什么莫名的感动。

陈海英:每个人都是西西弗斯,都无时无刻不在推自己的石头,痛苦,还是幸福,选择在自己的手中。

放弃生命的激情,在痛苦中用虚幻麻木自己,期待这一切结束,或者抽离痛苦的过程,用推石头的代价(如薪水)说服自己去忍受。 绽放生命的激情,勇敢地面对辛劳的过程和推到顶峰要面对的虚无,赋予过程以努力的意义,过程可以是幸福的。

每个人的石头不同,是代码,是砖石,是家务,是PPT,是proposal,是组织里各种复杂关系,是团队成员殷切的眼神,是这个世界的黑天鹅,灰犀牛。石头有大有小,要上的山路各自陡峭。不用去羡慕别人的石头小,路平坦,而自己的石头大,路陡峭。石头有大小,激情各不同,用无限的生命的激情去推一块重量有限的石头,可以举重若轻。放弃抗争放弃生命绽放的激情,再小的石头,再小的坡度,也可以压垮一个人,是谓举轻若重。

Lemon:上帝死了!但尼采认为耶稣不是要直接“拯救人类”,而是告诉人们“应该怎样生活”。在这个祛魅的时代,我们没有了上帝,没有在我们死后的天堂门口的审批,我们应该怎样生活? 尼采说:“世间的坏事,四分之三来自恐惧”恐惧有很大的动力,会使人做出原本不比做的事和原本做不出来的事。所有的宗教说到善,都有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佛教里面讲因果。你的生前言行决定了你是进天堂还是地狱,没有了审判,我们还需要行善吗? 尼采很清楚,基督教信仰是整个西方世界的道德基础和人生意义的寄托,意义极其重大。“上帝死了”这件事当然比身世问题更严重,因为它牵涉到人生意义,对于当时的西方人来说,否定了上帝,信仰的大厦完全倒塌,生命找不到意义,人们就会陷入虚无主义之中。这就是尼采痛心的原因。在中国,我们又何尝不是,虽然我们信的是不一样的“上帝”。尼采认为,推翻上帝之后,人类才会觉悟自己的责任。因为人过于依赖上帝,就不知道努力,这样反而对人有害。上帝如果死了,就不再对人的存在负责。所以接下来,人必须负责自己的生命。可怎样才是负责任的存在?怎样对待生命?就像鲁迅说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们无所依靠,只能自己寻找,活出自己有意义的人生!

思考题:鲁迅的“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对阿Q,孔乙己,祥林嫂,还有人血馒头印象深刻。

Vinchent:读了韦伯,接下来应该是尼采了,可是打开《悲剧的诞生》发现很多东西都在我的知识盲区,所以打算先读了《荷马史诗》和其他的古希腊史诗,再回来读尼采~目测应该是在几个月之后了。

罗耀龙:刘擎老师好!

我想到的就是“吃人”——鲁迅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我也是直到今天才知道尼采的“上帝已死”的原意,这才联想到鲁迅的“吃人”,他俩异口同声的说:“你们啊,怎么就对这虚伪的东西信以为真呢?”

姚俊:生命本能需要与时俱进的解释,而非一成不变的规定。关于尼采,关于鲁迅,最先想到鲁迅先生《野草》中的「过客」一文。 鲁迅《野草·过客》: “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只一个人,我不知道我本来叫什么。我一路走,有时人们也随便称呼我,各式各样,我也记不清楚了,况且相同的称呼也没有听到过第二回。” “从我还能记得的时候起,我就在这么走,要走到一个地方去,这地方就在前面。我单记得走了许多路,现在来到这里了。我接着就要走向那边去,(西指,)前面!” “那不行!我只得走。回到那里去,就没一处没有名目,没一处没有地主,没一处没有驱逐和牢笼,没一处没有皮面的笑容,没一处没有眶外的眼泪。我憎恶他们,我不回转去。”

丛竹寺-孤星:现在我要你们丢开我去发现自己,只有当你们全部否定我的时候,我才会回到你们身边。 完全被震撼到了,我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热泪盈眶。世界的真相不在扎拉斯图拉那里,不在尼采那里,不在释迦牟尼那里,不在耶稣那里,这些都不要相信,能相信的只有你自己,要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受。 当你真正发现尼采错误的时候,才真正的明白和理解尼采的正确与伟大。

导演: 有一个问题,信仰不就是解决我们人生的很多的问题的吗? 比如死亡和欲望 虚无和无常 因为信仰要解决是我们终极的问题,所以实际上不可能去验证的。 如果说如尼采所说我们杀死了上帝,因为我们用形而上学的形式解读上帝,所以信仰上帝成了虚假的信仰,所以上帝死了。 那么问题来了,因为尼采说形而上学不对,哪不对?因为世界无真相不统一无意义,换句话说,尼采其实就是在说人们的信仰不对,因为那个不是事实,事实是世界无意义不统一无真相,那么这个不就是在用事实判断去验证价值判断吗? 如果照这个推理,不是上帝死了,是所以的信仰都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