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韦伯IV:“现代的铁笼”是怎么铸就的?

你好,我是刘擎,欢迎你和我一起探讨西方现代思想。

这是韦伯板块的最后一讲,我要给你讲的是韦伯最著名的命题之一:现代的铁笼。

我们已经讲过了“祛魅”、“诸神之争”以及“工具理性”。现代世界在打破了古代世界的种种设定之后,逐渐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面貌。最终, 韦伯对现代社会的基本判断是,理性化把现代铸造成了一个“铁笼” (the iron cage),就是钢铁的牢笼。

为什么会这么说?是什么让韦伯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个“铁笼”的故事。

从官僚制到“现代的铁笼”

上一讲说到了官僚制(bureaucracy)。官僚制并不只是政府的行政制度,实际上,它出现在每一个有管理需求的地方:公司、社团、学校等等。官僚制遵循工具理性的逻辑,追求效率和稳定。它采取了一个原则:“ 非个人化 ”,就是把个人的复杂情况简化成一些指标。比如要评价一个雇员,就只看他的业绩,业绩还可以进一步数据化,变成KPI。至于和工作无关的个人因素,就忽略不计。经过这种简化和抽象,系统就能够通过计算高效处理事务。

但官僚制并不只有优越的一面。“非个人化”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让官僚制获得了强大的执行力和效率,推动了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非个人化”也让系统变得机械坚硬、冷酷无情,带来了新的问题。

“现代的铁笼”的由来就和官僚制密不可分。不过我先要提醒你一点,这是一个“ 双面的铁笼 ”。听完这一讲,你就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我们看到,官僚制效率高,而且容易复制,逐渐成为全社会通用的操作系统,于是整个社会都呈现出官僚制的特征,像是一部运转效率极高的巨大机器。流水线和流水线上的工人,就是这类系统最典型的缩影。现代社会也是一条流水线,社会中的每一个部门,从政府到企业,都是这个自我循环的流水线上的一环。个人,则是机器上最细小的一个零件。

对于机器来说,它只关注零件能否正常发挥功能。个人的人格品质、价值观念、兴趣爱好、审美趣味,这些与功能无关的因素,在理性计算的逻辑面前都要被忽略不计。

社会呈现出机器的属性,人则被“非人化”,被看作是机器的零件,这种倾向成为了现代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韦伯形象地把这种特征概括为“铁笼”。这就是“铁笼”这个词的由来。

“铁笼”的两个弊端

铁笼有两个最大的弊端。首先是造就了一种片面的社会文化。

上一讲我们说到,理性化的发展偏科了,变成了工具理性的单方面发展,同样地,社会文化也跟着偏科了。现代的社会文化讲求事实、重视计算、追求效率。你看,这是最典型的工具理性逻辑,它本身没有错,问题是这种逻辑太强大了,在几乎所有问题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有些问题,在根本上是这种逻辑无法解决的。

比如说产品的假冒伪劣问题。这当然是一个与诚信道德有关的问题。但我们发现,要处理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式是罚款——当然,是广义上的罚款。总之就是要让假冒伪劣者付出更高的代价,提高成本,让假冒伪劣这件事在经济上变得不划算。这很实际,也很有效。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背后隐藏的逻辑是“用功利得失解决道德问题”。这立竿见影,但本质上,它把道德问题变成了利益计算。按照这个逻辑,只要能找到办法规避惩罚、提高收益,人还是会选择违背道德。所以用利益计算解决道德问题,永远是治标不能治本,有时能解决问题,有时却会让问题更严重。

铁笼的第二个弊端则是造就了片面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逐渐变成了一种商业的“供求关系”。

比如说“人力资源”这个词。这个词已经成了日常用语,但你有没有想过,“人”怎么会是一种“资源”?我们现在常说要“自我发展”,但是我们是为了什么要追求“自我发展”呢?有人会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这句话听上去很平常,说得没错。但你有没有发现,其中潜藏着这样一层意思: 人变成了某种商品,在“买家”面前互相竞争。 “自我发展”被替换成了“提升自己作为商品的价值”,所以才会有“人才市场”这种说法。

现代社会强调个性、强调自由,看上去有各种各样的选项供我们选择。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那么多机会去提高真正的自主性,去发展自由而丰富的精神和人格,因为我们面前摆着一个更紧迫的任务:满足社会机器对一个零件的要求。我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成为一个合格的、优质的零件,这就是“铁笼”的比喻中蕴含的深意。

韦伯说,“专家没有灵魂”,意思是说,身处铁笼之中,即使有丰富的知识,成了“专家”,也只不过是一种高级零件罢了。我们人类作为“万物的灵长”,那些生命和灵性发展的需求被忽视和淹没了。

总结一下铁笼的两大弊端:

一是社会文化的片面化,我们习惯于用工具理性的逻辑处理一切问题。

二是社会关系的片面化,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用对待机器零件的方式来对待人,人本身也被这种关系所塑造。

但故事还没有结束。

把铁笼打破,会怎么样?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了现代社会变成了一个铁笼,有这么大的弊端,那是不是打破这个铁笼就可以了呢?

没有这么简单。韦伯清醒地看到, 铁笼一方面囚禁了人的灵性,但另一方面也保护了我们。

没有这个铁笼,就没有现代优越的物质条件,以及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文明。 铁笼虽然冷酷无情,但它让整个社会高效地运转,创造出巨量的工作机会,提供空前丰富的物质和文化产品,在大范围内解决了那些困扰人类数千年的问题:贫困、匮乏、奴役、疾病等等。

铁笼是冷酷的,但它同时又是现代生活的基础和保障。铁笼束缚我们,但也庇护我们。而且, 它用来束缚和庇护我们的,是同一个东西。“非个人化”是一把双刃剑,建立在“非个人化”原则上的“铁笼”同样如此。

认为彻底打碎这个铁笼就能解决我们遇到的问题,这无疑是一种天真。 如果找不到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打碎铁笼只会让我们陷入更糟糕的境地。

好了,到这里,韦伯对现代性的四个重要论断我们都讲完了:第一个是“世界的祛魅”,第二个是“诸神之争”,第三个是“工具理性的扩张”,最后一个则是“现代的铁笼”。你有没有发现,韦伯对现代社会的分析,是如此的冷峻、萧瑟——这是不是太悲观了呢?

对悲观主义说“不”

不,韦伯绝不是要提倡悲观,他恰恰是要破除悲观主义。

为什么?因为在韦伯看来, 悲观主义恰恰是盲目的乐观造成的 。我们最需要担心和警惕的那种悲观,隐藏在对现代化和理性化的盲目乐观之中:我们曾经相信理性可以无所不知,科学可以无所不能。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这种盲目的乐观被现实打碎之后,引发出的那种极度悲观,才是我们要警惕的。

韦伯希望做到的是什么?韦伯为我们描述了现代性的底层机制、现代化的丰功伟绩,同时又指出了现代性的冷酷、现代化带来的弊端。 我们搞明白这些机制和弊端,不是要陷入悲观,而是为了“了解真相”。

不知你是否还记得这一板块的开始,我们谈到过韦伯的那篇演讲《以学术为志业》。演讲中,韦伯说了这样一句话:

“这是我们的历史环境中无可逃避的事实,只要我们忠实于自己,便不可能摆脱这一事实。”

正视这些真相,了解这些真相,我们才能不为简单的利弊所困扰,而是诚实地面对全部的事实。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思想成年”。

破除悲观,获得清明,达到从容,这才是韦伯思想带给我们的真正启示。 罗曼·罗兰说过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在这门课程之后的旅途中,我希望你能记住这句话。

接下来我们的探索会分成两大部分,去了解现代社会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问题。关于个人层面的问题,我们将要拜访的思想家是尼采、弗洛伊德和萨特。下一讲,我们继续。

问答

最后留给你一个问题来思考:你怎么看待罗曼·罗兰的那句话?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怎样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想听一听你的看法。

编辑按:06讲的小加餐,刘擎老师已经发布在知识城邦。

第三次小加餐,老师和你谈了谈英雄主义。有人说,这一讲最后那句关于“英雄主义”的罗曼罗兰的名言,听上去太像鸡汤了。

对此,老师是怎么说的呢?→戳这里观看。

划重点

1、现代的铁笼:社会呈现出机器的属性,人被“非人化”,被看作是机器的零件,韦伯把现代社会的这个特征概括为“铁笼”。

2、铁笼有两大弊端:一是社会文化的片面化,二是社会关系的片面化。

3、铁笼束缚了人,但也保护了人。如果找不到一个可行的替代方案,打碎铁笼只会让我们陷入更糟糕的境地。

4、韦伯认为,悲观主义恰恰是盲目的乐观主义造成的。了解现代性的机制和弊端,不是要陷入悲观,而是要诚实地面对真相。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4/14/202004142207391752351305.jpg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2/25/202002251731466829176911.jpg


热门留言

阿丢:罗曼·罗兰说过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不得不说这句话很鸡汤。不得不有以下几点疑问:1、生活的真相真能看得清吗,如何才算看得清?2、真相一定是静态的吗,一定是悲观的不堪的吗?3、如何才算热爱生活,热爱是建立在对比之上的吗?

好莱坞经常拍美国英雄大片,通常主人公不单要进行纠结的内心抉择,还要跟反派进行殊死搏斗,最后取得胜利,确立民众心中的英雄形象。可见美国式的英雄是作为正义化身面对的邪恶,同时也作为勇敢、无私的化身,反衬出人性中的怯懦与自私。所以,美国式的英雄主义建立在个人主义之上。

那么,中国式的英雄是怎么样的呢,我不禁想到防疫一线的医护、军人、警察、社区服务人员……单单其中拎出一个人,好像与你我并无多少不同,待记者问到,“是什么让你勇敢冲到一线”之类的话语,更多人说的是“不过是做了自己该做的”。是啊,医护天生就要治病救人,警察天生就要维护治安……每个人不过是为了社会付出自己那点力量。他们是英雄吗?他们想做英雄吗?修齐治平。当我们每个人明白自己的使命时,想要为他人、为社会做一些事时,即便不是英雄,却也足够伟大!中国式的英雄,不在于已经做出多少丰功伟绩,而在于“推己及人”早已刻在其骨子里。只要可以,便乐于奉献,虽然平凡,却也足够动人!

刘擎(作者) 回复:这个话题有意思,我打算到知识城邦去讨论一下。在这先说一句,罗曼·罗兰还有一句话(大意),重要的是成为伟大,而不是显得伟大。所以,英雄完全可以是平凡之人。那么,韦伯心目中的英雄又是怎样的呢?我会在”小加餐”里探讨一下。谢谢你带来的启发!

佛祖门徒: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说,“只有不停地回顾,你才能领悟人生,但是要活出精彩,你必须扬帆向前!” 在电影《黑客帝国》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先知Oracle拿出一颗糖,问尼奥,“你要吃这颗糖吗?”尼奥回答道,“你是预言家,你已经知道了我会吃或者是不会吃这颗糖,那么我的决定还有什么意义?”Oracle回答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话,她说:“你到我这里来,并不是来作一个选择。你的选择其实已经作下来了。你到我这里来,只是来理解你的选择。” 正如Oracle所说,韦伯带给我们的反思并不是来作决定的,它是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为什么要作这个决定。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有着自己注定要完成的使命。但是,我们并不知道我们的使命是什么。所以,我们需要在前进的路上,不断地去反思,不停地去理解。只有当我们明白了我们的使命,我们在众多的岔路中,就不会迷失方向,就会走得更加坚定。你的自由意志,虽然不能让你去作选择,但是会让你的选择变得更加高效,更加富有意义,让你的脚步变得更加地坚定。

陈C:“现代的铁笼”来源于社会的机器化,人的“非人化”,背后则有着工具理性过度膨胀,整个社会崇尚证据与计算的深层原因。非人化提高了效率,却造成了人的“窄化”,不仅是观察、评判他人视角的窄化(只衡量一些参数),也是自我观察与发展的窄化(为了这些参数改变自己)。

但是我们也不能打破铁笼。老师说铁笼既束缚了我们,也保护了我们。我觉得也可以换一个说法:现代性虽然表现出“铁笼”的一面束缚了我们,但更重要的是,它“基石”的一面支撑着我们的生活、社会的运转乃至整个人类文明的存续。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现代性,别说在得到上听未曾谋面的刘老师讲课了,就连温饱可能都颇为困难。

所以一种看待现代性的更好的视角,应当是接受现代性带给我们的各种便利,但同时也要警惕现代性的“非人化”等各种“副作用”。正像吃药,读说明书了解各种禁忌与副作用,才能在药到病除的同时,做好应对的准备,同时避免作死。

而所谓的英雄主义,可能正是像这样,做好应对副作用的各种准备,然后坦然吃下这片名为“现代性”的药,并努力让药效最大化。现代的英雄,会积极地融入社会,尽量利用社会规则来发展自我,然后站出来发挥力量,努力让现代性惠及更多人,或者尝试改善“机器化”的现状,又或者警醒人们,反思现代性的副作用。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是这样的英雄,但那些身处现代社会,不为机器化所束缚,为了让社会变得哪怕更好一丁点而百折不挠的人们,无论是否成功,也同样都拥有这种现代世界的英雄主义。

花经理:老师说的铁笼提供了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提高了社会的运转效率。这难道不跟养鸡场的鸡笼一样吗?

刘擎(作者) 回复:是一样的。唯一的差别是,鸡的铁笼不是自己造的,也不能认识它,更不能改造或打破它,你说这个差别重要吗?:)

小野666:对于罗曼罗兰的这句名言, 我认为它首先揭示了生活的真相并不温馨, 反而大概率是冷酷的, 比如:人会死,快乐只是短暂的,你爱的人很可能并不爱你,好多人比你优秀比你幸福, 这就是真相, 后一句“仍然热爱生活”, 或许表达的不是盲目的乐观, 也不是盲目的自洽, 而是作为一名平凡之人, 对已拥有的珍惜。 我热爱生活并非因为它没有苦难, 而是不因苦难而放弃对已有的珍惜和热爱,并有勇气接受苦难,挑战困难。

王黎璐:在这唯一一种的英雄主义者身上,“心志伦理和责任伦理不是两极相对立,而是互补相成”。这才是韦伯所理解的,对“能够有从事政治之使命’的人的真正要求:“真正能让人无限感动的,是一个成熟的人(无论年纪大小),真诚而全心地对后果感到责任,按照责任伦理行事,然后在某一情况来临时说:‘我再无旁顾,这就是我的立场。’这才是人性的极致表现,使人为之动容”。 韦伯的警诫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即便我们不需要像政治领袖们一般为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朝受命而夕饮冰”,在最低的程度上,我们也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这责任的要求,即是平实而“切事”的品质,用韦伯的原话,就是“去做我们的工作,承担应付‘眼下的要求’”,在“诸神之战”的一次又一次冲突中谨守我们自己已选择的价值所在,终始无违。

佘天俊:【现代的铁笼:官僚制遵循工具理性的逻辑,追求效率和稳定,采用非个人化原则,人被抽象成业绩,KPI,与工作无关的都被忽略。】 【铁笼的两个弊端:造就片面的社会文化,造就片面的社会关系。】 【铁笼的两面性:囚禁了人的灵性,同时保护人免于贫困匮乏奴役疾病。】 【打破科学理性无所不能的盲目乐观主义之后,不能陷入极度悲观,需要做的是,了解真相。】

现代化也好,科学理性也好,提供了一种人类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和所有情况一样,不存在只有收益没有成本的解决方案,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总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要铁笼还是不要铁笼,就好像要全球化还是不要全球化,可能并没有非此即彼的选择,总得走相对中间。 享受过科学理性带来的加速段之后,从乐观中走出来,平衡的匀速前进,其实也没有那么糟。

徐建航:现代的铁笼就是指:整个社会出现了机器化的属性,人被“非人化”,被看做是机器的零件。我在看这一讲之前,看了顾衡老师对《国家的机器》这本书的解读,书中提到国家为了便于治理,把人匀质化了。我觉得“匀质化”和“非人化”基本上是一个意思,都是没有把人“当人”看。因为人和人之间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但是公司和国家为了便于治理和提高效率,所以只看中人的某几个属性,而对于其他属性一概不管,这就会导致社会出现一些令人伤心的事情吧。比如:疫情之下很多小公司经营不善,直接裁员,对员工一点理由都不给,一点解释也都没有。(这个算不算?)再比如:同事和同事之间,有的很难产生真感情,这是不是和人们被“匀质化”有很大的关系。

刘擎(作者) 回复:“非个人化”是指“impersonal”,就是把人个人化的品质过滤掉,仅仅以以类型范畴来看待人。

是李亮:1、老师好,这几讲的内容都是出自《学术与政治》吗?或者是也散落着韦伯的其它作品之中。 2、韦伯有没有开创一个学派?或者只是造成广泛影响,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传人? 3、对于其思想进行比较全面的概括的书有什么?

刘擎(作者) 回复:有些内容来自韦伯的《经济与社会》。学术界会有学者说自己是“Weberian”(韦伯派),但这很难是严格的学派,而是一种认识和研究方法。推荐《马克斯·韦伯思想肖像》(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077259/)。谢谢!

从心所欲不逾矩:#因为知道,所以不同 “让新世界里的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我们对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想必是非常熟悉了。 美丽新世界的景象就是作者设下的牢笼,而生活其中的人并不知道,他们只是沉沦于各色诱惑之中,享受着无意义的快乐,何其可悲。或许你会问,我们觉得他们可悲,只是因为我们身处局外,身处其中的人并不知道他们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不知道他们被剥夺了思考的能力,他们生来如此,所以他们不会觉得自己可悲,就那样快乐着不好吗? 没错,他们不知道,所以他们永远维持原状,不必区分过去未来。 但是,我们知道。知道了如果你生活在美丽新世界就不会有烦恼痛苦,只有无穷无尽的享乐,选择摆在你面前,你会放下现实去往新世界吗? 不论你如何选择,因为你知道,因为你在思考,一切就都不一样了。如果你选择去,这其中转变的迷茫与痛苦就是你首先要承受的;如果你选择不去,知道之前的你与知道之后的你,确是不同的人了—— 知道之前的你,只是被动地“存在”,知道之后的你,却可以主动地“成为”。

头发末梢的遗憾:想到了乔达摩悉达多,也想到了晚年的克里斯朵夫,想到了《三体》中的一句话:给时间以岁月,给岁月以文明。

什么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就是加缪笔下的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明知生活荒诞的本质以及未来的虚无,仍选择在属于他的时刻作出抉择,并蔑视荒诞,为此负责,在生命的每一个当下找寻幸福的意义。

五簏了了:对于罗曼罗兰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我会象一个农夫一样,天天琢磨怎么种庄稼,该怎样浇水施肥除虫,让我收获的粮食更多,认真地过完自己的人生。当然,我也会留出一些时间,认真地思考一些哲学问题,不为别的,只为生活的更有意义。马克思韦伯不也说吗,“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Matthew:对现代的盲目乐观,而导致悲观主义。私以为这是杰克伦敦、菲兹杰拉德、洛夫克拉夫特等人的创作思想源泉。

在他们那个年代,现代社会带来了什么?纸醉金迷,人性丧失,带来了战争,带来了大萧条。他们的作品反应了几种应对来源于现代性的悲观的方式:诉诸原始野性,诉诸颓废寻欢作乐和无意义,诉诸超自然(躺平等死)。

日本经历二战中军国主义下的现代国家机器以及现代科技(原子弹)的洗礼,诞生了哥斯拉、奥特曼等形象。他们共同创作者圆谷英二导演,在作品中可以窥见大量的对科技反思,反战思想,对超自然的敬畏。一面展示人类的渺小,一面又赞美人类的伟大。

现代社会的铁笼,对之后的自由主义思潮埋下伏笔。

九把叉 方明:电视剧《权力的游戏》中有个场景,被很多人提到过: 布兰问他的父亲:“人在恐惧的时候还能勇敢吗?”父亲说:“人惟有恐惧的时候方能勇敢。” 很多人不能吃辣,吃的多了便习惯了;很多人怕疼,伤痕多了也就不怕了;很多人害怕失败,那只是因为还没有真正失败过。 我们唯有在看清生活的各种苦难之后,依旧热爱生活,才是真的乐观主义。否则只不过是“无知者无畏”,很容易被现实打碎幻想,陷入更深的悲观。

辛格莱瑞特:老师好,非常感谢您的精辟论述。有个小问题,关于人力资源/人才市场这个例子,是不是实际上就是卡尔•马克思异化理论中人的异化?为什么老师没有直接采用“异化”这个概念来讲述,是有什么深意或者伏笔吗?两个巨人马克思之间的比较,老师可不可以专门加餐讲一讲?感谢。

刘擎(作者) 回复:在马尔库塞那一讲,会专门讨论异化的。

云云起:罗曼罗兰那句,跟鲁迅先生的“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小时候背《纪念刘和珍君》痛苦无比,但当时囫囵吞枣的这句话却刻印在记忆里,并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时出现,自勉与互励。 我觉得,生活中的英雄主义在于每一个认认真真生活的普通人,就算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或许有时候还会猥琐、懦弱、胆怯与丧,但每个人都为了活的更好而努力着,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努力着,就是一种英雄主义。 每一个平凡的人,遭遇生活里小小快乐而微笑,为挫折而难过,积极的活,平静的丧,正视自己的状态,承认当前的境况,就是一种英雄主义。

Herman:我认为尤瓦尔赫拉利的观点一部分脱胎于马克思韦伯。

🤍葡萄:我用一个角度来阐述吧。 所谓“生活的真相”就是不确定性,有句话说“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就像大年初三上午醒来打开手机看到关于kobe和他二女儿去世的消息,震惊 悲伤 不敢相信 难以接受。可当一切尘埃落定后你必须接受已发生的事实。 人是喜爱确定性的,比如给猫咪小鱼干就可以随心所欲的撸猫。你的孩子或者亲人是健康且每天下班回家后都可以见到他们的。可这个世界本质上是充满了不确定的,如果有一天你原本熟悉,确定,依赖的一切全都变了,而且这些还都是原本的大概率事件真实的发生了,你怎么办呢?哭吗?喊吗?叫吗?没用了,你只有接受。(这里不再论述概率,或提高概率的方法什么的了。) 这些种种的不确定性,就是“生活的真相”,而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就是拥抱和接受不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共处,并在概率面前提高自己不是那百分之几 百分之十几的概率。 我是从概率这个层面理解尼采这句话的,相信随着课程的深入我的认知会越来越深。

肥老太婆:XS06 社会功利化,人被非人化/物化或异化,铁笼带来的高效、保护等背后的缺点束缚着人类的精神,由此观之是两面的铁笼。而思想成年,不是急躁打破,而是正视、了解、真相,了解这些真相,才能不为简单的利弊所困扰,诚实地面对全部的事实,再探寻协调之道。

爱生活的越仔:现代的“铁笼” ▶️社会文化与社会关系的片面化 ▶️破除悲观,获得清明,达到从容,这才是韦伯思想带给我们的真正启示 ▶️看清生活的真相后继续热爱生活

🤔思考题: 罗曼·罗兰说过一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你怎么看待罗曼·罗兰的那句话?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怎样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我的回答: 我现在才算是看清了部分生活的真相,今年发生了很多大事,自己也面对着很多个人小事,作为平凡人,活在平凡的家庭,坚守在平凡的岗位上,难道生活平凡就是单调索然无味,人生没有一点乐趣了吗?这完全是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你是否从心底感激自己所拥有的,这对于很多人也许还会投来渴望的目光,父母亲友健康生活,衣食无忧工作稳定,每天坚持读书学习,自我提升虽然漫长,总有一天会得到时间的检验。 不过在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需要更多地体验,体验世间冷暖,共情能力可以让我们带入别人的视角,觉察不一样的人生,所以我觉得正真的英雄主义就是能够活出多姿多彩的人生形态,人生不在长度而在于拓展出无限的宽度,《宇宙的最后三分钟》里还说就算剩下三分钟存活都要活出自己的味道,那我们为何不珍惜眼前的大把时间,充实自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