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餐02 “英雄主义”是鸡汤吗?
你好,欢迎回到西方现代思想课,我是刘擎,这是我们加餐的第二期。
提醒你一下,在听这一讲加餐之前,你需要学完课程正文的第6讲,才能更好地理解下面的内容。好了,让我们开始吧。
什么是“踏实的英雄主义”?
在课程中韦伯板块的最后一讲,我引用了罗曼·罗兰的一句名言:“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
有人说这句话听上去很“鸡汤”。但究竟是鸡汤,还是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取决于你理解的深度。
我想做两点辨析,第一,英雄并不等于“非凡”。
罗曼·罗兰在他的《贝多芬传》的序言中还写过一句话:“ 重要的是成为伟大,而不是显得伟大 ”。成为英雄并不需要成为显赫之人,那是“显得伟大”。每个人在自己的生命中、在社会生活中,都可能塑造自己的英雄品格,成就英雄般的事迹——正如新冠疫情中的许许多多医务工作者、志愿者那样。
那么什么是英雄品格呢?这是第二个需要辨析的层面,更复杂一些,也与韦伯有更紧密的关系。因为韦伯推崇一种比较“另类”的英雄类型,我称之为“ 踏实的英雄主义 ”,他自己就是一个典范。
另类在哪里?这是相对于我们文化想象中那种流行的类型来说的。
我们熟悉的英雄往往与“悲壮”有关。影视作品塑造的英雄形象,往往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悲壮无畏,充满激情,配上动人的音乐,让人流泪感动。作为观众,我们期待和享受这种情感体验,这让我们心灵净化、情感升华,抵达美学的高潮。这的确是一种经典的英雄主义形态。
但是,仔细审视就会发现,这种英雄主义倡导的是“超越”现实而不是基于“现实”,标举的是激情澎湃而不是冷静审慎。在这种类型中,现实感以及冷静审慎是反英雄的气质,甚至是庸俗市侩的气质。
好吧,那这又怎样呢?
为什么要拒绝“悲情主义”?
这种“超越现实”的英雄形象很容易滑向米兰·昆德拉所说的“ kitsch ”。这个词常常被译作“媚俗”(后来也有人按照读音翻译成“刻奇”),但我认为“媚俗”这个译法不准确,甚至失去了它的一个重要涵义,我把它叫做“ 悲情主义 ”。好多年前我专门写过一篇短文《悲情主义与媚俗》,这里我摘录一段,读给你听。因为原文是比较严肃的文章,语言听起来会有些书面化,请你谅解。
文章是这样写的:
在公共文化批评中,媚俗常常被用来指涉取悦大众的流俗文艺风格。但在昆德拉作品中,“媚俗”并不仅仅意味着平庸地迎合世俗品味,而更主要地是针对一种美学与道德上感人的“崇高激情”,我称之为“悲情主义”。
媚俗是对西语“kitsch”一词的中译,其词源来自19世纪的德国,原意是指用煽情手法表达模式化的思想与感情,以激发大众的共鸣。曾有学者研究了kitsch在德国浪漫主义传统中的流变,以及在瓦格纳音乐作品中的体现。昆德拉在一次访谈中指出,柴可夫斯基有效的煽情风格也是kitsch精神的典型。
然而, 昆德拉认为,kitsch远不只是一种艺术风格,而是由某种世界观所支撑的美学,“几乎是一种哲学”。这是一种极端的确定性哲学,基于某种纯粹单一的总体逻辑。 这种哲学干净地“过滤”掉生活实践中的那些偶然、暧昧和悖论等丰富的非确定性因素,从而得以在道德上抵达无可置疑的崇高,在美学上制造感人肺腑的激情。
因此在我看来,“kitsch”一词也可译作“悲情主义”,或许有失全面,但却突出了其重要的内涵。作为kitsch的悲情主义永远在预谋一个高潮的来临,一种“sentimental indulgence”(情感的放纵),或是悲痛与伤怀,或是激昂与愤懑,或是欢欣与狂喜……却唯独没有反讽与谐谑(irony)。因为任何讽喻叙事都会干扰“唯美”与“崇高”的冲动,使预谋的高潮令人扫兴地落入了“日常性”的非纯粹世界。
悲情主义不仅仅关涉文学艺术,它遍布于从政治到爱情的每一个社会与生活领域。 其危险在于构建了一种非反思性的“理想”与“绝望”的二元世界,它的总体逻辑迫使你在热烈的理想主义者与绝望的悲剧英雄之外别无选择,最终成为殉道(或殉情)的烈士。
在这样一种二元世界中,日常实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被剥夺了,策略与妥协要么被审判为堕落与背叛,要么必须被自欺欺人地美化为通向高潮的必经之路。
在昆德拉看来,这种悲情主义导向一种极权主义,窒息了生活世界的多种可能性,从而扼杀了生命的真实希望。所以,他的作品中充满各种机智的玩笑、反讽与质疑,以对日常性的恢复来反复解构与颠覆悲情主义的高潮。
但昆德拉同时也深刻地意识到, 悲情主义是无可逃离的人类境遇,因为它是人性的内在条件,我们必须接受它并与之共存。因为想要彻底拒绝悲情主义,这本身也是一种悲情主义,恰恰会落入悲情主义的诱惑。对此,我们能够做的只是永远地保持意识与警觉,这或许是防止其危险性的最佳方式。
英雄,以及平静、勇气和智慧
好了,摘录的段落读完了。我们回到韦伯的英雄主义。
韦伯对悲情主义是非常排斥的。 韦伯心目中的英雄是另外一种类型,首先要求智性的诚实,以清醒的认知获得深刻的现实感,而不是以激情超越现实。
韦伯的英雄首先是要看清真相: 不只是现实的黑暗面,更重要的是现实的复杂性 (比如,现代性的铁笼就具有两面性)。
复杂性直接与悲情主义相抵触,因为我们很难为复杂性而感动、而激情澎湃。因此韦伯的英雄主义是冷静的。 “面对真相”的意思,不是简单消极地接受当下的现实,而是基于现实的可能性,才能改良、改善和改造。 韦伯在公共生活中,一直都在努力促进当时德国社会的转变。
但 韦伯同时相信,改变是受到限制的,可能性是有一个边界的,特别是现代性所带来的结构性限制。 如果对于这种限制没有清醒的认识,要一意孤行地去变革,这就是一种鲁莽的悲情主义,会陷入片面的“心志伦理”的陷阱。而健全的英雄品格,要将“心志伦理”与“责任伦理”结合起来。关于心志伦理和责任伦理,你可以参考刘苏里老师《名家大课》中,我写的关于韦伯“志业演讲”的相关部分。
所以,韦伯的英雄主义是与现实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在这个意义上,这是一种踏实的英雄主义。在这里,我再要引用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的一句名言,他说:“上帝,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请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请赐予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区别。”
我相信,韦伯具备了这种平静、勇气和智慧。
韦伯的精神气质是什么样?
最后,再和你分享我曾经写下的一些文章的段落。原来是为刘苏里老师的《名家大课》写的,经过修改之后也作为“导读”,收入了上海三联书店新版的《学术与政治》。这部分文章我就不读了,放在文稿的最后,欢迎你去看一看。
如果你有什么感想和疑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到我的知识城邦留言。这些加餐最初是在知识城邦发布的,我把这一讲加餐的原始链接放到了文稿最后,点击进入原始链接,你还能看到同学们之前的讨论。
我们下次加餐再见!
【文章摘录】
如何拯救现代人的心灵危机?如何克服现代社会多元主义的挑战?这些问题在二十世纪引发了学术界和思想界经久不息的热烈辩论。
有人呼吁复兴宗教、回归传统,有人主张重返“古典理性主义”,试图为信仰和价值奠定新的基础。对于这些努力,韦伯大概会不以为然。因为 他深信,世界的祛魅是难以逆转的现代变迁,而现代科学或学术在根本意义上无法为宗教信仰辩护,无法解决终极价值之间的冲突,这超出学术的有效性边界。 跨越这种边界的僭越,都可能是对“智性的诚实”的背叛。
那么,韦伯自己会如何应对现代的困境?他当然明白在世界祛魅之后个人与社会生活会面临何等艰巨的挑战,因此他的冷峻言说时常带有悲观的色彩。但韦伯相信,逃避或掩饰现代的困境是精神上虚弱,我们必须接受的这种“萧瑟命运”。
他信奉尼采的名言,“一个人能承受多少真相,是其精神强度的检验”。
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韦伯将如何面对艰难的抉择?他是一个决断论者吗?
在某种意义上韦伯具有决断论的倾向,因为他相信终极价值没有坚如磐石的理性基础,“诸神之争”无法依据理性判断做出裁决,正因如此,个人要为自己选择的人生信仰负责,政治家要为自己行动的后果负责,而且无可推脱,责无旁贷。担负这种沉重的责任,需要强健的精神意志,一种英雄主义的品格。
但在另一个意义上,韦伯又显示出抵御决断论的倾向。 韦伯承认主观选择是不可避免的,但“主观”并不等同于“任意”或“武断”,学术滋养的“思想的清明”在此能够发挥不可忽略的作用。 学习神学知识会有益于个人选择和实践宗教信仰,理解政治学原理也必定有助于政治家的判断和决定, 虽然知识终究无法代替最终的信念选择或政治决定,但抉择却因此不再是单纯的随心所欲,负责也不只是意气用事。
韦伯以自己一生对学术的奉献,抵达了思想清明的最高境界。于是,健全的心智结合强劲的英雄品格,构成了韦伯独有的精神气质。正如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描述那样,韦伯不必诉诸幻觉,就能将自己内心的极度紧张与外部生活的多种矛盾,综合在统一的状态之中,保持精神上的宁静。他称韦伯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德国人”。
【摘录完毕】

热门留言
淸风徐来:老师关于英雄的解读,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一段话中所说的四种人——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万老师在精英日课里所讲的,具有“上游思维”的人有两个特点:第一,在别人看不见问题的时候,他能够发现问题。第二,不是自己的事儿也要当做自己的事儿去思考和谋划。
这种人有着当局者的深刻现实感,又有着局外人清醒的审视头脑,而且还能主动基于现实的可能性,去改良、改善和改造现有的东西。
这种为民请命和舍身求法的人,以及万老师所讲的具有上游思维的人,就更像是韦伯心目中的英雄。
王黎璐:以下来自社院院刊《唯一的英雄主义》,这是我非常认同的意见: 正如罗曼•罗兰描绘米开朗基罗的名句:“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在这唯一一种的英雄主义者身上,“心志伦理和责任伦理不是两极相对立,而是互补相成”。这才是韦伯所理解的,对“能够有‘从事政治之使命’的人”的真正要求:“真正能让人无限感动的,是一个成熟的人(无论年纪大小),真诚而全心地对后果感到责任,按照责任伦理行事,然后在某一情况来临时说:‘我再无旁顾,这就是我的立场。’这才是人性的极致表现,使人为之动容”。 ........... 从更广阔的意义而言,韦伯在一百年前的警诫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即便我们不需要像政治领袖们一般为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朝受命而夕饮冰”,在最低的程度上,我们也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这责任的要求,即是平实而“切事”的品质,用韦伯的原话,就是“去做我们的工作,承担应付‘眼下的要求’”,在“诸神之战”的一次又一次冲突中谨守我们自己已选择的价值所在,终始无违。 人类因为理性而伟大,因为知道理性的局限而成熟。
Edmund:能从米油盐酱醋茶里看到诗和远方,不卑不亢,欢迎这个世界的精彩,也深爱这个世界的平凡,走走停停,直面现实,躬身入局
牛震:“手撕鬼子”是kitsch,不是英雄主义; 面对生活的种种艰辛,努力改变命运的人都是“英雄”; 抄录一段从万维钢老师课里的话: 荣誉感来自一小步一小步切实的成就, 荣誉感来自别人的认可, 荣誉感来自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勇气。 制造你的荣誉感,成就自己的英雄主义。
Leona:又听了一遍铁笼,读了一遍加餐,最开始读起来晕晕乎乎半知半解,这次流畅不少。感谢刘擎老师和小编的辛苦付出
刘擎(作者) 回复:是的,很推荐趁这一轮加餐更新,循序渐进地复习一次,想必效果会比第一遍更好:D(来自编辑)
金戈铁马:关于何为英雄主义,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很多人都有过英雄梦,希望像电影、小说里的那些超级英雄一样,于危机中拯救全世界。但是,真实世界并非电影和小说的虚构,英雄主义也不等同于要成为超级英雄。无论任何人,即便是超级英雄真的存在,在面对这个真实世界的时候,都会遭受困难、挫折,甚至会经历打击、背叛,这是生活给予我们每个人的考验;而我们不仅要勇敢的于生活抗争、搏斗,有时候也不得不做出暂时的妥协,并且在艰难中不断的奋勇前行。真正的英雄,并不仅仅是那些做出丰功伟绩的大人物,更是那些在真实世界的重压之下、历经种种困难之后,仍然热爱生活、勇于负重前行的许许多多不起眼的小人物。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而真正的英雄主义,不但敢于直面世界的真实,更能尽自己所能去实现哪怕一点点微小的改变,进而让自己更加热爱生活。不仅有面对世界的勇气,也有改变世界的决心,更有在实践中让自己的人生不断的得以锤炼的智慧,这就是第一流的人物,也是让人肃然起敬的真英雄。
Have.Fun☀️:明天是全国哀悼日,这一种算是悲情主义吗
刘擎(作者) 回复:我认为不算。因为在我看来,这份哀悼并非出于自我陶醉或者是要去“超越现实”,恰恰是因为我们要诚实地正视现实,因为要向现实中的人致以尊重,我们才要哀悼。(来自编辑)
佘天俊:“重要的是成为伟大,而不是显得伟大”。成为英雄并不需要成为显赫之人,那是“显得伟大”。每个人都可能塑造自己的英雄品格,成就英雄般的事迹。 真喜欢这段话。发现,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加一个“感”,来辨别你的真实需求。你是要变的伟大,还是伟大感,是要安全,还是安全感,是要控制,还是控制感。往往,我们通过追求一种“感”,来让自己感觉“赢了”。另外“感”往往也是,为了获取外部视角肯定的一种证明吧。 悲情主义,也是在追求一种“感”,正义感,崇高感,美感,悲剧感,宿命感,似乎都有,不管有多少,根本都是一种“感”,而不是真实世界。 韦伯的英雄主义是理智的认识现实,而不是以激情超越现实。基于现实的可能性,在边界内改良、改善和改造现实。是不是能说,这是一种平静的科学世界观。 “一个人能承受多少真相,是其精神强度的检验”。-- 尼采
海上明月共潮生:最近我采访了一个年轻的二级英模,他才28岁,在维护国家安全的战斗中多次负伤,九死一生。在采访时,他很平静,他说,其实比起那些已经牺牲的战友,他很幸运了。他用非常平和的语气给我讲他经历的一次次战斗,给我讲牺牲的战友,给我讲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心路历程,给我讲极其痛苦的长达一年半的康复治疗过程,给我讲现在依然平淡却忙碌的工作生活。他说,虽然自己半个身体都是伤痕累累,但现在非常非常满足,他格外珍惜现在的亲人和现在的生活。他每天都要写感恩日记……他给我说这一切的时候,始终是平和真诚的,我的内心却不断掀起巨浪。我难以想象,眼前这个不到30岁的非常帅气的年轻人怎样用几年的时间就走过了很多人一辈子都难以完成的 成长和超越。他是真正的英雄。
黄礼贤:在我看来,真切的拥抱自己的人生,不逃避,不厌倦,努力去迎接生活给自己提出的一个个具体的挑战,就是应对悲情主义最好的办法。我们无法给人生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行动本身却可以给我们勇气,战胜无意义的人生。
树懒君:“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面对真相”的意思,不是简单消极地接受当下的现实,而是基于现实的可能性,才能改良、改善和改造。
面对生活的复杂,既不自暴自弃,也不盲目乐观,而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要做、想做的事,这就是每个普通人的英雄主义。
李东方:Kitsch有自嗨的成分,寻求浅薄的自我感动,营造悲情现场。文学艺术中,kitsch刻板而令人生厌。有时貌似波澜壮阔,其实煽情自娱。爱情中,Kitsch自私,顾影自怜,行为艺术过火,不够尊重对象。政治上,kitsch虚伪,两极对立,非左即右,族群撕裂或极权盛行。只有主义,并无复杂问题的容身之处。
尼采批评瓦格纳的那一篇,与其说是向Kitsch下的战书,不如说是审判。读完感到好笑又过瘾。瓦格纳像是两眼迷离的巫师,起舞兴正浓……一头冷静的大象闯进来,踩了他一脚。
lambdacpp:学习了“kitsch”的解读,我来谈谈体会。有同学说“手撕鬼子”是kitsch,不是踏实的英雄主义。其实何止“手撕鬼子”,夸张点现代娱乐业的一切甚至各种传媒或多或少的都是kitsch,不论那种宏大叙事史诗影视,还是那些琐事小人物记录,甚至是治愈系小清新无不埋藏主观价值判断。但是他们错了吗?没有,只是作为受众必须清新!在被带入后能清醒地回到现实,清醒的认识现实的不确定性,认识到有现代性牢笼的禁锢,认识到个体终究不可能有那些转承起合的高潮或反转(可参照隔壁李新老师的编剧课)。哪有什么英雄,不过都是时势造就(可能除了科学领域),所以任何个体都请谦卑。我们普通人想活出你自己,就请将生活认真表演给自己,能成为自己的英雄已不枉此行。
北极元灵:我觉得这里的热爱生活,并不是无条件地肯定所谓的现实生活,而是对自己生命本身的无条件地肯定,从而以无条件地勇气和意义去面对惨淡的人生。
半支烟:英雄主义不是鸡汤,悲情主义才是。英雄其实是千面的,一面的英雄只会走向悲情。 智性的诚实,以清醒的认知获得深刻的现实感,而不是以激情超越现实。 我认为罗曼罗兰所说的真相指的是纷繁复杂的不确定性真相,但这其中又蕴含着对每个来说的希望,而正是因为这希望才让人产生了热爱生活的勇气。
胡言乱语:悲情主义,媚俗,告诉我们,各种情绪,感情都是可以制造出来感人肺腑的,而并不是出于真诚。
我们要警惕艺术的悲情主义玩弄情感,而我们却乐不自知
芃:反鸡汤,反悲情,反崇高的本质都是反对把复杂的现实过度简化,而是尽量把抽象还原到现实。
老腊肉:了解思想才能明白生活。我一直好奇的是抖音里的那些激动人心的音乐加上英雄事迹的简单描述就能达到很感动人的效果,但只要静了音再看视频,那种感动就弱了好多好多!看来,拍抖音的人也懂得悲情主义!
JINGLEE:一个人能承受多少真相,是其精神强度的体现。 而提升精神强度,锻炼精神韧性,需要打开心胸,去提升见识,允许不同思想冲突。
我是谁,我要去何方:人的底色都是悲凉的,只是悲凉的各不相同。有的会从此谨慎苟活;有的依然大气度日。 马东在访谈的时候,讲过一句话:“正因为我的底色是悲凉,所以才觉得,至少新鲜的边界会让你有一些幸福感,多巴胺会旺盛一点”。 我认为韦伯推崇的“踏实的英雄主义”,就是能直面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世界,但依然会积极进取、乐观地生活下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