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罗尔斯:怎么才能实现社会正义?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来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今天要介绍你认识的人物是 约翰·罗尔斯 ,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哲学家,甚至可以不加之一。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罗尔斯“几乎以一人之力,复活了政治和道德哲学”。

罗尔斯究竟做出了什么了不起的工作呢?要说具体成果,最著名的当然就是他在1971年发表的 《正义论》 。这本书讲了什么呢?正文开篇第一句话是说:“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如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

不错,《正义论》要探讨的就是正义的社会制度,这个问题有多重要呢?罗尔斯又得出了什么的结论呢?这本书有600多页,理论性极强,要是照本宣科来讲,肯定会让你抓狂。那么我们就换一种方式,从一个故事开始,这个故事很简单,就是“怎么分蛋糕”。

分蛋糕是个难题吗?

你参加一个生日聚会,聚会上当然要吃蛋糕啦,那么蛋糕要怎么分才公平呢?

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平均分,而且你肯定知道,要让切蛋糕的人要最后选,这样才能分得最平均。

但有人反对,说每个人胃口大小不一样,应该按照需求来分才合理吧?

又有人说,蛋糕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我们自己做的呀,应该按照做蛋糕的贡献大小来分配,这才公平。

马上就有人不同意了,他说,我没参加做蛋糕,可是整个聚会都是我张罗的,今天最辛苦的人就是我了,你们不觉得应该按照努力辛苦的程度来分配吗?

这时,寿星终于忍不住了:今天是我过生日好么,分蛋糕为什么不是我说了算啊?

你说,一个蛋糕而已,至于这样吗?

一个蛋糕当然不至于,但如果这不是一场聚会,而是我们共同的社会生活;要分配的也不是蛋糕,而是一笔巨大的社会财富,是上大学的机会,是住房、就业、医疗的待遇,还有公共政策和生活方式的决定权,那又会怎么样呢?

那这个“蛋糕”到底怎么分,才是公平的呢?

“无知之幕”有什么用?

罗尔斯出场了,先指出分蛋糕的问题,难点究竟是什么,然后提出了一个绝妙的解决方案。

难点在哪里呢?罗尔斯会说,你们每个人的意见都有些道理,也都很难反驳,所以会有分歧。但你仔细想想,分歧到底是哪来的呢?是因为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偏好,这样一直辩论下去,也不能化解分歧。 如果要找出一个真正公平的方案,那大家必须放弃所有偏见,一起来讨论,签订一个契约。

你可能会想,这有多天真啊,你怎么可能让大家都不带任何偏见呢?

罗尔斯提出了一个天才性的构想。他化身成一个发明家,拿出一件神器,是一道大幕布,名字叫做“ 无知之幕 ”。

无知之幕有什么神奇的功用?很简单,你站到无知之幕的后面,就看不见自己了。不仅看不见,而且忘记了自己的一切个人特征,不管是种族、性别、身体素质,还是年龄、智力、家庭背景,或者职业、财产、宗教信仰,全都不记得了。

不过,你只是对自己的特点一无所知,其他方面完好无缺,你有正常的理性能力,也知道要对自己好,知道怎么盘算才对自己最有利。你也知道一个人要正常生活,需要哪些基本条件,了解衣食住行和文化政治生活的基本状况。简而言之,你只是忘记了“自己是谁”。

好了,现在每个人都站到了无知之幕后面,罗尔斯把这个位置叫做“ 原初位置 ”。在原初位置,大家经过充分思考和讨论,来签订一个契约。

这个契约当然就不只是为了分蛋糕了,而是 确立一套分配原则,用它来决定如何分配收益和责任的社会基本结构。其实,这个契约就是我们应当如何生活在一起的规范原则。

那么,站在无知之幕背后的人们,最终会达成一个什么样的契约呢?

第一条正义原则:平等的自由

在《正义论》这本书里,罗尔斯用详细而严密的推理,考虑了各种不同的选项,得出了契约的基本内容。他六万多字的论证,最后得出来的关键原则,主要就是两条。

第一条原则,叫做“平等的自由”原则 ,就是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一系列基本的自由,包括言论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拥有个人财产的自由等等。

这个原则是怎么得出来的呢?很简单,在无知之幕后面,大家最关心的事是什么呢?就是签订了这个契约之后,揭开了无知之幕,这个契约会不会让我活得很惨啊?因为你是理性而自利的人,最重要的计算就是规避风险。

这样一来,第一个原则就很好理解了。比如,你肯定不会同意搞奴隶制,要是无知之幕一揭开,你碰巧是个奴隶,那就惨了。同样,你也不愿意说,把基督教定成国教吧,因为无知之幕揭开后,万一你是个伊斯兰教徒,那就对你很不利。

所以, 为了确保自己特定的生活目标和方式不会低人一等,无知之幕后的人都会同意要保障每个人平等的基本自由。这就是第一条“平等的自由”原则。

第二条正义原则: “公平的机会平等”和“差异原则”

第二条原则,稍微复杂一些,内容是关于社会经济的分配原则。

罗尔斯得出的结论是,默认的选项就是应当完全平等分配。但他做了重要的补充,我们能够接受某些不平等分配,但必须满足两项限制条件。

第一项限制是,相关的职位和工作必须在“公平的机会平等”前提下,向所有人开放。 直白地说,你要是说ceo应该多赚钱,那前提是,所有人都有平等的机会成为ceo。

这里特别要强调,罗尔斯说的“ 公平的机会平等 ”,要比一般的机会平等条件更严格。比如,大家想做公务员,机会平等就是大家去参加公务员选拔考试,然后择优录取。这不就满足了机会平等的要求吗?

但罗尔斯认为,这还不够公平。为什么呢?因为考生的背景差异太大了,比如家庭出身、居住地点、教育资源甚至身体状况等等差异,这些都会影响考试的结果。而且关键在于,其中有很多因素,是你自己无法控制的。罗尔斯认为,如果让这些自己无法掌控的因素,影响了你的处境和命运,那仍然算不上公平。

换句话说,公务员考试设置了一条平等的起跑线,这是普通的机会平等。但仔细一想你就会发现,这条起跑线根本不是平的,它其实是前一场赛跑的终点,已经有人在你前面,有人在你后面了。

罗尔斯要求,要从最早的比赛开始就设置尽可能平等的起跑线,这样才能满足“公平的机会平等”这个限制条件。

好了,我们不搞平均主义,也照顾了“公平的平等机会”,尽量拉平大家的起跑线了,这样一来“无知之幕”背后的人都会同意吧?

罗尔斯说,别着急,这个契约关系到我们每个人一辈子的生活,要再仔细想想,还有哪里需要改进。

你很快就想到了,不管起跑线再怎么拉平,竞争的结果总会有输赢。你在无知之幕背后,根本不能确定你会赢,你可能会输,而且输得很惨,是最后一名,那该怎么办呢?你怎么来规避这个风险呢?

可是竞争的条件已经那么公平了,那输了只能怪自己啊!罗尔斯不同意。他认为,造成社会不平等最深刻的原因,并不是自由竞争,而是人们的天赋差异,以及家庭背景和社会阶级地位的差异。把起跑线拉得再平,也无法消除天赋的差异。

比如你可能先天残疾,可能先天智力不高,也可能天性就不适应激烈的竞争……这些天赋因素都是你自己无法选择、无法控制的,但你却因此在竞争中失败了,那就活该受穷受苦吗?无知之幕背后的人们不会答应,因为揭开了无知之幕,自己完全有可能就属于天赋最差、最弱势的群体。

所以, 罗尔斯认为,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分配,还需要满足第二个限制条件,就是这种不平等,能够让处境最糟糕人改善状况。 换句话说,竞争让胜利者获得了好处,不能平均分配,但需要分享一部分,用来改善处境最差的群体的状况。罗尔斯把这第二项限制条件,叫做“ 差异原则 ”。

“平等主义的自由主义者”罗尔斯

总结一下,罗尔斯通过无知之幕的思想实验,推理出了一个正义的社会契约中最关键的两条原则。第一条原则是要保障平等的基本自由,第二条原则是,社会经济的不平等分配,必须要满足两个限定条件,一个是公平的机会平等,一个是要满足差异原则。

上一讲说过,自由主义在现代面临来自“平等”的巨大挑战。从罗尔斯的理论中,你能看到为了回应平等问题,他做出了多大的努力。当然,他的成就也获得了极高的赞誉。那么,罗尔斯如此严谨的理论还会有人质疑吗?是的,而且有一种批评就来自他身边的朋友。这个人是谁?他又如何反驳罗尔斯的观点呢?这就是下一讲的内容了。

问答

最后留一个问题给你思考:假如你站在无知之幕的后面,你最关心的事情会是什么呢?想听听你的看法。

划重点

1、罗尔斯认为,意见的分歧往往来自个人的偏好,所以如果要找出公平的方案,那需要放弃所有偏见来讨论,签订社会契约。

2、罗尔斯得出两条正义原则。第一条原则叫做“平等的自由”原则,就是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一系列基本的自由。

3、第二条原则是,社会经济的分配,默认的选项是应当平等分配。如果要不平等分配,就需要满足两种限制。

4、第一项限制是要满足“公平的机会平等”,第二项限制则是要满足“差异原则”。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4/14/202004142220162074461651.jpg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3/21/202003212349357363144938.jpg


热门留言

张平 Francis:如果我在无知之幕后面,我最关心的问题是,我的人生能有多少选项。

我是一名视障者,罗尔斯“无知之幕”中的差异原则能够考虑到处境最糟糕的人群的基本利益,对此我深怀感恩,但在此基本上我还想补充一点就是:

契约的制定者毕竟只是凡人,并非全知全能,无法了解到各种边缘人群的不同诉求,即使只是视障群体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甚至同一个人随着时代发展,其对生活的诉求可能都会有所不同,那么他们怎么才能确保胜利者能够切实改善处境最差人群的生活呢?

比如我们视障者中许多人更看中生活的稳定,对他们来说一份社会福利的基本保障是最重要的,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生理和安全需求。

而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年青一代的视障者,依赖语音朗读的技术红利,也算踩上了信息时代的浪潮,看到了更广大的世界,因此更看中的是参与社会生活并实现个人价值,也就是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为此我们宁可牺牲一定的安全感和稳定性,但这种优先级也有可能随着家庭等其它因素的介入而发生变化。

更困难的一点是,处境糟糕的定义恐怕很难评估,能够影响评估的因素实在太多了。

那么站在无知之幕背后的人,是不可能掌握所有人的偏好差异的,更无法预知时代的发展会给人们的想法和需求带来怎样的改变,因此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应该是:

给人们提供更多的选项,让人们有权根据自己的偏好作出选择。

而差异原则,也应该是关于选项的原则,如果真的是处境困难的人,他能够获得的补偿,应该是更丰富的选项,或者是选项切换的成本降低,或者作出选择所承担的风险降低,相当于初创企业得到风投。

有选择就有自由,尊重自由才是真正尊重了人性。

罗开宇:老师说的批评者,应该是桑德尔。 罗尔斯“无知之幕”有两个限定:平等自由原则和差异原则。以普通法则为依据,把人性当成目的,将理性选择作为人自由的最终体现。这个过程缺乏总体性的目的,在极端情况无法避免完全平均主义的可能性,缺点还是很明显的: 1.每个人的风险偏好不一样 并不是每个人都是风险厌恶型,所以不是每个人都会签约 2.人的积极性对财富增长至关重要 该如何分饼才会决定饼能做得多大,如果知道了最终会平均分配,大家的积极性都会下降 3.完全平均分配也很难公平 财富和有形的资源比较容易平均分配,但赚到的那些闲暇时间却很难被平均分配,真的均等起来结果不会是公平的。

刘擎(作者) 回复:你好,我是这门课的编辑。其实下一讲是诺齐克啦,不过下下讲就是桑德尔了,轮流开火哈哈

Frank林:“无知之幕”的背后,是最彻底的“换位思考”、最终极的“同理之心”。

陈C: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是一个很好的思想实验,我们平常说的“跳出自己的身份与立场”,也是与之相似的方法。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不受立场与偏好的干扰,形成一个也许大家不会都满意,但至少足以取得共识的分配规则。

听这一讲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直在闪过一个事情,赶也赶不走,而且每次提到“社会公平”这类话题的时候,都难免会再想起来这个话题:高考制度与高校招生。

从我读大学的时候,网上就时常见到这类言论:某某大学是全国人的大学,凭什么只有本地的招生名额这么多?的确,可能仅仅是出身于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也就是俗话说的“投胎好”,考大学就会轻松得多。因此也有不少其他地区的学生,会努力转学到这些地区,我高考的时候,就有一位同班同学是这样的“高考移民”。但反过来说,如果全面放开了高考的录取限制,又会发生什么?面对那些“应考”能力明显更强的竞争者,北京上海已经广泛开展的教育改革可能就此停止,这对那些已经在两地接受了多年教育,“应考”禀赋远不如同龄人的考生而言,是否就公平呢?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有一个体会:“无知之幕”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它能让我们“后退”一步,远离当前基于立场的纷争;但问题就是,这“一步”应该退多远?哪些才是我们应当隔在“幕外”的东西?哪些伤害又是应该避免的?也许这道幕墙划在哪里,本身就又会引发一场争论。

王黎璐:站在无知之幕背后的我,不担心自己好到哪里去,担心自己最差会是什么样子,担心订立的盟约会不会在我身上执行的时候,走了样子。比如号称保护每一个人的程序正义真的能保护每一个人吗?我们真的能无分贵贱地站立在号称最为平等的程序正义面前吗?在现实世界中,真有遮住一切的无知之幕吗?遮住以后真的能实现平等吗?当然,这些问题还牵涉到程序正义的实现可能性。在程序正义口号高昂的年代,人们往往轻视了程序正义的成本,这一点在司法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当我们高扬平等的大旗时,不要忘了平等的实现条件,不要遗漏我们“当下”所处社会结构的基本特质。

淸风徐来:假如是我站在无知之幕的后面,我最关心的事情当然是我自身的利益。不过我很快就会想到,如何实现自身的利益呢?大概我会进一步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我会把自身的利益排排序。自己有哪些利益?哪些利益是最基本的不能丢的?哪些利益是比较重要又是可以争取的?哪些利益仅是可以谈也可以放弃的? 其次,我会把别人的利益也考虑考虑。他们的利益有哪些?他们最在乎什么?他们的利益和我的利益的分歧点可能会在哪里?契合点又会在哪里? 再其次,我会考虑一下实现的途径是什么?当然可以是商议,可以是谈判,也可以是订立契约等。总之是一个妥协让步,达成共识,最后找到都能接受方案的过程。 考虑完以上三条,回头再想,站在无知之幕后面,不就是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实现平等自由所应承担和拥有的一种责任与精神吗。

戚志光: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是一个天才的设想,它去掉了一切个人特征,让人们回到最原初的状态来思考公平问题,从而给了人们讨论公平的基础。 我对无知之幕有一个疑问,就是罗尔斯默认所有理性而自利的人,首先都应该回避风险。但是人的风险偏好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喜欢富贵险中求,而有的人喜欢安稳平静的生活,无知之幕如果把这一点也去掉了,让所有人都有完全一致的风险偏好,那这个“一致”是按照谁的偏好来确定呢?

金戈铁马:假如真的存在无知之幕,那么我个人最关心的事情,就是每个人(也包括我自己)是否都有权利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这是因为,只有让每个人的意见、想法都得到充分的表达,也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够平等的参与规则的制定,最终制定出所有人都认可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规范、秩序,就好比数学上的求取最大公约数,无疑具备更好的包容性和灵活性。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那么那些原本不确定的因素,就会变成确定的事情。这样一来,基于这些事实,我们就更有可能做出妥协、折衷,最后达成共识。 不过,无知之幕虽然听上去非常美好,但是实践起来却是非常困难。比如说,所谓的机会公平,在真实世界中可以说是几乎不存在的,富人和穷人、权力上层和底层平民,所拥有的权利和财富、对于政治生活的参与度和话语权,肯定是不同的。再比如,最终的道德规范需要每个人都认可,但是不同宗教、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阶层的人们,想要达成一致意见,几率可以说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无知之幕在社会实践中,将不可避免的会和功利主义、直觉主义等其他理论相结合,进而产生出全新的变化。

阿卡同学:太精彩了!无知之幕的思想实验,解决了我心中一直以来的公平难题?我生活处境好,需要在意那些生活处境不好的人吗?我生活处境不好,怎样才能从源头改变这种处境,让下一代获得公平?

站在无知之幕后面,我学会了同理心。看到那些生活处境比我差的人,我知道,他是我幕后的一种可能,我希望社会能减少这种可能。于是开始想办法解决社会问题。

站在无知之幕后面,我学会了平常心。那些处境比我好的人,可能只是掀开幕布,刚好进入到一种好的生命状态。这种幸运,本身就是公平的。社会在做的,是让幸运的结果也尽可能公平。

常亮律师:如果把人生的竞争比喻成下围棋,如何保证棋手们平等竞赛?我家老大比老二大两岁,早学了一段时间,现在他们一个二级,一个五级。他们俩有时候在家对弈,弟弟总是输,经常哭鼻子,大喊不公平。我说哥哥学的早,级别高,要不让他让你几个子吧,这样不就公平了,弟弟又不服不干。第一,如果要机会平等,他们最好同时开始学习围棋,这已经不现实。第二,如果闻道有先后,那要么下棋的时候哥哥让几个子,这盘棋不至于完全一边倒,要么我得给弟弟报一个强化班,让他的棋艺一下子突飞猛进,赶上他哥哥的水平,这样才能满足罗尔斯说的差异原则。目前的情况是,由于不能实现差异原则,他俩基本上不怎么对弈了,还是一起看动画片玩电脑开心……

我是谁,我要去何方:在无知之幕背后,我最关心是,在揭开幕布之后,自己是否享有公平的自由和权利。 最起码给人一种改变自我、提升自己的机会,正所谓,只要有希望,人就有动力去奋斗。

李东方:我家大儿子有段时间喜欢设计象棋残局。 爸,快来玩! 啊,不公平… 那要怎么才公平? 你设计的不错,很新奇。但是要让我选哪一边。 那好吧……好讨厌的感觉啊! 果然,这之后他设计的残局越来越实力均衡。

吴强:在无知之幕的背后,我最关心三件事。 我可能的最差境遇。如果能够忍受最差的情况,那么就还有希望,还有奋斗的动力。 我能达到最好结果。机会平等不代表结果平等,可能的最好结果出现,能不能获得就看个人的行动。 从最差境遇到最好结果的实现路径。向上的路很难走,但从来不拥挤。结果重要,过程也很重要,不是达到最后的结果才是人生,人生就是体验。

为光: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我一直很喜欢,但是他推得太极致了,对不平等的矫枉也是一种不平等,这是无法消除的。 无知之幕是一个很好的思考方法,也对应着我的一个准则,就是要有一以贯之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今天你穷的时候喊着要对富人收累进税,明天你有钱了翻脸不是人,我的钱也是辛苦挣的凭什么要多收我的税?这就没意思了。 无知之幕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起点或者说是可能性,我们能不能极大地削弱立场对我们的影响,然后制定规则,不要让屁股决定脑袋,有一以贯之的世界观我觉得是一个体面人应该有的原则。

Edmund:这个问题,我以前的答案是“优绩制度-Meritocracy ”,感觉在讲求自由和效率的今天,这种制度为所有人提供了机会平等,也为社会的高效运转提供了规则平台。看过刘擎老师【2019年西方思想年度评述:思想前沿】这篇文章(下方地址)中谈到对耶鲁大学法学院教授马科维茨《优绩制的陷阱》这本书的反思后,觉得问题没有那么简单,若我躲在“无知之幕”之后,对这种制度进行表决时,肯定多一些犹豫了。我也很想知道罗尔斯的“无知之幕”背后,人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取得共识的的,是少数服从多数,还是别的其他方式?刘擎老师的那篇文章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S2X6-mQBUVQjPwgOdUzK8Q

小花牛:当我站在无知之幕的后面,我最关心的是,在我能够理解并接纳自己天赋、社会等级、家庭环境等这些已经存在于我之内或之外的固定条件时,社会是否能够给我提供那条通向我所期待的生活的道路~

兔兔 核安全运营顾问EDF:罗尔斯的正义论,在刘苏里老师的课上第一次听说,惊为天人的折服,后来在刘玮老师的伦理通识的八大理论又再次遇见,居然惊艳如初见。可以说是改变了我看世界的方式,变得极其负有同理心,懂得换位思考。

这门课篇幅有限,没有办法像刘苏里名家大课里面那样展开,只够介绍理论,有点遗憾,不过十分期待对正义论的批评的解读。

我觉得罗尔斯的思想实验的设计是十分精妙的,当然也条件很多显得复杂,看到留言里面的有些问题其实是没有把这个实验的设计原则弄明白。

罗尔斯的正义原则的优先级:基本自由>平等机会>差异原则>>经济效率和利益最大化 从这条优先级链,可以看出其与功利主义最大化群体效益净值的区别。平等原则保障了社会平等公平竞争,是自由主义的基础思想。而与放任自由主义相比,其差异原则又为经济不平等设下底线,一个基础的保险网。最后,正义原则下的社会允许人们自由的追求人生理想,是多元的社会,不同于至善主义设定统一的标准。

罗尔斯给出的良序社会是具有稳定性的,因为: 个人自由受到尊重,没有人会由于先天及后天的不幸遭到社会排斥,社会是彼此尊重互相关怀的共同体。这个理想不仅是道德上可取的,制度上也是可行的,也会得到人们心悦诚服的认可,因此是长治久安的。

正义论的贡献: 正义论一切以正义为出发点,做为设计和评价制度的首要标准。这种视野影响了后世的自由主义。为自由主义在现代世界提供了有力辩护,指出了一个值得为之努力的正义社会的方向,为二战后欧洲美国的福利国家模式提供了道德辩护。

Jacky:“最后留一个问题给你思考:假如你站在无知之幕的后面,你最关心的事情会是什么呢?想听听你的看法。”

感觉无知之幕有个底层假设是社会共同的价值观。根据后事实的观点,事实不存在,人们的视角不同决定了对事实的不同认定。所以最关心的问题也许会是共同的价值观是什么?

大头龙龙:我最关心的就是能不能有基本的生存保障:可以吃饱穿暖,有地方住,允许工作和读书。有了这些基础的条件,我就有信心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Will 练练:因为最近当了父亲,也就特别关注下一代的未来。所以站在无知之幕背后的我我最关心的莫过于和平稳定的生活是否也是子孙后代的常态。也许这个思考过于宏大,不过思考一下现在世界的真实处境,其实我对未来并没有很乐观。总的来说,子孙后代即使幸运的保持和平的态势,也势必会在物质世界越来越丰富的年代陷入更多因为思想观念“被迫升级”而造成的麻烦中。其实现代人的心理疾病日趋平常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科技发展太快,人类整体的大脑进化速度有点赶不上了。希望更多人投身于哲学思想和心理学的研究,来带领人类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