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餐12 做不到“知行合一”,为什么还要了解道理?

你好,欢迎回到西方现代思想课,我是刘擎,这是我们加餐的第十二期。

提醒你一下,在听这一讲加餐之前,你需要学完课程正文的【第16讲】,才能更好地理解下面的内容。好了,让我们开始吧。

今天的小加餐先回答一个问题,然后再给你介绍一个有点“高级”的概念。

做不到“知行合一”,了解道理还有意义吗?

这个问题来自“源来如此”同学,他的问题大概是说,信奉某个理论,却没有依据这个理论来实践,甚至有些思想家本人,也没能按照自己提出的理论来生活,这应该算是“知行不合一”吧,那么一个知行不合一的人算不算“拥有”了这个理论呢?

简单的回答是,这取决于在这里的“拥有”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说,在知性的意义上,Ta“拥有”这个理论,意味着他知道和理解、甚至欣赏这个理论。这和他是否实践这个理论,也许关系并不大。

但这样就事论事的回答,没有多少启发。我猜测,“源来如此”同学真正关心的问题是: 如果一个人理解和掌握了某个自己不愿或不能去实践的理论,这理论对他来说还有意义吗?

探究这个问题要从描述他的实践开始:这种状态并不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实践和理论脱离了”。因为我讲过“没有离开理论的行动”。

对这种状况的恰当理解是:这个人(或许是思想家本人)另外有一套隐藏着的理论,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左右着自己的生活。因此,他面对两套(甚至更多)理论,一套是名义上“拥有”(信奉)的,另一套是实际起作用的。如果这两套理论都是认知性的,那么他可能有认知障碍;如果有关道德和价值,那么他可能涉嫌伪善。

“拥有”一个自己不去实践的理论,还有什么意义呢?它可能有一个“化妆”的功能,让他表现出自己希望被人看到和认可的一面,是一个“人格面具”。这毫无意义吗?或者只有负面意义吗?我不太确定。

一个没有被实践遵循的理论,也可能并不是毫无意义的。 这个理论存在的那里,有时可能成为一种评判的目光,会对他实际采用的另一套理论构成一种压力,形成紧张,造成焦虑,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反思的可能,说不定在某个时刻引起自我的变迁。

甚至“虚伪”本身也未必毫无正面的价值。一个人理解甚至赞赏某种道德或者价值标准,但他总是做不到,却出于某种原因假装自己能够做到。这实际上也会对他的行为产生压力,产生一种道德负担。如果持久存在,可能会逐渐改变这个人的道德生活世界。所以我们会说,“装着装着就变成真的”或者“装一辈子就是真的了”。

思想家的理论怎么影响社会?

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我们讲解的这些思想家,他们的理论是如此的高深,常常和我们的生活实践没有直接关联,我们学习他们的理论,不过是为了变成“知道分子”吗?虽然,“知道分子”也不错(比“无知之辈”略好些吧)。

在这里,我要引入一个概念:“ 社会想象 ”(social imaginary)。这是(仍然在世的)大哲学家查尔斯·泰勒提出的。我的课程也讲到了他,但课程里没有空间来谈这个概念(所以今天这个加餐,算是“提高班”的内容)。【点击进入课程第36讲-泰勒:如何“成为你自己”?】

所谓“社会想象”【点击进入电子书《现代社会想象》】就是实际上左右人们生活的意识层面的“东西”。我说“东西”,因为社会想象往往不是以理论形态来表达,而且往往是不自觉的。

泰勒怎么定义“社会想象”呢?

他说, 社会想象整合构成了一种我们彼此之间具有的常规预期感、一种共同理解 ,使得我们得以开展造就了我们社会生活的集体性实践。这构成了某种我们在共同实践中如何结合适应的感知。这种理解既是事实性的又是‘规范性的’,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事情通常会如何发生有一种感知,但这种感知又与事情应当如何发生、什么样的错失会违背实践的理念交织在一起”。

因此, 社会想象是“人们想象他们的社会存在方式、他们如何与他人和谐共处的方式……以及潜藏在这些预期背后的更深层次的规范性观念和图景”。

社会想象不同于思想家的理论,两者之间具有三个重要的区别:

  • 首先,社会想象不是以理论方式阐明的,而是以图像、故事和传说等承载的,具有日常生活的“原生态”特征;

  • 其次,理论只是少数知识精英所持有,而社会想象是被大众所广泛拥有的;

  • 第三,社会想象是一种“共同理解”,“它使得共同实践以及广泛共享的正当性感觉成为可能”。

但是,思想家的理论与社会想象之间又具有重要的关联。“通常,一开始为少数人所持有的理论会逐渐渗透社会想象,或许首先由精英开始,接着再蔓延到整个社会”。

社会想象的概念启发我们,重视思想理念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关系。 某种特定的思想观念对于文化实践的有效影响并不等同于这个理论本身的有效性。 换言之,并不是任何一种在哲学上可辩护的思想观念,都能够成为广泛的“共同理解”。

某种特定的思想要穿透和弥散到大众层面,将受到社会实践条件的制约。 它是否能在与其他新旧思想的竞争中转变为新的社会想象,不仅取决与这种思想本身的理论价值与逻辑一致性, 而且取决于它是否能为人们的生活实践,提供有效的认知方式与意义导向,使大众能够更充分地理解(make sense of)自身及其处境,并帮助他们获得生活世界的价值意义。

比如,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两种不同的时间观念:循环的时间观与线性发展的时间观,仅就观念本身而言,两者在哲学意义上并无高下对错之分。

但是,在现代性的发展中,线性时间观取代了循环时间观进入了人们(包括中国人)的社会想象,这是因为前者能更为有效地应对现代社会的结构与条件,帮助人们认知与解释现代性条件下的社会实践,以及人们在这种实践中的常规预期感。

关于“社会想象”,记住这三点

我讲的有点晦涩吗?是的,因为这是从我的学术性论文里面摘出来的。其实你只要掌握三个要点就行了:

1. 大众的生活实践,并不直接遵循“理论化的思想”,而是依据社会想象。

2. 理论家的思想对社会想象的构成和变化有影响。

3. 一种理论是否能够转变为社会想象,并不是看这个理论有多高深多高明,而是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契合人们生活的实践条件,是否能有效解释他们的生活实践。

希望这些对你有所帮助。

好了,这一次加餐就到这里。最后,如果你有什么感想和疑问,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者到我的知识城邦留言。这些加餐最初是在知识城邦发布的,我把这一讲加餐的原始链接放在了文稿最后,点击进入原始链接,你还能看到同学们之前的讨论。

我们下次加餐再见!

https://piccdn3.umiwi.com/img/202004/13/202004132345409558443828.jpg


热门留言

裘德:加餐12发布啦。其实今天这个问题,我觉得翻译一下就是那句很流行的“知道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的变体。是啊,我好像懂了很多道理,可是做不到,那懂不懂这些道理又怎样呢。其实如果要赖皮一点,我觉得这个问题也可以用一句流行话来回答:“有些事情一旦知道了,就再也回不去了”。而“知道”这件事,本身就会改变你。

淸风徐来:人格一词源于古代希腊语的Persona,意思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面具。人格来源于面具,这听起来是不是就有点意味深长,很有些伪装调侃的味道。

不过往深了一想,人生本身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会根据不同的社会角色更换着不同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一样,但这种面具是外在的。而老师文中所讲到的知行合一问题,则是涉及人的内心的人格面具问题。个人的认识有三点:

第一,学了一定的理论,会让人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潜移默化的量的积累,也会有根本性的质的飞跃。并会对一个人的知行合一起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改善作用。

第二,有了一定的理论,也未必就能做到知行合一。正如马克斯·韦伯所言,我们本身就活在“诸神之争”的现实世界,知行合一可以是目标,可以是方向,但它也是会与现实“碰壁”的。这就引出了“伪装”的问题。

第三,既然说到“伪装”,我理解它包含两个层次,一个是真的“伪”,一个是善意的“装”(当然这两个层次也存在价值判断的问题,很复杂,暂不讨论)。真的“伪”当然是不可取的,如果一个人做人做事有善意的“装”,这在现实生活中挺多见的,比如善意的谎言、避其锋芒的忍让等。这就引出我的第三个观点,那就是,掌握了一定的理论,会让知行合一在“善”的方面取得一些成效。这种成效可以让善的基础更加牢靠,也可以让善的行为更加广阔。

老师讲到的“社会想象”,举一个例子就可以加深理解。比如我们常说的君子和小人,就是在中国这片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一种中国人理想人格的社会想象。

我相信,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有一个君子形象的存在,这种存在可以是温润如玉的,可以是谦虚有礼的,也可以是光明磊的等等。总之,他是中国人心中共有的美好人格形象的一种存在。恐怕绝大多数中国人穷其一生都想当个君子,而很少有人会愿意做小人的。这种共有的社会想象,若放在外囯人那里,自不会像中国人想象得那么高尚,那么美好,那么的润人心肺。

胡杨:这一节小加餐探讨的话题很大——知行合一。 文本开头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 “信奉某个理论,却没有依据这个理论来实践,甚至有些思想家本人,也没能按照自己提出的理论来生活,这是“知行不合一”,那么算不算“拥有”这个理论呢?” 还记得有一天老师讲萨特的爱情,我说我想践行罗素的观点,“让自己关注一些有点中性的活动。如果他成功地消除了自己的犯罪感,那么真正客观的兴趣就可能自然而然地出现。”结果老师回复,说罗素本人可践行的不怎么样。嗯,罗素也就是知行未能合一。 不过慢慢读过几本书,会有感觉,没办法自始而终的信仰一家之言,相对会越来越“客观的”(即使不一定是真实的客观)去理解迥异的思想。刚读完陈先生的《走出唯一真理的世界观》,我的理解,也就是这个意思。知道本身,已经在悄悄的改变本体状态,虽然我们还是要接纳“知道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好学”先生。黑格尔、罗素虽太想论证自己的东西,但仍然可读,历史最有趣就是留下那么多的事和人,让我们照着镜子自我反思。

老师从“化妆”引入“虚伪”与否的思考,虽然我不常化,但私以为化妆有一部分功能是遮丑,和老祖宗当时选择树叶遮体会不会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现代人把这个原始需求偷换了赛道,所以有了美颜相机。

最后引用加餐里一段话,正正念。 社会想象是“人们想象他们的社会存在方式、他们如何与他人和谐共处的方式……以及潜藏在这些预期背后的更深层次的规范性观念和图景”。

王黎璐:社会想象不仅赋予特定社会实践以意义,使其成为可能的、直接的背景式共同理解(缺乏这一背景式理解的实践将缺失其意义,也不可能被付诸实施),而且还是一种对我们的整个处境的更宽广视野的深刻把握。“虽然它并不包含对于我们的世界的所有事情的理解,但是相关的赋予意义的特征却不能受到限制;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可以判定赋予意义的理解吸纳了我们的整个世界,也就是说,这个理解是我们对于处于时空之中、其他群体包围之中以及历史长河之中的我们的全部境遇的意识。” 社会想象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前者赋予后者以意义并使其成为可能,同时后者也彰显前者,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形成新的社会想象,两者互动之结果导致西方社会发生了深层次的近现代转型。 知,很多时候就是行的一部分。

金戈铁马:在现实世界中,很多时候,我们都不会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明明知道某些事情应该去做,却总是瞻前顾后、踌躇不前;又或者是,心里想的是一回事情,行动上又是另一回事情。事实上,即使我们理解了某些理论,也确实想运用这些理论去指导实践,但是在面对具体场景的时候,也免不了会根据现实情况进行利弊权衡,进而采取和自己所思所想截然相反的行动。比如,你知道每天看书重要,但实际上你每天的工作已经让你疲惫不堪,回到激励之后,想来想去,还是看看各种八卦新闻、刷刷朋友圈吧。可以说,要实践知行合一,很多时候其实是需要一些反人性的做法,最难的就是踏出那最初的一小步;然后,我们就可以在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反馈、迭代,来修正于知行合一的重合度。所以,要做到知行合一,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当下的行动,是义无反顾的踏出第一步;无论我们所想的,是如何微小的目标,只要勇敢的去亲身实践,都能够让自己有所成长、有所收获。

陈C:少数精英掌握的理论会逐渐渗透、影响到“社会想象”,这种共同想象能指导人们的共同实践;而共同实践中产生的问题,又会影响到知识精英的理论发展,理论往往是回答那个时代、那个情境下所遇到的问题的。

这就有一点像是我们个人,学习、思考然后实践操作,然后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再接着去实践;或者是理论提出、(实验)数据检验、完善理论、再检验的过程;只不过从理论到社会想象到实践,反过来再影响理论发展的过程,要宏大而漫长得多。也因为这个规律,思想家们的理论总是脱离于生活实践,甚至可能超越那个时代的,并且注定将经受时间的检验。在此期间人们将以实践的方式验证理论,尽管实践的时候人们经常不在意理论到底是什么。

从这个角度讲,学习思想家们的理论可能没什么实用意义上的“用处”,但理论和观念如同一面镜子,我们即便不去实践理论,也会因理论的存在而照见我们自身。有这种“软约束”在,我们的行为就不会无所顾忌,并且始终保有转变自身的可能性。

Edmund:“一个没有被实践遵循的理论,也可能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理论像是黑夜里一个个灯火人家,为咱们抹着黑踽踽前行提供帮助。这种帮助是指引也罢,是慰藉也罢,甚至是你偏要背离灯火,径直钻入黑暗里也罢,那也是一种反方向的指引,“有些事情一旦知道了,就再也回不去了”。当你知道了,一个世界的另一个面向就此可能慢慢展开,可能有趣、也可能更无聊,可能让我们充满希望,也可能揭开了绝望。但就像没有离开理论的行动一样,也同样没有离开行动的理论,因为“知道”的过程本身已化作一种“行动”,而我们要做的,是主动让这个世界有更多灯火,更多知道,更多反思、更多行动的可能,更多可能性之可能。

凯凯王:看完我有一个疑问,您说,“如果这两套理论是认知性的,那么他可能有认知障碍;如果有关道德和价值,那么他可能涉嫌伪善。”

但同时,万老师专栏提到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句名言:“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 那这到底是认知障碍,还是一流智力 希望老师可以给个答案

刘擎(作者) 回复:这个问题前面也有人问啦,我已经记到要请老师回答的问题清单里了。我觉得刘老师说的和万老师说的是不矛盾的。不过具体的阐发还得等刘老师回答之后再看啦。(来自编辑)

老苏:老师我想问:他面对的两套理论,一套是名义上“拥有”的,另一套是实际起作用的。如果这两套理论是认知性的,那么他可能有认知障碍;如果有关道德和价值,那么他可能涉嫌伪善。~~这是不是说明菲茨吉拉德《了不起的盖次比》书中关于一流智慧的言论是不准确的或是错误的呢?

我是谁,我要去何方:“有些事情一旦知道了,就再也回不去了”,看似“知道了很多道理,缺依然过不好一生”,实则这已经是改变了的结果了,只是你改变的程度没有那么大而已。 思想家的理论要想变成社会想象,不仅取决于理论本身的价值和逻辑的一致性,还取决于它是否能为人们的实践提供有效的认知方式和意义导向,帮助人们获得生活世界的价值意义。 同样,知道了道理与实践道理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但知道总比不知道强,知道就是“万里长城的第一步”。

雅努斯:每个人都在扮演社会角色,都在演戏,中国古话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莎士比亚也说,“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男女都不过是演员”。每个人表演的角色都在某种程度上暗合了社会的期待,因为人是社会性动物,是群居动物,这与虚伪无关,一个真正的好人,就是按照社会约定的规则坚持表演完一辈子好人。

包包:“虚伪”不全是负面价值,装着装着就成真的,就是“借假修真”。“社会想象”是指导人们生活实践的共同理解。循环时间观和线性时间观两者没有高低之分,只因线性时间观能更好的指导现实生活,就成为了大众的“社会想象”。

李东方:其实目前做不到知行合一,了解道理还是非常有意义的。这里面有意愿和实践互动的成分。比方说:

第一段,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第二段,上下求索,渐有所得。 第三段,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第四段,知行合一。 第五段,回到第一段,继续上条新路。

第三段非常非常漫长,我希望是无尽长。直到生命的终点,仍然达不到第四段。没有关系的。完满永远是虚幻的,真正的圆满带来恐惧,绝对的对称带来灭寂,也就熄火了。还是留点冲突的好。

低水平的知行合一是存在的,价值太低。不如高水平的不对称。

许晓萌:这种理解既是事实性的又是‘规范性的’,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事情通常会如何发生有一种感知,但这种感知又与事情应当如何发生、什么样的错失会违背实践的理念交织在一起”。

对这段的最后一句话不理解。请问这里的错失应该是措施吗?但即便是措施,我也不太理解这最后一句话,还望编辑或者老师解答一下啊~

刘擎(作者) 回复:是“错失”没有错,意思是说,我们对于事情如何发生的“感知”,或者说我们对世事实际上会怎么发展的预期,会和我们头脑中的一些“事情应该怎么样发生”的理念(包括正反两方面,正面就是“事情应当怎么发生”,反面就是“事情怎么发生是错的/不好的”)交织在一起。 说得再概括一点,就是对于事实是怎么样和事情应该是怎么样的想法,两者是交织在一切的,而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小孩子要受教育”,就是一种“实然”和“应然”交织在一起的理解。(来自编辑)

JINGLEE:今天的讨论让我想到了行为经济学余剑锋老师对这个问题的解释,为什么我们知道了却做不到?因为你大脑里的奖赏通路并未给你奖赏,没有分泌多巴胺,或者量不够未作用到足够让你改变行动。 为什么改变一个行为那么困难?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中已经形成无数条牢固的通路。而如果一种新的思想到来,你要把它内化成为行为,甚至需要改变原有的通路,就需要在大脑中重新建立深刻的回路、连接,要内化这个思想,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是打造一座新城容易还是改造老城区容易?为什么老城区的人并不都愿意你去改造呢?因为他们在那里生活习惯了,因为他们在那里感受到了看得到的好处,新城区是好,但他们没有住过没有体验到好处,人总是“损失厌恶”的。 行星如何改变轨道?无外乎两种力,推力&拉力(引力)。 人如何改变行为?原来的行为产生结果让其无法忍受→向外推力。新的行为可能产生的结果足够有吸引力(拉力)。新思想就是这一推一拉的催化剂。

田田:社会想象,是不是就是像宗教、道德规范…之类 它可以通过教化形成,也可以在成长过程中被丰富,或者消亡?

刘擎(作者) 回复:当然了,像是“天圆地方”或者“三从四德”这样的社会想象,现在不就消亡了吗。(来自编辑)

磊:对于意大利疫情中华人华裔感染人数极低,有个说法是中国人很守“规矩”。

老师,这个“规矩”,是低于道德标准,却又高于法律要求的行为准则,我们也可以称呼它为“社会想象”吧。

磊:当我们“知道”,就已经改变,只是我们并不知道。

罗耀龙:简单直白的说,这些深邃的思想并不能带给我们现金,但是能给自己的大脑(以及更多人的大脑)偷偷修改的某个参数,在众人的脑袋里扇一下翅膀,经过不可知的时间后,在现实世界中掀起飓风。

人若水镜:社会想象,以及思想理论能否变成社会想象,不仅仅取决于理论本身,还有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突发性事件、推手以及实施与预期的效果差异等等,这是一个逐渐突破圈层和壁垒的变化过程。 政治家、企业家之类的现实世界开拓者是不可或缺的中转环节和放大器。