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韦伯III:工具理性会带来什么问题?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前两讲,我们讲了韦伯的两个重要命题“祛魅”和“诸神之争”。如果说现代社会是对古代世界的“先破后立”,那么这两个概念可以说都描述了现代性“破”的一面。而接下来我们要说的,相对侧重于现代性“立”的那一面,也就是现代社会究竟建立起了什么。

今天要讲的是韦伯提出的一个概念: 工具理性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两种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之前说到,在现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价值标准,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取向。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其实我们也有高度一致的地方——谈到钱这个话题,我们的取向好像就很一致。我们都承认,不论追求什么,金钱都是有所帮助的。

难道我们都是拜金主义者吗?我觉得未必。科学家、诗人、或者沉浸在恋爱中的年轻人,他们最看重的东西可能是科学、是艺术、是爱情,但他们也都会承认,钱是很有用的。

韦伯同时代的一位社会学家齐美尔有一个比喻,他说 金钱有一点像上帝,上帝对所有人一视同仁,每个人都可以用上帝的名义做自己的事情 。如果要问韦伯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他会怎么说呢?

这时候,“工具理性”这个概念就要登场了。韦伯认为, 人的理性可以区分成两种不同类型,一种叫 工具理性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一种叫 价值理性 (value rationality)

工具理性是做什么的?它的作用是找到做事的手段,就是一件事怎么做才是最有效的。打个比方,我在外地开会,家人打电话来说要我赶紧回家。我一计算,飞机最快,机票的价格也能接受,于是就订了航班。这里运用的就是工具理性。注意,我说了一个词:“ 计算 ”。工具理性的关键就在于“计算”:针对确定的目标,计算成本和收益,找到最优化的手段。 工具理性不关心目的,只关心达成目的的手段是不是最优的。

价值理性又是什么呢?还是同一个例子,在外地开会,家里人让我赶紧回家。但这一次,订机票之前我突然想:不对,还是得先搞清楚到底是什么事,看看值不值得为这事回一趟家。这时,我考虑的不是手段,而是目的,是决定要不要去做这件事。

其实,这和上一讲说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也有关系。 运用工具理性是做事实判断 :飞机和火车哪个更快,这是客观事实,可以计算。 而价值理性是要做价值判断 ,复杂得多。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找工作。工作并不只是为了钱,还要考虑很多因素:你擅长这份工作吗?你喜欢这份工作吗?甚至,这份工作代表的事业,是你的追求吗?你看,这些问题,算是算不出来的。价值理性,就是用理性来判断目标本身是不是有价值。这时我们也会用理性去权衡,但是要考虑许多主观因素,所以就很难有标准的答案。

于是,工具理性问题有客观标准,我们容易达成一致;价值理性问题标准不一,很难找到确定的答案。在社会层面,这一点就更加突出了: 价值观念问题我们有许多分歧;但在具体方法上,我们都认同工具理性计算出来的方案。 结果就是,工具理性的逻辑越来越强大,成为一种通用逻辑,整个社会都越来越重视计算和效率。

官僚制:新组织制度的崛起

这带来了什么变化呢?韦伯认为,这导致了 社会制度的官僚化 :不仅是在政府,而且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学校、军队、公司……官僚制这种组织形式占据了重要地位。

我们平时经常批评官僚主义,但官僚主义和官僚制(bureaucracy)并不相同。官僚主义的特征是效率低下,而官僚制恰恰是要追求高效率。这种高效强调的是系统的整体效益,而不是你个人的感受。官僚制的特点是上下级结构清晰严密,有明确分工,每个位置都要按规定行事。对个人来说,这可能僵硬、机械,但个人体验和全局效益不同,有时个人体验不佳恰恰是系统追求高效的结果。

一个理想的官僚系统规则合理,纪律严明,人尽其责,照章办事;系统运转精确、稳定,具有很高的可预测性,效率高,执行力极强。

就在韦伯生活的年代,一战之前,德军参谋部曾经制定过一个著名的军事计划,施里芬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思想是打“时间差”,先西后东,先快速拿下法国,然后集中力量对抗俄罗斯。在这个计划中,时间极为重要,精确到了每一天:第12天打开比利时战略通道,第22天跨过法国国境线,第31天占领巴黎。有人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剧本”。

德军参谋部敢于做出这样的计划,底气就是德国统一之后建立的一套完整的官僚制度,就像一台庞大而精密的机器,可以控制整个国家的行政体系和工业体系,一切为军事活动服务。有这种执行力,如此高精度的军事计划才有实现的可能。这就是官僚制的强大能力。

这种强大能力源自官僚制的基本特征,“ 非个人化 ”(impersonal),也就是“对事不对人”。为了追求效率,人被简化成一套指标,和任务无关的个人因素则忽略不计。这样做的好处是, 如此一来,无法被计算的复杂个人,就变成了可以计算的数据。

比如银行处理贷款业务的时候,不必去细心考虑每个客户的复杂情况:这个人贷款是为了上学、为家人治病、或者是为了事业发展?银行要采集的是指标:贷款数额、信用记录、抵押保障、还贷能力等等。把个人情况变成数据,通过计算,系统就能够高效地处理大量任务,保证效率和收益。

对外如此,对内也是一样。 官僚制的自我组织同样遵循“非个人化”的原则 :原则上,安排一个职位,只看这个人能不能行使这个职位的功能。一个程序员,就看你写程序的能力;一名销售,就看你的销售业绩。

这有一个明显的好处:任人唯贤,以工作成绩决定职位安排。遵循这种原则,能够从大规模人群中相对快速、有效地选拔出需要的人才,提高人才的利用率,也推动了公平竞争。

片面的理性化:工具理性太强大会怎么样?

这样看来,工具理性给现代社会带来了很明显的好处。但你记得吗,我们说过,韦伯的深刻之处在于,他既能够看到现代性的强大力量,又能敏锐地指出其中的深层问题。

工具理性的问题是什么呢?问题在于,工具理性发展得太强大了,压倒、淹没了价值理性。 社会的理性化发展,变成了工具理性的单方面扩张,理性化变成了不平衡的“片面的理性化”,在实践中,对手段的追求压倒了对目的的追求。

比如,对于“人生目标”这种大问题,我们会发现,这类问题太沉重也太困难了。于是我们犯了拖延症,把目标问题不断向后推,先去加强工具和手段,转到工具理性的逻辑上来。

就像现在流行说,先实现“财务自由”,再去追求“诗和远方”。但在实现财务自由的漫长过程中,我们主要关心的都是成本收益计算、效率最大化这些问题。结果是, 这个漫长的过程会反过来塑造我们自身 ,最后我们变得只会赚钱,赚钱也就足够了。赚钱这件事,本来是手段,最后却变成了目标,把以前的目标,以前的“诗与远方”给淹没了。

这就回到了开头的话题:为什么现代人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但是对金钱的态度又很一致呢?并不是因为现代人都是拜金主义者,而是因为按照工具理性的逻辑,金钱就是一个最通用的工具。

问题是,“诗与远方”带给我们的东西,真的能用金钱替代吗?前面引用了齐美尔的话,说“金钱有一点像上帝”,但齐美尔还有一句话:“金钱只是通向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是无法栖居在桥上的”。在这座桥上,我们真的能找到安身立命的感觉,找到生命的意义感吗?这个问题只能留给你自己。

从理性化到“现代的铁笼”

这一讲我们讲了韦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都是理性的一部分,价值理性是用来确定目标,工具理性则是通过理性计算,找到达成目标的最优手段。工具理性的扩张,使得官僚制这种强大的组织形式蔓延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但是,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不平衡发展,也带来了“手段压倒目的”的问题。

工具理性的不断扩张,就会造就韦伯提出的那个最著名的论断:“现代的铁笼”。具体怎么回事,下一讲我们继续讨论。

问答

最后留给你一个思考题:对于“手段压倒目的”这种现象,你有没有什么体验或者感触?欢迎你留言和我分享。

编辑按:05讲的小加餐,刘擎老师已经发布在知识城邦。

第二次小加餐,老师用两千字特别回答了三个问题:

1)古代也有多种价值,为什么说价值多元化是现代社会的问题?

2)面对人生意义这个难题,到底怎么办?

3)价值理性包涵什么样的内容呢?

老师是怎么回答的?→戳这里观看

划重点

1、韦伯认为,有两种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前者考虑的是达成目标的手段是不是最优。后者则是用来权衡什么样的目标才是我们想要的。

2、工具理性问题有客观标准,价值理性问题标准不一。于是对价值观念问题我们有许多分歧;但在具体方法上,大都认同工具理性计算出的方案。结果,工具理性的逻辑就发展得越来越强大。

3、工具理性的扩张带来了官僚制的崛起,但工具理性的不平衡发展,也带来了“手段压倒目的”的问题。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4/14/202004142206553671852748.jpg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2/24/202002240947325400192121.jpg


热门留言

金戈铁马:相信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经历:用手机上百度查资料,结果点开百度之后,就被下面自带的新闻所吸引,然后点开这则新闻开起来;看完之后,这条新闻下面还有其他的相关连接,于是又点开看起来。这样,很快就过去了差不多一个小时,自己感觉看得差不多了,却忘记了原本想要查什么资料了。再比如,睡觉前想轻松一下、娱乐一下,然后打开抖音,结果刷着刷着,两小时就过去。查资料是目的,用百度是手段,轻松娱乐是目的,刷抖音是手段;但是手段总是很轻松得压过了我们本来的目的。很多时候,我们甚至会把手段当作了目的,最后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恶化问题。这可能也是如今的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普及,致使工具理性压到了价值理性,确实值得我们反思。

佛祖门徒:老师对于工具理性和官僚制的解析让我想起了齐格蒙特·鲍曼所著的《现代性与大屠杀》,在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中体现了现代社会生产和管理机制的三个主要特点: 第一、组织方式的严密性。从上至下形成了层次分明且严谨的组织架构,上级领导下级,下级服从上级的安排,所有人员都按照组织的统一要求机械的完成大屠杀这项“工作任务”。命令逐级传达,整个执行都是有条不紊的进行。 第二、执行人员的专业性。组织成员都是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如同机器上的普通一环,组织对他们的要求和考核标准就是在职业范围内尽量成为一名“专业人士”,确保工作的高效完成。 第三、分工合作的高效性。由于分工细化,各人各司其职,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来操作,所以分工合作提现了高效率,能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的工作任务。

刘擎(作者) 回复:我们后面就会讲鲍曼的,你已经有自己的知识准备了,赞!

至尊女宝:去拉萨,从成都出发,你只有七天假期,选择交通工具这件事,我来说说价值理性和效率理性的两种方案:

方案一、坐火车去,坐飞机回,沿途可以看雪山,过草地,观沙漠,赏湖泊,感受四季,关键的就是从盆地往高原,身体素质不好的话,很有可能高反,循序渐进慢慢去对自己的心肝肺友好点,但是需要多花两天时间。

方案二、坐飞机往返,你可以多出来两天时间在雅鲁藏布江边拍照,拉萨的酒吧里喝酒,幸运的话可以和藏族同胞跳一会锅庄,但很可能高反,也看不到四季变换,更看不到不同的地貌。

学友们会选哪个?说说你的答案……

陈C:现代性的核心是理性化,但理性也分两种,有客观标准、用于计算方法手段的工具理性,和存在诸多分歧、用于权衡目标本身好坏的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的高速发展,无疑带给了我们巨大的便利,通过计算获得的确定性结果,对指导工作和生活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反过来说,人总是倾向于追求确定性与他人的认同,倾向于先解决简单的问题,在这种“求同”与“简单问题优先”的倾向驱使下,价值的分歧反而容易被搁置一旁,价值理性的发展被工具理性所掩盖,造成了片面的理性化。

现在有个概念,是教育的“军备竞赛”,从孩子上小学甚至上幼儿园开始,一些家长就拼命地给孩子报各种班,生怕孩子在求学的奋斗道路上落后,考不上名校。诚然考上名校能利用到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未来也许会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但追问一下的话,这种上完课就去上各种班的生活,真的是孩子想要的、需要的吗?如果再进一步思考的话,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在追求这种“军备竞赛”式竞争的同时,我们实际上就是在追求不择手段去攀登通往名校的阶梯,但阶梯的顶端到底是什么,可能多数家长却并未仔细思考过。

陈C:刘老师您好!之前您讲过,韦伯的贡献是看清了现代社会运作的底层机制,反思了现代性最深层的缺陷。找到运转背后的机制,和反思内在缺陷这两件事,都是需要深度的理性思考的,那么按照韦伯的理论,这两件事动用的是工具理性为主,还是价值理性为主?

刘擎(作者) 回复:我可以说韦伯的理论并不能用这两种类型来涵盖。这个问题有深度,要深入讨论需要一些专业性的探究,这里我只能做简单的答复(在知识城邦今天发的笔记中)。第一,要明白韦伯讲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并没有穷尽理性的所有种类,理性是一个很丰富的人类能力,而且两者在实践中并不是互不相干的。 第二,在概念上说,工具理性相对容易界定,主要是逻辑推论和因果解释,有利于做计算分析和效率评估。但什么是价值理性呢?由于价值问题和事实问题不一样,价值判断更为困难,但这不意味着对于价值问题,我们只能靠感觉或者非理性的任意选择。其实对于价值、目标或者意义这类问题,我们会做理性思考,否则就无所谓“价值理性”。

Kathy Ma:听这堂课时,脑子里一直有个声音相和:我们时常跑得太快,以至于忘记为什么而出发。在生活的周遭,我们太多时候依赖于理性工具而忽略了价值工具,所以很多事情一管就死,一项政策被层层加码执行,到基层变成了死教条,以至于背离了政策的初衷;科技的滥用、没有伦理道德约束下的技术的应用等等。当我们对自己的GDP不断增长欢呼雀跃之时,时不时要审视下我们的文化、人们的精神世界是否也一样得到发展和丰富—我们是否随着经济的进步而得到身心的安宁和富足。

李亮:建议在文稿中的关键字后面加上德、英文,以便理解。

刘擎(作者) 回复:你好,我是这门课的编辑。已经在文稿中补充了部分术语的翻译,感谢你的建议。

胡振强:以前看与纳粹有关的资料时,总是感觉很震惊:纳粹德国的屠杀效率怎么如此之高?延续时间怎么如此之长?难道那些杀人者就没有一丝疲倦和愧疚吗? 其实,如果用韦伯的“工具理性”来解释,就很好理解了。纳粹德国建立了稳定的官僚制度,在这个制度的运转过程中,出现了“非个人化”,也就是说,官僚制度把“杀人”这个任务分解成了若干个看似独立、与直接杀人不相干的环节,比如有人负责登记造册,有人负责抓人,有人负责关押,有人负责控制毒气阀门,就是没有一个人独立完成“杀人”这件事。于是,在官僚制度里的每一个人,眼里都只有自己的任务,而不问任务的善恶,执行起“杀人”的任务也就毫不含糊,反而会因为自己没能高效率完成手上的工作而愧疚。 这就是把“工具理性”运用到极致的一个特殊案例,虽然是特例,但绝不是孤例。 韦伯对我们的提醒,重要至极。

刘擎(作者) 回复:你好,我是这门课的编辑。你很敏锐呀,之后有一讲会谈到齐格蒙特·鲍曼的《现代性与大屠杀》,专门讲大屠杀的问题,其中有一部分和你说的很一致。

Doctor CC:工具理性会让医生只会看病,看不到病人。有些时候,病人对医生说自己哪哪不舒服,但是化验检查结果并没有异常,医生对这种病人往往不耐烦,甚至觉得他们有些“矫情”。辅助检查结果没事,就真的不能有不舒服吗?这种工具理性的发展,也让医学变得冷冰冰,缺少温情。我时常要提醒自己,医生要对病人负责,而不是对病负责。

用户74386209:作为一个大学生,我感觉我们现在好像总是把学习当作手段,而考试成了目的,或者根本称不上是整整的学习。我们大多数人都会热衷于考各种证书来证明自己,但在各种应试技巧的帮助下,学习本身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毕竟,我只要能高效地完成那张考核的试卷就好了。因此,我就感觉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好像总是浮于表面,没有人愿意去深入探讨,了解其背后的原理以及每个理论之间的联系,因为这些深层的东西,考试中都不会涉及到,考试只考你是否能运用,但我感觉了解这些理论背后的关系,才是学习真正的意义所在吧。

成洁getit:最近迷上了罗翔老师讲刑法,罗老师多次强调了人是自身目的,不是手段。因为是结合着刑法这把国之利刃讲的,生动的案例总是印象深刻。结合目前为止的人生经历,虽普通也值得反思,生而为人,不能把自己活成工具。

Vigour007:我学的是产品设计,这方面有很深的体会。设计一件产品的切入角度有很多,美观、好用、趣味或是让人深思、探索方向、探讨价值…但是,由于强大的商业文化环境,使得市面99%的产品都只有一个追求目的:性价比,因为产品在现代商业社会的激烈竞争之下,已演化成了一个可以换取利润的角色,它只要好用好看便宜就可以,这便是典型的工具理性的体现。至于这件产品是否可以给我带来实用之外的精神价值,则完全被商业设计排除在外。那些体现价值理性的产品设计大都出现在设计竞赛、设计大师、欧洲设计师甚至是艺术家当中。当然,这也无可厚非,不同的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策略。但是还是希望有一个价值理性主导的,百花齐放的产品环境,那该多有趣。感谢老师分享,让我获得了更多的思考维度。

鱼:今晨半夜醒来,回顾这几日刘老师的讲课,还是有些问题望得到先生的点拨 虽然已过不惑之年,但关于哲学命题“你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要回答关于人的什么问题?人生的意义吗?那何谓人生的意义呢? 是否有所信仰,人生就不再迷茫?那究竟什么是信仰呢?宗教选择才是信仰吗?但个人是无神论者啊,觉得这世界是没有神灵存在的啊,那还如何选择宗教信仰?

刘擎(作者) 回复:这个问题很深,我在今天的知识城邦笔记中做了些回应

简单_透明_规范:手段压倒目的的例子很常见,例如我之前在海外读本科,大家对大学成绩大家很看重,但很多同学由于之前或大一的成绩不好,影响了心态,后面为了刷绩点而非常吃力,因为他们把注意力放在GPA的追求上,而且精神压力过大,心态不愉快,学习不高效而非对知识和学习本身的追求上。要知道好的成绩是副产品有效地掌握知识才是核心。同样后面在商业社会也是这样,如果一味地追求赚钱,那么企业可能会陷入道德风险,因为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指引;同样为社会有效创造价值是目的,而赚钱则是副产品。把企业经营和价值认真做出来,成绩自然会好。

工具理性教会我们需要在规则和边界内做事,但如果没有正确和良好的心态面对,就会出现手段代替目的 工具理性很多qingk 。但同时如果我们有效地认识到工具理性的局限,重新发现事物的本质:例如学生发现知识的乐趣,用持续地良好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同样在大多数人迷茫的时候,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企业最重要的是为社会创造价值并持续践行,自然会赚钱;反而有利于我们成功。因为工具理性,很多人因为成功才快乐,不成功就苦大仇深去做,反而不利于成功;而如果能够看明事物的本质,就像Viktor E.Frankl说的不论人处于人很境地下,人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用持续正确良好的心态面对,反而有利于成功。

Everything can be taken from a man but one thing: the last of the human freedoms—to choose one's attitude in any given set of circumstances, to choose one's own way -- Viktor E. Frankl

山里有本书:看到这里,感慨一下自己的经历: 本人女性,虚岁五十,从小能跑能跳,小学起就是运动员,偏偏学习成绩优秀,初中时还是学习委员,升高中时收到体育文化双份入学通知书(八十年代,考上高中是挺难的,比现在上大学难多了,是我们县的重点高中二中),高中时一如既往地体育学习双优秀,高一学校数学竞赛得二等奖(一等的都是复习生)。按照工具理性来考虑,应该考文化大学,考体育可惜。文化课老师也是时常在我耳边如此叨咕。喜欢运动的我,不耐烦坐在教室里看队友们在操场上奔跑跳跃,于是选择了上大学的体育系,文化课高居当时县里考体育系的榜首。这是当时价值理性战胜了工具理性的选择。 毕业后,当了多年的中专老师,后中专学校取消,为照顾我自己的孩子,来到小学当了一名体育老师。 从小爱读书的我,是有点特立独行的体育老师,注重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兴趣,是出力不讨好的异类。但我兴致勃勃,与孩子们的相处中获得了极大的快乐。这又是一次价值理性战胜工具理性的选择。 几年前,带过一个徒弟。徒弟刚大学毕业,有一次,碰见我在师范时教的学生,现在也在同一学校当老师,跟我打招呼,我徒弟说:师傅,你那时候上的大学本科,你的学生是中专毕业,你同她们当一样的小学老师,这大学不是白念了? 我当时回答:这不一样,你胸怀不一样,看问题的高度不一样,处理问题的境界不一样,差的是内心那个丰富的世界。 这回,有了外人的工具理性,我不能说,价值理性优于工具理性,我只能说,每个人内心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现在,我依然是一名小学体育老师,依然热爱运动,同时,更加疯狂地读书。 我希望,我的课堂,能让我的孩子们感受到更阔大的胸怀与人之为人的温暖与无限的能量,唤醒他内心蓬勃的动力。 现在,运用我的工具理性,把学校的工作完成,然后,剩下时间,疯狂地读有些人看来无用的书。我一为兴趣,二为自己有一个越来越广阔的视野,也是能更妥善地对待孩子们。这是我价值理性的衡量。 来到得到,发觉来对了,这里的天地好广阔,有好多好多只能仰望的榜样。好,准备开始,是我读书重新出发的起点。 这半生,无成就,只安心而活,按心而活。

nick:手段代替目的几乎是一切指标化评价的宿命。以学术研究为例,量化与指标化的学术评价制度本是为衡量与推动学术创新,然而一旦某些量化指标被选中,那么丧失它本来的目的与意义就成为了指标的宿命,特别是当这些指标以及由此形成的排行榜成为标签乃至神话之后,利益相关者所有的精力和算计都将聚焦于如何优化指标,那些本应投入基础科学创新的各类资本将如无底洞一样投入到优化指标的各种精细算计中。于是出现了各种类似于用金钱奖励刺激本校教师大量自引本校科研成果以提高引用率等等数之不尽的荒唐可笑但却理性又精致的算计。最终,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副荒诞十足的景象:若干大学的指标越来越完美,排名不断上升,然而对基础科学创新和人类生活的进步却依旧毫无贡献。

佘天俊: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是2个不同维度的东西,比如我有10件事情要做,当然不可能同时做,先用价值理性把10件事情排序,我可能按紧急程度,可能按重要程度,可能按难以程度,或者混合规则,总之,我会用价值理性把这10件事情进行排序。然后现在要处理第一件事情,这个时候用工具理性来告诉我怎么做。 排序的时候无法使用工具理性,实际处理的时候无法使用价值理性。就像文中,要不要回去是价值理性的领地,怎么回去是工具理性的对象,这里不存在交集。 如果基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属于不同维度,互不干涉的原则,再来看官僚制,就可以有一种简明的思路,官僚制只是一个处理事情的机构,就好像一台计算机,能做表格,能运算,能播放视频。而什么事情该由官僚制处理,处理的先后顺序,属于价值理性,不应该有官僚制本身来决定。 所以个人有2种社会角色,一种是成为官僚制一部分的时候的工具理性,也就是“非个人化”原则,和在处理个人生活时候的价值理性。 工具理性比较好用,也说得清子丑寅卯,所以往往把工具理性也运用在生活的各个部分,所有环节,这就导致了工具理性淹没了价值理性。差不多有点,人们自主放弃使用价值理性,掌握生活,为自己生命负责,而统一使用工具理性去处理一切。 再回到开头的例子,所有人都有10件事情,原来是每个人用自己的价值理性,自行排列顺序,然后使用统一的工具理性来按顺序处理。现在变成了,使用统一的工具理性排序,再使用统一的工具理性来处理。 这不是工具理性本身的问题,而是使用者,人类的问题。

天天天蓝:刘擎老师您好! 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达成目标的手段是什么? 我想这也是任何一个终身学习者的终极问题了。

我的确有一段时间被手段压倒目标这个问题而困扰。比如我在得到的学分、关注人数、留言数,这些都是得到为了我们更好的学习,而给我们使用的学习手段而已。当我困惑于我的留言数变少了,我是不是该怎么样都憋出几句话的时候,我知道,我完全被手段控制了,已然忘了我的学习目标。

我改变了我的想法,每天给自己时间学习新知识、复习、或看时尚新知、或看精品留言,我知道哪个老师是专门讲解什么问题的,也知道哪个同学笔记好、思维导图好。我仍然在关注学分,积极留言,每天都在学习的路途上,得到终于变成了我的终极学习工具。

当然我仍会有不足和焦虑,我知道自己不善于深度思考,那就想问题多想几层,刻意练习,多想想老师的课程如如层层剖析的,同学留言是如何讲述观点的。 薛兆丰老师邀请这个月精读6本书,第一本我就只能范读,实在是谈不上喜欢,怕是要完不成学习任务了,但不能为凑数而学习呀!

学习更好的学习手段,加油!

游客:The awakening of people's consciousness of freedom is characterized by rational promotion, but in fact reason is divided into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the former lies in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process, while the latter lies in the purpose of thinking, because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can be measured more standardized. As a result, there is a misunderstanding that the process is more concerned than the purpose.

洛洛 (-ι_- ):韦伯认为,人的理性可以区分成两种不同类型,一种叫工具理性,一种叫价值理性。前者考虑达成目标的手段是不是最优,后者则用来权衡什么样的目标才是我们想要的。

《秋菊打官司》里面,执拗的秋菊不依不饶地打官司,口口声声就是“要个说法”,就是要个理由。

不得不佩服伟大的思想家,“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把人们身处其中又还很混沌的现实世界点拨的泾渭分明,这就是海水中的鱼和海洋生物学家的区别。

工具理性,高效的手段最优的,人们因为这个理由和“说法”,开足马力勇往直前地不懈追逐,这个“工具理性”在人们热烈的追逐中,不知不觉地驯化着人们,将人们带到了一个“现代的铁笼”里面…

然后呢?怎么解?

期待老师下堂课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