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餐05 为什么我们要讲一个“自己的故事”?

你好,欢迎回到西方现代思想课,我是刘擎,这是我们加餐的第五期。

提醒你一下,在听这一讲加餐之前,你需要学完课程正文的第8讲,才能更好地理解下面的内容。好了,让我们开始吧。

听过尼采之后,大家可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有人会感到喜悦,因为尼采说的“积极的虚无主义”,为我们打开了无限广阔的空间,拓展了我们自我创造的可能性,你可以大有作为。也有人会感到悲凉,毕竟,我们原本以为能够依赖的信念和学说,都被瓦解颠覆了,至少也是遭到了严厉的挑战。当然还有很多人可能既喜悦又忧虑吧。

但这次加餐我想说的要点是,探索人生不必慌张,更不用变成一桩“苦大仇深”的事情。

一道做不完的题目

上次加餐我们说过, 人生意义是一个“重要但不紧迫”的问题 ,它值得探究,所以很重要,它并不需要当场交卷,所以我们可以从容面对。这并不是在考场上,我们必须限时限刻交出一份答卷。如果要说这是一份“答卷”,那也是用自己的一生来书写,而且可以写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不知你想过没有,人生意义问题的确是一个难题,但同时又是一个妙趣横生的问题,不是吗?

正因为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它就不能彻底难倒我们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能做出一些自己的回应,就算旁边有个“学霸”也不能吓倒我们。而且,回答这个问题是一个过程,伴随着一生的探索,可以不断去尝试、努力、修改甚至推翻再来,而最后的“判卷者”主要是自己,是你自己来给自己打分。

你看, 思考人生,探索终极价值、终极关怀和意义,这样的问题伴随着我们的一生,这是一件非常幸运而有趣的事情。这也是人之为人的存在规定性。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难不倒、也做不完的题目,人生会是多么乏味啊。

“过度考察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

人生意义这个“重要但不紧迫”的问题有一个特征:它挥之不去、如影随形,但我们并不需要每天都面对这个问题苦思冥想。在这个意义上,你要铭记苏格拉底的教诲“The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也就是“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但同时,也不要陷入“过度省察的人生”(over-examined life)。

有一次和朋友聊天谈起这个问题,他说的一句话很精彩: “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过度考察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 。这位朋友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教哲学的周濂老师(他比我年轻很多,我会亲昵地叫他“周濂同学”)。我说这句话可以算是一个“金句”,后来他就把这句话变成了他的“微博签名”。

是的,我们不必以“过度省察”的方式来应对人生意义问题。这个观点在我看来有两点启发。

第一,人生不是一个工程项目,不是先要制定一个完美蓝图,再去施工;也不是一幕那样的戏剧:先有一个确定好的剧本,再去我们按剧本上演。

我自己20岁左右的时候有一个“执念”,觉得对于生命的终极目标,必须先有一个正确可靠的答案,才能开始真正的生活,否则就是虚度生命。好像不解决这个问题,生活就没有办法继续。

其实不是这样的, 我们的人生都是“边想边做”的,而且想和做也是分不开的。

如果说人生是戏剧,那它会有点像是王家卫导演的那种电影,有一个大概的纲要,不断修改、不断充实,还有许多即兴的成分。美国哲学家麦金泰尔说过, “美好的人生就是一生都在追求美好人生的人生” 。这是第一点启示。

第二点启示是,对于人生意义的问题,什么样的回答算是一个“回答”呢?其实,真正的回答不必(其实是不能,也不应该)采取一种哲学的、理论的或体系学说的形态。

我们每个人的思考和心得,更可能表达为一个叙事(narrative),是讲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a story could make sense of your life and then make your life meaningful(一个让你的生命和生活有意思和有意义的故事),只要你能讲出自己的故事,就能明白自己人生的意义。其实,我们的人生就是在不断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我们以后还会再讨论。

“何为良好生活”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个75分钟的视频。因为有几位学友提到,几年前陈嘉映老师和我有过一次对话,谈话的主题是“何为良好生活”,这就和我们的课程主题有关。

这个视频可以在不同的网站上找到,我在这里给一个B站的链接,你可以在文稿中看到: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3943123

陈嘉映是我从年轻时候开始就极为敬佩的老师,至今依然如此。哲学界很少有人能同时对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有深入的研究。但更可贵的是,他有一种真正的哲人禀赋,能把日常生活与哲学思考水乳交融般地联系在一起,而这是哲学思考最原初的意义,就像苏格拉底做的那样。所以,陈嘉映老师被称为“中国最接近哲学家称号的人”(我们给他了一个绰号,叫“最近哲”)。

推荐这个视频,是邀请学友们领略陈嘉映老师对人生问题的洞见,体会他思考和言说的方式。而其中我说了什么,真是无关紧要的。

接下来,我再回答一个学友提出的问题。

我在第9讲的留言区读到一个问题,来自“bobo”学友。表达很浅白,却很有深意。问题是这样的。

bobo学友说:

刘老师,想询问一个问题。一个现实中的老实人,遵循一些自带的观念,日复一日地干一件事,精益求精,反反复复地打磨自己的作品,也乐在其中,他不知道尼采,一辈子也没进行过深刻的反省和自觉,这种现实中“西西弗斯”与经过反省和自觉的“超人”,如何评价?

尊重他人的“岁月静好”

在我看来,如果真有这样的人,一生能保持自己的观念(无论是什么),做着乐在其中的工作(前提当然是不伤害他人,如果有助于他人和社会则更好),那么这就是一种好的生活。他也不需要特意去“反省”,或者展开哲学思考。

这是一种质朴的“岁月静好”的人生。 对于这样的生活,我们恰当的态度是尊重,而且注意不要去打扰。

如果要“唤醒”他,告诫他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敦促他展开反思,甚至让他来读尼采,这在我看来是一种冒犯。说的轻一点,是“贩卖焦虑”,说的重一点,是“知识权力”的施暴。

但是,他并不是我们课程里说的那种“西西弗斯”。 西西弗斯是明知人生的荒谬和人生本无意义,却“荒谬地”为自己创生意义。 (点此查看加缪作品《西西弗神话》)

而bobo学友问题中描述的那位“老实人”,他的人生并不荒谬,他会感到自己的生活是有目标有意义的,虽然不一定能够明白地说出他生活的意义(明述,articulate)。但我相信,他能够讲出自己生命的故事,或许朴素,但很可能是一个动人的、有趣的故事。

实际上,在前现代的传统社会,有很多人能够维系这种质朴的生活。当然不是没有艰辛和磨难,但他们的“意义框架”是确定的和稳定的,他们的世界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不会经历巨大的挑战。

观察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

可是我怀疑,在现代社会,还有多少人能维系这种朴素的、岁月静好的生活呢?如果能够,在我看来,那真是一种幸运。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认识一位木匠,他做了一辈子家具,为自己的手艺而自豪。但在他快要60岁的时候,遇到了重大变故。他的产品卖不出去了,因为,他居住的城市有了宜家这样的大卖场,他赖以生存的那种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被淘汰出局了。他的人生掀起了一场波澜,他开始感觉“我怎么会变成一个没有用的人”。后来,他找到了一个门卫的工作,但再也找不回往昔的“精气神”。然后他开始读一些文章,也开始关心人生意义的问题。

碰巧我认识一位朋友,也给我讲述过一个类似的故事。在意大利南部,有个家庭作坊,父子三人都是手工制作皮鞋的鞋匠,这是他们祖传的家业。父子三人的手艺相当精到,做出的皮鞋有自己的品牌,能够卖出高达200-300美元一双。大概是在20年前,他们遇到了来自中国的进口产品,皮鞋的样式和他们的产品很接近(他们感觉好像是被仿冒了,但要打赢一个产权官司是不可能的)。这些来自竞争者的皮鞋,做工也相当精良,虽然还达不到他们的水平,但价格只有40-80美元一双,是他们产品价格的四分之一。于是,这个家庭作坊破产了,父子三人的人生也被改变了。父亲进入了退休状态,两个儿子在寻找新的出路。

这两个例子都展示出现代性的后果。 因为有了现代工业,以及现代化发展必定达到的全球化,原先传统的那种岁月静好的生活方式,越来越难以维系了。 许多人需要重新认识自己,需要重建与别人的关系。这个时候,才不得不去观察和发掘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 ,观察别人是怎么过的,思考为什么有些人仍然能存活下来,还有些人甚至能过得很好呢?

已经远至如今,不如再走一程

只有到了这时,别人的生活方式及其背后的逻辑、价值和意义才变得与自己相关。 只有当“他者”出现并且与“我”相关的时候,“我的世界”才成为问题。也只有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反思才成为必要,无论你是不是想要主动自觉地去反思,这都会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这就是现代性问题、包括现代人心灵秩序问题的由来。这个过程已经开始很久了,现在,它正在占领最后“尚未被打扰的”角落。

你看, 并不是对哲学的爱好、对高深思考的情有独钟,促使我们去探究所谓的人生意义。实际上,探究人生意义的必要性来自生活的波澜,以及在波澜中生命经历的体验。 不过,这也并不一定就会引导人们走向自觉的反思,走向更深入的求知与探索。我相信,也有很多人并不愿意做“痛苦的苏格拉底”。

但是,对于其他一些人来说,既然已经启程,已经远至如今,不如再走一程吧。

最后,如果你有什么感想和疑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到我的知识城邦留言。这些加餐最初是在知识城邦发布的,我把这一讲加餐的原始链接放在了文稿最后,点击进入原始链接【笔记1】【笔记2】,你还能看到同学们之前的讨论。

我们下次加餐再见!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4/05/202004052352317195399847.jpg


热门留言

淸风徐来:陈嘉映和刘擎老师谈关于何为良好生活的视频,我看了一遍。确实为两位老师的博学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观察而惊叹。我把两位老师谈的内容简要梳理了一下,与大家作以分享。

两位老师从什么才算是良好生活入题谈起,谈到希腊语和英语两种语境里关子良好生活的理解,进而谈到与此相关的,什么是快乐生活,什么是幸福生活。还不失风趣地问大家,西游记里谁最快乐,红楼梦里谁最快乐。

随后,两位老师你来我往,谈到自由问题,虚无主义以及现代人的精神危机,生活意义等问题。这其中,谈到了柏林的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谈到尼采所说的“形而上学是虚无主义根源”的深刻洞见。

这里有一段很精彩,就是谈论现代人的自由如何实现的问题。个体自由如何在公共的社群、公共社会里去实现。 这其中,刘擎老师推崇的是,托克维尔式的自由——非疏离的自由。我理解是把个体自由融入大的公共社会关系中去实现。而陈嘉映老师则提出了社群大小的问题,也就是说,个体自由放在多大规模的公共社群去实现才可能是合适的。

视频的最后20多分钟,围绕“建构现代人的良好生活”,也进入最为精彩的一段对话。我总结了两位老师的观点,有三点值得关注和思考:

首先,复古思潮是不可取的,现代人必须正视现代人的现实问题。 其次,拥有良好生活的人,都是有品格的人。 第三,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之后,个体生命要在公共生活里把它展开,去实现自己所要追求的价值。 前两点是陈嘉映老师谈到的,第三点则是两位老师的共识。

他们在谈到“什么才是有品格的人”的时候,出现了更为精彩的片段。刘老师反问嘉映老师说,有品格的人是具有什么样的品格,是道德的?还是什么的?嘉映老师说,是希腊人讲的那种品格,就是那种能让人站起来的东西,有一种精神气质的人,这种人好像有一种东西在“饱满地支撑”着他。“饱满地支撑”这是视频给我的最大触动之一,好形象,好有力量,我想每个人都需要这种力量。

在谈到第三点——物质生活基本达到满足后,需要个体在公共生活里把它展开时。刘老师说,我们要的不是给定的生活,按萨特所说的,不应是封闭,而应该是可以展开的,实现了某种有意义的东西。实现有一种评价标准就是黑格尔所讲的被承认。嘉映老师则说,你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我再给你两点注脚。一是什么是生活得到了基本满足,我有一个观点是,生活达到小康之后没有大康。基本生活满足之后,人就要干点该干的事情。二是怎么理解被承认,我以为有承认你的人“在”这就已经足够了。亚里士多德说过良好生活就是良好实践的开始。伯林也说过,如果世界上没有可赞扬的人,那将是多可怜的事啊。

视频的最后,两位老师还回答了几个现现场提问。嘉映老师在回答艺术创作走什么路线的问题时,说到,过良好生活还需要学会离开生活,与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来审视生活。他讲到现代社会就两种评价方式:金钱和排行榜。怎样做到与大众社会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这也是视频中对我触动最大的点——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生活,我以为这应该是实践良好生活的第四要点。

在谈到观众提出的如何面对生活里的诸多恐惧,如何心平气和地与自己的恐惧相处,在内心寻求一种平衡时,刘老师讲到,现代人要比古代人恐惧的事情多很多,因为每个人在生活里面临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但是,所谓的追求更高境界就能解决问题吗,比如自己年轻时就关注到佛学,但可能是自己慧根太浅(老师的谦虚随处可见),感觉这也很难解决现代人的诸多问题。

关于这点,嘉映老师与刘老师的观点基本一致。他讲到,一是现代人信息公开透明,这本身也带来很多不安全感。古代人吃的东西都是自己种的,现代人吃的东西转一大圈才到自己这儿,这能有感觉安全吗。二是现代人的怀疑精神更强了,现实情况是,想让现代人笃信一种东西太难了。三是至于能不能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达到一种良好的生活,达到一种所谓的心平气和。他说到,现实里心平气和的人是有的,但也有不心平气和的呀,像莎士比亚,像歌德的浮士德,像梵高,他们就并没有心平气和啊。但我认为,他们依然过的是良好的生活,因为他们把那种生命的意义充分兑现了。

视频最后落脚到“把生命的意义充分兑现了”就是过上了良好生活,再加上两位老师上面所讲到“做一个精神上有饱满东西支撑的有品格的人”,以及“善于跟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从而更好地审视生活”这两点,您对良好生活是不是找到一些感觉了呢?

最后还要说一点,以上内容仅仅是我本人看视频过程中的一些关注点,是我的兴趣点所在,难免会遗漏有不少精彩内容。然而仅仅是上述内容,也希望对您是有所帮助的。

王黎璐:读过陈嘉映先生的《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陈先生指出良好生活应当是“少有所学、壮有所为、老有所安”。青少年要注重品格的培养、灵性的修炼中年人要德修有进、有所作为老年人要过得安逸一-些。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一样,有的灵魂干瘪、品格低下有的过着良好生活。那些只靠钻营投机拿了官位或得了钱财的人, 张狂忘形、低俗浅薄,与良好生活无关。而成功只会使优秀的人越来越坚强、坚毅、大度和从容。 陈先生似乎拿着一把解剖刀在当代中国的话语体系下,一刀一刀、游刃有余地切分与解析,不疾不徐、有条有理地展现着与“良好生活”相关的思维进路。此书平实而严谨地阐释和评判相关的伦理理论, 却没有给出什么原则和教条,没有给出终极答案。从头至尾都在结合人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社会现象、行为选择进行穷理,更多的是一-种理性意义上的征服。

Edmund:再读这篇加餐,我确信了一个浅显的信条——哲学的起源,不是来自于某位天才哲学家震古烁今的“天问”,而是首先来自于他自己生活的波澜和他的体验。一定意义上,对良好生活的积极理解和探求,是哲学的原初动力。再细细品味整个课程里面十九位哲学家的思想,读出“积极生活”四个字,那句“美好的人生就是一生都在追求美好人生的人生”,斩钉截铁的回答你:“是有属于你自己的答案的”!但你要冷静,“可能需要一生去思考和追寻”。可令你我都值得欣喜的是,这种“思考和追寻的过程”可能就是美好人生本身,你我,时刻都在作答,时刻都在提交着答案。

光辉:刘老师,早上好!对于今天文稿,我来谈谈我的人生。 我们的人生都是“边想边做”的。 第一阶段:只为离开。 高考的时候,只有一个目标,离开三线小县城,看看外面的世界。 第二阶段:只为活下去。 大学毕业后,只有一个目标,找到一份工作谋生。 第三阶段:发现了更好的自己。 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比周围同事在各方面资质好太多。(进入了高尔夫圈子后,自己也期待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第四阶段:自我奋斗 在工作期间,从未放弃学习,积极备考。顺利一年金榜题名。 第五阶段:实现自我 进入了更高层级的平台,每天都在经受比之前多几倍的工作压力,倒逼自己学习,进步。越来越发现自己变得心态强大。学到的技能也越来越多。接触到人的层次和聪明程度也越来越高。我愿变成牛人们的画布,最终能和身边的牛人们相互成就。

3.探究和反思的必要性来自生活的波澜,以及在波澜中生命经历的体验。不断的强化自己去求知和探索。 每天的反思,累吗?真的很累!但是累的乐此不疲。每每发现了更好的,成长后的自己。对于人生开始充满了感激!

佘天俊:昨天看加餐04后我留了言,人生意义需要打磨,但也不能打磨过度,今天就看到周濂老师的金句,“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过度考察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真是犀利。 人生如果有一个意义,只有一个的话,那么这个意义肯定不是打磨人生的意义本身,或者说这个意义肯定不是考察本身。 人生或许是场即兴喜剧,没有蓝本,可能别人演到哪里,你得接下去,聚光灯照到你的时间其实很少,你摔倒了站起来,世界并没有倒,甚至可能没有人注意到,怎么才能演的好一些呢,投入,你得投入进去。 岁月静好是一种自洽的,圆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喜马拉雅雄壮挺拔,佘山不足百米,也同样有清风雅致,西西弗斯和卖油翁,都是一种良好状态。 岁月静好后的再走一程,就走进了残酷的真实,具体的说,是真实世界的细节和角落,多少岁月静好,被卷入全球化,网络化,市场化,被裹挟而无法继续岁月静好。不过,本来就没有谁保证过不变的岁月静好,大自然并不关心进化的失败者,甚至不关心进化的成功者,比如恐龙。

笑自来:嘿嘿,好吧,刚刚写了好多字,为了追求不出现低级错误,就去查了一下资料,等我回来的时候,留言消失了,我就像西西弗斯一样,重新推一遍石头上山。下次切换app的时候,还是要先保存一下草稿。

对于人生的意义,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这种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我觉得还是不好去强加于人。

我刚刚加入得到的时候,就觉得得到讲的真好,就给我爸买了施展老师的课程,给我妈买了有关健康的课程,还买了薄世宁的书。结果爸妈还是喜欢自己的生活,我爸爱看新闻,只要他能看新闻联播,他就觉得很幸福。我妈爱听洞见公众号的音频,她觉得讲的很不错。

上学的时候,我导师快退休了,我是他最后一批学生,他喜欢研究哲学,给我讲“纯无”=“纯有”,他读黑格尔的《小逻辑》,书上用荧光笔做标记,还有书签。他说西方的哲学书,都是从假设出发,运用逻辑推出结论。

深海:刘擎老师好,最后的“未被打扰的角落”具体是指什么呢?

刘擎(作者) 回复:你好,我是编辑。我猜刘老师说的是那些现在仅有的、还未采纳现代生活方式的地方;也可以是尚未被“现代性的问题”所困扰的心灵。

史努比:人生就是边走边看、边看边学、边学边做、边做边改、边改边走,循环往复,看似简单无聊,实际意味时长。

许晓萌:如果有些事情会不可避免地到来,那么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提前意识到并为此做出一定程度的准备。 如今的时代变化飞快,同时谁也不能预测未来也会像今天一样相对平稳安定,那么那种活在自己的小确幸里的生活就很可能会在有一天被打破。 当然,被打破的时候再准备未尝不可,而我所认为的勇敢地认识到这件事并提前准备也并不一定就会有好的效果,但我还是原意提前打破这个小确幸。 说真的,我刚刚认为不赞同我这个想法的人都是懦夫,但我此刻认为,我才是无知和过分的那个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生存、处世方式,无关乎对错,因为每种方式都有各自的奖励和惩罚,我不能把我的价值观强加在别人身上。对我的父母不行,对我的妻子不行,对我的女儿也不行。

川貝:这篇加餐特别触动我,主要是我一直都觉得人类社会应该不遗余力地全方位推行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和更广范围的成长教育,这才能从根本上唤醒和激发人类,达成更深程度的理解交流和文明进步。

但刘老师说的也有道理,不打扰也是一种温柔和尊重,强行唤醒搞不好会变成一种暴力的焦虑贩卖,我们总爱自以为是,拿出“一切都是为你好”的态度来说教,这显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是“他傻任他傻,可能我才傻”,这种不管不顾放任非理性蔓延又导致另一种极端,以个人自由之名全民奶嘴娱乐只搞精英教育,貌似只能乐一时,反智的非理性到头来是会割裂并反噬整个社会的,2020的美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总在是枝裕和电影里饰演奶奶的演员树木希林,生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到对现在的年轻人有什么忠告,她笑着说“请不要问我这么难的问题。如果我是年轻人,老年人说什么我都不会听的。”,言毕,现场的人仿佛松了一口气,都跟着笑了起来。不只是年轻人,或许这就是人吧,得自己去经历才能真正成长。

陈雅文: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过度考察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确实是这样,刘老师,我现在有点陷入其中的感觉,每天上得到学习的时间太长了,过度省察自己,不好,操之过急呀!应该摆平心态,坦然面对,边做边想!🙏🙏🙏

你当像🦉飞往你的山:是的,无问题,不反思。

人生意义是一个“重要而非紧迫”的问题,它值得探究,所以重要,它并不需要当场交卷,所以我们可以从容面对。最后,是自己给自己打分。

加餐都如此精彩,感谢小编🙏

Silas:看《奇葩说》李诞说过一句话印象挺深的.他说“如果一条咸鱼的梦想就是做一条咸鱼,那它跟人生赢家又有什么区别呢?”

如果一个人以他自己的方式和观念,打磨作品,乐在其中,一件事情做一辈子,我觉得他就是人生赢家了.他不需要去思考什么高深的意义,他的生活本身就是他的意义.其实这样的人也有,以前的那些传统的匠人们不就是这样一辈子打磨一件事情吗?但是时代在改变,很多传统民间艺术都已经失传了.能坚持下来的真的值得尊重. 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所以问题就变成如果环境改变了,需要改变和反思吗?

就像老师说的,只有当问题出现了,反思才成为必要.而人一辈子都在面对各种问题.只有想清楚了,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就算想当一条咸鱼🐟又有条件当一条咸鱼,那又有何不可呢?

曾道祥:思想、知识、价值观、语言、文字最终都将转化为体验,才是最终我们内化到心灵深处的追求。如果没有真实的体验,知识摆在你面前也不过是空中阁楼,哪怕对知识烂熟于心,那也只是花瓶。

老师的“未被打扰的角落”,也许可以这样理解,未被觉察的体验吧?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不正是对稍纵即逝的敏感体验的捕捉吗?

而人这一生,不正是在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复杂体验中度过的吗?理想虚无,现实虚无,财富、名利、地位等等俗世的追求,一切终将烟消云散。只有真实的体验,留在我的心中,直至肉体的消亡。

人的存在,最美好的感受是,体验到自己的真实感觉和体验。

BEING:“ 并不是对哲学的爱好、对高深思考的情有独钟,促使人们探究所谓人生意义,这种探究的必要性来自生活的波澜,以及在波澜中生命经历的体验。 ”这就是孔子说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吧。在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下才学得认真,毕竟人类是象与骑象人,在现代社会不能过分强调理性,就像刘擎老师引用的“ 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过度考察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 ”有些价值,存在活生生的日子里,需要我们真正的用心感受。

我是谁,我要去何方:随着新科学、新技术渗透到生活工作的各个角度,原本“岁月静好”的日子将难以维持,这就会倒逼我们去思考、探究所谓的“人生意义”。 人生本无意义,恰恰是我们在追求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的过程中创造了意义。所以,如果“岁月静好”要珍惜当下,如果生活遇到波澜,我们要勇敢追求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它们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每一部分都有特殊的意义。

妞爸是顾老师的学生:人生就像攀登,顶峰大家都知道在哪,你只要走在正确的路上就可以,一般出问题都是跑偏了。慢慢走不要停是冲顶的步伐要诀,所以我粗浅的认为,人生审视方向而不是一味的审视意义,意义在登顶的时候才会知道。

包包:美好人生就是一生都在追求美好人生的人生。她不能被计划,没有标准答案,不全都是幸福和快乐,也不是一个个目标和原则。她是一个问题不是结果,她是我们经过反思后心甘情愿过的生活。她是建基于社群或圈子,在关系中而不是被孤立。她是在实现温饱后展开的充盈的探索的进程,她是自由的。你要成为有品格的人,不能紧紧张张、神经兮兮、斤斤计较,你要得到你的榜样的承认,你要自己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

王宁:刘擎老师的西方思想课,有时觉得毫无用处,有时又觉得无比深远。未经考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过度考察的人生是没法过的人生。

哈哈:人生就是来体验的,说虚无尼采难道从未体验过辛福?同样的一个事,每个年龄段的体验感受也绝对不一样。由于密切接触了无症状感染者,被隔离的14天,明天就解除隔离了,其实这14天我过得很充实,能安静地看书是多大的幸福。不敢想象如果是以前的自己会怎样,坐不住,肯定无聊透顶,刷剧看电视,没有游戏玩,生活秩序肯定是昼夜颠倒。尼采所说人生本来就是虚无,我赞同,从出生到死亡,人本来就是从虚无中来回到虚无中去。确实就是如此,但我不焦虑。虚无又怎样,人终有一死走向绝对的虚无,难道你就不过人生了吗?人生是精彩的,世界是美好的,还没活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