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马尔库塞II:我们是”单面人“吗?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来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上一次我们讲到,马尔库塞说,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工业社会是一种“新型的极权主义”,它不是用恐怖的手段来控制大众,而是用无尽的消费和享受来贿赂大众,让人们陷入到“舒适的不自由”之中,难以察觉社会对自己的控制,也就无从反抗。

但马尔库塞说,必须要反抗,必须要改变现状。可是,如果生活很舒适,而且很多人自己也很满意这种生活,那为什么不能接受这种生活呢?换句话说,造反真的有必要吗?

这个问题直指马尔库塞批判理论的核心,他对此给出了深刻而犀利的回答。1960年代西方世界之所以会爆发那么大规模的抗议运动,与这些回答不无关系。

这一讲我们就来看看,马尔库塞呼吁的造反,必要性究竟何在呢?

“欺诈”的交易

为什么要造反,为什么要呼吁根本性的社会变革呢?就算我们承认,资本主义贿赂了人民大众,用满足消费欲望收买了普通人,让人们服从于社会的控制之下。那又怎么样呢?

有人会质疑说,就算这是贿赂,只要人们心甘情愿,愿意接受这种贿赂,这就不过是一桩你情我愿的交易罢了,又有什么不能接受的呢?

对此,马尔库塞的回答是,因为这桩交易根本不公平,简直就是欺诈! 富裕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本身并没有错,但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太高了,几乎是无法承受的代价。 这个代价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作为“人”的身份。接受这桩交易,我们就被“物化”,或者说几乎沦为了动物,不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

这个回答听上去铿锵有力,但我猜也许你心里还会犯嘀咕:人的身份是什么?物化又是什么?听上去很高大上,可是谁明白你在说些什么啊。

这里,我就需要你有一点耐心,让我为你讲解马尔库塞思想的脉络和背景,这样你才会明白他究竟在说什么,然后再去判断他的说法有没有道理。

马克思是我们的同时代人吗?

在马尔库塞流亡到美国之前,他参与创立了一个学术流派,叫法兰克福学派。这个学派影响十分深远,后来成了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

我们中国人大多比较熟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那这个“ 西方马克思主义 ”,和我们从小学习的理论又有什么不同呢?一个关键的区别就在于,他们特别重视所谓“ 青年马克思 ”的思想。

这背后有一个故事。1843年,马克思流亡到了巴黎。第二年,他在巴黎认识了恩格斯,同时也开始撰写一些论述经济学和哲学的文章笔记,但生前一直没有发表。这些手稿被雪藏了80多年,直到1927年才被苏联专家发现,在1932年编撰成书出版,书名是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这份手稿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马克思写作的时候才26岁,所以被称为青年马克思。在这份手稿中,最突出的一个主题就是人的“ 异化 ”。

“异化”是什么意思呢?这本来是黑格尔的一个哲学概念。你可能知道马克思年轻时,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很大。在黑格尔那里,异化这个词指的是主体在自身的发展中,分裂出了一个反对自己的对立面,成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

马克思借用了黑格尔的这个概念,探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状况,发现了“劳动异化”的现象。记得吗?你上中学的时候可能学过,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第一需要。你当时可能会感觉,这句话很反常识吧?大家好像都不太喜欢劳动啊。但马克思接着说,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感到劳动是一种与自己对立的苦役,完全是异己的活动,这就是劳动的异化。

在这份手稿中,有一段话极为精彩,我忍不住要和你分享。马克思说,

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结果是什么呢,马克思接着说,

“结果是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吃、喝、生殖,至多还有居住、修饰等等——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动物”。

在这段话的最后,马克思写下这样两句话:

于是,“动物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马克思的语言从容不迫,但你听这句话是多么的振聋发聩!

我自己读这部手稿的时候,刚好也是26岁,青年马克思就有这样的真知灼见,如此的雄辩,让我由衷地钦佩。而且这也激发了我思考,在马克思之后,现代世界又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和进步,可我们真的克服了“劳动异化”的问题吗?即使是在今天,又有多少人是把劳动看作自己的第一需要呢?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周末、讨厌周一?为什么“钱多事少离家近”被看成是“最好的”工作?

我想, 只要人的异化仍然是现代社会的现实,马克思就仍然是我们的同代人。

人如何变成了“单面人”?

插播完青年马克思,现在可以回到马尔库塞了。马尔库塞和青年马克思有什么关系呢?实际上,马尔库塞就是最早关注和研究这份手稿的少数西方学者之一,他在手稿出版的第二年就发表了长篇评论,给予高度的赞赏。他说这份手稿的发现,是马克思研究历史中的划时代事件。

在马尔库塞看来,这份手稿中充满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贯穿了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他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人类解放的理想,就是要克服人的异化,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理想。

理解了异化问题,理解了马尔库塞对马克思的解读,你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马尔库塞会断然拒绝那种贿赂大众的交易。现代的资本主义与马克思时代相比,已经很不一样了,在现代,普通工人也能过上相对富裕的生活,享受消费的快乐。但劳动、工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然只是赚钱的手段和工具,消费和享受才是目的。在工作中感到累得像条狗,而在吃、喝、性爱等等活动中才感到自己像个人。

这就带来了一种奇怪的困境。比如你是一位白领女性,经常加班熬夜伤害了皮肤,所以需要购买护肤品,优质的护肤品很昂贵,所以你要追求升职加薪,这就要加更多的班,熬更多的夜,皮肤受到的伤害就更严重,于是就需要更优质、也更昂贵的护肤品和护理服务……你看, 在这个循环中每一个环节的决定,你都感到是你自由自愿做出的选择,但是最终却陷入了一种受到支配的奴役处境,这就是马尔库塞说的“自由的奴役”。

在这样一个工作、生产、消费的循环中,人陷入了单一的生活模式,就是如何赚钱然后如何消费,人的思维模式也变得单一化了,就是想如何赚更多的钱,然后如何享受更优越的消费。表面上看,你好像也有自由,你可以自己选择做什么工作,你也有自由选择买哪一种商品,但说到底,这些“自由”都没有超出这个单一的生活模式和思想模式,你只是在这个无尽的循环中打转而已。

所以, 马尔库塞说,资本主义社会不是真正自由开放的社会,而是“单面”或者说“单向度”的社会,生活在这种体制中的人,也不是立体丰富的全面发展的个体,而是丧失了真正自由的“单面人”。

从必要性到可能性

总的来说,马尔库塞认为,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变得更富裕了,但 人的异化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深入、更广泛、也更隐秘地渗透到生活的所有领域。 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都被商品拜物教所支配,这是一种平庸而单面的世界。

马尔库塞相信,如果社会的进步仅仅只是越来越富裕,那就算不上是真正的进步,因为这等于是放弃了“人的解放”的承诺,是对马克思人道主义理想的背叛。马尔库塞揭示出资本主义这场贿赂的真面目,指出这是一个不可接受的欺诈交易,是为了呼吁人们做出真正的社会变革,摆脱资本主义的异化,追求经济、政治和精神的全面自由。

马尔库塞的批判深刻而犀利,有很强的感召力。但我们也看到,又有半个世纪过去了,资本主义社会并没有产生本质性的变化。即使大家承认变革是必要的,但如果大多数人仍然愿意接受这场欺诈,愿意付出自由来换得享受,那呼吁又有什么用呢?换句话说,马尔库塞期望的那种实质性变革,真的有可能发生、有可能成功吗?这就是下一讲要回答的问题了。

问答

最后,我很想听听你的看法,你觉得马尔库塞关于变革“必要性”的论述,能够吸引你或者说服你吗?你怎么看待他说的“必须要摆脱资本主义的异化”这个观点呢?期待在评论区看到你的留言。我们下一讲见。

编辑按:27、28、29讲的小加餐,刘擎老师已经发布在知识城邦。

第二十二次小加餐,老师分享了他写的一篇影评,评论的是2008年的一部电影《革命之路》。

这是一部讲述婚姻的电影,却与1960年代的西方抗议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我们都知道,这场运动最终归于平静。

在影评中,老师写道:谁断送了革命?或者革命本身就是一场无疾而终的“戏梦”?我们就此可以“告别革命”而心静如水了吗?

对于这几个问题,老师给出的回答是怎样的呢?请你→戳这里观看。

划重点

1、马克思说,劳动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第一需要。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感到劳动是与自己对立的苦役,完全是异己的活动,这就是劳动的异化。

2、马尔库塞认为,人道主义精神贯穿了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他所说的人类解放的理想,就是要克服人的异化,这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理想。

3、马尔库塞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单向度”的社会,生活在这种体制中的人,不是立体丰富的全面发展的个体,而是丧失了真正自由的“单面人”。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4/14/202004142219277895899321.jpg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3/18/202003182339442644625136.jpg


热门留言

金戈铁马:我个人的观点,马尔库塞关于变革“必要性”的论述,其实是在告诫我们要回归到人之为人的本质;也就是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权利和自由,每个人都应该积极的去探索、找到人生的终极目标,进而过好属于自己的这一生。我想,当马尔库塞看到大家都沉溺在对于物质的追求和享受的无尽循环之中,不自觉的被这个社会所异化,主动放弃了原本属于自己的自由,一定是感到痛心疾首的。不过,在现实世界中,人们被物质所异化、成为丧失真正自由的“单面人”,这样的情况其实是非常普遍。我们很多人都看过《夏洛特烦恼》这部电影,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主人公,在梦里穿越回高中时代,把人生重新活了一遍,改变很多重要的人生决定。这些改变让他报复了羞辱过他的老师、追求到心爱的女孩、让失望的母亲重展笑颜,甚至成为知名作家、音乐人、网络红人……一切应有尽有,他的人生就像开挂一般的不可思议。但是,当一切快乐都唾手可得,当名誉、地位、财富来得如此不费吹灰之力,主人公反而陷入了极度的空虚之中,他依然不懂得该怎样做才能过好自己的一生……最终,一个人在孤独、凄凉中悲惨的结束了一生。可以说,这就是被物质异化、成为“自由的奴役”的真实写照。 所以,我们每个人面对的最重要的人生课题,我想,应该就是来源于找到人生意义之所在。或许面对人生意义这样的命题,很多人会感到难以回答。不过,我觉得至少我们可以做三方面的工作:第一,了解自己。首先要直面自己内心的真实看法与感受;其次要善于自省,不回避自己的弱点;同时,了解自己还意味着充分的信任自己,不被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左右。第二,学会思考。现实生活越纷繁复杂,就越需要平静和沉思;只有独自思考,才会形成真正有见地的看法。很多人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盲从,这就更要求我们有意识的独立思考,从客观的角度看待事物,从全新的视野重新发现。学会思考既是成熟的表现,也是自我能够发挥潜能的重要保证。第三,积极的付诸行动。有想法很容易,要付诸行动却并不简单。这就需要我们有勇气对自我进行挑战,去积极的改变现状。认认真真的做好眼前的事情,把自己擅长的事情做到极致,让自己在实践中不断的有所体会和领悟,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加接近人生意义,从而摆脱被物质所异化、所奴役,进而找到真正的自由。

王黎璐:能够吸引我,但不能完全说服我。“人”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生物,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待需要和社会的发展,既要看到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不合理性,也要看到社会历史的进步。我们不是一概地反对消费社会的发展,当劳动成为自由自主的创造性的活动,人们的内在的丰富的需要成为生产的真正目的的时候,虚假需要也必然消失。但一定要注意,对消费社会的抵制也不意味着要退回到原始需要的状态,我们抵制的只是那些“继续限制人类发展、使人类发展成为狭隘而片面的那些消费和生产的形式。” 真实需要与虚假需要之间的区分不能从抽象的人性角度来区分,真实需要也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预设。当马尔库塞提出虚假需要这个概念的时候,本身也就预设了一个真实需要的存在,可是真实需要究竟是什么,这也许不是某个人能够提供答案的,它需要所有的人,也就是每个人在自己的历史生活的体验中来不断地给出它的定义,不断地完善和丰富需要这个概念。人的需要本身就是一个在历史中不断变化、丰富和发展的真实存在,而不是超历史超时空的抽象存在。

刚哥:不但没有说服和吸引我,马尔库塞的思想,反而令我产生愤怒的情绪。 物质与精神并非对立关系,难道不能一面享受物质的丰富,一面感受精神的自由么?就算“物化”,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被“欺骗”,心甘情愿,否则呢? 结束一天的辛苦工作,晚上吃炸鸡喝着啤酒仰望星空,这才是现代的生活。 “劳动”,既不是本能也不是劳役,任何时候都是“不得不”,温饱线以下是为了生存,吃饱了是为了舒适。污名和美名化“劳动”,都没有必要。 以这样的思想来作为革命的理论,就像现代版的“何不食肉糜”。 理解或许有偏见,多有得罪,见谅。

你先走:马尔库塞可以说说到心坎里了,当我们沦入“物化”的正反馈系统,唯一能缓解焦虑的就是更深的“物化”,而更深的“物化”带来更大的焦虑……如此循环强化,人也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人作为人的丰富性也逐渐被抹杀。

我们完全可以追求富裕的生活和舒适的享受,但不能以失去其他一切为代价,比如劳动的愉悦。现代人提到劳动,竟然会有一种条件反射般的厌恶,这是“单向度”社会“单面人”的典型困境,这些人,可能从来没有体验过创造性劳动带来的“心流”体验。

心流,能够给我们带来一种积极的生命体验,从而给我们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提升生活质量,这是“物化”永远不能的。

mimo:对物质的追求和改善生活条件是人工作劳动的动力,有一种自下而上的意味。在资本主义没有出现之前,人也是在通过劳动换取生存资源,而且人的平均寿命和幸福指数并没有比现在更高。很难说服我相信现在的劳作辛苦就是异化的,与人性对立的。我们的祖先通过劳动和改造世界换取生存资源,也不是因为享受劳动而劳动的,是否可以这样说,“异化”从来都存在呢?

刘擎(作者) 回复:你说的对,人类在前现代社会的劳动并不是“为享受劳动而劳动”,因此也存在普遍的异化。 但指出这一点并没有构成对马尔库塞的反驳,因为他的观点并不是“过去好、现在坏”。他的问题意识在于:当人类已经取得了如此卓越的技术文明进步之后,为什么人们还无法摆脱(始终没有减少)劳动的异化状态,而是陷入了一种新的异化形态? 就你的提问方式而言,问题在于对“生存资源”这个概念的理解。 如果尝试模拟一场你与马尔库塞之间的辩论,可能会是这样的: 什么是“生存资源”呢?马尔库塞可能会说,真正的温饱和居住需要是真实的物质需求,可以被视为“生存资源”,但(比如)几百种品牌的化妆品也是“生存资源”吗? 你可以争辩说,对啊,因为人类对“生存基本水平”的理解是不断上升的。 但他会反驳说,你误用了“生存”这个词,他会说,几百种品牌的化妆品并不是人们“真实的需求”,而是由资本逻辑驱动的、通过广告等手段植入人们意识的“虚假需求”。 你可能回应说:“真实”还是“虚假”凭什么由你说算?难道不是应该由消费者自己说了算吗? …… 这个辩论还可以持续很久。“你”与“马尔库塞”之间的争论并不是没有意义的,但它也不会轻易地终结,决出“胜利者”。 我们也可以再想一想:凡是自己感到的需求就都是真实需求吗?我们自身的需求的形成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时尚以及社会媒体的塑造?或者,我们是否应当根本取消所谓“真实需求”和“虚假需求”之间的区别?这种区别完全没有意义吗? 换句话说,马尔库塞的这些概念和论述真是完全不可理解的吗?

伪装:你觉得马尔库塞关于变革“必要性”的论述,能够吸引你或者说服你吗?你怎么看待他说的“必须要摆脱资本主义的异化”这个观点呢?

老师的这门课里面,最多的不是困惑,而是矛盾,明明你看到了问题,明白了道理,但是你却根本没有办法,也就是不知道该怎么办? 马尔库塞的论述说服我了,心服口服,我们的确现在进入了一个物化的时代,一个越陷越深的困境之中,必须要变革,才能够将我们拯救出来。 但是该怎么办? 从理论到实践,相隔很远,从实践到想要的结果,还有十万八千里。 对于要摆脱资本主义的异化这个理论,我的感觉是想要在资本主义的范围内摆脱资本主义的异化,这本身就不可能做到,问题不可能由导致它出现的方式来解决。 当然我也不觉得闹革命就解决问题了,现在物质极大丰富,但却依旧不足以按需分配的方式让人类生活,在必须要争夺物质生活资料的时代,异化就不可避免,所以可能我们要有很多代人承受这个结果,直到我们不需要再为生活而烦恼,异化可能自己就消失了。 有些问题,只需要拖过它存在的时间,它可能自己就消失了。

陈C:马尔库塞的理论延续了马克思的思想,其核心就是人的“异化”。在我的理解中,这样的“异化”包含这样几层含义: 1. 现代高度细化的社会分工,让人越来越难看到劳动与成就之间的关系,劳动越来越成了一台大型“组织机器”中某个“零部件”的活动,意义感的缺失让人很难再把劳动与积极自由等追求相联系起来。 2. 劳动中获得的自由感削弱乃至丧失,相应的只能从非劳动的生活中寻求这种感受(但是也要注意到,同一份劳动既有可能成为一个人口中的“苦役”,也有可能成为其行使主动自由的方式,而决定这件事的,可能是对劳动过后所获成就感的预期——这部分看起来非常“主观化”,但考虑到生物学研究发现多巴胺等物质的分泌,与人对奖励的预期有直接的关系,所以有理由认为,是对获得某种成就的主观预期,驱动着我们产生积极的“自由感”)。这就导致了,即便承认劳动是人的本质,却仍然要将劳动摆在人的对立面上。 3. 劳动本身越来越“机器化”,并且劳动带来的精神与肉体的损耗,不得不通过包含消费的劳动外生活来修复,而这部分生活有需要机器性的劳动来支撑。这些都使得生活越来越单调而呆板,人内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得不被剥离,人在这种意义上“异化”成了动物或者机器。

联系上一讲,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让人放弃人的本质,转而如机器般工作,并为了消解“非人”劳动的痛苦,以消费与更舒适的生活来“贿赂”每一个人,再让人投入机器般劳作的循环过程。

之所以在上述部分多次提到“自由”,是因为在我看来,是否接受马尔库塞的观点,实际上是一个我们将劳动置于人生中何等位置,以及我们如何看待人的本质的问题。而思考这个问题,就很可能绕不开“自由是什么”、“自由对人意味着什么”以及“人如何追求自由”这些话题。

在我看来,马尔库塞的观点是具有一定说服力的,但接受这个观点却绝非易事。我们要承认自由是人的本质,并且主动承受行使自由的代价,还要接受劳动即为我们行使自由最重要的方式,并在具体的工作中发现劳动的意义。这很可能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另一个问题在于,即便想摆脱这种“异化”,人们可能还是要首先依赖于这种使人“异化”的社会本身。现代人已经很难摆脱对消费社会的依赖,大部分人能做的,可能只是改变自己对劳动的认识与态度。

萧湘创业人:刘老师好!

马尔库塞关于变革“必要性”的论述,不能够吸引我或者说服我。

首先,我认为积极的自律才能最终得到积极的自由。我们积极工作和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并不是纯粹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主义目的,人总还是有超越消费之上的价值与意义的,而且我认为不必把这二者相互对立起来。

马尔库塞关于“必须要摆脱资本主义的异化”是个伪命题。让一切制度、生产方式最大限度的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永恒命题。“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和激发社会活力的源泉充分涌流”,才能做到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做到使人免于匮乏和不必要的贫穷,比“必须要摆脱资本主义的异化”显得更有意义与价值。

王涧楠:从理念和逻辑上,我们是应该摆脱单面性从而达到经济政治乃至于精神的全面自由。但是这种目标又是否是大多数人的目标呢?理解和支持马尔库塞的人们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自由要去争取无可厚非,但是不理解或者觉得现实很好根本没有必要改变的人们呢,他们的自由选择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你能说你的想法好能达到更高级的自由就让他们放弃现在的自由吗?这难道不是又陷入了伯林论述的怪圈么?为了所谓崇高的理想而强制乃至于奴役了其他人,甚至也陷入了一元价值决定论。难道不应该自由的让人们选择他们所要的么? 这一点其实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例证,比如我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想法是要全面发展人,生活中要有物质有思想有爱也要有艺术,但是父母和妻子却不这么想他们更简单,难道他们就错了吗?我觉得没有这只是他们多元价值的选择而已即使他们根本就不懂得这些哲学思想。他们懂生活就够了。 而在孩子的教育上我觉得也应该反思,强制所造成孩子丧失了很多自由但却在他之后的生活中由于层次或财富的提升帮他获得了很多所谓的自由或选择的机会,但这能说就是教育的成功么?我觉得这里面也有个价值多元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是成功?如果现实领域的财富地位等作为标准可能会很成功,但帮孩子选择了一些可能必定会放弃另一些,人精力与时间是有限的嘛。那这种选择与放弃就是正确的吗,也许这里面的正确与错误就只是你的主观价值判断了,而没有客观真理。 然而,全部的放任看来也是有很多大问题的,所以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应该反思和思考这个问题上到底对孩子的干预到什么程度才是必要的,或者至少是干预到什么程度会造成非常差的后果而尽量避免它。

Lily:听完马尔库赛这两讲课,震撼直抵内心。资本主义的富裕生活让人们陷入了“虚假的需求”,大到车子房子、小到一双鞋、一件首饰,以及对权力地位的追逐,太多的人们无时无刻都在攀比、你追我赶、争相恐后,岂不知已经陷入了“非恐怖的集权主义”漩涡! 劳动的异化,又成功的让人们对劳动产生对立,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于是,“动物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其实,我们常常能感受到,当集中精力工作和思考的时候,尤其是进入到“心流”状态,是非常幸福和愉悦的,远比吃、喝等浅层次的追求幸福太多,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不断精进,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对新技能的不断解锁给我们带来了太多得自我认同和满足感,不断帮助我们找到生命的意义。 想到了《千与千寻》中那震撼的一幕,小千寻和父母因为迷路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当父母看到一盘盘香味四溢的鸡鸭鱼肉等各色美食后,毫不顾及小千寻的劝阻,立刻扒在桌上开吃,吃了一盘又一盘,当小千寻去找路回来后爸妈已然变成了两头猪。后来小千寻用她的善良和坚定的内心打动了那个世界的妖魔,最后救出了父母,父母从猪变回人身后,对自己变成猪之后发生的事竟然毫无记忆。当时看完这部电影,只是觉得震撼,现在听了这门课程之后再回想电影才明白,宫老是在提醒人们无论在各种环境之下,坚定自己的初心才不至于陷入“非恐怖的集权主义”漩涡啊。 期待刘老师的下一讲,变革!

木铎师兄:马尔库赛的这几节课给我最大的一个感受就是: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 哲学最大的价值就是会让我们对习以为常的事情进行思考,对,错是重要的,然后是困难的。思考,反省的过程,本就是一种高级的觉察。

辉:老师您好,我不能完全接受要反抗现实资本主义的观点。原因如下: 1、前现代社会,生存条件恶劣,人需要宗教提供的精神支持才能获得安宁生活,而当代仅仅靠物质奖励驱动动物本能,就可以活的很好。这看似精神荒芜的背后,实际上是进步和慈悲。或许,在物质满足之后,再次迎来精神的解放,自己成为自己的上帝,也未可知。 2、要反抗,那么我们推翻了现在社会秩序之后呢?有什么更好的制度在等我们吗?历史已经反复证明,设计出来的乌托邦是非常不可靠的,也无法有效运转的。好的社会制度和生物进化一样是不断纠错中演化出来的,不是设计出来。 3、当代社会对人性的解放已经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各种思想交汇融合,甚至学科之间的边界从模糊到消失,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宏大视野审视自己。

唱唱反调:年前听黄海的消费报告12讲,里面提到现在的商家已经不满足于95后00后当前的消费,甚至开始设计引导这帮孩子结婚生育以后的消费。当时我对“人的异化”就有了一个粗略的印象。一个又一个预埋好的鱼饵等着来者。 这一代年轻的男男女女真的会乐此不疲的把这个游戏玩下去吗?商业文明又要走向何方?

糖小猪:听了这一讲,我觉得马尔库塞所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人的异化”是一直存在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它变得更为深入和广泛。当“金钱至上”,社会都被各种商品拜物所支配的时候,的确变成了一个平庸而单面的世界。我觉得要让知道劳动是通向幸福的必经之路,只有劳动,才能获取自己想要的生活。劳动不是享受生活的对立面。恰恰相反的是,人们在劳动中更容易获得心流的体验,而感到幸福。

肥老太婆:XS28 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从人的本质特征与第一需要,却被凭空创造出来或”引导”的观念扭曲变形,成为了与自己对立的苦役,陷入了无法自拔的西西弗斯推石之役。而人的解放,不是单向/单维无限占有物品(包括他人),是身心彻底的多向度的全面解放。不意识到巨大的物欲陷阱,不采取行动,将永远无法获得真的自由。

刘炜-KeyPod:在生产力还不够发达时,工作是获取生存物资的必要手段;如今的生产力早已越过必要的水平线,工作的目的本应变成实现自我和追寻意义,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一方面分配不公继续拉大贫富差距,另一方面消费洗脑告诉人们,你还需要更多,所以人们“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我认为,剥夺劳动的意义也该算是一种剥削。改开初期,我们需要多一点以赛亚·伯林,现在,我们需要多一点马尔库塞。

何紫朝:谢谢老师的分享,今天的课还是一样的很精彩。

来回答一下今天的思考题,我觉得其实从社会的角度,我并不认为马尔库塞所谓的变革可以实现,因为这可以联系到韦伯的想法,“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制度的铁笼里面”,这个制度的铁笼不仅保证了我们每个人的生存,也保证了社会的发展,但是从人精神的角度讲,也确实带给我们一些束缚。我觉得马尔库塞是丰富了韦伯的观点,他把这种束缚进一步阐发为人的异化。

但是从个人的角度,我们仍然可以在制定人生发展规划的时候,综合考虑马尔库塞给我们的建议就是不要太过于追求那个永远追求不完金钱的回报。

这就让我想到之前看过克里斯坦森的,《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里面讲到制定人生规划的时候,要综合考虑基础因素和动力因素,基础因素就是金钱等一些物质回报,动力因素就是它带给你的成长。个人的成就感、意义感等等这些精神方面的回报。他说虽然看上去前者更为诱人,但其实后者也是必不可少的。或许这位我们从个人的角度,解决马尔库塞和马克思说的异化提供了一个参考回答。

小李子:在精英日课里面,万维钢老师曾讲到过人没有自由意志。如果人不具有自由意志,那么是不是就不存在“异化”呢?我个人感觉青年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异化”是指人丧失了主体性,将自己当作了工具,而不是人,所做的工作都不是自己的主动选择,而是被动选择,因此个人对其从事的工作只感到被迫和屈从,感受不到快乐和舒畅。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工作之初,都会有人建议说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或者从事自己喜欢的,喜欢自己从事的。这些“挣扎”或“选择”,或许是人对抗“异化”的一点努力吧。

LEE:我看了不少评论,很多人不愿意接受或者不相信马尔库赛的理论。确实,马尔库赛的理论很不顺耳,因为他在批判和讥笑的恰恰是生活在现实中你我。我觉得,商品社会、市场经济(不论姓社还是姓资)其实是一种现代化的社会治理模式,它解决了很多社会问题,带来了发展,但奴役客观存在,我无法反驳。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沉浸在“工作——生产——消费”的模式中难以自拔,用上一期柏林的理论来说,消费社会不但用“积极自由”蛊惑我们,甚至连我们的“消极自由”也剥夺了。因为当我想逃脱消费社会的蛊惑时,会发现我们依然必须要用消费的方式来逃避它。想象一下,“无印良品”这种品牌是不是正是对消费社会的反讽——它的名字代表了它是没有商标的好产品,但当这种理念深入人心时,“无印”反而变成了商标。甚至我们什么都不做时,我们依然在作为数据和流量被投入进消费市场。用阿伦特的理论来剖析,我们发现,在消费社会里,每个人都面临着无比的空虚和孤独。某种程度上,整个社会都在你的对立面,它把你淹没了,而你却不自知,即使知道了,也无法逃脱。

佘天俊:按马克思对劳动异化的表述,可以推导出,如果他对动物和人有定义的话,特征应该是相互独立,没有交集的,而且人比动物高级。如果在动物身上发现的特征,都属于动物性,而动物没有的,动物没法做到的,才是人的特性。 那么现在计算机能够进行复杂计算,这部分也将从人的特征中去除,还是要承认计算机是一种比人高级的物种,计算是人的特征,而计算机在计算时,是在做人而不是做计算机呢。 另外劳动是为什么成为人的第一需求的呢。和学习一样,劳动会带给人创造的喜悦,但人的第一需求就是劳动,自主的幸福的劳动,并不那么容易接受。 如果我们能回到孔雀生命演化的以前阶段,是不是会有一个孔雀智者,对着某些尾巴越长越累赘的品种说,你们这是生命的异化呢。你们放弃了飞翔的权利,放弃了自由,放弃了天空,就为了追求低等生命体繁殖的权力,真是堕落。 所以,马克思和马尔库塞的这部分思想,一定要回到当时的历史处境中去理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