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 泰勒:如何“成为你自己”?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来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今天我们要拜访的思想家是 查尔斯·泰勒 ,他是加拿大人,退休之前在麦吉尔大学工作,这所大学是加拿大最古老的高等学府,被看作是“加拿大的哈佛大学”。不过,在人文学科领域,泰勒的名气可能比这所大学的名气还要大。在当今仍然在世的西方思想家中,如果要说谁称得上是无可争议的大师,可以找到两位,一位是下节课出场的哈贝马斯,另一位就是泰勒了。
2003年,泰勒到中国访问,我在讨论会上和他有过交流,后来还参与翻译了他的巨著《世俗时代》。这本书可以说是泰勒一生研究的总结,有兴趣你可以找来看看。
泰勒是前面讲过的桑德尔的老师,和桑德尔一样,他也被看作是社群主义的代表人物。而泰勒本人的老师,就更有名了,就是提出两种自由理论的以赛亚·伯林。
不过,泰勒并不完全认同他老师的观点,对伯林所说的“坚持消极自由,警惕积极自由的滥用”这种观点提出了质疑。对此伯林有什么反应呢?伯林说,其他人的批评都不值一提,只有泰勒的批评意见值得重视。
那么,泰勒究竟提出了什么样的批评,能够得到伯林如此的重视呢?我们还是从一个故事讲起。
“唯我论”的盲区
有一个寓言故事人人都听过,就是“盲人摸象”。可是小时候听到这个寓言,我就觉得它是“道理很正确,编得很离谱”。怎么离谱呢?
你想过没有,现实中的盲人会犯那种“以偏概全”的错误吗?
根本不会。因为盲人都知道自己是盲人,很清楚自己在视力上的缺陷,所以根本不会那么自大,只摸到一条象腿就说这是整个大象。他们了解自己的局限,也就很少会犯这种“以偏概全”的错误。
实际上,恰恰是那些以为自己能看清一切的明眼人,才最容易犯这种错误。好在现实生活中,大家一般不会那么骄傲,多少都会承认,自己的认识存在着“盲区”。
但只有在一个问题上,几乎每个人都非常自信,认为对于这个问题,自己比其他人看得都清楚。
这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当然是我自己最理解自己、最懂得自己。 这种认为自己对自己具有绝对解释权的观点,叫做“唯我论”。
如果你认同唯我论,你会有一个优势,如果有人对你说,“我才理解你的根本利益,只是你现在还不知道而已”,用这种话来哄骗你,你就不太会陷入这种骗局。还记得吗,这就是前面讲过的,伯林批评的那种“概念魔术”。伯林说,要警惕积极自由的滥用,就是要防范这种概念魔术。
但是泰勒认为,如果我们仅仅从消极自由来理解个人自主性,就可能陷入唯我论的盲区,会带来很糟糕的后果。
自由难题的真面目
今天许多人都相信,所谓个人自主性就是“别管我、别管我、我的地盘我做主”。自主性到底是什么呢,就是你有选择的自由,而且你必须选择。
可是,你要选择什么呢?尼采和萨特都告诉过你了,没有什么标准。你选择,你负责,这就是一切,其他没有什么好说的。
可是这样一来,自由就变成了一个太过沉重的负担。我们看到有那么多人陷入无聊、失落、迷茫、孤独和无助。在现代,这样的精神困境相当普遍,我们多多少少都会有真切的感受。
所以有些人会呼吁,说自由主义的自主性理想是有害的,现代社会太过放任自流了,到处都是相对主义、享乐主义和自恋主义,所有人都高度的自我中心。这完全是自由的滥用,文化的堕落,还会损害民主政治。
所以他们主张,要限制自由、平等和多元化,要让政治权威、宗教领袖或文化精英来重新确立真善美的标准,来教育大众,拯救道德,来防止文化的堕落和民主政治的衰败。这是某些保守派人士的立场。
当然很多人不会同意这种观点。20世纪的教训给我们留下了太多惨痛的记忆,人们无法接受这种威权主义的做法,也不能够放弃个人的自主性。
那么,我们就只能承受自由沉重的代价吗?我们就必须接受那些痛苦和越来越普遍的文化社会问题吗?
其实,这才是难题的真面目。真实的生活从来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只要在支持自由和反对自由中间选一个就结束了。 真正让我们为难的是,我们不能放弃自由,同时又必须去面对和处理自由带来的那些问题。
泰勒就是看到了难点所在,他要比自己的老师伯林往前多走一步,去探索, 除了坚持消极自由,坚持“我的地盘我做主”之外,我们还需要做些什么,去应对自由产生的问题,更好地实现自主性的理想。
价值真的是“自我”赋予的吗?
泰勒不同意保守主义的观点,他支持个人自主性。他认为,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这本身是一种积极的道德理想,是现代文化的重要成就。
泰勒把这种道德理想叫做“ 本真性 ”(authenticity)。他有一本书,书名叫《本真性的伦理》,对此有详细的讨论。这本书的中文版有我写的导言,在这里就不展开了。你需要记住,泰勒说的本真性,就是要真切地忠实于自己的内心。
泰勒认为,保守主义指出的许多问题是真实存在的,但如果因此就要放弃自主性,那就好像是说,你家小孩身上弄脏了,你就要把他赶出家门。我们应该做的是,给孩子洗澡,而不是抛弃这个孩子。
那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给孩子洗澡了。在这里,泰勒就转过身,针对自由主义展开批评了。
他认为, 自由主义的观点存在一个盲区,就是把“忠实于自己”等同于,我对自己的认知和解释绝对正确。 这样一来,你就会误以为,只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就能创造出生活的价值和意义,把外部世界看成是多余的,甚至看成是“自我实现”的障碍和敌人,这就陷入了唯我论的盲区。
泰勒的观点是,追求自主性,追求独特的自我,并不需要接受唯我论,而且恰恰应当拒绝唯我论。
泰勒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人宣称自己非常独特,因为他的头发正好是3732根!你会赞叹这种独特性吗?不会的,这反而会让人感到好笑。
但是,如果一个人有精湛的钢琴演奏才华,为此而自豪,或者一个人待人特别真诚友善,获得了大家的赞赏……这样的独特性,我们就会认为是有价值的。
为什么这两种“独特性”给我们感受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
泰勒解释说,因为一件事情是否重要、是否有意义,需要依据一个背景框架来衡量。 我们的道德和价值标准,并不是在孤立的内心中凭空产生的,而是来自于我们与他人的对话和对话中的反思。 你觉得待人友善是特别好的品质,这并不是你内心凭空产生的,而是你在和他人的交往中才意识到的。
现代社会有一种很流行的看法,认为事物的价值是主观赋予的,是“自我”赋予的。我珍视或看重某种事物,不是因为它本身内在固有的价值或意义,而恰恰是因为我看重它、珍视它,它才变得有价值。
可你想想,真是如此吗?比如你有一盏自己非常喜欢的台灯,从来不让人碰,有人问你为什么要这么宝贝一个台灯,你第一反应也许会说,我就是喜欢,没有什么为什么!
但如果你慢慢想想,就会发现,其实你能够解释为什么,你喜欢是有理由的:也许是因为这盏灯曾陪伴你度过无数孤独的夜晚,也许它是家人送给你的礼物,也许它是你用第一笔工资买给自己的奖励……
你会发现, 所谓“自我赋予”的价值和意义,实际上仍然是有渊源和来路的,是由许多经历和故事造就的,也是在生活的关系中形成的。
如何“成为你自己”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宣言:“成为你自己”“活出真我”“做真实的自己”……这些口号听起来非常励志,但也会让我们产生一种错觉,好像自我的独特性必定要从自我的内部才能获得。
但 泰勒说,自我无法凭空创造发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标准,这个标准离不开我们共同生活的背景框架,你只能依据这个框架来“选用”和“改造”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所以,我们的自主性,无法凭借孤立的内心来实现。
在祛魅之后的现代世界,我们好像失去了任何标准,但泰勒告诉我们, 意义和价值的标准依然存在,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共同背景之中。
但现代和古代不一样,这个共同背景并不是一套清晰固定的规则教条,而是一种资源,有着丰富的多样性,为意义和价值的选择标准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框架。
所以,我们需要把自己和一个更开阔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保持与他人的对话,并在对话中展开反思,这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清醒、更加丰富,更好地实现我们的自主性。
问答
最后,留一个问题给你思考:你怎么看待“价值都是自我赋予的”这种观点呢?有什么事情,你本来以为完全是你自己赋予了它的价值,但其实背后还有更丰富的理由呢?想听听你的故事。
划重点
1、泰勒认为“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道德理想,他称之为“本真性”。
2、泰勒认为,追求自主性并不需要接受唯我论,而且恰恰应当拒绝唯我论。
3、我们的道德和价值标准并不是在孤立的内心中凭空产生,而是来自于与他人的对话和对话中的反思。
4、泰勒说,自主性无法凭借孤立的内心实现,意义和价值的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共同背景之中,为我们“选用”和“改造”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热门留言
左星星:我平时喜欢收集各种在其他人看来并不是很有意义,也不是具有很高价值的小东西,小物件,经常家里人还会觉得占地方,但是我明白这些小东西因为它们背后的故事,而代表着我的一段人生经历,我的故事
这些意义的确是我赋予的,也是我的经历和故事赋予的,是我个人成长的印记
例如,我喜欢跑步,从2013年开始到现在,每年我都需要更换2双跑鞋,我自己会维护着一个文档,里面记录着这双跑鞋每次跑了多少公里,配速是多少,在跑鞋的公里数到达一定的数量之后,我会把跑鞋退役,洗干净,收藏好
家人朋友对此都并不理解,穿破的鞋子就扔了呗,在家里还占地方,但是他们并不明白这些跑鞋对于我的意义,看到每一双跑鞋,我就能想起穿着这双鞋子跑过的年代,参加过的马拉松比赛,都是满满的回忆,对,这些意义是我赋予的,是我的经历和故事造就的,是我拥抱生活形成的
世界那么大,我喜欢到处去看看,目前已经走遍了全球六大洲的三十多个国家,每到一个国家,我留给自己的纪念品总是,景点的门票,冰箱贴,这些东西都不贵重,但是我不自觉的也赋予了他们意义,每个冰箱贴,每张门票的背后,都是我在这个城市留下的独特回忆
我的这些兴趣爱好,和背后赋予的价值标准,都是我积极探索世界,努力拥抱世界给予的,而我也逐渐认识到,我越是对世界敞开心扉,世界会反馈给我更多的意义,让我投射在不同的小事物上,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Super Tank: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说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同理,“价值”这种东西,光靠自我赋予是不行的,一定要“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才知道自己赋予的价值到底值不值,这大概也是泰勒说的“自我无法凭空创造发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标准”的原因所在吧。
所以,无论信仰自由主义或其它,都应该以承认现存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存在的合理性为前提,在承认现存的基础上改变现实,赋予价值。
以上,请老师指教,谢谢。
淸风徐来:我就有这样一盏台灯,它已经足足跟随我快三十年了。我在城市里打拼,搬了四次家,它却始终陪伴着我。虽然它当时也仅仅值二十多块钱,已褪去了漂亮的色彩,甚至锈迹斑斑,不能再用。但我依然珍藏着它,因为它是我的结婚礼物,时刻见证着我的幸福。
王黎璐:来看看《哪吒之魔童降世》吧,经典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就是一种“伦理唯我论”。如果一个人决意在由“他人”所构造的意见世界中成就一番功业,那么,伦理唯我论式的“自我决断”就必然只是一个有待驱逐的迷思。我们要驱逐这个迷思,走向真正的“他人”及其生活。尽管这注定意味着我们将饱受偏见和无知的折磨,意味着我们的主体能动性的构造有受到意见侵袭的风险和脆弱性,但我们却同时也要意识到,不仅我们的功业、而且坚实稳固的主体能动性的真正养成,都恰恰要依赖于我们同真实意见世界的遭遇。 泰勒说:“年轻人学习独立的态度,但这种态度也是他或她所期望的东西。更进一步说,独立态度所涉及的东西是由文化规定的。每个年轻人都可以持一种真正是他(她)自己的态度,但是,这点的真实的可能性只存在于伟大时间深度的社会理解的框架之中,事实上,也就是‘传统’之中”。行为选择的判断标准行为本身的意义由道德空间来提供,而非个体独立的创造和选择。任何人都不可能居于道德空间之外独立存在,道德空间内的强势评价和性质差别为构成性个人的选择提供着不可逃避的判断标准。 好消息在于,在意见世界中,“他人”并不总是盲眼的“瞎子”。
伪装:你怎么看待“价值都是自我赋予的”这种观点呢?有什么事情,你本来以为完全是你自己赋予了它的价值,但其实背后还有更丰富的理由呢?
《自我的本质》中有这样一段话: “自我的幻象让我们认为只要我们愿意,就能表现得与众不同。然后就出现了那些因为觉得自己很独特而从不遵守定式的人。但是,在一个需要他人在场来评价他们是相同还是不同的物种里,谁又是真正独特的呢?” 个人感觉与“价值都是自我赋予的”这句话其实说了相似的内容。 所谓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们认为独特的东西,但是事实上,我们认为的独特并不是我自己单独做出来的评判,而是整个社会,或者某个集体做了大背景,帮助我做出的判断,这个东西很独特,所以有价值。 比如我会捡起街边的垃圾放进垃圾桶,我认为这件事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没有价值,但是对于我来说,我认为这样做有价值,所以它有价值。 但是事实上,这个我认为的有价值其实是有来源的,比如我受过的教养,我看过的公益广告,别人对我的期许,等等,许多东西在影响着我,让我做出了这个价值判断,并非是简单的我认为如何。
Sheila杨:老师,不是太明白,这盏台灯的价值,为什么不是人赋予的呢?如果不是因为它有人们赋予的特殊含义,要不是生日礼物,要不是陪伴我成长……它就和其他任何一盏灯一样普通,对”我”而言,这盏灯的特别之处,也是因我定义的意义才变得与众不同的啊。
刘擎(作者) 回复:你好,我是这门课的编辑。那么,为什么“生日礼物”“陪伴成长”会是正当的“理由”呢? 比如,如果理由变成了“我看重它是因为有一次被台灯电线绊了一跤”“我看重它是因为它是我在超市随便买的”,这些理由也与“我”有关,但它们会成为你看重它的理由吗?正如你所说,看重它,是因为它有人们赋予的“特殊”含义,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某些含义更加的“特殊”呢?:)
常亮律师:价值都是自我赋予的。前天我在一个大学时代的笔记本里,发现夹着一块很旧的手帕,那是我北上求学前我的祖母送给我的,当时她已经八十高龄病卧在床,我是她最关心最得意的小孙子,整个家族只有我一个考上大学。但是,大一寒假还没到,祖母就离开了我们。如今,这块手帕在我的笔记本里静静地待了十八年,睹物思人,往事如昨,因为它是祖母亲手赠予我的,其价值已超然于物体本身。我们生命中会遭遇太多的人和物,这些人和物,于我们是独一无二的,也因此由我们赋予了特殊的价值。我们在与外部人和物的连接中,不断发生新的作用与反应,我们也逐渐发现自己的价值。
九把叉 方明:在每个时代的年轻人身上,经常会体现出比较强的“唯我论”,特立独行,不羁放纵爱自由。但其实,年轻人的行为依据和价值判断,往往是来自于同龄人之间的相互模仿,还有与上一代人刻意的“我和你不一样”。所以,其价值判断还是来自于一个“外在的标准”,而非纯粹的来自于自我。
Edmund:透彻!
我们的个体自主性不是建立在一个“分离自在的独立个体”基础之上的。我们做出任何价值判断背后的价值尺度是一系列与共同体的对话和互动形成的,甚至这种对话和互动都离不开一个更大的共同体给定的不可选择的背景。
我们现代人习以为常的个人自主性并非与生俱来和理所当然,亚里士多德和孔孟所在的古典社会,个人乃至人类整体是镶嵌在更大的共同体结构中的(人是城邦动物、血缘宗法社会、宇宙、天地),到了近代的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和启蒙-政治运动交织影响,使得自然世界客体化了、个人主体主观化了,我们富有激情和坚定的建构出一种我们深信不疑的假象:“一个人可以外在于社会而成为一个完全胜任的人类主体”,好像任何现存的人类现象都要接受自在主体的自我理解和主观审判,好像任何整体和共同现象,唯有经过这种理解和审判才能获得意义,而在这种自负的、独白的自我同一性中,反而,我们陷入了到了一系列“现代性之隐忧”当中。
面对独立个体价值的自我生成主张。泰勒的回答是“内在生成这种事情,如果理解为独白式的,则是子虚乌有。我对我的同一性的发现,并不意味着我独自创造了它,而是说,我通过与他人的、部分公开、部分内化的对话,订立了这个同一性。这就是为什么内在生成同一性之理想的发展,赋予了认同一种新的和关键性的重要性。我自己的同一性根本上依赖于我与他人的对话关系。”
难道我们要放弃个人自主性吗?当然不是,个人自主性是现代性的一个伟大成就和理想,我们不应该怀疑这一理想(信念重拾!)。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才能恰当理解和维护这一道德理想,如何去克服对这种理想的某种深深的误解和滥用,进而如何破除个人自主的幻觉,从而使得个人自主从肤浅的聒噪中得到拯救。
肥老太婆:XS36 泰勒看清了自由主义最大的难点,是不能放弃自由,又必须去面对和处理自由带来的那些问题。 他支持个人自主性,赞成积极的道德理想下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也进一步澄清了唯我论的误区-唯我论并不能因此实现人的自主性,相反,就像边界在未被超越前难以想象或接受,触碰、超越之后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自主性,通过他人、社群各种连接、沟通或反弹,得来的认识会比自己“空想”来得真实高效。 在现实多面又多变的背景墙下,自己的多样性、各种属性,也终将组合成接近实体的多层次也多变化的真我。
术子米德(吴惠敏):🤔☕️🤔☕️🤔 “价值都是自我赋予的”,没毛病,价值一定要通过自我赋予给自己,一定要自己说给自己听,才会认可这个价值,就像从自己内心长出来一样 但是,赋予只是一个传递动作,赋予不等于生成价值 反而,我们是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就像无处不在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一样,这个环境是生成个人价值和意义的土壤 个人只是找到一个自己价值和意义的种子,在这片土壤里发芽,长出的幼苗就是赋予给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陈C:自由是我可以自己选择,而且也必须选择,并且为做出的选择承担代价。可是当我们行使消极自由的权利,或者在追求积极自由时,我们真的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吗?真的了解自己将要付出的代价么?又是否具有承担代价的能力呢?我们经常以为自己清楚这些,从而坚定地认为关注内心,就等同于全面地认可自己的选择;而实际上,这两者之间却有个危险的错误预设,就是我们全然了解自己。
这几天听武志红老师的《自我的诞生》课程,虽然课程尚未深入,但我听着听着却感觉到,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具备武老师所说的那种“内聚性自我”。我们也许连自己有多么不了解自己,都不曾知道。
如果还抱着全然认识自己的态度,那我们所追求的意义与价值,可能到头来只是一场空。虽然到底什么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还是要取决于每个人的观念与自我认同,但总归还是有一些公允的、共识的东西,可以也应该拿来作为价值的参考,因为一来价值本身有其共识的基础,二来我们主观赋予价值的能力,其实也是受造于社群的。我们的“自主性”,只是一种在框架内“选用”和“改造”的自主。
忽然想到,既然我们应当追寻的价值有其共识性,并非任由我们去塑造,那么我们的选择就很可能会偏离这种共识,进而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矫正,避免越偏越远。想来苏格拉底所说的,对人生的“省察”中,也许就包含着这一层意思。
我是谁,我要去何方:“泰勒说,自我无法凭空创造发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标准,这个标准离不开我们共同生活的背景框架,你只能依据这个框架来“选用”和“改造”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所以,我们的自主性,无法凭借孤立的内心来实现。”—— 很赞同以上的观点,可以说自我就是在不断实践中长出来的。任何一个人不可能孤立于这个世界,必须与他人互动,彼此相互影响,而我们的思想观点必然会受到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影响。 在《范围》一书中,作者爱泼斯说,“我是谁”,不是什么你夜深人静扪心自问问出来的。你必须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才能发现你喜欢做什么,你想做什么,你能做什么,你是谁。而且答案可以随时改变。
价值都是自我赋予的,而自我又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变化成长的。
吟游狮人:价值,不是我独立赋予的,是我和这个世界共同创造的,我更像是这个过程中的参与者,顺应了外部世界和内心诉求。 我不是一个人,是我们共同写下了这个故事。
溪水边yuan:生活中很多徽标图案、广告设计等极富创意,令人拍案,感觉是绝无仅有的创新,但细细品味,在这些独具匠心的背后都有文化母体的存在,真正直指我们内心深处的正是这些文化母体。所以说,“我们需要把自己和一个更开阔的世界联系在一起,保持与他人的对话,并在对话中展开反思,这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清醒、更加丰富”,更好的创造出生活的意义。
彭伟博:个人是由其所在环境和曾经的过往所确立的,和环境的互动以及自我的选择重新塑造着和改变着我们自身或指导着自我的延伸。 你是你正在做的和所喜欢的以及过往经历的汇总。这是独立自我的可能,但没有你出生前的历史记忆,教育常识,探索和追逐,你的故事将无法在现实中得到回应,情绪和选择不会在生活的选择中得到真实有效或者值得的反馈。 书和老师,让人明白今生,以何为生,为何事成其事,成败得失,皆是我选,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个性所致。
斜杠青年杨同学:我的思考就是要把老师整套课程学习下来才能更好的做出判断,因为一环扣一环,下一个思想家又批判上一个思想家,同时每一个思想都在前一个思想往前递进,学到这里,突然感受到大家都是在做的事就是如何让我们人类更好地安放我们自己,其实只是看怎么设计怎么论证,人类的本质或许是无限的,随着时代的改变,安放自己的方式也在改变。
佘天俊:承认和面对几个事实: 所有与外界关系的总和,形成了你的“内心”。 这个“内心”无法凭空产生。 忠实于这个“内心”,就是成为你自己。 以前没有思考过,盲人摸象的盲点,盲人对于外界的事物真实的样子,有敬畏感,不会那么自以为是。而自以为是正是“唯我论”主要特征。对一切需要怀有敬畏感,谦卑,才可能接收到事物的真相。 “唯我论”有时候也可能是一种借口。一句可以回答所有问题的答案,也就等于和没有一样。 人无法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也无法凭空创造什么,包括价值。追求个性,自我,独特,是追求对世界,对关系的看法,解释的不同,而不是能凭空创造出不同的价值。 忠于你的内心,其实也可以说成,忠于你对世界的理解。这个内心本身不能创造内容,这个内心是对外部世界,对外部世界的关系的总和,形成一种你对待世界的态度,和相处模式。内心是你的,但是是由外界创造的。
连城诀:本真性与通过共同背景追求自主性两者是什么关系
刘擎(作者) 回复:你好,我是这门课的编辑。问题收到,老师可能会在下次的定期答疑中回答。(关于定期答疑,请参见第41讲评论区的说明。)
半支烟:曾经我认为电子游戏是我自己选择的爱好,甚至有一段时间我也认同了电子游戏是一种让自己玩物丧志的危险品,自己只不过是被这种所谓的“电子海洛因”迷惑了。 直到近些年我才意识到,在那个不那么快乐的童年中,电子游戏是我逃避现实的港湾。在这里我可以不再去想学校生活、同学关系、家庭问题,我可以忘记所有这些烦恼。不是只电子游戏吸引我,我自己也依赖电子游戏带给我的宁静。 而当我意识到了这些的时候,我反而不会有那么强的依赖感了。虽然我还是会在心情烦躁的时候玩游戏,但是更多的时候我开始感受游戏世界中所包含的内涵和更深层次的快乐。我与游戏的关系不再是依赖,而是一种深入的了解和欣赏。游戏不仅仅是逃避,游戏也会给我带来更多的快乐,而且我也不会再有那种沉迷的感觉了,因为我知道我从游戏中得到的是什么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